袁鸿林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U1044P1T1D5228930F1395DT20041215153325.jpg

  袁鸿林,48岁,浙江海盐县人氏。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博士肄业。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后任过大学老师。3年多前,因深感女儿“无法适应学校教育”,遂从广州回到海盐老家,全身心在家培养女儿袁小逸,为她制定了一个成长时间表:三四岁完成早教———6岁达到小学低年级水平———9岁达到毕业(袁说“现在看来可以提前”)———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本科毕业———18岁左右研究生毕业———21岁博士毕业。

  袁鸿林现在不让女儿到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

  1965年袁鸿林上小学,随后“文革”开始,他的小学和中学几乎都是在自学。

  在上海读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圣约翰教会学校的英语老师,发音非常好,这使得袁鸿林的英语学习有了相当好的启蒙,他到了小学毕业就能够阅读当时的一些英文报纸;同时,袁还自学日语,他对这两门外语比较精通。这也培养了学习其他外语的兴趣,到现在袁已经接触了六七门外语。

  上中学以后,他几乎一本不落地通读了《鲁迅全集》;批林批孔的时候,他又在政策的倡导下阅读了大量的古书,比如《尚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等;在全民学习马列的热潮中,他又阅读了《马恩全集》。这些书不仅加深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的认知能力,使得他对当时官方所提倡的东西产生了怀疑。所以,在“基本路线教育运动”中,袁被打成了一个典型,遭到隔离审查。   1977年恢复高考,袁鸿林因为政审不合格,被剥夺了考试资格;1978年参加考试,分数完全可以上复旦大学,但因“历史记录”没有一所学校敢录取他;1979年,袁得到平反,同时报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两所学校同时考中,来了两份录取通知书,他选择了到北大读硕士。   他认为,未必一定要接受正规的教育才能成才,虽然,“文革”的特殊历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但是,这也客观上使得他脱离了学校的正规教育,自己有时间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也看清了很多东西。   1982年硕士毕业,袁进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做研究,1985年进入军队服役,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军事指挥员,后在战略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高级情报分析研究,转业的时候是营职干部。

  1987年到南开大学读在职博士,因为感觉到自己的学术观点得不到发挥,他没有参加正式的论文答辩。

  部队转业后,袁到广州做起了外贸,生意做得很大。“ 9.11事件”发生以后,国际贸易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生意萧条,加之身体有病,索性从商海中抽身出来,回老家养病。在与女儿的交往中他发现了女儿的天赋,决定做“专职爸爸”。


袁鸿林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