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主义全文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同主义 导言 习近平主席指出: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 全 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75 页)习近平主席还指出: “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我们认识真理、 进行 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 ”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习近平》 P122 ) 二十世纪是意识形态的世纪,各种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异彩纷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形成了相互对峙的意识形态国家集团:斯大林 主义国家集团与自由主义国家集团。对峙双方皆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 对手是魔鬼, 既想消灭对手,又怕被对手消灭, 由于对峙双方拥有足 以毁灭地球多次的大量核武器,全面战争意味着同归于尽,因而导致 冷战。 各种政治理论体系,皆为思想家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对于社会 目标的设定, 对于政治架构的分析,对于政治走向的预判等等,所作 出的理论构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 瞬息万变, 人类有限的智力是 不可能完全把握的。此外,各种价值之间存在张力, 同一价值的不同 侧面亦可能存在张力。不同的人及不同的社会,亦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因此, 各种政治理论及政治实践,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可能存在诸 多问题。

无疑,相互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均蕴含不少正确的因素。然而, 斯大林主义主张结果平等 , 存在机会不平等, 把个人视为政治工具, 漠视个人财产权利,缺乏政治权力制约,忽视个人自由,误判社会发 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等问题。自由主义视自由为最高价值,主张机会平 等 , 存在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结果不平等,利益集团操控政治等问题。 其它政治理论体系亦存在诸如此类的自身问题。因此,政治理论的创 新与超越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2013 年 3 月 23 日, 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 首次提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 “ 这个世界, 各国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 2017 年 1 月 18 日, 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 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 高级别会议, 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主旨演讲, 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 深刻、 全面、 系统地阐 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 “ 让和平的薪火 代代相传, 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 人民的期待, 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 中国方案是: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共赢共享。 ”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 指明了道路: “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 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 等方面作出努力。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541 页)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 提出: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 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 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 2018 年 4 月 8 日,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 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 谋复兴, 为世界谋大同。 ” 综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与“为人民谋幸福 ” 两个崇高理念 的意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构建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 “ 为 世界谋大同 ” 就是构建世界大同,就是构建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 共和国。 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崇高理想。谋幸福是中华文明 及其他文明圈之历史传统。联合国建议用幸福指数来衡量社会及国家 的发展进步程度,可见幸福为最大价值。 自古以来, 中国思想家就提 倡平等自由仁爱等价值, 儒家的“大同 ” 、 佛家的“众生平等 ” 、 墨 家的“兼爱 ” 包含平等的价值, 先秦儒家提倡的“垂拱之治 ” 、 道家 提出的“无为而治 ” 及“逍遥自在 ” 包含政治自由的价值。 美国《独

立宣言》正文开篇是这样写的: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 权、 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在短短的一句话里, 就包括了“平 等 ” 、 “ 自由 ” 、 “幸福 ” 这三种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 两百多年前 的法国大革命, 高扬“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旗帜。伟大的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其中蕴含“平等”与“自由”的价值。 由此可见,东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 幸福、 自由与平等是人与社会的终极价值。除了以上三种价值,另一 种重要的价值就是尊严。没有尊严的人生,相当于奴隶的人生。既没 有平等, 更难言有幸福。对人类社会而言,爱就是粘合剂,具有永恒 的价值。 西方人普遍信仰基督教, 提倡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提出 “爱邻如己 ” , 主张“博爱”。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 ” , 认 可一种有等差的爱――仁爱,把仁爱推到极致,爱所有的人,也就是 博爱, 也就是墨家的“兼爱”。绝大多数人首先是利己的,人与人之 间的爱实际上是存在差别的, 纵使基督教提倡“博爱 ” , 大多数基督 徒其实爱家人比爱邻人多,爱教友比爱教外的民众更多,爱同一教派 之教友比其他教派的信徒更多。仁爱更符合人性现实,也是一项终极 价值。会不会存在第六项、第七项终极价值,甚至更多的终极价值? 当然存在, 见仁见智。理想社会,就是终极价值能够可持续普惠绝大 多数好人的社会。

何谓大同中的“大”?幸福、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等终极价 值就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价值, 就是“大”。 何谓大同中的“同”? “同” 就是人人普遍享有, 至少是可以共同追求幸福、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等终极价值。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福禄寿”的排列顺序, 以及中西方思想家对幸福的普遍推崇,幸福就是人类终极价值中最大 的价值, 最核心的价值。友谊的最高境界就是, “有福同享, 有难同 当” 。 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 人人皆为朋友, 人人“有福同享 ” , 人 人同享幸福, 人人共享幸福, 也就是普遍幸福。 大同就是普遍幸福, 大同社会就是普遍幸福社会。天下大同的实质,就是先建成普遍幸福 的社会,然后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终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世 界人民共和国。 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发展目标是: 生产力高度发展, 社会保 障完善, 公众胸怀爱心, 人民具有尊严, 社会公平正义, 公民自由解 放, 人间普遍幸福。 构建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须以幸福、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 为大同社会最主要的终极价值; 以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作 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 大同社会的政治架构六权分立; 法治是大同 社会的基础; 道德是大同社会的支柱; 民主是大同社会的栋梁; 市场 经济体制是大同社会的必然选择;社会保障是普遍幸福的出发点; 以 人为本、 公平正义、 社会和谐、 廉洁政治、优质教育、科技进步、环 境优美、 文化繁荣、 宗教包容等是大同社会的重要构件。 国家是一个“小天下 ” , 七大文明圈分别是一个“中天下 ” , 全

球是一个“大天下”。要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首先,应该在一 个国家内构建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 实现“小天下 ” 之天下大同。在 大多数“小天下 ” 均建成大同社会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天下太平, 达 致和而不同。然后,世界各国把调动使用军队的权力让与联合国,建 成以安全与保障为基础的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后,在联合国的基 础上, 通过裁军和合军,把各国军队整合成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执法 部队, 接受联合国的统一指挥领导,通过自由、 民主、 和平、 渐进的 方式, 建立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 实现天下大同。 每个好人在仁爱的公正平等社会里,自由地过着有尊严的幸福美 好生活!

第一章 构建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 早在两千多年前,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中, 提出了大同的 美好理想,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下大同。如何解读天下大同? “天下 ” 意指人类社会。 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均为人与社 会最重要的终极价值, “大 ” 意指此五项终极价值。 “同 ” 意指全人 类共同享有此五项终极价值,因此人类社会普遍具备这五项终极价值, 就是天下大同, 就是理想状态。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福禄寿 ” 的排列 顺序, 以及中西方思想家对幸福的普遍推崇,幸福就是人类终极价值 中最大的价值, 最核心的价值。 因此, 大同就是普遍幸福, 大同社会 就是普遍幸福社会。天下大同的实质,就是首先建成人民普遍幸福的 大同社会,其次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后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 世界人民共和国。每个好人在仁爱的公正平等社会里, 自由地过着有 尊严的幸福美好生活! 一、 社会的终极理想 —— 普遍幸福 1 、 制度不存在“历史终结” 人类社会产生过各种各样的理论派别,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制 度, 存在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诸如: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

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等 等。 在诸多的政治理论派别中,有些理论派别认为社会发展有终极目 标, 有些理论派别认为社会发展不存在最高目标,大多数理论都旨在 实现社会发展进步,主要区别是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同认识, 以及 对于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路径的构想有所不同。 现代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与执行宪法、法律 及道德规定, 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规范社会与市场的运作,保障 人民的各种权利, 扩展公民自由, 规范公众行为等等;建立军队和警 察部队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设立外交部门维护与世界各国的关 系, 化解各种纷争; 设置各种行政部门去保护自然环境、 维护生产安 全、 调解劳资关系、 规范市场秩序等等;建设各种公共工程和开办各 类公共企业,为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职业培训和基本医疗卫生等各项公共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和社会救济; 在自然灾害及人道灾难发生时, 开展社会救助及社会赈 济等等。要实现上述社会治理目标,就必须构建政治机构及各种政治 制度。 人类建章立制, 政治架构以及法律与道德制度都是人类建立的, 并服务于人类。政治权力决定政治制度,上层权力决定上层建筑。政 治权力做出决策及设置政治制度时,通常会分析、研究、比较、借鉴、 选择各种不同方案,从中选择一个自以为是最好的方案,或者创新方 案。 政治权力掌控者在构想政治运作方案时,受到如下各种不同因素 的影响: 政治思想理念及价值观, 文化、 宗教、 道德传统, 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个人的性格特征,国家客观条件,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政治权力层的人事变动等等。政治制度的构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 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演进,人类 的政治思想理念会不断推陈出新。由于人类价值追求是多元的,多元 的价值之间存在张力, 同一种价值的不同侧面之间亦可能存在张力。 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对同一种价值的理解与追求也可能存在张力。同 一个人对同一种价值的认识,也可能会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以及 认识的深入而日新月异。不同的人及不同的社会,可能存在利益冲突。 不同的文明, 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人类并非理想存在, 自身还存在诸 多的缺陷及认识误区。怎样的社会是好社会?哪种制度是好制度?不 同时代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不同民族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 不同国家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同一个人的认识,也可能发生改 变。 人会变的, 制度也会改的;人会死的, 制度也会亡的。 因此, 根 本就不可能存在制度的“历史终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认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制度,一个时代 有一个时代的实践。没有最好的制度, 只有更好的制度。没有最好的 时代, 只有更好的时代。 没有最好的社会, 只有更好的社会。 只要人类存在,政治体制就可能会调整,政治体制的历史就不会 终结。 2 、 人与社会之终极价值 —— 幸福尊严自由平等仁爱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现实(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

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 应该的总看法, 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 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 它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善恶,分辨是非、正义及其重要性的心理 倾向的体系。 终极价值就是最高和最好的价值, 是人类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 或结果。 要成为至善的终极价值, 必须同时具备四个特性: 普适性、 可行性、 正向性、 极限性。价值的普适性意指价值适合所有人。既适 合东方人, 也适合西方人;既适合男人, 也适合女人; 既适合成年人, 也适合青少年, 人人需要, 人人适合。价值的可行性意指价值有实现 的可能, 具有现实可行性, 是可以实现的价值。价值的正向性意指价 值导致正面的良好结果,促使人类逐渐摆脱野蛮落后,促使人类逐步 走向文明进步,可以增加社会公平正义,结果是趋于善而不是导向恶。 价值的极限性也就是价值的终极性,意指不再派生出其它的价值,无 限接近于最高或最好的价值终点, 是最好的终极性价值。 最好的社会就是共享最好价值的社会,理想社会就是终极价值普 遍共享的社会。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就是最主要的终极价值能够普 遍共享并且能够长期持续。 自古以来, 以儒、 释、 道“三教 ” 为主体的传统中华文明就包含 有幸福、 尊严、 平等、 自由和仁爱等价值因素。传统观念认为, 理想 的人生就是能够同时享受到“五福 ” 的人生, “五福 ” 指的是: 长寿、

富贵、 康宁、 好德、 善终。 用今天的话语来表述, “五福 ” 就是幸福 的五个侧面, 可以用“幸福 ” 去概括。 儒家主张的“平天下 ” 、 天下 大同和“仁者爱人 ” ; 佛家主张的“众生平等 ” 与“布施 ” ; 墨家主 张的“兼爱非攻 ” , 可以用平等与仁爱这两种价值去高度概括, 可以 说均包含有平等与仁爱的价值理想。孔子说过: “民可使, 由之; 不 可使, 知之。 ” 意指民众在可以为国家服务时,给他们有选择的自由; 民众还不能为国家服务时, 则教化他们, 让他们有智慧, 有理智。在 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 孔子认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 意指按 照规矩(道德和法律)根据内心之所思所想去行动, 这就是政治自由 的真谛。儒家与道家共同主张的“无为而治 ” 与道家主张的逍遥处世, 亦包含有自由的价值理想。 只有官府的“无为”, 才能有老百姓的 “无不为” 。 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规范与制约,人民才能够得到自由。 孔子主张的“君子人格 ” 与孟子提倡的“大丈夫人格 ” 就包含尊严的 一个重要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教为代表,综合提炼儒、 释、 道三教的核心价值, 就可以得到幸福、尊严、 自由、 平等和仁爱 五项价值因素, 可见这五项价值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 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开展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把人们 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政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古代 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 以霍布斯、 休谟、 洛克、 孟德斯鸠、伏尔 泰、 狄德罗、卢梭、康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提出了人权、自由、 平等、 博爱、 幸福等思想理念, 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准备了 锐利的思想武器。 美国《独立宣言》正文开篇是这样写的: “我们认

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 让与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存权、 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 在短短 的一句话里, 就明显地包括了“平等 ” 、 “ 自由 ” 、 “幸福 ” 这三项 人类终极价值, 而“若干权利 ” 就把“尊严 ” 蕴涵在里面了。 法兰西 大革命, 深入人心的最响亮的口号就是: “ 自由平等博爱”。 可见, 西方的哲学家,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认识到,幸福、尊严、平等、自由、 博爱是人生与社会的终极价值,这些价值是西方文明的价值。既然这 些价值同时也是东方文明的价值、中华文明的价值,这些价值也就具 有普遍意义, 就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终极价值。 伟大的马克思、 恩格斯在他们的文章或通信里, 多处提到“幸 福” 。 马克思在《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提出: “废除作为人民 的虚幻幸福的宗教, 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 ( 《马克思恩格斯 文集》第 1 卷, 第 4 页)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中提出: “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 因而应当 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 第 291 页)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 用“幸福 ” 去总结马克思的一 生。 提出: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该是足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 一个这样的发现, 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3 卷, 第 601 页)这句话中的“两个发现 ” 指的是马克思提出的两 大理论观点: 剩余价值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在《卡·马克思 < 资本论 > 第一卷书评 -- 为 < 民主周报 > 作》 中提出: “在这个水平上, 社会全体成员的平等、合乎人的尊严的发展, 才有可能。 ” ( 《马克

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第 87 页)在一句话中, 高度概括了“尊严 ” 与“平等 ” 两大价值。 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 “代 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 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在这 里, “每个人”、 “ 一切人”就包含有平等的意思, “每个人的自 由” 、 “ 一切人的自由”就把“平等”与“自由”均包含在内。 马 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 “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 础, 是共产主义的政治论据。 ”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第 231 页) 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两位女儿劳拉·拉法格和爱琳 娜·马克思-艾威林的信中提到: “这样你们就不受英国法律的约束, 可以按照你们对孩子应有的道义和爱去做。 ” ( 《马克思恩格斯文 集》 第 10 卷, 第 676 页) “对孩子的爱” 自然就是“仁爱”中的一 种了。 通过对 10 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中发 现了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和仁爱五项价值因素及其它价值因素, 可见这五项价值也得到马克思、 恩格斯等思想家的认同。 伟大的毛泽东在不少的文章或讲话提到 “ 幸福 ” 、 “ 平等 ” 、 “ 自由 ” 、 “人格 ” (尊严) 、 “爱 ” 等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在抗 日时期的任务》中他提出: “我们认为, 共产党、 国民党、 全国人民, 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 民权自由、 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 斗。 ”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 259 页) 在《论持久战》中提出: “ 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 国’ ”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481 页) 同时还提出“须从尊重士

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 发。 ”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512 页)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 提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 ” 在整个报告中, 有 6 处提到“幸福 ” 、 提到了“尊 严 ” 与 “ 人格 ” 、 8 处提到 “ 自由 ” 、 7 处提到 “ 平等 ” 、 多处提到 “爱” 。 1 973 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基奇先生提出了一套终极性价值系统, 用以表示人类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或结果, 包含的内容有:舒适的 生活、 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平等、家庭 保障、 自由、 幸福、 内心平静、 成熟的爱、 国家安全、 享乐、 灵魂得 到拯救、 自尊、 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智慧。实际上,舒适的生活、 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家庭保障、 内心平 静、 国家安全、 享乐、 灵魂得到拯救、 社会承认、 真正的友谊等等, 大体上可以归入幸福的范畴,代表幸福的某一个侧面,代表某一方面 的幸福, 代表某一类的幸福。 罗基奇先生所设定的终极性价值系统, 可归纳为 6 项: 幸福、 平等、 自由、 自尊、 智慧、 成熟的爱。 自尊就 是尊严的一个侧面, 是尊严的近义词, 比尊严的范畴小, 自尊 + 他尊 =尊严。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尊严也是自尊自爱,养成德性, 行善积德, 追求卓越, 建功立业。尊严包含了自尊。成熟的爱可以视 为仁爱的一种, 比仁爱的外延要小一点。 仁爱包含了“成熟的爱”。 因此,罗基奇先生提出的最重要的终极价值也可以归纳为六项: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 智慧。 智慧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 能否 作为最重要的终极价值, 见仁见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动机理论, 把人类个体需求分成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类。 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等五项终极价值则是个人与社会的价 值观概念。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的五大需求是心理学概念,而五项 终极价值是政治哲学价值观概念, 自然不可能严格一一对应。 然而, 五项终极价值与五类心理需求也可以找到大致的对应关系,可认为是 五种需求的另一种解释。从价值观的视角来看,五项终极价值的提法 更合理, 更完善, 更好。 平等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基本保障的平等, 是平等地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满足了安全需求也就意味着 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 自由包含的范畴比安全要广,立意更高,蕴涵 有安全的意义, 自由的前提是首先具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能进一 步追求更宽泛的自由。社交需求被马斯洛在某些场合称为归属与爱的 需求, 有爱意时必然更愿意交往,有爱意的社交才是良好的社交,反 之, 有了恨意, 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在交往中常常会因一些鸡毛 蒜皮的小事而导致“打跤 ” (两广人称打架为“打跤”) 。 有爱社交, 有恨打跤。尊重需求与尊严的意蕴差不多,几乎可以划等号。各种需 求得到了满足都会带来幸福感,需求的层次越高,获得满足越难,得 到满足后的幸福感也就越强。一方面, 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必然带来 最强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通过享受过程 也可以带来更长久的幸福感。在马斯洛看来,世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

