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的意识永生?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者:王凡

  人类留下自己基因的本能是延续自己和延续物种的本能,如果我们可以依靠意识上传等方法更有效的延续自己和物种,那么其实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道路。本文试图从哲学思辩和科学研究结合的方式探讨意识上传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及其前景。

  2010上映的电影《阿凡达》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异世界,描述一个未来版的印地安公主和白人小子的冒险故事。吸引大众的也许是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英雄主义以及高超的特效,而吸引哲学家和科学家思考的却是其中提出的两个堪称经典的命题:意识是否可以直接交流?(可否克服心物屏障)意识是否可以传输?(我们可否通过意识上传的方式获得永生?)而本文探讨的就是后者。

  一、意识

  涉及到意识传输的问题,我们必须先清楚意识是什么,如何而来,怎样形成?在哲学中,二十世纪前人类对意识的理解曾经经历了灵魂到心灵的变迁,但是总归不过是与物质对立的心-物二元论分法。在经过现代科学的洗礼和哲学家们更进一步的完善后,意识作为学界共同的认识大概可以阐述为“觉知性”*[1],是对外部刺激和心理事件的觉知,这觉知是意识最一般的特征,也即是人类的自我认知性,自我主体认识。而人类意识的产生,《自私的基因》作者Richard Dawkins教授在该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自我意识是基于进化中的模拟意识的进化,因为生物为了在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就必须对各种可能进行的策略进行模拟,最终产生了自我意识。而一个新生人类的意识产生在于为基因所设计的,可以产生意识的大脑发育的逐步成熟。

  健康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必要条件,也是自有人类以来人类唯一的意识载体。但未来是不是,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俄罗斯企业家德米特里和他旗下数百位为了科学成就或金钱的顶尖科学家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在10年内实现将人脑通过手术移植到机器身体里,这个新的身体将拥有完美的脑控机制接口和人脑维生系统,这样大脑就可以在体外长期生存。而接下来他们将实现意识的上传,人类意识的载体将不拘泥于我们的大脑,就象一杯水从一个杯子倒到另外一个杯子里那样,实现真正的永生。无独有偶,哲学家和科幻作家们也在设想一个人类和机械取消藩篱的社会。唐娜•哈拉维教授提出了激进的“宁愿成为一个赛博格而不是女神”。赛博女性主义设想了一个模糊了人与非人的界限,肉体的意义不复存在新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性别将得到彻底的解放。*[2]更进一步的狂想在科幻作家中作品中得以阐述,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肉体与机械的取消边界,而思考更深入的问题,意识可否脱离肉体而存在?在日本经典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系列中,女主角素子大脑中弹本应死亡,却因为意识早已上传而得以在赛博空间‎中永生。

  现实世界中,意识上传的理论是建立在意识理论和计算机模拟人脑理论的基础上的。意识理论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由人脑神经元属性和神经结构关系决定的。具体地说,人脑的神经元属性、神经元连接属性、神经元连接权重是意识从人脑中突现的基础,通过计算机模拟人脑神经元属性和神经元连接属性、连接关系,就能够在计算机中完整地再现出意识功能,不仅如此,还能够延续、发展意识。意识并不是神秘之物,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属性表现,是一种特定物质表现出来的运动属性。不管这个特定物质多么复杂,物质就是物质,一种物质能够呈现出某种属性,是因为这种物质的结构决定的。那么另一种物质只要具有相同的结构,也能够呈现出相同的属性。

  二、意识上传的可行性

  在我们21世纪的最初几年,科学界得到了一些突破性的新认识,就意识来说,传统哲学认为如果意识是火把,那么随着燃烧物的不同,虽然火焰看起来是相同的,但是实质完全不同。但是现在科学家们认为意识可以依附于一种载体,也就有可能依附在另一种载体上。意识上传,有时是指非生物学智慧,即围绕着认知处理过程可以通过本源培养而不是现有的神经元来实现。考虑到神经生理学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和近期世界上首次脑修复术-人工合成海马体-这些似乎真的可行。*[3]  如果意识上传不仅仅是哲学猜想和科幻概念,而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结果,那么它会在何时实现?未来学家雷库兹威尔给出的答案是2040-2045年。这位以对新技术的预测精准著称的学者认为当下的技术难点虽然很多,但是并非是不可解决的。德米特里和他的团队给出了近似的答案:2050年。虽然牛津大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和一些物理学家不赞同把人脑解释为单纯的计算机。这和其他领域进行驳斥的科学家异曲同工:他们称脑部功能无法用简单的计算表现——它们并不是“可计算的”,这是意识所固有的一个科学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除非他们能解决意识的在微观领域的真随机现象(计算机技术的随机是伪随机)。罗杰·彭罗斯认为意识是从宇宙的构造中出现的量子力学现象,上传大脑意识必须要涉及到量子计算机(以求得真随机),但这种计算机到2045年时是不太可能出现的。但是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认为,即便不是2045年,也不会相差太晚,而即便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肯定无法断言计算机技术是否会有更快的突破,在2045年前完成相应的硬件准备工作。

