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薇:生命的灵魂:生命的财富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返回目录
十六. 生命的财富

“物质与精神”、“肉身与灵魂”——小女子搞不清这里面的鬼怪,还是让他们大丈夫说去吧!
量入为出安排好一家几口的一日三餐还得防灾防病,这是小女子的本分。我相信坚守本分的同时,“天堂”最终也会接纳我的灵魂!
——碧薇

在这个话题的开篇我就可以无比坦言地说:我不明白人类生命被设计之初为什么就会被注入“具有对物质财富无限占有的倾向”。因为凭自己那一点可怜的感觉我清楚地知道,个体生命实际上对物质财富的需要是极为有限的。
民间有话:“日求三餐,夜求一宿,”便是最真实的写照。物质上的更多追求和占有实在似有多余的嫌疑。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经极其繁复地精确计算、记录了他在那个时代个人生命物质需求的量和度,得出的结论之简单令当代人目瞪口呆。我这样说,当然表明了自己的“落后于时代”,不能“与时俱进”。但说到底,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胃和几十公斤的体重健康生长并力争长寿的物质需要,从物质占有的角度,我们还需要更多别的什么呢?充其量,加多一点:活得更舒适一点,更方便一点,又有多少呢?“丰盛宴席一张嘴,万千广厦一张床,一个跟斗行万里,五彩缤纷裹皮囊。”衣食住行全有了,物质上还能如何呢。
当然,基本物质保障的生存条件规定没有一个定量的指标,每一个社会形态阶段中也有不同的量化标准,比如说人为地划定一个“贫困线”,一个“小康标准”,一个“富裕标准”等等。但再怎么说,物质生活上如果够得着“舒适、健康、长寿”这几个条件,人应该知足了,如果仍不满足,就有贪得无厌的嫌疑。
这个“贪得无厌”肯定超出了生命对物质财富的基本需求,我只能将它归结为“心理需求”。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家列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人生需求的五个层次:
  1.生理需求(衣食住行);
  2.安全需求(人身安全、保障);
  3.社交需求(友谊、爱情、亲属关系);
  4.尊重需求(成就感、被认可与尊重);
  5.自我实现需求(自我潜能的发挥、自我成就的满足)。
这五个层次是依次满足,又是相互渗透的,它关于物质需求的是处于最起始的两个层次,其余的主要是心理的(或说精神的)需求。
应该说,这个需求金字塔真实而全面,它几乎可以包含了从“俗”到“雅”的全部人生。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首先应该满足最基础的两个需求。用简单的话说,必须养活自己的人民,这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同样,一个人必须首先养活自己。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每天只能为三餐和一宿奔命,我们只能混同于动物。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必须发展生产,必须挣钱,必须致富,必须动员一切上层建筑去为经济基础服务,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用市场“无形的手”自发自动地最优最佳地配置资源,以求得最大最好的经济效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这一切都很正确和正常,我们的社会在几经周折之后,终于认识了这个平凡的道理,“养活自己并且富裕起来”终于成为了政府和人民的共识,生命为此而感到安全和欣慰。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需求金字塔的上层出了问题?我们的精神生活出了什么问题?
现实告诉我们,人民中的大多数依然生活在金字塔的底层,依然在为求三餐一宿而挣扎,他们为挣钱为生存奋斗理所当然。所谓“人穷志短”,物质上的穷困在志气上就矮人一截,何谈精神生活。但富人们呢,物质生活已经无忧,受教育程度高,理应在精神生活上更丰富。例如更多地去读书,更多地去学习,更多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从事与“精神”有关的活动。富人们理应在精神生活的领域为社会作出榜样和贡献。
可惜现实并非如此,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金钱至上的原则淹没了一切,淹没了穷人,淹没了富人,淹没了金字塔的顶端。情感、社交乃至爱情、友谊充满了金钱铜臭;成就感、被认同感、被尊重感由一堆金币所构成,自我实现的理想、成功人士的标志、心理上精神上最大的满足变成计算口袋中金钱数量增长速度时的心态。
当一切的一切都能以金钱去衡量,当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以赚钱为目的,都以金钱为标准的时候,就算是披上了精神的外衣,看上去高雅的文化活动又能与生命的灵魂何关!