能够“自我实现”, 因此, 对于所有人与社会而言, 幸福的价值比 “ 自我实现 ” 更好。 此外, 马斯洛后来经过研究, 提出人类除了五类 需求, 还具有审美的需求、创造的需求以及“超越自我 ” 的需求等等, 这些需求的追求过程与满足皆可用追求“幸福”来涵盖。 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是人生与人类社会的五项最重要 的终极价值,包含了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学家关于价值的重要思想,其 中幸福显得尤为重要。幸福、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具有各自的价 值, 具有不同的意义,幸福与其它四项价值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可以 幸福为中心, 同时追求此五项价值, 也理应同时追求此五项价值。 人类社会,除了上述五项最重要的终极价值,当然还存在第六项、 第七项价值, 甚至更多的价值。 诸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公 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 、 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 —— 天下大同 儒家经典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了实现大同的崇高理想。何 谓大同中的“大”? “大 ” 意味着最重要、 最关键。 幸福、 尊严、 自 由、 平等、 仁爱等终极价值就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价值, 就是“大”, 就是大同中的“大”。 何谓大同中的“同”? “同 ” 就是人人共同享 有, 就是人人普遍共享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等终极价值。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福禄寿 ” 的排列顺序, 以及中西方思想家对幸 福的普遍推崇, 幸福是五项终极价值中最大的价值, 最核心的价值, 最大中的最大。友谊的最高境界就是,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社

会的最高境界就是, 人人皆为朋友, 人人“有福同享 ” , 人人同享幸 福, 人人共享幸福, 也就是普遍幸福。大同就是普遍幸福,大同社会 就是普遍幸福社会。 天下大同的实质, 就是先建成普遍幸福的社会, 然后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终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 和国。 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既是人与社会的终极价值, 终极 目标; 既是现代的天理,又是衡量理想社会的五个最重要的标准尺度。 社会的好坏要由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这五把尺子去量度。 全面实现了终极价值的人生,就是理想人生。普遍实现了终极价值的 社会, 就是理想社会。 普遍实现了终极价值的国家, 就是理想国家。 普遍实现了终极价值的世界,就是理想世界。理想的社会,就是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都较充分共享的社会, 并且这五项终极价值 能够持续保持和稳步提升,这种社会就是普遍幸福社会,普遍幸福社 会就是大同社会。不良的社会是缺乏某一项终极价值的社会,或者缺 少某几项终极价值的社会。最不堪的社会是幸福、尊严、自由、平等、 仁爱等各项终极价值都普遍缺乏的社会。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皆看淡现世的物质财富,追求往生后进入天堂, 得到灵魂永福。宗教的终极目标通常都是追求灵魂在天堂里得到永恒 的幸福。 建成理想社会, 换一种说法就是建成人间天堂。进入天堂, 求的是灵魂幸福;在人间天堂, 理应追求精神幸福。 因此, 人间天堂 就是普遍幸福社会, 普遍幸福社会就是人间天堂。

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就是人与社会的最重要的终极 价值! 社会的终极理想就是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人类社会的终极 理想就是大同,就是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每个好人在仁爱的 公正平等社会里, 自由地过着有尊严的幸福美好生活! 二、 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社会 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是理想社会的五项终极价值,人 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社会是否文 明进步, 就看其与理想社会进行比对的结果。因此,衡量社会文明进 步的标准主要有两条, 首先是幸福、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等各项 终极价值都能惠及绝大多数好人,其次是这些终极价值能够持续保持 和稳步提升。用这两条标准去衡量、去分析、去观照, 自由主义、 斯 大林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制度, 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缺陷,与理想 社会尚存差距。 各项终极价值普遍高度共享的社会,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社会 构想。 事实上, 人类是一种善恶兼备的混合体,并非理想存在,各项 终极价值之间存在张力, 同一种价值的不同侧面也存在张力,现实中 不可能同时高度达到各项终极价值,至多只能做到各项终极价值均部 分达到, 因此, 现实社会必然会存在诸多缺陷, 不可能尽善尽美。 没有最好的社会, 只有更好的社会。

1 、 自由主义存在的问题: 结果不平等与不可持续 自由主义是西方近代兴起的政治哲学、经济学思想体系,也是发 达国家的现代政治实践。 自由主义的政治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得到较大发展,个人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但是自由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国民普遍幸福与财富平等方面,仍然存 在许多不足。 习近平主席指出: “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 多数人 贫穷的基础上的; 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 人类文明 就将崩溃。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 类的一个陷阱。 ” ( 《之江新语》 P118 ) 《 21 世纪资本论》一书的作者, 法国当代经济学家托马斯 · 皮 凯蒂在书中得出的结论是: “ 如果放任自流, 基于私人产权的市场经 济包含强有力的趋同力量(尤其是知识和技术扩散的影响), 但是它 也包含强大的分化力量,这将潜在地威胁各民主社会以及作为其基础 的社会正义价值。 ” 、 “主要的不稳定因素与如下事实相关, 即私人 资本的收益率 r 可以在长期显著高于收入和产出增长率 g 。 ” 、 “ 不 等式 r>g 意味着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这个不等 式表达了一个基本的逻辑矛盾。 企业家不可避免地渐渐变为食利者, 越来越强势地支配那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资本一旦形 成, 其收益率将高于产出的增长率。这样一来,过去积累的财富要远 比未来的收入所得重要得多。 ” 、 “会不断加剧财富的不平等。 ” 、 “问题很严重, 并且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 ”

自由主义理论并非完美无缺, 自由民主制度并非“历史的终 结” 。 ⑴、 平庸的个人物质主义 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 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提出: “ 自 由主义是一种真正研究人类行为的学说,其着眼点即最终目的是促进 人们外在的物质福利,而不是直接满足人们内在的、精神上的以及形 而上学的需求。 ” 自由主义奉行个人权利至上的原则,主张在自由平 等的基础上各种信仰和人生价值和平共存, 行动交由个人自主选择, 只要不直接侵害他人,这种选择都是被自由主义所认可的。自由主义 的最终目的, 主要是“促进人们外在的物质福利”。不但不主张为个 人指定一种至善价值或信仰体系,而且认为各种信仰和价值或道德并 非不证自明,个人有理由对它们进行质疑与拒绝,公民有权为自己进 行道德立法。这就可能导致个人或者质疑各种至善的价值,或者对于 各种至善价值感到无所适从,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个人容易抛弃 对至善价值的追求,沦为只受本能和欲望驱动 , 只关注某些确定的外 在事物, 诸如金钱、 权力、 肉体享乐等等, 更有甚者, 还可能自损、 自残、 自杀, 并且在理论上他人无权干涉。对于具有宗教信仰或政治 信仰的人, 由于信仰为他们指定了至善价值或人生道德,因此相对不 容易堕落。对于没有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的人,就可能会缺乏至善价 值, 容易堕入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就可能会 导致所谓的“现代性危机 ” , 正如列奥·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

浪潮》指出: “ 现代性的危机表现或者说存在于这样一宗事实中: 现 代西方人再也不知道想要什么 —— 他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知道什么 是好的, 什么是坏的,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 由此可见, 自由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平庸的个人物质主义。 ⑵、 驯服了权力, 纵容了资本 存在两股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和国家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一是政治, 二是经济, 或者说是权力与金钱。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统治欲与占有 欲, 权力与金钱是大多数人的毕生追求目标。资本就是用于经营谋利 的金钱或财物。 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人性恶,政治权力则是一种“必 要的恶 ” , 如果政治权力不受限制就会演变成吃人的“利维坦 ” , 因 而主张“小政府, 大社会 ” , 并通过各种制度设置对国家政治权力进 行分权与制约。 自由主义国家对权力的制约,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 面入手。 首先通过宪政、 自由、 民主等措施, 使公民和社会对权力进 行外部制约; 其次以权力制约权力, 通过“三权分立 ” 的制度设置及 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使政府部门之间产生内部制衡。经过几百年的 努力, 发达的自由主义国家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相对驯服了权 力, 使权力对本国公民的作恶能力下降到相对较小的程度。 也许是认为资本受到政治的制约与法律的规范,加上资本之间的 相互竞争互相制约, 工会等劳工组织亦对资本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 也可能是出于理论上的逻辑自洽,罕见有自由主义思想家提出对资本 的制约。 自由主义思想家及政治家普遍主张资本经营自由,提倡资本

自由竞争。 资本可以通过节俭、 继承、 集资、 借贷、 赠送等多种渠道筹集, 并非必然来自剥削或罪恶所得。然而,资本可以作恶是无须争辩的事 实。 首先, 资本家直接出面去竞争权力或通过代理人间接竞争权力, 以达到对政治权力的掌控。 控制了权力, 自然就可能通过权力作恶。 其次, 资本家可能通过影响或收买议员和控制新闻媒体舆论等方法, 去影响甚至操控法律的制定,使法律条款对资本更有利。第三,通过 行贿等方法, 谋取非法利益。第四,直接规避法律漏洞或无视法律规 定, 违法谋利, 危害人间。第五, 组织或收买打手及黑恶势力, 侵害 社会及公众。如果说自由主义国家相对驯服了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却 纵容了资本, 纵容资本对社会的危害。因此,社会主义思想家批评自 由主义是资产阶级的帮凶,并不认同自由主义思想家所主张的“自由 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理论 ” 的观点, 认为自由主义只为资产 阶级谋福利。 自由主义国家政治权力,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干预和操纵。伴随 着全球化, 国际市场不断扩大,跨国利益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张,力量 不断膨胀, 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统治地位的机构,侵蚀公共领域,干预 公共决策,使得游戏规则偏向利益集团而不是有利于普罗大众。曾经 风靡一时的美国电视连续剧《纸牌屋》, 向观众展示出美国国会的立 法和白宫的决策,普遍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和操控。美国独立机构研 究发现, 美国国会立法的绝大多数受到了院外游说集团的影响。 2008 年金融危机就是政府受到金融集团的影响或操控,放松了对金融市场

的监管, 使得金融资本权力膨胀,金融投机恶性发展,金融风险不断 积累,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危机发生之后,美国政府依然受到 金融机构的绑架,大量拨款补贴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高管的收入不降 反升, 从而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愤慨, 掀起了一场“占领华尔街 ” 的抗 议运动。 二战后, 美国每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军工利益集团都稳赚 不赔, 盆满钵满。 不排除军火商集团在影响或操控战争, 致使军队 消耗更多的军火, 购买更多的军火, 以便他们大发战争横财。 除此之外, 资本为了达到增值的目的,通常会利用新闻媒体舆论 和广告等各种不同方式,不断刺激民众的消费欲望,使民众产生更多 非理性的消费需求, 间接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与破坏。 ⑶、 自由竞争导致财富差距过大 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民营化,认为民营化必然带来更多的自由民 主和更高的经济效率。 主张“小政府, 大社会 ” , 支持完全的自由竞 争。 一套机器设备,可以做出与许多人劳动的相同产量。一套机器设 备的使用,相当于雇用许多工人为机器的业主劳动。实力雄厚的资本 家购置大量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必然比单个工人的劳动具有更大的优 势, 获得更大的利益。 如果说“两极分化 ” 意指好的越来越好, 差的越来越差的话。经 济民营化与自由竞争的结果,上层阶级与底层阶级未必是所谓的“两 极分化”, 因为底层的收入通常也在缓慢提高, 不见得会越来越差,


特别有效的压制手段阻止它发生。 ” ( 《 21 世纪资本论》 P267 ) 财 富的差距不断拉大,底层民众的相对剥夺感与不公平感不断增长,阶 级对立加剧,社会裂痕扩大,必然会影响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及长 远发展。 ⑷、 过分福利, 不可持续 自从十八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自由理想与民主理想一直在相互 融合, 形成一种自由主义加民主的自由主义民主。民主政治是当今世 界的政治潮流, 自由主义的核心政治模式,都是自由民主政治,大同 小异。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自由民主政治,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 是自由民主政体,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走向自由民主制度。尽管不少 人认同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但是并不能证明其就是一种完美无缺的制 度, 自由民主政治制度自身仍然存在不少矛盾。正如米瑟斯在《自由 与繁荣的国度》中提出: “人们不用费多大周折就发现, 原来民主也 会犯错误, 其错误至少与君主制和贵族统治的错误一样多。 ” ( P82 ) 任何社会, 享受社会福利的普罗大众为数不少,公民普选使他们 手中的选票成为决定政客命运的重要筹码。这山望着那山高,得陇望 蜀, 是人之常情, 是人之本性。 社会福利往往是刚性的, 只能增加, 不能减少。政客在选举时,想要得到选票上台执政,那就只能迎合普 罗大众, 顺应民众要求, 提出增加社会福利, 以便吸引更多的选票。 现代国际金融制度,使得政客的借债成为可能,长此以往,政府必定 会债台高筑,直到政府信用评级降低至借不到债为止,致使国家财政

陷入经济困境。 富强如美国, 就曾经多次发生所谓的“财政悬崖 ” 危 机, 危机期间,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被迫关门,停止对外办公,停止公 共服务。纵使国家陷入财政危机, 国家理应减缩社会福利,但是选举 的结果可能还是许诺更高福利的党派上台执政, 就像 2012 年的法国 选举一样, 最终是主张增加福利的奥朗德领导的党派胜出。 一方面, 过度福利,干活与不干活的收入相差无几,必然影响到民众的劳动意 愿, 社会短期内还可以承受,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社会发展停滞甚至 倒退, 难以持续。 另一方面, 过高的福利, 意味着更高的税率, 影响 资本的投资意愿, 资本可能外流, 到其他国家寻找投资机会,影响社 会的经济发展。 国家借债消费, 相当于预支后代的福利,对于后人并 不公平。 任何社会, 任何国家, 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智慧超常的人都不 会太多,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于极少数目光高远的政治家、 思想家、科学家提出的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法律、政策、规划、大 型公共工程的议案, 因绝大多数的普罗大众,总是关心自身,关注眼 前, 注重福利, 加上知识有限、 目光短浅, 看不到长远发展的好处, 多数情况下都可能投反对票,提案不容易通过,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自由民主制度因此可能会落入过分福利的陷阱,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存在疑问。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过高的福利就是陷入“中等收入陷 阱” 的主要原因。 2 、 民主社会主义能否持续存疑

一百多年以来, 以丹麦、 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采取渐进民主 的方式, 开创出一条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对权力与资本均存在制约,减少了权力与资本的作 恶能力, 社会发展良好, 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这些价值均 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是公众平均幸福指数最高的社会,可能是目前世 界上现实存在的最好社会。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的平等,特别强 调社会保障,提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对于保障社会公平,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容易象自由主义国家一样,难免走向过分福 利, 压低资本的投资意愿, 降低人们的劳动意愿, 影响社会的活力, 社会能否持续发展存在变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由于高福利政策难 以为继, 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就曾经一度纷纷下台。 2010 年代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 就是政府与国民选择了过度福 利,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债台高筑, 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 证, 高福利政策是难以为继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尚不 充分, 想要实现高福利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勉强实行,就必然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3 、 斯大林模式存在诸多缺陷 前苏联、东欧等国家,选择一条与自由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 其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专政等等。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斯大林主义道路、斯大林主