  所以虽然在我们这一代和年龄更大的人眼中,2050年或者之后的10-20年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可预期的时间。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寿命会更久,而大脑移植技术却又近在眼前。所以似乎这似乎并不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时间,我们可以赶的上末班车。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正在进行一个“Avatar”(没错,阿凡达)的计划,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由人脑控制的机器人,这和德米特里的第一步计划不谋而合,德米特里甚至向DARPA抛去了合作的橄榄枝。美国已经在修复驻伊美军及驻阿美军的受损脑神经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这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大脑的功能与奥秘,也让我们认识到以无机物替代有机物来承载意识并不是一个疯狂的妄想。但这一切并不能说明靠意识上传通向永生之路的途中不会碰到其他更棘手的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6月15-20日的“全球未来2045国际大会”中,生物公司联合理疗集团的总裁罗思布拉特做了一个颇具煽动性的演讲,其题目是“生物技术的目的是终结死亡”。罗思布拉特尤其着重的提出了“克隆意识”的概念,即数字化的人类可以实现“永生”。她描绘了克隆意识是如何从一个“意识文件”中创造出来的。“意识文件”是某种储存人们的特性的在线“仓库”。这种意识文件可以在“意识软件”上运行。 罗思布拉特说:“开发这种意识软件的首家公司将取得一千个谷歌公司所取得的成就。”而事实上问题就出在了这里,既然实际上做的是意识克隆,那么无论是上传的或其他“备份出来的”意识,实际是一个与复制源不同的实体,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识。那么这到底是“我”实现了永生,还是出现了一个数字化的“我”的复制思维体?这是一个大多数认真思考的人都会做出的提问。

  三、意识上传的可靠性

  如果我们接受了一个单独克隆而出的肾脏,我们并不会担心出现了两个自己。甚至如果当我们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接受了部分脑区“譬如语言中枢和记忆中枢外围组织”的克隆移植,我们是否会认为出现了两个自己?依旧不会。同理,世界上第一例接受人工海马体移植的患者也不会认为有另外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体内。这一切都说明实际上我们担心会复制人问题而非单纯的增加外设的标准在于其是否是一个完整的认识主体。(一如我们的电脑增加了一条内存,我们认为这还是我们的电脑,而如果直接搬来一台同样型号的电脑,那么我们就不认为这是我们的电脑。)这一切说明实际上我们对克隆意识的误区是在于误会了完整克隆和部分克隆的区别,克隆人与克隆器官是有巨大不同的。

  事实上意识克隆构想的初期科研工作者们就注意到了这个科学悖论。如果我们进行完整的克隆意识,那么事实上就是创造了一个数字化的复制人,他们有我们的一切而不是我们。而如果对去世者的复制也并非延续,而是诞生了一个和去世者一切相同的复制者,就象科幻漫画《杀戮都市》中的伪复活一样——实际上这可以复制无数多个自己。意识上传并非是类似一般想象中的神经扫描。而是通过建立遍布全脑的密集、并行、双向的脑与计算机的信息连接,实时同步人脑的思维信息,通过长时间信息同步达到结构同步,实现意识上传,这种上传的优势是过程可感,主观认同度强。所以真正的意识上传实践将是逐步进行的,逐步将衰败的脑组织的功能转移到系统中。意识的产生是诸多脑区合作的结果,在一些衰败的脑区功能进行转移时,事实上人类的意识就已经是半有机半无机载体了,同时信息连接将把我们的所有经验通过模拟神经元的方式完整转移,这样就杜绝了复制人的产生。

  也就是说,意识上传根本不允许出现两个自己,意识上载后需要实时保持信息沟通与同步,否则即便逐步意识克隆也会逐渐形成思维差异,从而变成真正的两个人,就像裂脑人。

  结语:意识上传的前景

  意识上传有别于生物科技的永生,不占有大量资源,不产生后人无处可去的后果,不产生人类无法资源可用发展的后果。在可见的未来中,它将成为人类永生的合理途径。我们大可以设想,未来人类的智慧将和计算机技术完美集合,真正达到征服星辰大海的硬件条件,人类的文明将有质的飞跃,人类社会也将有深刻的,剧烈的变化,人类真正的未来将向我们展开。  

[1]:清华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2]:北师大哲学社会学院 哈拉维及其“赛博格”神话 李健会 苏湛  
[3]:江苏教育出版社 《技术与设计1》第三节 技术的未来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