当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所关心所思考所表达的并不是生命灵魂的呐喊,而只能考虑作品是否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当一个作家写作时并非心中有话要说,并非思考如何反映时代精神而只能考虑能否畅销从而获得更可观的版税的时候;当一个导演拍戏只能把票房收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当医院为了盈利只把病人当成赚钱对象的时候(这可是被赋予拯救生命的场所);当学校为了盈利也只把学生当作财源的时候(这可是被赋予“灵魂工程师”的圣地);当我们的政府官员只考虑“政绩”、“提拔”、“利益”的时候(这可是人民的“父母官”);当我们的富人们只考虑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能排进“富人榜”的时候(这可是“先富起来”的代表)……这些时候;精神在哪里呢!灵魂在哪里呢!
“冤枉呀!”文化的、艺术的、拯救生命的、塑造灵魂的、担当重任的、先富起来的都齐声喊冤:“如果(!)这是错的,那也绝不可能责怪我们,只能责怪时代,如果(!)这是错的,我们也是被迫的。更何况这还不一定是错的,社会进步到今天这个时代,何错之有呢!”
是的,在写下这些“过激”言词的时候,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因为那个“肉身的自我”、“社会的自我”也是一样!我并不是在责怪所有以上的任何人,对上面所提到的任何职务、任何角色我都抱着非常尊重、非常向往的心态,我只是在责骂自己,只是在想不通一个问题:社会进步到今天这个时代,不这样又能如何呢!生命与财富、灵魂与金钱,你们的关系到底往哪里走呢!
然而,我分明又清晰地听到那个“灵魂的自我”以及还有更多的灵魂的自我在发出叹息和抗议。又然而,那个灵魂的自我已经悄悄地拉着我的手柔声劝道:“人归人,世归世,我归我,喝茶去吧!”
事实上,生命的创造者是极其精明的精确的,它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设定了健康生存生长所需要的物质的极限。“过盈则损”——当现代人尤其是生活优裕的富人开始为过度的物质消费而担忧自己的健康,需要以各种保健品(药物的、物理的、心理的)去维系生存质量的时候,“过盈的报复”就开始了。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因为它的报复还停留在外在的、肉身的、充其量是心理性的层面上。更大的报复却是内在的:过分过盈地追求物质的富有,必然带来的是内心的空虚和精神的贫乏。我这样说,绝非主观无据的猜测。圣经上耶稣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这充满生活哲理与智慧的平凡话语值得每一个人深思。虽然我们并不一定去读那本《圣经》。(注:《马可福音》10:17~31中原文:
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善良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善良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善良的。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孝敬父母。”他对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耶稣看看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买你的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耶稣周围一看,对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门徒希奇他的话。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门徒就分外稀奇,对他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做。”……
原文引用了这段文字之后,请原谅我不再议论这个话题了。
不久前有一段时间,学界在讨论“资本无道德”的话题,有人提出三七开的意见,认为“资本无道德”只是现象,有其他更本质的东西(例如“制度无道德”、“官僚无道德”、“监管无道德”等等)激活了它,只有30%的问题来自资本的本身无道德。
我没有更多学术上的知识和兴趣去讨论资本的道德问题,我只知道,金钱一旦成为资本,它唯一的目的是“增值”,谁要是阻挡了它增值的道路,它就要对谁不客气,甚至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除此之外,我只关心“灵魂”在商业战场上的困惑。在现代商业社会,为了占有更多的财富(包括名声地位),我们不得不付出全部的人生精力(包括时间,智力与体力)去搏杀在有如战场一样的商场上,稍有怠懈,便招致败绩。而商战中的种种致胜法则无一不是与人的精神的神圣,与生命的灵魂背道而驰的。其中,尤以“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为其致胜的法宝的核心。
看了这段话,你可能不以为然,心中并不舒服。“信用,才是致胜的法宝,双赢才是致胜的法则。”一—你会这样说。是的,这是无数商家在商战的屡屡失败或两败俱伤的教训之中总结出来的现代商战法宝。但只要仔细揣摸一下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背后,仍掩盖不了你“更多的占有”,“获得最大利润”,“战胜对手”,“独占鳌头”,“你死我活”的实质。否则,为什么说“商场如战场”呢!“双赢”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利己”则是商业活动的本质,一个整日为生存,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而劳神在商战之中的灵魂,如何能够安详呢。 更要命的是,在追求物质富有的路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迫使你失去自我,失去自由,失去灵魂的安详。这种神秘的力量叫做“害怕失去”。凡是拥有了太多外在财富(名声,地位)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害怕失去”。你甚至不能有片刻的停顿,因为只要你停顿了,别人就会超过你,这相当于你地位的失去。为了害怕失去,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生命的代价。从本质的意义上说,任何外在之物都会失去,越是拥有得更多,就越是为这个“可能失去”而惶恐而担忧而付出沉重的精神代价。
背负着沉重的身外之物的巨大包袱去攀登灵魂的天梯,真是谈何容易。天堂之门只对丰富、充实、安详的灵魂开放,它拒绝世俗的财富。
我十二万分地赞同人类追求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更不反对“发家致富,先富起来”。我对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加机遇(而不是靠犯罪和贪污)而先富起来的富人们充满了敬意。我决不会愚蠢到因为自己吃不到葡萄,便宣布“葡萄是酸的”(甚至是有毒的)。因为这是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追求。
但我还是在想:在一个社会物质总量相对固定的时空中,你占有得更多必定意味着更多人的失去。假定现时全国“人均”物质财产一万元,而你个人拥有一千万元的同时,必定有九百九十九个人的财产为零!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是否能拥有平静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从而拥有灵魂进入天堂的资格?