义体制、斯大林主义模式。斯大林主义模式的政治实践,存在不少缺 陷, 与其理论的美好预想存在较大出入。 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实践已经表明,斯大林模式国家把个人视为实 现宏伟目标的工具,普遍缺乏幸福、尊严、自由、平等、仁爱等价值, 是不可持续的, 是一条不应再试、 不能再走的“老路”。 ⑴、 普遍缺乏诸种终极价值 社会实践与发展的历史已经有了定论,斯大林体制本质上就是极 权专制。 极权专制必然排斥平等、 自由与尊严等价值。 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是国家共产制与 地区共产制, 追求“一大二公 ” , 因此在斯大林体制国家, 生产资料 名义上归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个人不允许拥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在理论上归人民所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占有的,实际上没有人能够 真正占有生产资料, 国民皆为“共产阶级 ” 或“无产阶级”。在政府 官员、 公职人员、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方面, 实行级别工资制, 最高 一级工资与最低一级工资相差几十倍。除此之外,公众被人为划分为 不同的阶级。每一个阶级之中政治权利相对平等,但是有些阶级比另 一些阶级更“平等”。阶级之间政治权利差距较大,存在政治权利鸿 沟, 有些阶级甚至被设定为敌对阶级,被整体剥夺政治权利, 随时可 能受到权贵的侮辱与侵害,甚至连累其子孙后代的各种权利。人为划 分政治等级的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政治权利的社会,宣称政治平 等无疑是一个国际玩笑。

按照计划经济的理论逻辑, 生产计划必须由最高层制定, 生 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由上级权力调配, 下级必须无条件按 上级计划安排生产, 没有生产自主权, 不能自由生产, 不存在经 济自由。 社会实践证明, 经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 不存在经 济自由的社会, 民众也不可能有其他方面的自由。 斯大林模式的国家, 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视为人类社会的普 遍真理和终极答案, 只能信仰, 不能质疑, 不容争辩。 国家领袖 搞个人崇拜, 只能歌功颂德, 不能批评异议。 对敢于质疑意识形 态、 国家政策、 党国领袖的人判处反革命罪, 轻则判刑入狱, 重 则判处死刑。 实行斯大林模式的二十多个国家, 期间无一存在思 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在对内对外的宣传上, 斯大林模式的国家宣扬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等等, 普通百姓似乎有很 高的尊严。 实际上, 这种政治体制只有最高领袖一人高高在上, 有绝对的权威, 有绝对的尊严, 其他人只能卑躬屈膝, 甚至连国 家的第二号领导人也不能例外,随时可能存在生命之忧。说错话, 或者被官方认为说错话的人, 就可能被批判斗争、 开除公职甚至 被处判死刑的体制, 试问人的尊严何在?人的自由何存? 斯大林模式的国家, 提出“亲不亲, 阶级分 ” , 同时提倡“阶 级友爱 ” 与“阶级斗争 ” , 同一阶级讲友爱, 对阶级敌人讲斗争。 实 际上讲友爱的时候少, 讲斗争的时候多。 “仁者爱人 ” , 仁爱首先爱 的是人, 这个“人 ” 是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分职业,不应该分阶级,

不应该分种族的, 不应该分高低贵贱的。越是底层,越需要关爱。斯 大林模式的国家, 强调阶级仇恨, 实行仇恨教育, 人民普遍缺乏 “ 仁爱 ” 之心。 任何社会皆存在既得利益者, 皆可能存在幸福之人。 斯大林体 制内的官僚阶层、 军事阶层及其家属, 过的可能是 “ 阳光灿烂的日 子 ” , 也许很幸福。在主张斯大林体制的极左派看来, 这种体制的人 民很幸福。 但是普通老百姓纵使有“幸福 ” , 这种“幸福 ” 也是一种 “伪幸福 ” , 不是真幸福。 之所以称为“伪幸福 ” 是由于人民被剥夺 了知情权, 所谓的 “ 幸福 ” 建立在虚假信息的基础上, 是 “ 被幸 福 ” , 是“伪幸福”。如果打开国门,跟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横向对比, 就会发现在政治自由、经济发展、个人尊严、生活水平等方面皆存在 明显的落差, 这种幸福感在转瞬之间就会烟消云散。那种“伪幸福 ” 就像清晨小草上的露珠,经不起阳光照晒,太阳一出,晨露很快就会 蒸发、 消散。 国门一开, “伪幸福”化为乌有。 极权专制的执政基础是暴力与欺骗。如果闭关锁国再加上严厉管 控言论且不断进行洗脑,没有比较,也不能比较的话,依靠暴力与欺 骗也可能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极权统治。倘若打开国门,实行思想 解放, 有了言论自由,有了对比并允许自由选择,这种体制是很难维 持下去的。前苏联、东欧等国家, 在戈尔巴乔夫打开国门, 实行所谓 的“新思维 ” , 放开思想言论管控之后, 没过几年时间, 这类国家政 权就纷纷改变颜色。 言论自由, 极权崩溃。 人民觉醒, 极权瓦解。

⑵、 驯服了资本, 强化了权力 权力与金钱是对社会和国家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两股力量。实际上, 权力与金钱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本身无所谓善恶, 既可以用 来行善, 也可以用来作恶。作恶者, 是掌控权力或拥有大量金钱的魔 鬼。 由于权力掌控了军警等合法暴力, 而且合法的标准由权力界定。 对比资本, 权力的作恶能力更直接、更强大, 危害性更高。如果权力 直接用来作恶, 对社会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权力行使不当, 给 社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权力可以随时随地夺取金钱, 有钱人必须牺牲金钱才能收买权力。权比钱势更强, 权比钱力更大。 权力是金钱的老爷,金钱是权力的奴仆。权力可以把白变成黑,权力 也可以把黑说成白。权力可以强迫美女投怀送抱,权力可以强令武士 卑躬屈膝。权力可以上天入地,权力可以移山填海。权力可以抄家灭 族, 权力可以屠城灭国。权力可以任由严嵩、和珅从殷实人家通过贪 污受贿而变成富可敌国。权力也可以把沈万三、胡雪岩从富可敌国打 得倾家荡产。 自由主义相对驯服了权力,纵容了资本。反过来,斯大林主义则 是完全驯服了资本,强化了权力。两种体制都具有片面性,必须同时 驯服权力与资本, 特别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 社会才有公平 正义, 人民才能自由幸福。不同于金钱,权力是一种具有零和博弈性 质的存在。斯大林模式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的政 治体制,必然使权力膨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走向极权专制就是必然,

无一斯大林体制国家可以例外。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体制,理论上只 能存在一个最高权力中心才能制订出计划,多个最高权力中心就不可 能统一了, 既不可能制订统一计划,也不可能统一执行计划。只有一 个最高权力中心或由一个人统治,并且完全掌控政治与经济,控制了 各种资源的体制, 走向极权专制就是其必然归宿。 人类是争强好胜的动物,有人的地方,就可能会发生对比、竞争、 斗争, 直至战争。权力与金钱是人们的两大主要追求,是大多数人心 目中地位尊崇的标志,人生成功的标准。当经济利益不允许经营性竞 争, 同时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挂钩时,政治权力就是强者竞逐的唯一 竞技场, 竞争必然比有两个竞技场时更加惨烈,手段更加卑劣,往往 会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失败者和无辜者很可能以生命为代价。金 钱之恶往往只谋财,权力之暴常常会害命。许多无辜的生命还会受牵 连被残害, 成为权力斗争的可怜牺牲品。且看血淋淋的斯大林的权力 斗争大清洗: 当年列宁遗嘱中提到了 6 位苏共领导人, 除斯大林外, 另外 5 人中的 4 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科夫,全部 在三次大审判中被处决,另一人托洛茨基因流放海外缺席审判,但最 后被刺杀身亡。此外,领导十月革命的第 6 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 2/3 被枪决; 1 1 大中央委员会的 27 人有 20 人被枪决; 第 1 届苏维埃政 府的 15 名成员中, 5 人已去世,除斯大林外的 9 人全部遭枪决。 1 936 至 1938 年间, 苏共一半的党员 —— 约 120 万人被逮捕。 被杀的苏联 红军高级将领有: 5 个元帅中的 3 个, 5 个一级集团军长中的 3 个, 1 0 个二级集团军长的全部, 57 个军长中的 50 个, 1 86 个师长中的 154

个, 16 个一级和二级集团军政委的全部, 28 个军政委中的 25 个, 64 个师政委中的 58 个, 456 个团长中的 401 个。 ( 数据主要来源: 百 度百科·苏联肃反运动)政治军事精英尚且被大量屠杀,其他民众的 处境可想而知。斯大林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党内反对派、在党内军内大 规模地清洗、 屠杀之外, 对苏联数以千万计的“阶级敌人 ” 、 “人民 公敌 ” 的也进行了监禁、 流放、 苦役、 屠杀。 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的 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对这种体制的描述与控诉。 上世纪七十年代, 柬埔寨“红色高棉 ” 领导人波尔布特, 亲自导 演了一场灭绝人性、惨绝人寰、持续三年多的大屠杀,残杀了 170 多 万柬埔寨人, 约为该国当时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为祸之烈,令人发 指; 灾难之重, 罄竹难书。 除了恶意产生的暴行, 由于认识水平、决策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 制, 不受制约的权力出于良好目的的决策也可能是错误的,甚至可能 错得很荒谬, 实行起来必然得到灾难性的后果,甚至是灭顶之灾。通 向地狱之路, 通常由美好的愿望铺就。有道是,有心裁花花不发,无 心插柳柳成荫。 好意并非定有好果;恶意并非定有恶果。 比如, 苏联 发生过镇反扩大化,过量强迫征收农民粮食导致大饥荒,与希特勒结 盟等错误。再如, 二十世纪中叶, 阿根廷总统贝隆, 出于良好的政治 目的,出台一系列左倾政策,把阿根廷从准发达国家搞成发展中国家, 落入所谓的“拉美陷阱”。 由于社会发展计划具有全国性的特点, 因 此, 决策错误就会导致全国性的灾难。更可悲的是, 在极权专制下,

领袖们一贯标榜他们是完美的人,真理的化身,完全正确,是不可能 犯错误的, 纵使发生了严重错误,也绝不承认错误,或者把错误归咎 于他人及其它客观因素,为他们自己开脱, 以免丧失威信及权力。 由 于纠错机制的缺失,错误不但得不到纠正,而且还会陆续引发新的错 误。 甚至可能用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错上加错,从而产生一系 列的错误, 导致一系列的灾难, 愈演愈烈。 (3) 、 错判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在政治学上, 所谓的“阶级 ” 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有 不同的解释。按照人的经济状况与族群,可以在社会中划分为不同阶 级或阶层。人与人之间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存 在利益矛盾和冲突,这的确是社会现实。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阶级 矛盾就会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主要存在和平阶级斗争及暴力阶级斗 争两种方式。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早在十八世纪就提出: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 的主要动力”。斯大林体制的革命领袖或理论家认同这一观点,并加 以发挥, 推崇和强调暴力阶级斗争,认为暴力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 步的根本动力。他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中, 引申出暴力阶级斗争, 从暴力阶级斗争中又推导出暴力革命, 强调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革命意指国家的非掌控权力的阶级或阶层,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 段推翻国家政权。暴力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最激烈形式。如


美国自从十八世纪的独立战争之后, 再也没有发生过暴力革命。 200 多年来, 从一个三百万左右人口的英国殖民地, 逐渐发展成为人 口三亿多, 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飞机、 电灯、 电话、 半导体、 电脑、 手机、 网络、 芯片、 原子能等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较大 推动作用的科技, 大多数都是来自美国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日本自从民治维新之后, 同样也没有发生过暴力革命, 100 多年 来,从一个四分五裂的落后的封建制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列强之一。 如今的日本,社会文明进步,人均预期寿命全球第一, GDP 总值在 2010 年之前, 长期步美国之后名列世界第二。 荷兰、 瑞典、 丹麦、 挪威、 芬兰等北欧诸国, 二三百年来也没有 发生过暴力革命,他们走的是渐进改良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 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 是当代幸福、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等 各项终极价值相对普遍的地区。 中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扬弃阶级斗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采取“摸着石头过河 ” 的试错办法逐 步改革,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实体经济 规模全球第一。 采取渐进改良的路径,实行阶级共和与阶级合作,社会发展可能 会更好, 证明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那么,社会发 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究竟来自何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主要取决 于: 理性的政治制度、 公正的法律法规、 安定的社会秩序、 高尚的公 众道德、优良的公民素质、人才的发现培养、知识的积累应用、技术

的发明创造等等因素。社会发展进步的最主要动力源于创新!源于思 想理论的创立, 政治制度的创建,科学技术的创造,文学艺术的创作 等等。 习近平主席十分强调创新的作用, 他指出: “ 创新是民族进步 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 族禀赋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51 页) “ 当今世界, 经济社会发 展越来越依赖于理念、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 国际竞争新 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 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 203 页) 十四、 十五世纪的欧洲, 落后于中国, 人民受到王权与教权的双 重压迫, 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冲 破了教会的思想禁锢,论证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人类价值,确立了 人权理念, 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推崇法治、民主以及三权分 立的政治架构,为国家的文明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社会的发展进 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自由民主政治制度的创建,改变了军事暴 力建立政权的传统,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移,减少了暴力改朝换代对 国家及社会的摧残,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科 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插上了冲天的翅膀。蒸汽 机的发明及应用,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机时代; 电力与电器的发明及应 用,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电子器件的发明及应用, 人类社会进入 电子时代; 电脑、 芯片、 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发明及应用, 人类社会进 入信息时代。把某一项或几项科技发明及其普遍应用作为一个时代的 标志, 证明这些科技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

了强大的动力。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在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竞争的结果,必然 会形成社会阶层或阶级。既然存在阶级,就依然会存在阶级冲突和阶 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质就是权力斗争或利益之争,没必要以生命为 代价去解决,未必非得采取暴力革命不可,完全可以通过和平民主的 手段去解决。可以到选举中去争权力,到议会去争利益,到法院去争 正义, 是非曲直必须由良好的法律来量度。现代企业利润的来源是综 合性的, 存在多种多样的来源, 源于满足市场的各种不同需求 , 源于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源于机器设备的购买使用,源于各种材料的技 术加工, 源于人工劳动的使用,源于优化管理产生的效益,源于企业 形象的提高、 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与消费观念的培育等等。存在社会 保障及最低工资保障的现代社会, 守法的民营企业, 并不存在剥削。 只要政府居于中立的地位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只 要工人阶级能够自由组织工会,团结起来,以集体的力量与资方谈判, 签订公平合理的劳动契约,就可能争取自身应得的利益,甚至可能争 取到超过工人阶级应得的利益。在西方国家,工会实际上也是一个强 势的利益集团,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代表工薪阶层的党派 —— 社 会民主党或工党, 在不少国家通过竞选执政也比较常见。 现代社会完全还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将累进所得税率提得很高, 对富豪征收 60% - 70% 的个人所得税。那么, 富豪原有的财富, 过了 三至四代继承流转之后,也就几乎全归社会所共有了。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 英国由工党执政, 曾经一度修改继承法,将遗产税最高税率提

高至 97% , 一次性征收富豪的绝大多数遗产。税收与社会保障实际上 是一种“劫富济贫 ” 的方法, 是为了避免饥不果腹、 走投无路的众多 赤贫者杀富济贫的有效方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机制,是社 会应该付出的成本,是社会避免暴力革命的代价,也是公民应承担的 社会义务。 普遍幸福意味着各个阶级或阶层皆幸福。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 会, 需要各阶级或阶层同心协力, 和谐共融。 当今时代, 随着军事技 术的现代化,武器的威力与 100 多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使用常规 武器就可以对大量人员及公共设施实行毁灭性打击,大量使用核武器 甚至可以毁灭全人类及地球, 同时, 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与完善,可以 通过和平手段竞争得到权力及各种利益,暴力阶级斗争理论显然已经 不合时宜, 到抛弃暴力阶级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时候了。 三、 理论超越, 时代必须 1 、 超越儒家大同理念 《礼记·礼运》篇中提出了大同理念, 千百年来, 儒家的崇高理 想就是大同。 儒家传统的大同理想固然美好, 然而, 大同毕竟是 2000 多年前 古代圣人提出的理想社会构想, 2000 多年来的君主制社会, 甭说是 大同社会, 纵使是普遍小康社会也未能实现,说明其理论构想及政治 制度存在缺陷。 2000 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不应为古代圣人的认知所

