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这里曾为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社会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征途所闻 2020-12

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连绵起伏的丘陵中,曾经存在着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现在,它的遗迹尚在许多史籍里、谱牒里,在许多学者的论著里,在天下陈姓的记忆或传说里,而在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能够看到的,不过一堵残墙,几座古墓,若干遗迹。我们来此探访,凭着对该村的印象,我几乎不能想象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其新修的宗祠内陈列着义门陈的历史,在此我从中搜罗来的几个小故事,告知大家。

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义门陈的始祖为陈旺雕像。

故事一:击鼓传餐。江州义门陈的始祖为陈旺,系南北朝时南朝皇帝陈霸先的后人。公元832年,陈旺因官置产定居义门后,以儒家的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整个家族一同劳作,财产共有,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馔”的氏族公社生活。击鼓传餐就是其实行聚族合炊的需要,每到开饭的钟点,便有人在打鼓山上击鼓传令,发出用膳的信号,全族在各处劳作的三千多人就从四面八方赶到村中的馈食堂用餐。至于用餐时的场景,据《宋史》记载:每席必群坐广堂,不能“随其所有”,而要“布置周全”,启蒙儿童坐一席,女童七岁以上和七岁以下分坐一席,婆母新媳坐一席,六十岁以上老人同席,青壮男子同席,“以序而自行”,“数代而行之”。并区分不同对象,“因人而佐食”,病人、老人、孕妇和乳娘可享用不同的伙食。餐桌上的繁文缛节,分明体现了义门陈力求“合德同风”的良苦用心。

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景观。

故事二:百犬同牢。不知是重义尚德的环境氛围教化影响了牲畜,还是馈食堂中那长幼有序的广席为牲畜所效仿,村中畜犬百余,同饭一牢。喂狗用的石槽长二丈余,宽二尺多,直留存到解放初期,后因修水库,人们将石槽砸断扔到水库坝底下垫基。而现义门小学对面小山坡的竹林里,便是“百犬同牢” 的遗址。 牢门曾有联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据称,这个“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还载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故事首先发生在宋昭宗庆历年间,说有条脚拐、眼瞎的老母犬,每晚守在门楼之上,伴长夜,防匪人,尽其义也,可能因疲累、伤痛吧,到了进食的时候,它仍卧在柴扉旁。老犬不至,百犬也就不食了。后来,宋朝皇帝昭宗听说后,十分惊奇,派人做了一百个米粑送往义门试验。来人将米粑放进食槽后,群犬相邀而至,却嗅着粑香而不急于开吃。但见其中一条白犬叼起两只米粑顾自走了,来人疑窦顿生,便尾随而去。原来在一间柴房旁,躺着一条拐腿的黄犬,白犬是给黄犬送饭去了。直到那黄犬也得到了食物,众犬才心安理得地共进美餐。皇上闻知,圣心大悦,那是自然。

故事三:三岁孩儿不识母。义门陈的家法规定,凡四十五岁以下的妇女皆称“蚕妇”,必须到都蚕院劳动,都蚕院其实是专门养蚕织布的家庭纺织厂。在都蚕院附近,建有千秋院,是蚕妇们健身休闲的场所;同时,为方便哺乳,还建了育婴堂。令人惊奇的是,在这里,不论是否亲生,只要婴孩饥饿啼哭,蚕妇们都会解怀捧乳,主动喂养,晚上也是轮流看管。因此,有诗赞道: “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大致也可以窥见古时候义门陈十分独特的生活形态。在这里,全族为一家,财产共有,聚族合炊,其乐融融,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竟成了发生在封建社会的神奇现实。义门陈的最高统治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家族内部奉行礼义为先,孝道治家,人们根据明确的分工,各司其事,正如北宋兵部尚书胡旦的《义门记》所述那样:“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勘司以序男女,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焚修,巫室以备祈祷,医士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管理井然有序,各种公益设施也是一应俱全。

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景观。

义门陈氏,亦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是发源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江右陈氏的祖先陈旺因为当官而在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


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这里曾为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