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放羊式”的自由教育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说美国的教育是“放羊式”的,那是因为它真的很自由。在中国放羊,总有牧羊人拿着鞭子左赶右抽,而美国的羊们,压根没尝过鞭子的滋味,一辈子都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想吃哪里的草就吃哪里的草,想在哪儿尿就在哪儿尿,信蹄而游,我行我素,自由到家了!

  过去常听说美国是“放羊式”的自由教育,没亲历一下,我还真有点不信。这次在美访问,身临其境,现场目击,我就不能再有什么怀疑了。

  当我端坐在一所大学观摩一堂挺严肃隆重的实验课时,开讲之后,还陆续有学生进来,给老师做个鬼脸。直到一个女大学生推着婴儿车、拎着奶瓶闯入,我才深感这“自由”也真是太自由了吧!在加州的圣地亚哥,一位女教师在给小学生讲授人体课时,竟然脱光了衣服充当“模特”,将自己全身赤裸展示于课堂,然后给学生逐个讲解,并请学生走上台来亲自抚摸各个部位。课后,有部分学生家长提出意见,反对该女教师的做法,但更多家长则对此举持支持态度,说“形象直观,孩子易懂易记”。至于课堂上老师边吃糖果边讲课,还不时把糖果奖励给那些积极思考且回答问题的同学的现象,那更是随处可见,举不胜举。

  美国崇尚自由教育,不仅全国没有统一教材,同一个城市没有统一教材,就是在同一个学校,同年级不同的班级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美国小学的老师身兼数职,既当班主任也教数学、语文、美术等其他课程。老师有权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课本,教育部门可以向学校推荐课本,但最终的决定权是老师本人。学生如果不喜欢自己的老师,尽管提出来,随时可以更换班级或学校,老师如果不称职没什么好说的,结局就是被学校“炒鱿鱼”。每个学校的学期,也不尽相同,不少学校是实行三学期制,学生们最长的假期是暑假,还有的学校是上一个月学,放一个月假,但也有学校是上三个月学,放三个月假。总之,美国的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里外里一个“放羊”的感觉。

  “放羊”归“放羊”,但美国教育注重启发和思考,而非死记硬背,满堂灌。老师的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学生不需要端坐在教室里,而是如同一个农贸市场,大幼儿园。老师在台上讲课提问,学生可以在下面讨论争辩。老师追求的是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习,接受知识。为此,美国的老师也真敢“招呼”,使出各种花招,在得克萨斯州,就有女教师半裸着上课,说是“为了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大多数时间里,学生们根本没有什么作业,下学之后他们最大的作业就是玩耍。偶尔学校留作业也不会超过半小时,而且大多是一些观察、思考及动手的问题。

  美国中小学最重要的就是两门课:语文和数学。语文好,就必须阅读能力强,因而美国中小学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阅读分精读和泛读,前者老师在讲解时着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分析评论,加以概括复述;后者学生有很大自由,没有统一课本,通常由老师拟出一个书单,由学生选读,有时也指定若干本书为必读。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一课就有六七页之多,课文大都是讲小孩子的故事或是名人童年的故事。到了四年级时,课文里什么中篇小说、著名演讲词、答辩词、诗歌等等,全部编进去了。美国有不少州都规定,小学生每年至少要读25本书。低年级可以读小人书,随着年级增高,读的书也随之加深,读完书后,还要动笔写读书报告。作为“自由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大量阅读,美国学生掌握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美国人普遍善于演讲,会写文章,公关能力较强,这都与大量的自由选择读书有关。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学校,老师给小学六年级学生出了《我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业题,并留下这样的思考题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发生日本偷袭珍珠港得逞的事件?纳粹德国为什么会战败?诺曼底登陆的得与失?你对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持何种态度?作业布置下来,学生闻风而动,纷纷寻找、借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种资料,阅读、摘录、做卡片、走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并邀父母、亲戚朋友与邻居一起参加讨论,最后以翔实、生动、准确的资料和自己的语言写成报告,有的洋洋数万言,并分出章节,附有图片,列出参考数目,俨然成了一本呕心沥血得来的学术著作,学生们在此中的收获大不大?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走访美国的学校,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极少要求学生做死记硬背的作业,老师不热衷按照现成答案回答的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致力于教会学生获得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表独立见解,学会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和筛选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这种作业形式无疑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大有裨益,对于在独立研究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极有帮助。这种素质对学生今后一生都非常有用,难以用金钱换算价值。

  美国“放羊式”的自由教育,亲身经历过的中国学生,体会自然更为深刻。有位13岁的中国女孩,在美国初中就读一年,读的是七年级,她回中国后是这样回忆的:最令我难忘的是社会学老师奥斯波恩夫人。第一次上课,就给同学们许多旧报纸、杂志、剪刀、水彩等,让我们表达对美国的感受,然后将每位同学的作品郑重地张贴在公众栏里。有一天,她把美国刚刚发生的一起校园枪杀案例复印给每一位同学进行分析,然后发表个人见解。她还让同学们大胆发挥想像,由不同的同学担任不同的角色,设计一个国家。这个新奇的作业,一下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家欢呼着喧闹着选择总统、法官、议员、国旗设计师等不同角色,设计着“自己的国家”。我突然意识到,美国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实际上不经意地灌输了一个人走向未来社会的全部内容,其中不乏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且,他们给予每个学生的鼓励又是那么别具一格,我们年级就公开评选出眼睛最迷人的、身材最漂亮的、关系最融洽的、歌喉最美妙的、跳舞最标致的和最沉默寡言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同学,令中国学生想都不敢想,我也为此获得过不迟到奖、无警告奖、英语和社会学奖等。我从“玩”中感受到美国教育的精细和力量。我爱上学了!这是我在中国上学料想不到的,每天一睁开眼,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要上学了。”能看到那么多快乐的朋友们,能在课堂上享受快乐,我一点也不感到学习很累。我惊奇地发现,我身上正悄悄发生着一系列变化:穿着更得体,爱运动,坐车要系安全带,手头的纸片一定要扔在垃圾筒里……这是一份成长的喜悦,我发现自己一天天成熟起来。我怀念美国素质教育的独特、轻松、精彩,还有那里湛蓝的天空,清爽的空气,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