局限, 必须与时俱进, 必须在其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与突破, 在价值理想、政治体制及社会发展目标上都必须有所提升,有所超越。 大同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借鉴吸 收中西方各种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精髓,进行的理论创新,提出构建普 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的核心理念,然后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终 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实现天下大同。认同幸福、尊 严、 自由、 平等、 仁爱、 公正、 法治、 德治、 民主等等价值, 把幸福 视为最理想、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构建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 以 法治、德治与民治为国家及社会治理手段, 以自由共产制及市场经济 作为经济体制, 以社会保障作为普遍幸福的出发点, 辅以以人为本、 公平正义、 社会和谐、 廉洁政治、 优质教育、 科技进步、 环境优美、 文化繁荣、宗教包容等现代制度或价值理念,通过理性、和平、民主、 渐进的方式去逐步实现 。 在每一个国家都建成社会保障及国家安全基础上的普遍幸福的 大同社会, 通过裁军等措施, 实行军队归联合国统一指挥,实现天下 相对统一, 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后把全世界军队整合成一支 联合国部队, 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 实现天下大同。 对于大同与天下大同理想,存在种种不同解读。大同主义对于天 下大同理念的演绎,就是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主要 体现在五个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自由民主政治 制度、 社会安定及基本社会保障、 全球军队统一、 全球政治一统。 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理念,首先是对儒家传统的大同理念的超越。

2 、 超越自由主义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崇尚个人自由,视自由为最重要的价值,普 遍认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所遵奉的一系列原则构成其政治制度的核 心, 包括: 个人自由、 个人尊严、 言论自由、 信仰宽容、 个人财产、 普遍人权、政府透明、 限制政府权力、人民主权、 国家民族自决、保 护个人隐私、 司法独立、 良法之治、 权利平等、 市场经济、 自由贸易 等等。 主张政治开放,通过公开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 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治,实行多党竞争执政的政治模式。发达国家的成 功, 证明自由主义具有合理性;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 证明自由主义 存在缺陷。 大同主义借鉴吸收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合理因素, 在六个方面超越了自由主义。 首先是对于社会终极价值的看法,自由主义的终极价值主要是自 由平等博爱,视自由为首要价值或最高价值,否认社会发展存在最高 目标。 大同主义的终极价值更宽泛, 包括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等等,以幸福为首要价值,最高目标是实现所有好人的普遍幸福, 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实现天下大同。每个好人在仁 爱的公正平等社会里, 自由地过着有尊严的幸福美好生活! 其次, 自由主义普遍主张“三权分立”。大同主义主张“六权分 立 ” , 就是在自由主义“三权分立 ” 的基础上, 将立法部门一分为三, 分为宪法院、立法院和议政院, 并且增加一个监政院, 负责监察、考

试、 选举等行政职能。 “六权分立 ” 的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 宪法院、 立法院、 议政院、 政府、 法院、 监政院。 第三, 自由主义强调法治与民主。大同主义在法治与民主的基础 上, 强调德治。 以法治为社会基础, 以道德为社会支柱, 以民主为社 会栋梁, 构建普遍幸福的大厦。 第四, 对于民主选举所采取的不同机制。自由主义理论上对所有 党派、 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实行完全开放式选举,鼓励多党竞争, 实 际上可能发展演变成两党恶性竞争,演变成利益集团之争。发达国家 当今的民主选举机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大同主义主张实行集中民 主制选举, 对选举设置四个步骤:从政资格考试, 候选人的考察与考 核, 中上阶层公民的预选,全体公民的普选。期望选举出来的领导人 懂得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常识。既关心大众利益, 又关照精英团 体的利益, 从而关照所有国民的共同利益。既关心社会与国家的短期 利益, 又关心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利益。集中民主制无疑更适合发展中 国家, 更适合作为民主制的入门制度。 第五, 对平等的看法。 自由主义主张机会平等, 认可社会保障。 权利, 特别是政治权利, 容易受到金钱的影响, 容易导致金钱政治。 在社会保障上不设上限,可能导致劳动与不劳动的收入差距不大,劳 动好坏收入差距不大,影响国民的劳动意愿。大同主义从精神角度出 发, 把幸福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认为只要所有公民在达到基本社会保 障与安全保障基础上的小康生活,就可以此为出发点,追求各自的幸 福, 从而达到普遍幸福,达到相对平等。大同主义主张社会保障设置

上限, 认为社会保障补贴不应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 0.618 倍, 以免造 成过高的福利水平, 影响公众的劳动意愿; 以免征收过高的税费影响 企业家的投资意愿。基本生活保障根据最低工资标准浮动,根据社会 发展逐步调整提高, 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第六, 对人性善恶的判断。 自由主义哲学家普遍认同人性恶,认 为人类都是自私自利的,把政治权力视为一种必要的恶。主张政府的 责任尽可能小, 不认可政府建设公共工程。提倡小政府,大社会。大 同主义主张人性善恶两混,人性既存在善也存在恶,认为大多数人都 是自利利他的, 政治权力由人掌控及行使, 既可行善, 又可作恶。提 倡政府机构提供各项公共服务, 建设公共工程, 主张各种善政。 3 、 超越斯大林主义 财产共有的国家共产制度的论述, 最先见于柏拉图的《理想 国》 。 斯大林主义实行国家共产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主张国际共产 主义, 斯大林主义不等于马克思主义。 唐代布袋和尚, 说过一首传世偈语: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 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后原来是向前。 ” 现在种植水稻普遍 改为抛秧或机器插秧,不必象过去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去辛苦插秧了。 然而, 20 世纪 90 年代前在南方农村耕作过的人都知道,传统手工插 水稻田的时候, 是躬背低头向后退着插秧的,很辛苦。布袋和尚通过 插水稻的场景, 揭示“退后其实是向前”的哲理 —— 看似消极退让, 往往也是积极进取。 当一个人在碰到悬崖峭壁, 前路已断的情况下,

后退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后退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在所有制上, 大同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共产制 ” 表面看似与原来 的“国家共产制 ” 的“共产 ” 范围要小, 是一种退步, 实际上只是主 张自由选择而已,只是基于当今社会现实与普遍人性,并不反对地区 共产制及国家共产制的部分存在,只是不主张实行全面的国家共产制 而已。 现代社会, 单一的国家共产制必然依靠暴力实行,必然排斥自 由价值,经济上不存在自由,政治上不存在自由,言论上不存在自由, 甚至生活上的自由也很有限。只有后退一步才能前进两步,才能进而 追求自由这一价值。要追求自由这一价值, 只能选择合理退让, 允许 各种共产制并存, 实行混合所有制, 实行“自由共产制 ” 制, 赋予公 民自由选择权。 在生活资料的分配上, 大同主义所主张的分配规则 “ 奉献社会, 各尽所能; 基本保障, 按需分配 ” , 表面上看似与“各尽所能, 按需 分配 ” 的分配方式标准要低。然而正是有了这种退步, 有了条件限制 才更合理、更现实, 才能从云端落到地面, 才具有现实可行性。只有 后退一步, 才能进一步追求更美好的“普遍幸福”。在未来相当长的 时期, “按需分配 ” 的可行性, 只能是“必要生活资料 ” 的“按需分 配” , 实际上, 这也是马克思的本意。 大同主义所主张的分配规则, 无非是“按需分配 ” 概念的厘清及现实化而已。从另一个角度看, 大 同主义以精神幸福为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以幸福、尊严、自由、平等、 仁爱为终极价值体系, 比追求普遍物质富裕的“按需分配”更合理, 更强调精神价值。

斯大林主义理论上认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实行残酷剥削,推崇 暴力革命, 主张“消灭私有制 ” ,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大同主义从多个不同角度, 论证“守法的民营企业不存在剥削 ” , 并 提出 “ 人类社会从来都是共产社会 ” 的观点, 在理论上 “ 消灭私有 制 ” , 认同“自由共产制 ” 、 市场经济、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相结合。 大同主义主张首先通过自觉、 自愿、 自由、 民主、 文明、 和 平、 渐进的方式建设大同社会,然后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终 建成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人民共和国, 实现天下大同。 斯大林主义指定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为统治阶级,实行“民主集 中制” 。 大同主义主张各阶层政治权利平等, 主张“集中民主制”, 通过公平竞争, 公民选举得到政权。 斯大林主义主张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不认可宗教信仰,甚至打击 宗教信仰。大同主义提出心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大同 主义认为神灵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认为宗教是哲学思想,宗教是 道德体系, 宗教是心理健康机制,对建设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具有正 面价值, 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主张宗教包容与包容宗教。 大同主义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 实现对斯大林主义的理论超越。

第二章 幸福――至高无上的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 提出: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 ” 天地悠悠, 生命最宝贵; 人生漫漫, 幸福最重要。 自古以来, 以儒、 释、 道“三教 ” 为主体的传统中华文明就包含 有幸福、 尊严、 平等、 自由和仁爱等价值因素。传统观念认为, 理想 的人生就是能够同时享受到“五福 ” 的人生, “五福 ” 指的是: 长寿、 富贵、 康宁、 好德、 善终。 用今天的话语来表述, “五福 ” 就是幸福 的五个侧面, 可以用“幸福”去概括。 西方大哲的著作里, “幸福 ” 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概念。亚里士 多德提出: “幸福就是至善。 ” 、 “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 ” 康德认 为: “作为感性存在者的本性而言, 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幸福。 ” 叔 本华提出: “人自身所具有的是什么, 主要的因素是存在于他的幸福 中。 ” 边沁、 密尔等思想家构建的功利主义的实质, 就是主张“最大 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爱情喜剧, 男女主人公通过种种考验,历经重重磨难,最后的美 满结局, 大多都是: “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男朋友在向女 朋友求婚的时候,往往会承诺让心爱的她今后生活幸福。男女双方确 定恋爱关系, 准备结婚前, 男方登门拜访女方家长,普遍会向女方家

长保证, 让他们的女儿今后生活幸福。在隆重而庄严的婚礼上,新郎 最普遍的承诺, 通常是郑重地保证, 让新娘婚后生活幸福。 幸福何其重要, 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就是至高无上的天理。 一、 幸福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1 、 幸福无所不在 幸福是什么? 《辞海》把“幸福 ” 的定义为: 使人心情舒畅的境 遇和生活。 英文 “ 幸福 ” ( Happiness ) 一词的来源为 Happ , 其意思 为运气或机会, Happ 同时也是 “ 偶然 ” 这个词的来源。 无独有偶, 把汉语 “ 幸福 ” 两字拆开来, 一个 “ 幸 ” 一个 “ 福 ” , “ 幸 ” 就是 “幸运 ” , 偶然的好运, “福 ” 当然就是“福报 ” 、 “福祉” 。 看来, 中西方文化对于“幸福”二字的理解是相通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幸福是什么?也许 1000 个人就会有 1000 种幸福观。幸福是心理 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成功后的喜悦,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或工 作的满足感, 持续长久的愉快心情, 沉浸在喜爱的工作或活动之中。 幸福是什么? “幸福 ” 多种多样, 多维多元, 见仁见智。 幸福是 成功后的喜悦;幸福是解决困难后的轻松;幸福是艰苦劳动后的休息; 幸福是爱侣的雨中漫步; 幸福是健康家人的笑脸; 幸福是家中传出的 笑声; 幸福是久别老友的难得重聚; 幸福是三五知己的开怀畅饮; 幸 福是失而复得的友情、 爱情、 财富; 幸福是思想家在无人打扰下的冥 想; 幸福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忘我的探索; 幸福是棋迷下出的一盘好



山大大帝事后曾感叹道: “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 我就愿意做第欧根 尼。 ” 第欧根尼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 其他的任何东西, 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 主义的自我满足,主张放弃舒适生活环境。作为一个苦行主义的身体 力行者, 他长期居住在木桶内, 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他活到了 90 岁,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能活到 90 岁无疑是一个奇迹, 没有内 心的平静与幸福是绝无可能的。 曾经与一位身家颇丰的美女同学在网上聊天,问她生活是否很幸 福, 是否就没什么烦恼了?她告诉我,现在并不比八十年代中期,大 学毕业出来工作时更快乐,更幸福,尽管那时自己拥有的物质财富跟 现在比, 存在天壤之别。 现在, 孩子生病要护理; 父母身心需关怀; 亲戚朋友来借款,不借得罪人,借了不容易收回来,催促还款也会得 罪人, 不催促则少有人主动还款;老公既多金又风度翩翩, 担心有美 女来投怀送抱, 他把持不住而出轨;喜欢旅行, 很想周游世界, 但是 最小的孩子正在读小学, 需要照顾, 需要母爱, 需要天天陪伴在他身 边……总而言之, 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 以为她富有了就没有忧愁, 很幸福, 其实, 她仍然有一大堆烦心事, 存在不少无法实现的愿望, 与我们中产阶层的同学差不多,有时幸福,有时不幸福。谁的幸福多 一点, 谁的幸福少一些, 还真难以比较。 不丹王国, 尽管物质生活水平不算高, 可是 1972 年不丹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确定以“国民幸福 ” 为国家发展目标的国家。历年来, 不 丹都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 之一, “幸福指数 ” 雄冠

亚洲,世界排名前十。不丹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靠后, 贫穷落后。 显然, 不丹人民普遍的幸福感, 与富裕无关。 多数人会认为, 高收入等于快乐, 等于幸福, 实际上这个说法并 不成立。 俗话说得好,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 , 高收入人家的经 也许好念一点,但不见得可以随便念。高收入的人对物质生活可能会 比较满意, 但不会因此比其他人更幸福, 他们甚至可能更容易紧张, 也可能不大会去享受生活。人们之所以会过度地去宣扬收入就是幸福 的标准, 是因为他们只是用传统的观念衡量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 幸福感纯属精神范畴,与物质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关系,但绝对不 是取决于物质生活水平,而与一个人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心理预 期、 人际关系、 生理状况关系更大。物质富裕也许更容易达到幸福, 但是物质富裕并不能保证就一定幸福,物质富裕更不是幸福的代名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所谓“富裕 ” 的标准只能越来越高, 而不 可能越来越低, 并且标准单一, 追求物质的“富裕 ” 是无止境的。世 界上的物质财富何其多也,然而,无论怎么努力,无论如何富有, 古 今中外谁也占有不了全世界所有财富的 0.001% 。 纵使拥有了巨额的 财富, 还是免不了死神的召唤,最终还得撒手西去,到头来还得财富 归零, 还是两手空空, 什么也带不走, 什么也占有不了。 比富裕无异 于自寻烦恼, 自加压力。 但是幸福就不一样, 无形无影, 途径多元, 存在各种各样的幸福,你有你的幸福,我有我的幸福,他有他的幸福, 自己感觉幸福就是幸福, 不必在乎他人的看法。 物质财富欲求越低, 幸福感越强; 物质财富欲求越高, 幸福感越低。 只要保证了基本生活

需求, 只要用心去感受, 只要用心去发现, 只要用心去寻找, 幸福无 处不在, 幸福无所不在, 幸福无时不在! 幸福无需富裕, 富裕未必幸 福。 一个人, 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 幸福比富裕更容易获得。与其辛 苦地追求财富的积累,最后却两手空空,什么都得不到,又何不顺其 自然, 降低物质欲望, 过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 一个不那么公平的富裕社会, 公民并不见得普遍幸福。 美、 英、 德、 法等国家, 并不比北欧国家平均幸福指数高。海湾石油国家, 日 韩台新港等国家或地区,都比不丹王国富裕得多,但是平均幸福指数 却没有不丹王国高。因此,无论从个人层面或国家层面而论,幸福与 物质财富有关, 但绝不仅仅取决于物质财富。 4 、 幸福是诚挚的情感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种爱得爱, 种恨得恨。情感回报情感, 爱 回报爱, 恨回报恨, 是人之本性。常怀仁爱之心,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 应有之义。 幸福是精神感觉良好,不注重情感的物质人,当然就难以体会到 幸福的感觉。与爱人、家人和朋友共度美好时光,是幸福的。与关心 我们的人及我们关心的人在一起分享我们生命中的经历、想法以及感 受, 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抚慰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 满欢乐, 充满幸福。 古人早就认为, “他乡遇故知 ” 是人生的四大喜 事之一。 亚里士多德指出: “没有友谊, 就没有幸福。 ” 培根认为: “ 相亲相爱的亲密关系, 可以将我们的快乐加倍, 将我们的痛苦减

半” 。 人际关系对人生幸福十分重要,其中浪漫的亲密关系是幸福真正 的基石。 紧密的、 平等的、共同成长的、维系终生的亲密关系, 是最 佳的幸福要素。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为他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和快乐,乐于助人是幸 福人生的一大要素。 有些人帮助别人, 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快乐, 好像这也是为自己。其实, 只是别人有需要, 而自己又有能力, 帮助 了他人自己也感到快乐,何乐而不为? 自助与助人不必完全分离,往 往是: 帮助别人越多, 自己越是开心; 自己越是开心, 就越容易帮助 别人; 帮助别人越多, 自己得到的帮助也会越多。 当然, 我们也不是 为别人而活, 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幸福,是人的本性。如果不为自己的 幸福考虑, 也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也可能会慢慢丧失了乐于助人的好 心。 一个不开心, 不幸福的人, 也不容易去善待别人, 反而更容易伤 害别人, 由此可能带来的则是更多的不快乐, 更多的不幸福。 我们最大的幸福,是意义与快乐的结合,如果还连带着有助人的 成分, 那就是锦上添花了,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幸福。应把幸福作为人 生最高财富, 在作决定时, 必须先问问自己,什么事情能让自己感觉 到幸福;然后再对照我们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回答是,那我们也等于在渐渐地摧毁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伤害 到他人, 则同样会伤害我们的良心,早晚会让我们在至高财富上付出 代价。爱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幸福增值,当大家都付出自己爱心的时候, 爱也会回馈给我们,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有爱的世界才是温暖的世




