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当你与老师的价值观冲突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者: 来源:心理月刊 杂志 添加日期:08-12-20 11:13:55 点击:172
  父母与老师间,合作且互补的关系最利于孩子的成长。然而现实中两者常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上发生冲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冲突在所难免,冲突也是一种互补,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资源。
  继通话大王郑渊洁不送孩子去上学读书,自己在家亲自教授,4年前博士袁鸿林也开起了私塾,把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女儿接回家中。作家池莉谈起自己的“育女心得”时说,只要能够让孩子健康而快乐,就会同意孩子的选择,即使是在世俗意义上看起来并不光鲜成功的生活。
  不满学校教育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学,没有确切的数字表明这样做的家长有多少。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还是要送孩子去学校接受常规教育。那么,父母和老师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最利于孩子的成长呢?显然,两者理想的关系模式是角色的互补。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很难与老师的关系做到互补。对于“与孩子的老师有无价值观冲突”,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点头说有,甚至情况很严重。

想说互补不容易
  学校是孩子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参与者,但父母的亲职教育并没有在孩子入学后就可以放松或者终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老师其实是角色互补的,两者应是合作与欣赏的关系,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最有利的。”中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说。
  王小蕾的女儿读小学五年级,在过去的几年里,王小蕾看到学校的教育缺少东西,至于缺什么,她并不是很清晰。从自己的经验判断,也许是性格教育¬——个性通常不被鼓励,孩子总是被要求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和行为。“个性是孩子的创造力之源,我必须保护孩子不被同一个模子削得没有菱角”她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放养。“我不可能要求老师对我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所以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弥补一下。” 另一位妈妈淑媛对自己与老师的角色互补的理解是:站在孩子一边,而不是站在学校一边。“我能够提供孩子的就是无条件的爱、安全感和保护。孩子无论拿什么样的成绩单回来,我都不会责备他。”但事实上,这种角色互补的努力,无论从老师的角度,还是家长的角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此冲突的价值观冲突
  杨凯9岁的儿子点点读小学三年级,杨凯发现自己跟孩子的老师在很多事情上观点不一样。她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点点忘带作业,老师问点点是不是没有完成作业才说忘带了?孩子很委屈,在班上哭得稀里哗啦的。“老师认为我说谎,肯定不喜欢我了。”另一次点点告诉她,最近学校和老师在宣传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孩子,希望大家向他学习。“我也希望遇到这样的机会,去救人,做英雄。”点点说。 杨凯深感不安。“如果孩子说忘了带作业,老师应该相信孩子是诚实的,哪怕孩子真的没有完成;至于给孩子树立英雄榜样,我更不认为这是可取的,孩子是未成年人,不能鼓励孩子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
  而香港著名的萨提亚导师蔡敏莉,更是对不满孩子成绩请家长的老师说:“我对女儿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也请您不要再为她的学习费心了。”
  很多人感慨:今天的年轻父母,每一位都是教育专家!的确,很多年轻父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育观念和对事物的判断,某种程度上要高于老师,他们不愿意孩子在教育上重复自己曾经经历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与孩子的老师在教育的价值观上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是否应该告诉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主要作用。当一定程度上权威高于自己的老师出现后,是否应该告诉孩子,自己跟老师的看法不同呢?很多父母担心的是,孩子听了会怎样?
  孩子需要既爱父母也爱老师,同时也被父母和老师所爱。父母和老师的价值观冲突,可能让孩子无所适从,小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杨凯并不想为这件事去与老师沟通,她也并不相信沟通会有什么效果,她还是告诉了点点自己的不同想法。虽然她说非常委婉,点点仍然无法承受她的说法——孩子沉默着,眼泪流了下来。
  孙云晓认为:“孩子有自己解释世界的方法,家长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在深圳市一所小学读六年级的朵朵说。最初听到妈妈跟他说起与老师的价值观不一样的时候,他也非常难受,但是,他渐渐地明白了,每个人都可能也可以有自己意见,而他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当老师的教育方法有缺陷时,家长可以跟家长分析,这有助于训练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跟孩子平等沟通交流,不能简单说老师做的不对,这样孩子会想其他方面老师教的也不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雷雳雳建议。

冲突也是角色互补
  心理学家姬雪松认为,父母与老师间的价值观冲突,对孩子完成社会化教育是有意义的,也是父母与老师角色的互补的体现。“老师的出现,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到不同的规则,并尝试修正曾经在家庭内部建立的秩序。父母和老师之间最好的关系模式是彼此尊重、价值体系保持联系又有所不同。这样既能保证孩子成长环境的连续性,又能给予孩子不同的资源,供其取舍。不必强求改变二者间的差异。”姬雪松建议老师和父母彼此互相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差异立场:“孩子有机会获得一个多元化的视角,这是丰富孩子对世界认识的有益成分。”
  艳梅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有段时间,老师布置做作业明显增多。“对于我流露出作业太多的不满情绪,孩子非常敏锐,他完成作业 的速度立刻就慢了很多。发现这个现象后,我和老师进行了沟通,了解到老师想加强全班学生的计算能力,近半个月作业会稍多一点儿。同时通过和其他学校同年级学生比较,我儿子的作业量并不大。于是我开始调整表示支持老师的做法,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孩子慢慢也就适应了,作业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很多。”
  心理学家曾奇峰的女儿有舔手指的习惯,第一天入学时就舔了老师一口。老师说他的女儿哪儿都好,就是性格需要扳扳。曾奇峰于是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期调教女儿的性格。无论是艳梅对老师的理解,还是曾奇峰对老师的尊重,这样的努力明显弱化了二者之间的冲突。而小学老师刘茵的看法和期待,与家长的做法不谋而合:“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当父母和老师在价值观上发生冲突时,希望家长能够尊重老师,帮助老师树立威信。”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父母双方的价值观有时都会不一样,又何况与老师呢?在价值取向上,如果老师的价值观让自己无法接受或容忍,父母又能做些什么呢?姬雪松说:“也许孟母三迁是个不错的参照。”蕾雳雳博士建议:“也可以鼓励孩子出国留学,接受国际化教育。”当然,如果家长有童话大王郑渊洁和私塾先生袁鸿林那样自信,也不防选择把孩子领回家自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