  这就是一个13岁的中国女孩所感受到的美国教育。

  与“放羊式”的自由教育相对应的,就是美国老师的一个普遍共识:乖乖听话的不一定就能成功,淘气好玩的不一定就不能成功。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当年都不是“好”孩子,后来大器有成。正因为如此,他们身上有一种“叛逆”精神,胆子大,“鬼”主意多,念中学,念大学,念两年就敢不念了,这在中国真难以让人接受,但美国人却可以容忍并且理解。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那就莫过于微软总裁、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了。一位旅美的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曾说:我想中国的留学生比起美国的学生或者别的国家的留学生,普遍讲起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比较窄,还有一个就是胆子比较小,我想这是两个最引人注意的特点。这说明了什么呢?至少从反面佐证了“放羊式”的好处,养成了学生兴趣广,胆子大,善于独立思考,敢于个人创意。

  比较一下中美两国教育,显然,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也就是说,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当然,更明显的还有教育观与知识观的差异。例如,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因此中小学阶段不许学生用计算器。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广泛且普遍使用。中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所以中国学生的大脑在上述两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基础”则强调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热中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或所需的能力。正因如此,在闭卷笔试的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而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过美国学生了。一位国际知名的教育学家则表示:中国的大学生百里挑一,素质绝对高,但他们进了大学校门之后,经历就与美国大学生大不一样。中国学生进入高校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个小胡同,“扎”进了各个系。但你去问哈佛大学的学生是什么系的?他们很不理解:我们没有系!他们进了哈佛大学,好像进了大观园,自己选择怎么读,读什么。这样,一两年下来,学生的主动性和知识的开阔度就很不一样了。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当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探路的火炬。一个学生的好与差,绝对不单单是用分数就可以来表示的,分数只能是一个参考,分数不能决定一切。

  说到美国的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好坏,绝对关系到孩子的成败,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现今,美国富人教育孩子的新时尚是让孩子出去找工作,目光远大的富人在急忙给子女注射“富裕流行病”预防针,以防患于未然,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据报载,在对富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美国多达1/5的百万富翁把留给子女的遗产限制在“中产”水平上。从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这样的富豪到好莱坞明星,富人都在想办法确保子女不要患上“富裕流行病”:由于太有钱而引起的道德、感情和行为问题。美国很多靠自我奋斗发迹的百万富翁认为,必须从富豪世家子弟的不幸命运中吸取教训,比如世界最富的家族继承人拉斐尔?德?罗思柴尔德两年前因吸食过量海洛因而死于纽约街头,年仅22岁。教育学家科利尔估计,美国的320万百万富翁中,将有60万人把大部分财产捐赠给慈善机构,因为他们担心财富会害了孩子。他说,与我打交道的富翁,大约90%都对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感到担忧,而这个问题10年前是不存在的。新富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婚姻美满、子女幸福。给孩子留多少钱,这是新富们坐下来热烈讨论的话题。科利尔说,财产达2000万英镑的家族一般给每个孩子留100万英镑,用于买房和教育。财产在7200万英镑以上的家族认为给每个孩子700万英镑就绰绰有余了。拥有祖传财产的富翁往往给子女较多的遗产,他们认为孩子所受的教育就是为了管理家族财产。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家杰里维米?布赖顿说,西海岸的富人们不同于东海岸的先辈,部分原因是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以赚钱为乐,而不是以花钱为乐的企业家。布赖顿说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他给家人留下的财产不会超过1亿美元(7200万英镑)。他和妻子梅琳达不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过着妄想狂般毫无意义的生活。纽约和华盛顿以外的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富这么认为。”这种信号也传到了好莱坞。苏珊?萨兰登与好莱坞演员蒂姆?罗宾斯育有两子。她说:“金钱会让头脑糊涂。我们身边尽是被毁掉的好莱坞孩子,我看得太多了,知道如果父母满足于死后表现出慈爱,那会怎么样。”迈克尔?道格拉斯和泽塔?琼斯为儿子迪伦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在他的命名洗礼上,他们送给儿子的礼物包括拿出10万美元成立一家慈善基金会,以此告诉他如何放弃金钱。预测文化和技术变革的《创新风》一书作者理查德?勒纳说,随着美国人对自己的生活目标提出质疑,捐赠遗产的富翁很可能越来越多。他说:“让你的孩子出去工作,自己谋生,是件非常时髦的事情。”

  有位作家曾感叹美国是个谜:“这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国家。它和我们隔海相望,几乎在地球的同样纬度上,却和中国那么不同。真实的美国,比想像中复杂得多。”美国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过,现今美国在进行“放羊式”自由教育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向东方国家优良的教育传统学习了。亚利桑那州一位正在学习汉语的中学老师对我说:“这就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最早的homeschooling 是从基督徒家庭开始,因为不满公立学校的政教分离的做法(学校讲授进化论)并且在公立学校老师不容许有价值判断只能价值中立,很多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做价值判断,所以很多基督徒家庭难以接受,由于圣经教导孩子是父母的产业教养的责任上帝给了父母,而且西方早期最优秀的教育都是家庭教育,像卢梭、洛克、黑格尔、康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未出名以前都是给有钱人家做家庭教师的,所以最早是从由于宗教的原因开始在家教育,后来慢慢发展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业

来自:沪B06-腾龙横空(2805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