“福 ” 与“禄 ” 的前面, 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福 ” 的重要 性, “福” 应为人生的第一追求, 终生追求。 信奉佛教的朋友,新年第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祈福,希望佛祖、 菩萨、 神灵在新的一年降福于自己。我有位朋友, 曾经连续几年元旦 三天假期, 都是从广东佛山到浙江普陀山 —— 观音菩萨的道场,去朝 拜、 进香, 祈祷身心健康, 家庭幸福, 事业兴旺。 不少人, 新年或春 节都到寺庙进香、祈福,一些香火旺盛的寺庙,为了抢新年的头炷香, 更是标出了天价。 在古希腊, 犬儒派信徒蔑视现世的物质生活,追求精神幸福。斯 多葛派信徒主张要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 淡寡欲,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佛教主张修行,解脱轮回,进入幸 福的涅槃境界。印度教徒安于现世的命运,人生最大追求亦为肉体死 亡后, 来生得到较好的轮回,来生得到幸福。基督教的最高理想是幸 福的千年王国, 是肉体死亡之后, 灵魂进入幸福的天堂。犹太教、伊 斯兰教等宗教,认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是肉体死亡之后,灵魂进入幸福 的天堂或天园。 由此可见, 幸福是世界各大文明圈的传统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 共同追求。 2 、 幸福助人成功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 Divid Humes ) 说过: “人类刻苦勤勉的 终点就是获得幸福, 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制定, 以

及社会的变革。 ” 财富、 名声、 高官、 豪宅、 游艇、 名车等其它目标 都不能与幸福相比,所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追求,都可以视为追求幸 福的手段, 而不是幸福本身。有许许多多的人,把手段当成目的,误 把他乡作故乡, 有必要返本归真了。 对于那些不认为幸福是最终目标的人,他们必须了解并知道,科 学研究证明, 幸福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 在一个对 ‘ 幸福感 ’ 研究的报告中, 积极心理学家桑娅 • 吕波密斯 基( Sonya Lyubomirsky ) 、 劳拉 • 金( Laura King ) 以及艾德 • 狄 纳( Ed Diener ) 指出: ‘ 幸福的人群在生活和各种层面上都非常的 成功, 包括婚姻、 友谊、 收入、 工作表现以及健康。 ’ 报告也指出了 幸福和成功存在强烈的正相关作用: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方面, 成功 可以带来幸福, 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 ” ( 《幸福的方 法》 美国 泰勒 · 本-沙哈尔 P32 ) 科学研究发现,在初始条件相同时, 以幸福为目标追求的人,经 过一段时间之后, 有着更好的人际关系, 更好的心态, 更好的发挥, 更好的工作表现, 更好的生活, 更好的健康。 因此, 幸福是值得去终 身追求的, 无论是作为目标还是作为达到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无论是 作为个人的目标还是家庭的目标,无论是作为社会的目标还是国家的 目标, 幸福都理应是第一目标, 核心目标。 幸福就是成功, 成功就会幸福。 幸福助人成功, 成功使人幸福。 幸福就是目标, 幸福就是终点。 “ 我是否幸福? ” 也许不少人经常这样问自己, 我亦经常为此而

“三省吾身”。其实, 与其追问自己是否幸福,还不如去探求一个更 有建设性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更幸福?”没有最幸福, 只有更幸福。 没有人能够总是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幸福是一个长期追 求, 永不间断的过程, 贯穿生命的始终。 与其因为还没有达到的幸福境界而感到垂头丧气,与其浪费力气 去苦思冥想自己有没有幸福,不如认真地去体会、感受和挖掘幸福这 一无穷无尽的宝藏, 同时努力去争取得到更多的幸福。因此,追求幸 福应该成为个人的终极目标,追求普遍幸福应该成为社会的终极目标, 追求普遍幸福应该成为国家的终极目标,追求普遍幸福应该成为全人 类的终极目标。 3 、 幸福之路越走越好 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成功后的喜悦,持续时间较 长的对生活的满足感,持续长久的愉快心情。幸福是一种心灵的良好 感觉, 与人的意识关系更密切。通向幸福之路有千条万条,条条道路 通幸福, 因此, 幸福之路必然越走越宽, 越走越广, 越走越顺, 越走 越好。 在工业化之前的农耕时代,人类社会长期处于物质短缺状态,大 多数人缺衣少食,饥荒年头更是经常有人被饿死冻死, “路有冻死骨 ” 是常见之事, 如果再加上战乱则往往会十室九空, 赤地千里。 因此, 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能否度过下一个严冬或自然灾害的关键因 素, 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今天,许

多生活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追求物质财富,甚至不惜铤而走 险, 作奸犯科, 依然信奉“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 ” 的古训, 对他们而 言, 财富不是为了生活, 而是生活为了财富。 这是多么可笑、 可悲、 可叹的现实! 当社会上多数人普遍认为, 财富的积累是人生终极目标的时候, 我们自己也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犯这样的错误,误入歧途。物质是 基础, 正当合法地赚钱当然没什么错,财富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 到更多的幸福。有了金钱的保障,我们的选择更宽广,可以让我们向 不喜欢的工作, 向不喜欢的老板 SAY NO (说不) , 可以让我们不 为无钱购物而烦恼。不必反对财富,我们需要反对的是把财富当作人 生目的, 当作生命的全部, 更要反对为了财富而不择手段, 因为, 财 富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财富本身并不能赋予生命更多的意义。要把 财富视为手段, 不要为了财富而不择手段。 幸福与财富有关,财富不是幸福,富裕不能保证幸福。美国学者 泰勒 · 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提出,心理学家迈尔斯( David Myers ) 和他的同事们,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种族所做的幸福调 查中发现, 除了一些极端贫困的地区, 基本生活条件都不能具备外, 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在过去 50 多年里, 美国人一代代 越来越富有, 但幸福指数并没有明显增加。 有心理医生发现,不少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 中还要沮丧。有些工作狂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通 过这样的想法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目标达到,发现所得到

的东西无法使自己快乐或快乐很快消失,他们往往会痛苦得无法自拔。 这时, 他们可能会充满绝望情绪, 因为他们没有目标了,失去了幸福 的指望。财迷在获得大量的财富之后,往往也有这种感觉。财富本身 并不能带来幸福,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有了保障以后,没有必要 对财富孜孜以求。 在努力奋斗的时候,许多人在幻想, 只要致富成功了,他们就会 得到幸福。 当他们达到目的时发现, 只有短暂的喜悦, 原来所期望的 长期幸福根本就不存在。成功了并不见得有多开心,往往成功反而令 他们更不开心,压力和烦恼一样无处不在,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可以 带来永久的幸福的希望破灭了, 陷入“现在怎么办 ” 的深渊, 有些人 甚至因此而酗酒或吸毒。 与其追求最终的成功,不如享受奋斗的过程,体验其中的快乐与 幸福。 4 、 幸福是医治精神焦虑的解药 现代社会,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经常感到焦虑。 主要原因之一, 在于全力追求物质财富, 把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目标, 心中只想金钱, 眼里只有金钱, 自找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俗话说: “小富由俭, 大富由命。 ” 钜富都是些幸运儿,除了有能力,有眼光, 有人脉关系, 还要有很好的运气, 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得到。 以钱为中 心, 钱没有赚完, 焦虑就没完, 钱是赚不完的, 焦虑必然会没完没了 的。 因此, 以财富为中心的人生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焦虑,没有焦虑才

是怪事。 以物质财富为中心的国家, 必定存在普遍焦虑的国民。 焦虑是一种不良心理情绪, 是一种负面精神反应。 俗话说得好, “心病还须心药医”。幸福就是焦虑的反面,要减少焦虑情绪,最好 就用幸福去医治。就像天晴了就不会下雨一样,感到幸福了就没有了 焦虑。 幸福与焦虑没有交集。有幸福没焦虑,有焦虑没幸福。洛克告 诉我们: “ 人人所认为的幸福的对象并不一样, 而且所选的达到幸福 的途径亦不一样。 ” ( 《人类理解论》 P256 ) 幸福的道路有千条万条, 条条道路通幸福。如果说财富人生是单行线,那么,幸福人生就是水 陆空立体交通网, 交通出行选择的多样化,道路相对就会更顺畅,幸 福追求的多样化,选择的多渠道,心胸自然宽广,焦虑自然随风而逝。 以物质为本, 一心谋求财富的人, 人生轨迹差不多都是相同的: 温饱 —— 小康 —— 富裕 —— 大富 —— 钜富。 数量很多的人, 必定是 在温饱到小康的路上,或者在小康到富裕的路上,很少人是从富裕到 大富的路上, 极少人从大富到钜富的路上, 能得到巨额财富的,是极 少数幸运儿。 人皆必死, 必然因种种的原因而最终离世, 终其一生, 又能有多少人能达到富裕、大富、钜富?再说, 富裕、 大富、 钜富有 标准吗?如何才能算是富裕、大富、钜富?恐怕会人言人殊,见仁见 智。 然而到了死亡那一天,一点财富也带不走,所有人最终还一定都 是两手空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种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个层次 的需求, 第一层为“生理需求 ” 、 第二层为“安全需求 ” , 这两层被 称为“物质需求 ” , 第三层以上被称为“精神需求 ” , 满足了“物质

需求 ” 就可能会追求“精神需求”。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 人就可以追求精神幸福,人就应该追求精神幸福,人就可能得到精神 幸福。 每一层次需求的满足, 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幸福感。因此,追 求幸福的人生, 可以从温饱到幸福,可以从小康到幸福,也可以从富 裕到幸福, 更不用说从大富、 钜富到幸福了。 因此, 温饱 —— 小康 —— 富裕 —— 大富 —— 钜富, 这是一条财富单行线, 是人生的误区,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 温饱 —— 幸福; 小康 —— 幸福; 富裕 —— 幸福; 大富 —— 幸福。 特别是对于中产阶级而言,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与 其继续全力追求物质财富, 追求对于幸福不是十分必要的物质财富, 给自己徒增无谓的压力,徒增无边的焦虑,徒增无名的痛苦,不如节 制财富欲望, 转向追求幸福, 给自己的精神以解脱,过一种潇洒而幸 福的人生。 财富人生与幸福人生如下图所示:

财富人生图 富 裕 大 富 钜富 小 康 温 饱

幸福人生图 5 、 幸福人生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全面小康 富 裕 钜富 小 康 温 饱 幸 福


前呼后拥, 有保镖跟随, 间接失去行动自由,缺少普通人的许多乐趣 与幸福感。 ⑵、 富不过三代 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则会伤人害己。物质财富只有 用来正常消费, 用来干正事、做善事才有意义。倘若用物质财富来炫 耀摆阔, 用来干坏事、用来作恶, 不仅失去意义, 也会为自己招灾引 祸。 俗话说“病从口入 ” , 人的正常消费有限制额度, 超过了正常范 围, 轻则伤身、 致病, 重则丧命。 西晋石崇, 富可敌国, 与贵戚王恺斗富, 花样纷呈。然而, 石崇 最终为他的奢侈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失宠后锒铛入狱,最终人头落地, 沦为千古笑柄。 明朝洪武年间,江南钜富沈万三, 富可敌国, 捐出巨资帮助朱 元璋修筑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 最终因为得罪了朱皇帝, 落得家破 人亡, 充军云南, 客死他乡。 清朝后期的 “ 中国首富 ” , 红顶商人胡雪岩, 操纵控制江浙 商业, 黑白通吃, 银号开遍全中国, 一时间, 要风得风, 要雨得 雨。 最后的结局, 则是资金链断裂、 破产、 清盘、 凄凉度日, 63 岁就黯然离世。 叔本华曾说过: “ 应当考虑到生活的幸福不是以财富的丰厚为基 础的 —— 为了获得幸福,就不能要求过多, 因为建立在那样一种基础

上的幸福最容易遭到破坏。 ” 富人并不表示没有烦恼, 只是他们的 烦恼跟普通人可能不同而已。烦恼就是烦恼, 痛苦就是痛苦, 难 道还分高级与低级不成?高级的烦恼是不是更加烦恼?高级的痛 苦会不会更加痛苦? 中国人常说: “ 富不过三代 ” 。 将大量的物质财富留给子孙, 不见得是好事, 往往可能会遗害他们, 他们可能因富变得不思进 取, 可能因富变成社会的害虫, 可能因富为非作歹, 甚至可能仗 富杀人。 而且变坏的概率比普通人更大, 否则也不至于 “ 富不过 三代 ” 。 还是林则徐总结得好: “子孙若如我, 留钱做什么, 贤而 多财, 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 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 益增其 过。 ” 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 子孙后代如果能力象我一样强, 没 有必要留下钱财给他们,因为他们自己有能力生存和发展,钱多了反 而减损他们的意志, 失去前进的动力;如果子孙后代能力不如我, 不 能争气自立, 也不能留下钱财给他们, 否则留下的钱越多,他们的过 错越多。 得到不会珍惜, 失去方知可贵。喜新厌旧,得陇望蜀,是人类之 共性。 因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是不断变化的, 当某种需求得到 满足之后,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幸福感,时间一长,幸福感会慢慢消失, 必然会有其它新的需求出现。物质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随心所欲的物质需求可以随便满足的时候,长时间的感觉恐怕就会 像呼吸和喝水一样,所带来的幸福感最终必然消失,不见得就一定会 比经过努力才能得到满足需求好。以为满足了随心所欲的物质需求就

一定幸福的观念,跟某个穷人幻想有朝一日成为富豪就一定幸福的观 念是相同的, 富豪未必就一定幸福, 同样道理, 满足了随心所欲的物 质需求也不见得就一定幸福。幸福无须富裕, 富裕未必幸福。幸福需 要发现, 幸福需要追求, 幸福需要创造。 ⑶、 官场处处有艰险 官场上的人,最喜欢听人恭祝他步步高升。有强烈进取心的官员, 把更大的官当作终极追求。 然而, 官场处处有艰险。 乾隆皇帝宠臣和绅,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只手遮天, 所敛聚 的财产相当于当时的满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到头来还是相 当于为清庭暂时保管财产, 被抄家赐死, 50 岁便一命呜呼。 前中共政治局常委周永康, 因触犯刑律被判刑。 前中共政治 局委员陈希同、 陈良宇、 薄熙来、 孙政才虽官至直辖市委书记, 皆因触犯刑律被判刑入狱。 中共十八大之后, 加强反腐败力度。 不少省部级的贪腐 “ 老虎 ” 被打掉了, 许多的地市级、 处级、 科 级的贪腐 “ 苍蝇 ” 被拍掉了。 ⑷、 中产阶层的平均幸福感最高 对于中产阶层而言,与名人比名气,与富豪比财富,与高官显贵 比职级, 只能是自不量力, 自寻烦恼, 自取其辱。似乎我们中产阶层 跟权贵没可比性。其实并非尽然, 只要换个视角,至少有三个方面我

们还是可以跟权贵比一比的,并且不见得一定会输给权贵。第一是比 幸福感, 第二是比身心健康, 第三是比道德和爱心。 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埃米尔·涂尔干先生认为: “ 一个人的幸福 也并不比另一个人的幸福大出多少。除了把我们维系于普通生活以及 特殊生活方式的力量之外, 我们是无法测量幸福的相对强度的。 ” ( 《社会分工论》 P207 ) 权贵的欲望都是很强的, 否则他们也很难达 到高位, 很难求得大财。幸福的获得, 与欲望具有负相关的特点, 只 有放低欲望, 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此外, 权贵的眼中, 通常只有权 与钱。 因此, 他们的幸福感并不见得就有多高。再说, 当财富数量多 到一定程度之后,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增长而相应增加。同样道理, 当官升到一定级别之后, 幸福感并不见得随着官职的提升相应增加, 高处不胜寒。 实际上, 幸福无非就是一种感觉, 只要有幸福感就好, 是很难比较谁比谁更幸福的。 因此, 普通人的幸福感至少不输权贵, 甚至可能比他们还要高,否则就没有中产阶级的平均幸福感最高的说 法了。 佛学理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消费量存在一个定数,人生的前半 段消费多了,后半段就会消费少了,或者因各种祸患死掉而不得消费 了。 今生消费多了, 来世消费就少了。权贵们拥有更多的财富,一般 不知道节制, 通常会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源。权贵们的应酬更多,消费 必然更多。不知节制的物质消费,必然加重身体各种器官的负担,长 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权贵的身心并不见得一定会比普 通人更健康。 涂尔干先生指出: “ 人们的活力越多, 并不意味着幸福