一群人围坐在一桌丰盛的宴席上,唯有你(或者还有他)有权享用美味住肴,其他大多数座上客只能喝着眼前的清茶,或只有在你的示意之下,才能偶尔用犹疑的筷子伸向近在身边的一盘青菜。如此宴席,你能否有更好的胃口呢! 或许,你多数时候是在赶赴那些被形容为“八辆轿车一桌酒”的宴席。但在那里,你会有压力,因为你的车子, 在八辆之中很可能价值排在后面,说不定在那种场合里,你只是个穷人。在这种常常遇到的场合中,你不仅只有灵魂的不安,甚至连你对自己本来已经富有的财产也会深感落后的不安,“财富迫人”呀!
生命的极终意义到底是无限地占有财富的欲望,还是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条件下追求灵魂的安详和愉悦?
这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我自己则总是相信:在我们的生存、健康有了最起码的基本保障的条件下,追求灵魂生活的高质量较之于追求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所谓丰富更符合生命的本质。
当然,在相对先富起来的富人阶层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许多同时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灵魂生活的“富裕的贤者”。他们努力地开创事业,而他们的事业已然完全超越了纯粹的对金钱财富的追求,超越了对纯粹肉身享受的追求,事业同时成为了他们精神和灵魂的寄托,财富的积累并没能淹没他们灵魂的高贵与高尚。我相信,这样的“富人”是我们时代的“精英”,而他们也必然会以行动去证明:这些积累起来的个人物质财富将会有益于全社会和全人类。
在这里我要举一个不知是否恰当的例子——深圳万科集团的老总王石先生。(以别人为例子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生怕误解。)因为我读过他的一些著作,比如《人生高处》、《走在路上》。在那里面,你可以感受到一个“富裕的贤者”灵魂闪光的一面。谢谢王石先生。顺便说一句,我和妻子所走的“朝圣之路”,用的正是王石先生近日推荐的“陆风汽车”。感谢“陆风”。
至此,我愿意看到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高贵的统一,我愿意并祈祷天下所有的穷人、富人都能生活保障,身体安康,灵魂高尚安详。当然,我更期望“环球同此凉热”的那个理想的“天堂”。
我想:上帝的天堂之门并不对财富的多寡过于在乎,它一定会向所有高贵的灵魂敞开大门。我这样说是否与本文前面说过的话有所矛盾?我不知道。生活、生命本身就充满各种相互矛盾的事实,何况这只是一种个人的感受。然而我还是要重复地说:物质的富裕终究是有限的,而精神灵魂的富有却可以无限。从生命本质的意义上说,灵魂的丰富较之物质的富裕更为富有。
请社会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暂且息怒,请一般意义上的处于富人阶层的人们暂且息怒,我在这里不谈政治,不谈社会,不谈人类发展史,不谈社会理想主义,不针对任何阶层和个人。我只是在看到下面这位思考人生的智者说过的一些话时生发出一点人生的感悟。 智者说:
“一切奢侈品都会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
“自古以来,一切哲贤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精神栖身于茅屋,一个热爱于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活的疆域是更加广阔的。”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了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以上均引自周国平先生的文章,谢谢他!但愿我没有断章取义,曲解了周先生的原意。)
我们关注确保生命生存和生长的物质财富,我们又不希望这种物质财富成为我们生命灵魂的桎梏。
我们会成为“房子”的奴隶吗?我们会成为“车子”的奴隶吗?我们会为一切“身外之物”即“金钱”的奴隶吗?
我们都说:“不会!”
这就好,让我们尽量做到这个“不会”吧。
因为我们渴望“生命的幸福”。而所谓“幸福”,通常只是灵魂的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