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死后-陈景润为何每年去扫墓?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乐诚君 2021.3.18

提起江青和陈景润,人们怎么也不会把两人放在一块讨论。但鲜为人知的是江青和陈景润还是有些交集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江青的支持就没有陈景润在数学领域里的成就。

陈景润是福建闽侯人,出生于1933年,学生时期的陈景润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数学天赋,高中还未毕业就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陈景润大学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数学老师,后又回到厦门大学担任数学系助教。

1957年,陈景润由于指出了华罗庚的著作《堆叠数论》当中的错误因而得到了华罗庚的赏识,被调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在数学研究所工作期间,陈景润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先后发表了二十几篇论文。

然而,在60年代后期,陈景润却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住在一间面积仅有6平方米、阴暗潮湿板房居住,由于恶劣的环境加上夜以继日的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

即便如此,陈景润依然没有放弃研究,他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搞了三年的数学研究。

1973年2月,他完成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基本攻克了这一世界数学难题。但由于受身边的学术环境的影响,如此重大的科研成果,陈景润却不敢公开发表。

由于肺结核不断加重,陈景润不得不到医院就医,在医院他碰到了数学所的相关领导。陈景润将自己攻克数学难题的情况告诉了领导,领导立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而恰好在中科院的采访的一位新华社的记者在听说这件事情后,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采访了陈景润,并将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和他的现状,包括患有结核病的情况写成了两篇报道。

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作出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以及《助理研究员陈景润近况》。

这两篇报道被刊登在了当时的内参刊物—《国内动态清样》上。

后来,江青在这份内参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并送给毛主席批阅,建议立即对陈景润进行治疗。两篇关于陈景润的报道发表后,正好被江青看到了。江青的秘书杨银禄后来回忆说:

江青看完文章后大为感动,立即将他叫来,眼角还残留着泪水略带哭声的对他说:“哥德巴赫猜想,这是数学领域最难的一个理论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数学研究人员都进行过研究,却没有结果,而陈景润却搞了出来,这是中国的骄傲,现在他这样,我们能不管吗?”

毛主席在看过江青送来的内参后,指示这件事由姚文元进行处理。

姚文元看了内参和毛主席的批示后,反问道:“陈景润的论文对于哲学有什么意义?”江青得知姚文元的态度后,对秘书杨银禄说,姚文元就是个“书呆子”,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

随即,江青又让杨银禄将负责科学教育领域的国务院科教组副组长迟群前来商议此事。

由于当时陈景润生活非常困苦,连病也看不起,江青为此拿出了自己的一个月工资,为陈景润偿还了拖欠的医药费。

3月25日凌晨3点迟群带着医务人员急忙的赶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将陈景润接到了清华大学,并对他进行了体检,随后又让陈景润立即住进了医院。

江青和迟群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结核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是会致命的,陈景润如果因此出现闪失,那么对于我国的科学事业来说损失是相当大的。

陈景润住院后,他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也以最快的速度发表在了《中国科学》杂志上。

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一理论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陈氏定理”,后来又被写进了许多国家的数学理论教材当中。

陈景润出院后,江青还专门为他安排了一套六十平方的房子,让陈景润能够专心的搞研究。同时,在江青的力促下,陈景润的状况和处境大为改观。

1974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他被提名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当选人大常委委员。

胡耀邦主持中科院工作后,为陈景润调整了住房。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陈景润成为我国数学界的冉冉巨星,学术理论上发展的也顺风顺水。

1977年他从助理研究员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这一年,他在解放军309医院住院期间,还认识了后来的妻子由昆。

1978年,陈景润荣获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年后,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陈景润之所以在后来能获得如此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江青对于人才的爱惜和保护。

但是江青对于陈景润的帮助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直到近几年才有知情者披露了这一内幕。

实际上,对于江青的帮助,陈景润也一直心存感激,但碍于当时的形势,他并没有登门拜谢。

1991年,江青去世,陈景润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非常痛心,据他的妻子回忆,陈景润当时号啕大哭。

后来,陈景润为了报答江青当年对自己的帮助,每年都为江青扫墓,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1996年他去世前。


江青死后-陈景润为何每年去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