就越多, 只要是健康的,所有幸福都是一样。如果最简单的生物和最 复杂的生物同样实现了自己的本性,它们就会体会到同样的幸福。普 通的野蛮人和正常的文明人同样都会感受到幸福所在。 ” ( 《社会 分工论》 P200 ) 他还告诉我们: “幸福表明的并不是某个个别官能的 暂时状态,而是整个肉体和精神生活的健康状态。 ” ( 《社会分工论》 P199 ) 道德和爱心主要与人的意识及行为相关,权贵们因处于强势地位, 容易财大气粗, 权大气壮, 目空一切, 蔑视法律与道德, 影响道德的 修为与爱心的滋养。 耶稣基督这样教导他的门徒的:富人上天堂比骆 驼穿针眼还难! 基于富人的道德修为来看, 确有道理。 我们中产阶级尽管没有富豪钱多,没有高官权大,但是我们可以 比他们身心更健康,可以比他们幸福感更强,可以比他们有更高的道 德修养, 有更多的爱心。事实上, 社会调查结果揭示, 中产阶级的平 均幸福指数是各阶层中最高的。 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曾告诫人们: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 、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做 人为何不能洒脱一点,何必对名利与富贵孜孜以求?特别是对于中产 阶级而言,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理应追求身心健康, 道德完善, 遵 纪守法, 精神幸福。 正如涂尔干先生所说: “ 幸福的欲望总归是个人的惟一动机, 只 有借此人们才能够理解进步问题。 ” ( 《社会分工论》 P207 ) 人生还


需要我们去体会。在辗转过包括奥斯维辛在内的四个纳粹集中营,受 尽各种磨难, 历经九死一生之后, 维克多 · E · 弗兰克尔提出: “ 因 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 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 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 ( 《活出生命的意义》 P132 ) “ 人需要做的, 不是像某些存在主义 哲学家所教导的那样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 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无限意义。意义比逻辑要深刻得多。 ( 《活出生 命的意义》 P148 ) 经过多年阅读哲学经典与深入思考,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去 理解、 寻找及发现人生的普遍意义。 首先, 人生意义无须外求, 人本身就是目的, 人本身就是价值, 人本身就是意义。 假如宇宙不存在动植物, 是多么的空旷寂寥;假如 上帝没有创造出人类, 是多么的孤单寂寞。 其次, 人生意义就在于认识自我, 实现自我, 超越自我。弗兰克 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出, 人们可以通过实现自我与超越 自我的三个途径, 去发现并找到人生意义: 工作(做有意义的事)、 爱(关爱他人) 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三, 人生最重要的终极目标非幸福莫属,因此自由地过着有尊 严的幸福美好生活也是人生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弗洛伊德认为,人 生意义在于“追求快乐 ” , 也就是追求幸福。人生是一个追求幸福过 程, 人生是一场修行。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沉浸在理论构建、科学 探索、 技术发明、文艺创作、实业创建、公益服务等等之中, 本身就

是一种幸福, 各种创新创造目标的实现,更是一种幸福。勇于接受命 运的挑战, 战胜生命中不期而遇的种种艰难险阻,最后实现生命的升 华与超越, 也是一种幸福。 有爱的生命也是幸福的。 第四, 除了幸福, 人类社会还有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等终极 价值, 能够普遍具备各种终极价值,人生意义就更加充分。因此,人 生的意义也在于奉献爱心,平等待人, 自由地过着有尊严的幸福美好 生活。 2 、 行德守法, 诸恶莫作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 “道德, 真正说来也不是我们 如何使得自己幸福的学说,而是我们应当如何配享幸福的学说。 ” 在 康德看来, 没有道德的人, 就不配享有幸福。大同主义提出,人类社 会的终极理想状态就是: “每个好人在仁爱的公正平等社会里, 自由 地过着有尊严的幸福美好生活! ” 谁是“好人”?简单地说, 行德守 法, 身心健康的人就是好人。要得到幸福, 就必须行德守法、诸恶莫 作。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期, 蜀国皇帝刘备在给其子刘禅的 遗诏中, 提出过这样的告诫: “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 能服于人。 ” 说明了自我修养的重要。伟大的邓小平说 过: “ 我们这样大一个国家, 怎样才能组织起来呢?一靠思想, 二靠纪律。 ” 他十分注重法治的建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现 代社会, 就是法治社会。社会发展越进步,法律就越合理越完备,法

网就会越织越密, 违法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法律可以说是红色的, 因为它在良善的人民面前, 代表着公 平、 正义、 保护; 法律亦可以说是黑色的, 因为它在凶恶的罪犯 面前, 意味着拘留、 审判、 监禁。 当某人被证据确凿地证明有罪 或无罪的时候, 法律就得到了体现, 正义就得到了伸张。 法是体 现公民的意志, 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律 是具体的规则、 条文。 法、 律结合起来, 组成了这个社会中神圣 的词语。 古罗马的西塞罗曾在《论法律》中说道: “ 法律是根据 最古老的、 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 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 惩罚邪恶者, 保障和维护高尚者。 ” 法律 在社会中是一种权威, 人们必须参照它来安排生活。 遵纪守法, 必然得到法律的保护, 违法乱纪, 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 法律是 一扇屏障,是良善公众温暖的家,他们的利益在这里得到了保障, 他们权利在这里得到了伸张; 法律更是一条粗大的铁锁链, 它紧 紧地绑住犯罪分子, 让他们无法在社会中胡作非为。 只有尊重法 律, 依法办事, 依法生活, 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生活, 才能到达幸 福的彼岸。 神圣的法律, 要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镌刻在我们的神经里, 灌注在我们的血液中, 并同我们共呼吸, 也是我们的生存, 特别 是我们的幸福所必需的。 极少有天生邪恶之徒, 人皆有良知, 人皆 有恻隐之心。 只是有些人被欲望蒙蔽, 被错误的思想观念毒害, 没有显露出来或已经变质,看起来缺少良知,没心没肝。用欺骗、


之心, 既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尊重并维护他人的权利,特别是维护弱 者的权利。 既成全自己, 又成全他人。在他人处于困境,有需要的时 候出手相助。见义勇为, 扶危济困, 爱老怜贫, 助人为乐。最高层次 的道德是“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是博爱人类, 是舍己为人。 3 、 身心健康, 幸福保障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以此类推, 身体是事业的本钱,身体是工作的本钱,身体是生活的本钱,身体是 幸福的本钱。身体是幸福的基础,健康是幸福的保障。人们常说, 身 心健康是 “1” , 事业、 财富、 名誉、 地位等是 “0” , 没有 “1” , 即使后面有很多个“ 0 ” , 最终还是“ 0 ” 。 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尽人皆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四大基 石的理念: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健康四大基 石的理念, 为公众指明了保持身体健康的主要努力方向。 除此之外, 还须积极向上、 劳逸结合、 作息规律、 关系和谐、 排忧解压等等。 身体包含“身 ” 与“心 ” 两方面, 也就是肉体与心灵两方面。 肉 体健康重要, 心理健康更重要。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善于排忧解 压。 孟子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人生常处于忧患之中, 除了 植物人和傻子、疯子,忧愁和压力是每一个人必然遇到和必须面对的。 生、 老、 病、 死是每一个人必然面对的忧愁和压力,人生的终点就是 肉体死亡, 谁也逃不掉, 在这一方面, 人人公平。 只要是正常人都会

有需求, 有需求就有压力, 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带来压力与忧愁,解 决需求就是消除压力,满足需求就会得到幸福。因此,穷人有穷人的 压力, 中产有中产的压力, 富人有富人的压力, 权贵有权贵的压力。 各阶层的主要需求各不相同, 面对的主要压力相互有异。 压力无所不在,忧愁经常缠绕。一生之中,没有忧愁和压力是不 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忧愁和压力,往往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对自己 的幸福没有感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压力并非坏事。幸福 的人不是没有烦恼, 没有压力, 没有忧愁, 而是更善于消除烦恼, 更 善于减轻压力, 更善于排除忧愁。 有了高压就要减压,解决了忧愁和压力,一身轻松,幸福感悠然 而生。 要达到幸福的彼岸,就必须学会排忧解压。根据心理学家的研 究, 以下方法对于排忧解压都有一定的效果。包括:选择一种宗教信 仰或政治信仰;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与亲朋聊天倾 诉; “看破 ” 压力与忧愁、 转移关注; “放下 ” 压力和忧愁; 坚持身 心锻炼或修炼; 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或活动; 求助心理医生等等。 4 、 献出爱心, 众善奉行 助人为快乐之本, 爱众为幸福之源。爱能使沙漠变绿洲,爱能使 坚冰融化, 爱能使隔膜消除, 爱能使人生幸福。爱自己, 爱亲朋, 爱 大众的人, 同时也被亲朋、 大众所爱的人本身就是幸福的。 爱能使懦夫变成勇士,爱能使软弱变得刚强。爱与性命攸关,爱 与生命同在, 没有爱就没有幸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

幸福。 人人都爱人人, 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一个普遍幸福的世界。 以爱换爱, 以恨还恨, 这是人类之共性。一个不爱别人, 只知道收获 别人爱心的人, 不付出爱意的人, 不配长久拥有爱, 因为他违背了做 人的基本原则, 他会变得面目可憎, 不值得别人为他长久付出。 环境清洁, 生态美丽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之美,更重 要的是国民人人都有美丽的心灵。一个美丽的心灵,首先必须有爱心, 必须有爱己爱人之心, 一个充满爱的心灵才是美丽心灵。 爱的对立面就是恨和冷漠,冷漠就会使心灵硬化,恨就会使心灵 扭曲。 寒冷使手脚麻痹, 冷漠使心灵麻木, 仇恨使心灵冻结。践踏道 德、 践踏法律、 践踏人权、 践踏生命的行为很可恨, 必须决定反对, 然而仇恨解决不了问题,唯有爱才是更好的化解方式。那种仇恨一个 阶级, 仇恨一个民族, 仇恨一个教派的恨, 不仅毫无必要, 而且毫无 道理。 一个阶级有好人, 也有坏人; 一个民族有好人, 亦有坏人; 一 个教派有好人, 亦有坏人, 好人仇恨好人岂不是很荒唐可笑的事情 么? ! 5 、 努力工作, 收获幸福 工作也称为劳动,是指在长时间内,做着重复或不重复的一系列 动作或事情,以获得劳动收成或劳动报酬。带有宗教色彩的说法就是: 工作是上帝安排的义务; 工作是上天赋予的使命。 人的一生, 工作、 学习、 休闲、 睡眠, 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 工作在人生中占有很重的 分量,是影响人生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幸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通常是成年人的事,但是青少年也可以把学习视同为工作的一种 方式。 ⑴、 工作是立足社会的基础 幸福不必需要太多的物质,但是基本的物质需要还是必须满足的。 除了阳光和空气,人类的所有消费品都必须投入劳动才能获得,所不 同的是有些消费品需要投入的劳动多一些,有些消费品需要投入的劳 动少一些。有些人需要投入的劳动多一些,有些人需要投入的劳动少 一些。因此,人类必须劳动才能生存,不管什么时代,不管什么社会, 人类都必须劳动。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必须用劳动去换 取生活资料, 作为生存于世间的前提,作为立足社会的基础。尽管现 代社会有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可以满足国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但是, 想要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绝大多数人还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认真做事。社会保险金与社会 救济费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必须经过国民的努力工作,努力生产, 才能获得。 ⑵、 工作是自我完善的途径 约翰·洛克菲勒说得好: “工作, 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我们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能力,我们的决断力都将在这 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的 充实自我表达的机会, 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 由。 ” 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工作不仅提供养 家糊口的薪水, 而且通过完成一次次的困难任务, 磨炼我们的意志,

增强我们的本领;一次次的新任务, 提供我们新的体验, 拓展我们的 才能; 一次次与同事的合作, 培养我们的性格, 积累我们的经验; 一 次次与客户的交流, 丰富我们的经历, 提升我们的能力。 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 人类天生具有:生理上的需求, 安 全上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心 理学家认为,为工作而工作的人,很难有机会满足尊重的需求和自我 实现的需求。由于他们的生命需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或多或 少, 他们失去了一部分生命乐趣,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疾患。认识到工 作的意义, 视工作为一种创造和体验的人, 通过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激起一种自豪感,不会对艰苦的工作有丝毫抱怨。他们对工作具有高 度责任感和创造力, 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 同时, 因为努力工作, 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增加自我的幸福感,会成长为优秀员工,成长 为社会需要的人。 ⑶、 工作是人生幸福的关键 美国记者格雷森 . D 这样说: “ 我发现, 辛勤工作的报酬几乎总 是幸福。 ” 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 福。 极少有兴趣是天生的,大多数人的兴趣都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英 国前首相丘吉尔就认为: “ 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 要干哪行爱哪 行。 ” 要通过自己的心灵和眼睛, 去发现工作的乐趣, 去创造工作的 乐趣, 去寻找工作的意义, 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 人生更幸福。 反之, 在家啃老, 整天在家玩电子游戏, 不出门工作。或者工作不认

真, 得过且过,老板或领导一转身就开始偷懒,没人监督就放任自流。 这样就会缺少了人生的充实体验,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没有成就感, 离幸福人生只会越来越远。 6 、 节制欲望, 幸福悠长 《道德经》 第四十四章提出,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 第四十六章, “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 咎莫大于欲得, 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 恒足矣。 ” 儒学发展到理学、 心学阶段之后, 理学宗 师朱熹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 ” , 心学宗师王阳明倡导“存天理, 去 人欲 ” , 其意旨皆为提倡节制物质欲望。 涂尔干先生指出: “ 人们要 想得到健康,就需要所有功能和谐一致地进行发展,但若要做到这些, 就需要相互节制, 在特定限度之内相互包容, 倘若超出了这个限度, 疾病就会产生, 快乐就会消失。 ” ( 《社会分工论》 P193 ) 幸福多数 情况下就是需求的满足, 以及需求的实现过程。需求的满足有两种方 法, 一种是积极的方法,另一种是消极的方法。积极的方法是创造条 件, 努力实现需求的满足。消极的方法是降低欲望,使需求更容易得 到满足。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任何人总会有不少欲望是得不到满足 的。 从环境保护及大多数人的自身条件的视角来看,用消极的方法得 到幸福更可取,更有必要,更有意义。快乐必须知足,幸福必须知足; 知足就是快乐,满足就是幸福。知足能使人安详、达观、洒脱、超然、

幸福。 人皆有欲望, 但要适可而止。要做欲望的主人,不要做欲望的 奴隶。 贪得无厌难以快乐, 欲壑难填难谋幸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 人类从低到高, 存在五种类型 的需求, 需求也就是欲望的近义词。适度的欲望是可取的,是催人们 前进的强大动力。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激烈,鼓励积极进取参与竞争, 适度的竞争推动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有竞争就会有得失成败,当在 竞争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要用知足常乐心态去看待问题, 尽快调整心情,冷静地总结失败的教训,让自己失落的心灵找到平衡, 从而放下包袱, 重拾信心, 重新出发。 跟境况比自己好得多的人比,许多人觉得自己很不幸,有人因此 逃避现实, 愤世嫉俗, 有的人甚至放弃宝贵的生命。其实,要得到幸 福, 首先得感恩我们已经拥有的, 而不是费尽心机去强求得不到的。 把心态放平了, 保持一颗开放的、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眼前的烦恼,就 不会那么辛苦与痛苦,并进一步感受幸福。饿鬼把解决温饱视为幸福, 患者把恢复健康视为幸福, 囚徒把重获自由视为幸福。 温饱、 健康、 自由不都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常态吗?不都是绝大多数人所具备的 条件吗?我们往往已经生活在他人眼里的幸福中了,只是自己没有发 现, 只是自己没有感悟,觉得自己并不幸福而已。我们眼里看到的通 常是他人的幸福,可是为什么就不会反思一下, 自己在他人眼里同样 也是幸福的, 并且可能更幸福? ! 知足者, 纵使温饱就幸福;贪多者, 纵使富贵仍焦虑。 不知足的

结果, 往往会对自己有害。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的说法: “ 良田万 顷, 日食三餐; 大厦千间, 夜眠八尺。 ” 前半句说的是富裕之家虽然 拥有良田万顷,但仅是每日三餐。人只有一个胃,一日三餐基本够量, 再吃多餐就会超量, 胃病和各种营养过剩的病患就会不请自来。后半 句 “ 大厦千间, 夜眠八尺。 ” 说的是富裕之家纵使有大厦千间, 晚上 也只需睡一张八尺宽的床。七尺之躯何需多少空间?一个晚上住一 间房睡一张床足矣。 一晚上住 1 0 间房, 睡 10 张床, 带来的不仅 不会是幸福, 反而是烦恼与痛苦。 地球资源有限,有不少资源是一次性的。我们多消费了,不但对 自己身体没什么好处,也影响到他人及我们的子孙后代。为我们自己 的幸福, 为人类的未来, 让我们节制欲望, 节约消费吧。 7 、 拓展兴趣, 幸福如意 兴趣、 喜欢、 爱好可以说是同义词, 意思大同小异。有爱的人是 幸福的, 爱好也是一种“爱 ” , 只不过这种“爱 ” 不是对人, 而是对 事物或事情的爱而已。有爱的生命才是充实的,有爱好的生命才是美 好的, 有爱好的生命才是幸福的。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第一就是追求到你所爱的,同时也是爱你的 人结婚成家, 养儿育女, 携手共渡, 白头偕老; 第二就是有幸从事自 己喜欢的工作了。喜欢唱歌的人做了歌唱家,喜欢运动的人做了运动 员或教练,喜欢做美食的人当了厨师,喜欢编写软件程序的人从事 IT 业开发信息系统, 喜欢建筑的人做了建筑设计师……“乐此不疲”,

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享受从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同时也必 定会迸发更大的热情,投入更多的精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收获更多 的幸福。 然而,更多的人,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工作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有些人甚至讨厌自己从事的工作,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还必须硬着头 皮继续干下去。如果工作时找不到幸福快乐,那么, 除了想办法转换 工作, 其次要从工作中挖掘积极意义,培养工作兴趣,此外就是从业 余时间去培养兴趣爱好了。 因此, 兴趣爱好对于过好业余生活而言, 对于增加自身的幸福而言, 显得尤为重要。 一天 24 小时, 除了 8 小 时的工作, 8 小时的睡眠, 一周工作 5 天, 有 2 天的休息时间, 还有 每年的多个节假日等等, 业余时间还是不少的。 用好这些业余时间,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用兴趣爱好去打发业余时 间, 业余时间就能够充实、快乐、幸福地度过,人生就会收获更多的 快乐和幸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未来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类劳动被智能 设备取代, 从事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可能 会越来越低。 不少人将从艰辛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不必再辛苦工作, 无业可就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越来越多的人只能享受国家或社会提供 基本保障的小康生活。实现小康生活及安全保障得到满足之后,从事 自己喜爱的文化或非文化活动,从中收获幸福,直至追求卓越实现自 我, 也许是未来许多人的人生常态。 爱好因人而异,可以选择的正面兴趣爱好多种多样,不少种类还

花费不多, 低碳环保。 例如: 读书、 看网贴、 写文章、 发微博、 玩微 信、 茶艺、 美食、 看电视、 看电影、 看视频、 打球、 游泳、 爬山、 种 花、 下棋、 打牌、 打麻将、 弹琴、 吹箫、 唱歌、 插花、 书法、 绘画、 摄影、 舞剑、 跳舞、 散步、 练武、 瑜伽、 钓鱼、 聊天、 网聊、 网游等 等。 很少有兴趣是天生的,不少兴趣需要后天培养,如何培养兴趣爱 好? 第一、 广交朋友, 广泛接触各种有益的活动,从中找到自己的兴 趣点。 第二、 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 发现兴趣和开展兴趣活动, 好动 的人不妨多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好静的人不妨多选择读书、下棋、书 法等相对静态的活动。第三、有些活动是需要多次参加才会产生兴趣 的, 对于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 多参加多尝试, 也许就会激发出更多 的兴趣来。第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从事的活动变得更 加有趣。

第三章 尊严――至关紧要的价值 《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 在尊严和权利 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 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 待。 ”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序言提出: “对人类家 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 自由、 正义与和平的基础 , 确认这些权利是源于人身的固有尊 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 和诬告陷害。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维护国 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加强人权法治保障,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 广泛权利和自由。 ” 现代社会, 尊严受到普遍的重视, 并把它摆在 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是一种至关紧要的价值,是一种至关紧要的天 理。 每个人都具独特的价值, 都有自己的尊严, 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 严。 尊严, 既是人类与国家的终极价值之一,也是人生幸福的一个必 要条件。 有尊严未必幸福, 无尊严一定无幸福。 权利尊严是基本尊严, 可以视为人权尊严或人格尊严观;儒家 主张品德修养的尊严属于更高阶的尊严,可称为人品尊严观。只有 把人权尊严观与人品尊严观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完整的尊严观。只










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 也。 ” 一句话就包含了: 仁、 义、 礼、 智四常。 孟子对信的论述, 提 出过这样的话: “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 事其长上。 ” 、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 有信。 ” 、 “有诸己之谓信 ” 等等。 可见, 孟子也倡导“信 ” , 重视 “诚信” 。 孟子还提出: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 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从人生的不同境遇: “得志 ” (在朝为官) 、 “ 不得志 ” (在野为民) 、 “ 富贵 ” 、 “ 贫贱 ” 、 “威武 ” (被胁迫) , 对“大丈夫 ” 的修为提出要求。 总之, 孟子继 承孔子的思想, 首先对“大丈夫 ” 提出很高的道德要求, 成为“大丈 夫 ” 的第一步就是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做品德高尚的君子, 践行仁 义礼智信五常。 第二、 百折不挠、 勇于献身。 孟子认为大丈夫要不怕苦, 不怕 累, 不怕死, 不畏艰难险阻, 要在坎坷的境遇中磨炼意志、 百折 不挠。 孟子提出: “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膠鬲 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 孟 子还提倡勇于献身的大丈夫英雄气概, 鼓舞中国脊梁千百年来 “ 舍 生取义 ” :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

第三、 浩然正气, 英雄豪迈。 孟子说过: “ 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 ” 认为 “ 气 ” 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 “ 大丈夫 ” 要以坚韧不 拔的意志为立身行事之准则, 同时又要有无所畏惧之浩然之气, 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之间。 孟子提出: “ 彼一时, 此一时也。 五 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 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 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 从中可见其“舍我其谁 ” 的英勇气概。 孟子又说: “ 自反而不缩, 虽褐宽博, 吾不惴焉; 自 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 好一个豪情万丈勇往直前的大丈夫! 除了君子人格与大丈夫人格,圣人或神人人格,是三千多年来儒 家所主张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儒家道德追求的最高标准。在中国五千 多年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神州大地上,众多的王侯 将相, 无数的英雄豪杰, 叱咤风云, 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绝伦的故事, 然而, 能够被称为圣人的先贤实在不多, 只有黄帝、 尧、 舜、 禹、 商 汤、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孔子等先贤达到标准, 屈指可数, 孟子 也只是被称为亚圣。朱熹、王阳明、 曾国藩是否圣人, 至今仍然存在 争论。在传统儒家看来,只有同时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 才可以称之为圣人。既要道德高尚,建立伟业,还要建构传于万世的 不朽思想理论。可见, 圣人的标准是高不可攀的。实际上,对绝大多 数人而言, 圣人与神人达到了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是可遇不可求的, 只要能够真正做到“君子 ” 、 “大丈夫 ” 的要求就很好了, 人品尊严 就很充分了。

“君子人格”与“大丈夫人格”, 是儒家文明的理想人格追求。 其他文化圈, 亦有其理想道德人格要求。比如基督教徒中的圣者,大 乘佛教的菩萨行与佛道等等。总之,理想人格必然要求加强道德修养, 完善德性, 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定行事。 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君子人格与大丈夫人格,严格按道德规范行 事, 可以提升自身的尊严。追求卓越, 建功立业, 出类拔萃, 自我实 现, 超越自我, 受到普遍的尊敬, 也是提升个人尊严的重要途径。








出现的, 能量才是本体, 质量是能量的属性。在量子力学理论中,质 量与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质量与能量何者为本?各有各的道理, 因为难以验证, 这种争论必然是长期持续下去的。实际上, 到了“基 本粒子”的微观层面, 质量与能量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 难解难分, 质量与能量可以瞬息之间互相转变。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观点,正粒 子与其对应的反粒子相遇,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反应过后, 只剩下能 量。 而能量也可以分解为正粒子与反粒子,也就可以分为正能量与负 能量。 此外, 精神又是与质量与能量不同类型的存在者,尽管精神依 托质量与能量存在, 可是精神既不能归类为质量又不能归类为能量。 正如人依托空气与水而生存,然而人既不是空气也不是水。精神依托 质量与能量而存在,但精神既不是质量也不是能量。宿主与寄生者并 不是同一种类存在者。依托者与被依托者并不是同一回事。时间与空 间又是两类与质量、 能量、 精神都不同性质的存在者。质量、 能量、 精神都必须在空间与时间内运行。 从实践论上来看,实践与理论究竟何者为先,也是长期争论的问 题, 相对性更明显。人体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组成的,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 硬要把人分割成物质或意识,纯属偏见。人类存在无意识的动 作, 但更多的是有意识的行动,越是复杂的行动,越是受到意识的影 响与控制。对于个人有意识参与的行动而言,意识先于行动。与人相 关的事物或事件, 绝大多数为意识的作品。对于现代工程建设而言, 构想先于设计, 设计先于施工。想好了再做, 先设计后施工, 是常规 的做法。理论是对于实践的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推

理, 甚至是论说或假说。 西谚有云: “太阳底下无新事。 ” 对于今人 的社会实践而言,大多数实践前人已经试行过,进行过理论总结,没 有必要凡事皆先贸然进行实践,然后再根据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而是 应该首先参考借鉴人类历史的实践经验及理论,在他人经验、理论或 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理论先行,设想先行。正如习近平主席 告诉我们: “磨刀不误砍柴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 ( 《之江新语》 83 ) 。 在碰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可能不存在现行理论可以直接 套用, 也可能无法进行严密的理论论证,那就只能在深思熟虑的基础 上, 在进行逻辑演绎的前提下,在没有形成理论之前开始实践,采取 “摸着石头过河 ” 的试错的办法, 随机应变, 边实践边总结, 先试验 后推广。 在开展事业,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 况或问题,很可能迫使原来的理论或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改变, 以更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 更好地达到目的。 “ 实践出真知 ” 与 “理论指导实践 ” 都有道理。 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 对于 某项具体事业而言,何者为先并非一成不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选择不同的应对方案。 2 、 争论出道理 对具体事物或社会的认识,一般都会存在一种主流意识或者说官 方意识。 由于道理相对性的存在, 随着实践与认识水平的提高,后起

之秀的思想者或思想家可能会产生新的意识,去挑战主流意识,去超 越主流意识。根据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思想,新出现的意识与主 流意识相比较, 存在如下五种不同的情况:主流意识是错的, 新意识 是对的; 主流意识是错的, 新意识也是错的; 主流意识是对的, 新意 识是错的; 主流意识是对的, 新意识也是对的; 主流意识两分, 部分 是对的, 部分是错的, 新意识亦复如是, 这种情况可能最常见。要想 得到更正确完善的意识, 自由论争环境的存在是前提。通过争论达成 的共识, 通常更有道理。 第一, 主流意识是错的, 新意识是对的。 总体而言, 主流意识正确的时候居多,但也不排除主流意识是错 误的, 历史上主流意识或官方意识是错误的,并不乏先例。在西方历 史上, 比较著名的主流意识或官方意识错误,有苏格拉底被雅典的公 民审判团判处极刑; 早期的基督教被古罗马皇帝残酷迫害; 基督教地 心说与哥白尼日心说的争论,布鲁诺因主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处以 火刑等等。 主流意识影响更大,主流意识或官方意识存在错误,后果可能是 非常严重的,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必须有新的正确 意识才能纠正错误,推动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进步。没有新的正确意识 出现, 错误意识就难以得到消解, 损害就会持续, 进步就难以发生。 可见, 如果国家和社会存在主流意识或官方意识错误,思想自由与言 论自由就显得无比珍贵。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环境的存在,新的意 识才能更好地产生出来,并能得到传播,使错误能够得到改正。反之,









第五章 平等――不可或缺的价值 在《论语》 · 《季氏第十六》 中, 孔子认为: “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 可见, 平等是儒家的一项重要诉求。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提出: “ 平等作为共产主 义的基础, 是共产主义的政治论据。 ”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提出: “一切人, 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 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 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 社会平等是社会主义运动 的首要目标,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 、 “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 、 “要相互尊重、 平等协商”。 印度思想家阿马蒂亚·森认为,每一种政治哲学,都必然会在某 一方面要求平等。 社会发展良好的标志之一, 就是不断增加公民 之间的平等。平等就是人与社会的终极价值之一,大同社会是相对 平等的社会,社会平等也是人民幸福的一个重要元素。平等是大同社 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是不可或缺的终极价值。 一、 世间处处不平等

阳光不可能平等照射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有热带,有亚热带,有 温带, 有寒带。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球体, 不是一个平面, 有高山, 有 平原, 有峡谷, 有沙漠, 有良田, 有河流, 有湖泊, 有海洋。 自然界 就是不平等的存在。 人类天生就不平等,人从出生时起, 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有些 人聪明一点, 有些人愚蠢一些, 有极少数人天生就是白痴。有些人身 体素质好一点, 有些人身体素质差一些, 有极少数人天生就有残疾、 有先天性疾患。有些人高、帅、强, 有些人矮、 丑、 弱, 有极少数人 天生有外表缺陷。 有些人出生在富裕人家, 有些人出生在小康人家, 有些人出生在贫穷人家。有些人出生在繁华的都市,有些人出生在穷 乡僻壤, 有极少数人出生在人类难以生存的不毛之地。有些人出生在 富有的欧美发达国家,有些人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有极少数人出生在 索马里那样的赤贫国家。 有些人运气很好, 逢凶化吉, 遇难呈祥; 有 些人运气平平, 时好时坏; 有极少数人倒霉透顶, 喝凉水也塞牙。 可 见, 从出生那时起,甚至可以说是在其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 的那一刻起, 人类就注定不平等了, 不平等是天然的、绝对的, 以前 是这样, 今后也是这样, 永远都不会改变。 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存在张力,只能高度达到一种平等,不可能 同时高度达到两种平等,至多只能达到部分的两种平等。实际上,根 据《现代政治分析》 ( 【美】 罗伯特 · A · 达尔等著 吴勇译) 一书 的论述, 道格拉斯· W · 雷依在《平等》一书中提出, 结果平等存在 两种不同的意指。第一,按数额的平等, 即每个人被授予完全相同的

东西, 或份额, 或份子, 诸如此类。第二, 按价值的平等, 即不同的 人被授予对每个人而言价值相等的东西,即便它们在数量上可能并不 完全相同。 这两种结果平等存在张力, 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 显然, 对于大人与儿童而言, 同样数额的粮食, 其价值就是不一样的。同样 数额的金钱, 在不同的地区, 其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其价值是不一样 的, 反之, 同一种物品其使用价值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价钱是不同 的, 价值是不同的。雷依还指出, 机会平等也不只是一个意思,而是 包含两个不同的意思。第一,关于前景的机会平等, 即每个人都有达 到一个既定目标的相同的可能性, 如工作岗位或被一所医学院录用。 第二, 关于手段的机会平等,即每个人都有达成一个既定目标的相同 的手段。这两种机会平等的意指也存在张力,也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 由于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如果提供给他们相同的手段,所能达到的前 景必然不同, 更有能力、智慧与情商的人可能前景更光明。要达到同 一个前景, 对不同天赋的人必须提供不同的手段。由此可见,机会平 等与结果平等存在不同的解读,本身就具有相对性,不可能达到绝对 的机会平等, 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结果平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是政治动物”。 人既是政治动物, 也是社 会动物。 无论古代、现代、将来, 直至永远, 必定有大量的活动或劳 动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的,必须集体行动,必须集体劳动。要成为 一个集体就必须有组织者,必须有领导者,必须有发号施令者,否则 就无法形成集体, 统一不了行动。集体的领导者、发号施令者与听从 命令执行者有没有可能在各方面都完全平等?显然,两者的职位是不





















的分析统计, 具有这种包容度的人, 能做到“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 的人, 在全部人口中占比 1 % 左右。 如图: ⑥、 生物等己包容 “等己包容圈 ” 继续扩大, 不仅包容了全人类, 同时也包容了所 有的生物, 爱护所有的生命, 这种神人只能称其为佛、 菩萨、 圣徒、 圣人, 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极高境界, 数量极少。 ⑦、 等己包容就是爱 人类 远己: 普通人、 陌生人 近己: 兄弟、 姐妹、 亲戚、 朋 友、 同学、 同事 贴己: 配偶、 儿女、 父母 自己

这六种“等己 ” 包容组成一个个同心圆, 从里到外依次是: 唯己 包容、亲情等己包容、友情等己包容、同类等己包容、人类等己包容、 生物等己包容。外层的包容包括了里层的包容,只有实现了里层的包 容才可能达到外层的包容。 只有爱自己, 才能爱他人; 一个不爱家的 人不可能爱国; 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也不可能爱全人类。 等己包容就是爱, “等己包容圈”实质是爱的范围、 爱的边界。 “唯己包容”就是爱自己。 “亲情等己包容”就是爱自己也爱家人。 “友情等己包容 ” 爱自己、 爱家人也爱同学、 爱同事、 爱朋友、 爱战 友。 “ 同类等己包容 ” 就是爱自己、 爱家人、 爱朋友也爱同类。 “人 类等己包容 ” 就是爱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类。 “生物等己包容 ” 就 是爱一切的生物, 当然也包括爱自己, 爱所有的人类。 由于人人心中都有“等己包容圈 ” , “利己 ” 与“利他 ” 在这个 圈子里达到了统一。如果“等己包容圈 ” 包容的范围极小,只有自己, 只存在“唯己包容 ” , 那么, 这种人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就是“自 私自利 ” 之徒。 如果“等己包容圈 ” 包容的范围大一点, 包容了自己 的家人, 这种人还有点利己, 我们认为他是有“善心”或有“良心 ” 的人。 如果“等己包容圈 ” 包容的范围继续扩大, 除了包容自己的家 人, 还包容了朋友、 同乡、 教友、 自己所在的社区, 我们认为他是 “高尚 ” 的人。 如果“等己包容圈 ” 包容的范围足够大, 可以包容许 多的人, 能够考虑大部分人的利益,可以包容了民族甚至人类,这种 人近于“无私”, 我们认为他是“伟大”的人。如果“等己包容圈 ” 包容的继续扩大,包容所有的生物,这种胸怀不是常人所能及的,或

许只有圣人、 圣徒、 天使、 菩萨和佛才可能做到。 所谓的“利己 ” 与“利他 ” 无非是“等己包容圈 ” 所包容的范围 的大小而已。 “等己包容圈 ” 包容太小, 只有“唯己包容 ” , 只包容 自己, 就是纯粹“利己”。 “等己包容圈 ” 包容足够大,包容了国人、 人类, 达到了“同类等己包容 ” 或“人类等己包容 ” 的境界, 此时就 等同于变成了“无私”。 但是“无私 ” 并不表示失去“自我 ” , “ 自 我 ” 依然在“等己包容圈 ” 的最里层, “ 自我 ” 永远是核心。 在很多 情况下, “利己 ” 与“利他 ” 是难以区分的。 可以通过“利己 ” 实现 “利他” , 也可以通过“利他”实现“利己”, 还可以同时“利己 ” 又“利他”。 “利己 ” 与“利他 ” 是对立统一的, “利己 ” 是缩到最 小的“利他”, “利他”是放到最大的“利己” ! 实际上, “利己 ” 不等于“自私 ” , “利己 ” 是不损害他人的情 况下为自己考虑, “ 自私 ” 是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或公共 利益, 因此“利己 ” 与“自私 ” 应该严格区别开来。 我们要提倡“无 私 ” , 尽量扩展自己的“等己包容圈 ” , 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 做一 个爱己爱人的人, 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但也不必反对“利己 ” , 因 为这是人的本性。 “利己”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只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只要不侵害他人,为自己的利益考 虑多一点也是人之常情,人之本性。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帮助他 人。 三、 人皆为善恶统一体






古皇帝施行种族灭绝政策,大量屠杀汉人、南人,累计达数千万之多。 四川当时约有一千三百万至二千多万人口,大屠杀后竟然剩下不到八 十万人, 几乎成了无人区。 明朝末年发生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 义, 再到满清入关, 造成了数千万甚至超过 1 亿人口的减少。 此外, 人类祖先还经受了无数次其他类型的伤害,如受到老虎、鳄鱼、毒虫、 毒蛇、 病毒、 病菌等等伤害;人类社会经受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 如 受到地震、水灾、火灾、旱灾、虫害等等伤害。从当代遗传学的理论 观点看来,每个人的基因都传承了上亿年,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个祖 先。 在我们的数百万个祖先之中,如果某一场战争,某一次严重侵害 落到他们的身上,那么我们就可能失去了来到世间的机会。正常情况 下, 每一个人都是数千万甚至上亿个其父亲的精子中的一个,通过竞 争与其母亲的一个卵子结合,再经过受精卵的生长发育最后才诞生出 来的。 可见, 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都是非常幸运 到像中彩票那样的好事,都是世间的精华,都是人间奇迹。人本身就 是最大的价值, 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价值。存在就是奇迹,不论身份多 么卑微, 不论现在是否一无所有,不论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传承都 十分难得,任何人来到人间就是奇迹!你就是奇迹!我就是奇迹!他 就是奇迹! 我们都是奇迹! 因此,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爱惜自己,珍 重自身的价值。 爱自己就是认识自我,爱自己就是实现自我,爱自己就是超越自 我。 爱自己首先是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是什么, 不是什么; 知道自己 来自何处, 去往何方; 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不能干什么。 爱自己就是

珍惜自己的存在,追求自身的幸福,爱惜自己的身体,坚持体育锻炼, 保持身心健康, 远离不良嗜好, 加强道德修养, 杜绝违法乱纪。爱自 己就是了解自己的各项基本权利、法律权利,主张自己的权利,维护 自己的权利, 争取自己的自由, 实现自己的尊严。爱自己就是积极向 上, 努力工作与学习, 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 活到老学到老, 与时俱 进, 不断提升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与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 充分实现自己的尊严, 恪尽自己的义务。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 自己。 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 ( 《爱的艺术》 P55 ) 爱自己是人的本能,是做人的先决条件,爱自己没错,不应该再受到 批判, 不应该再受到攻击。爱己与自私,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 少人往往混淆了两者的区别, 认为是同一回事。 弗洛姆认为: “ 自私 与自爱并不是一回事, 恰恰相反, 二者是对立的。 自私是一种贪 婪。 ” ( 《爱的艺术》 P77 ) 实际上, 爱己是在法律与道德许可的范 围内, 追求自身权益。而自私是超出法律与道德许可的范围,通过损 害他人的权益,以实现自己的不当利益。因此,损人与利己应该分开, 没必要混在一起纠缠不清, 利己并不一定损人, 损人也不一定利己, 要反对损人,更要反对害人,但不要反对利己。利己是人的本能之一, 反对利己就是反对人的本能,最终可能造成心理变态,精神分裂。只 要不违反道德、不违反法律、不违反公理、不违反天道,利己而无害 于社会及他人,有什么理由反对?为何要反对?要反对损人,要打击 害人。 反对利己近乎于提倡损己利人, 因为违反绝大多数人的本性,

某时某事可能做得到,要长期实行是不大可能的事,说得再多也是枉 然。 只有爱自己, 才能爱他人。正常的社会应该提倡利己利人,应该 提倡爱己爱人, 提倡双赢甚至多赢。 2 、 爱亲朋才能“齐家” “齐家 ” 首先必须爱自己的家人, 等己包容自己的家人, 必须在 爱自己的基础上, 爱家人、 爱亲戚、 爱朋友。 有爱才能“齐家 ” , 无 爱必然“败家”。 单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跑步不如猎豹,飞翔不如雄鹰,负重 不如牛马, 跳跃不如袋鼠, 游泳不如鲨鱼, 必须合群才能生存, 必须 产生合力才能完成各种任务,特别是建造一些大型工程,更需要众人 的通力合作。 因此, 人要想达到事业成功, 要想得到生活幸福, 必须 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必须建立自己的人脉,必须得到他人的配合与 支持。 家人和亲戚朋友就是最好的支持系统, 尤其是心理支持系统。 在这个世界上, 支持自己最多, 坚决支持你去完成某项工作,成就某 项事业的, 无论你成功或失败都一如既往地默默关注你支持你的,往 往都是家人、 亲戚、 知音、 朋友、 同学、 战友、 同事。 人是群居的动物,也是存在心灵感应的动物,通常都会用爱去回 报爱, 用冷漠去回报冷漠,用仇恨去报复仇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爱得爱, 种冷漠得冷漠, 种仇恨得仇恨。幸福和快乐有人分享,会 带来更大的喜悦和幸福; 痛苦和失意有人分担, 会减轻一半的分量。 家人、 亲戚、 朋友之间如果存在仇恨,往往比普通人之间存在仇恨所














这一思想延续到现在,并得到进一步弘扬,构成了现代法治思想的核 心与精髓。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一种治国方略及社会调控方式,强调 法律这一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其目的是利用法律 手段构建公平政治、保障公民权利、维护人民的尊严与自由、维持社 会的和谐稳定、 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 儒家的“礼治 ” 与法家的“法制 ” 和现代法治, 乃中国社会科学 界所熟知的三种社会治理手段。三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 面。 1 、 制度所追求的目标 儒家礼治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 核心思想是“仁 ” , 理想政治就 是“仁政 ” , 是“平天下 ” 即天下太平与公平正义, 维护人民的生存 与发展, 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 法家认为国家与社会的最高权威就是君主,其理论的出发点是一 切为了君主, 目标是富国强兵, 维持君主的绝对统治,加强君主的绝 对统治。 现代法治认同以人为本,通过法治、民主等治理手段,去构建公 平公正的政治制度,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维护人民的尊严 与自由, 维持社会的秩序及和谐稳定。 2 、 制度与人的关系

尽管荀子主张人性恶,但是孟子、朱熹、王阳明等儒家宗师均主 张人性善, 因此可以说主张人性善是儒家的主流。儒家主流认为性本 善, 人之所以作恶, 是因为善被蒙蔽, 没能显露出来, 或者把恶视为 兽性。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去除蒙昧,认识仁义,实践仁义。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 以人为本, 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是礼治的根本目 的。 儒家根据身份地位, 把人分为天子、诸侯、士大夫、庶民等各种 不同的级别, 每一个级别有不同的礼制, 有不同的道德要求。 法家则推崇性恶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动物,相互间有 如豺狼虎豹, 纵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也可能互相伤害。君臣之间更是 “一日而百战 ” 的劲敌,必须互相警惕,君主随时有可能被臣子篡权, 臣子随时有可能被君主杀头。对于庶民只能晓以利害,为君主所役用。 商鞅认为: “民, 生则计利, 死则虑名 ” 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是在围绕 名和利运动。李斯则认为人其实跟老鼠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是 臭水沟的老鼠,有些人是米仓里的老鼠,他自己要做的是米仓里的老 鼠。韩非则认为卖伞的人希望天天下雨,棺材铺老板则希望别人死光, 他们好做生意发大财。法家的核心是为了君主的统治,庶民只是为君 主役使的工具。法家把人分为君与民两极,君主高高在上,制定法律, 无法无天; 臣民必须老老实实, 遵纪守法, 为君主服务。 现代法治则认为人性恶或人有善恶两面性,都有自利的倾向,没 有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人人都可能作恶。没有制约的权力,作的恶必 然最大。法治的主要目的,在于驯服权力,把权力关进法律制度的笼 子, 使之行善不作恶。 同时用法律去规范人民的行为。法治社会以人

为本, 人民的幸福、 尊严与自由是法治的依归。法治社会强调宪法、 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和社会组织或党派都不能凌驾 法律之上, 都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对政府机关, 只能在法律规定授 权的范围内开展政务,为社会和人民提供管理与服务,法无授权不可 为。 对于人民大众, 只要法律不禁止, 皆可自由行动, 法无禁止皆可 为。 3 、 制度的来源 儒家认为并不是每一位君主都有德行、能力与知识制礼,只有圣 人才有资格制礼。儒家之圣人, 只有尧、 舜、 禹、 商汤、 周文王、 周 武王、 周公、 孔子等几位, 屈指可数, 只有他们才有制礼的资格, 并 且认为这些圣人所制的礼已经很完备,无须任何改变。因此提倡“法 圣人”, 提出“克己复礼”, 给人以保守倒退的印象。 法家以加强君主的统治为目的, 唯君主的马首是瞻, 体现君主的 意志, 可以简述为“法今王”。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 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为当时的君主服务,不能复古倒 退, 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 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 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 , 把 守旧的儒家讥讽为守株待兔的蠢人。 现代法治则一方面认为法律需要稳定,承认历史传统,认为那是 “上帝的恩赐 ” 、 “ 自然法 ” 、 “ 自生自发的秩序”; 另一方面则认 为应该与时俱进,法律应该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不能一成不变。















预宗教信仰, 让上帝的归上帝, 让凯撒的归凯撒; 让宗教的归宗教, 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宗教信仰的归宗教信仰, 让政治信仰的归政治信 仰, 没必要以政治信仰否定宗教信仰。 现代社会, 几种世界性的宗教的道德信条,既要求今生的修为与 奉献, 也承诺来世的美好回报,还设置对于不道德行为的恐怖后世惩 罚, 同时要求注重精神修养,淡化物质欲望,对于道德振兴具有正能 量。 不应该打压正常的宗教信仰,打压了正常的宗教信仰,邪教就可 能会趁虚而入。 7 、 抛弃道德偏见 道德上的阶级偏见、种族偏见及其它偏见,不利于道德振兴。基 本的公共道德规范适用于每一个人,人人皆须遵守公共道德规范,与 其所属的阶级、 种族无关。 道德是个体修为,是个体行为,与个人所处的阶级存在一定的关 系, 但不完全相关, 并非整个阶级的人的道德都是相同的。富裕阶级 也有许多乐善好施的好德之人,贫穷阶级也有不少作奸犯科的缺德之 徒。 如果按财富拥有量去划分阶级,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一 个人的阶级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动,今天的无产阶级,明天可能成为有 产阶级; 今天的中产阶级, 明天可能变成富裕阶级; 今天的资本家, 明天也可能破产,沦为无产阶级。如果说财产少或无财产就意味着道 德高尚的话,那么负资产阶级岂不是比无产阶级道德更高尚?难道一

个负债经营的企业家比无产阶级工人更有道德? 以阶级存在将道德分类,势必造成道德标准的混乱,不利于公众 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碍道德振兴。把道德贴上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 级道德的标签,把人按阶级进行分类,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道德标 准, 不利于道德建设。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 人们会无所适从, 不知 道如何应对才符合道德规范。 除了阶级偏见, 尚有诸如民族偏见、种族偏见、教派偏见、党派 偏见等等。道德偏见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不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都 必须批判与抛弃。 8 、 利用信息技术助推德治 喜赏畏罚是人类的天性,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维护具有强大影响力。 人们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内心修养与外在监督。外在的舆论监 督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 特·施密特在《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一书中提出的: “缺乏监督和制 裁, 任何道德和互助意愿都无法长期维持下去。 ” ( P154 ) 法国社会 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先生认为: “ 在小城镇里, 任何人要想脱离已经 得到普遍认可的习俗,有时便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相反在大城市里, 个人很容易摆脱集体的束缚; 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经验事实。 ” 、 “大城市里, 每个人都是陌生人。 ” ( 《社会分工论》 P255 ) 离开熟 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对于道德修养不高的机会主义者的约束力陡

然下降。 罗素认为: “在不具备刑法的情况下, 我将去偷, 但对监狱 的恐惧使我保持了诚实,如果我乐意被赞扬,不喜欢被谴责,我邻人 的道德情感就有着同刑法一样的效果。 ” 埃米尔 · 涂尔干先生也认 为: “ 把人从所有社会压力中解救出来就是把他自己抛弃给了他自己, 就会使他道德败坏。 ” ( 《 自杀论》 P426 ) 要道德逐步向好, 必须建 立一套基本的道德评价机制,表彰高尚的道德事迹,遏制失德败德缺 德行为, 促进道德水准的普遍提升。在当今信息时代, 依托大数据、 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公民道德振兴信息系统,对 于公民道德的提高,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表彰道德行为, 起到激励作用。 暴光失德行为, 起到震慑效果。 经过有关专家学者及全民的充分讨论,确定基本的道德规范,确定哪 些负面失德行为必须谴责,哪些良好道德事迹应该表彰,并定期更新, 与时俱进。 由国家投入资金或由民间机构赞助,建设一套全国性的社 会道德振兴信息系统, 由政府相关监督部门负责运作。把基本道德规 范及古今中外的正反面道德故事录入系统,以便公众能随时登录学习 借鉴。 一方面, 表彰正面道德, 将热心公益、 见义勇为、 扶危助难、 拾金不昧、爱心助学、保护环境等等正面道德事迹录入系统, 以示表 彰。 另一方面, 谴责失德败德缺德行为,将已经判决生效的违法犯罪 行为, 以及诸如见死不救、落井下石、小偷小摸、欺行霸市、破坏环 境、 生产与销售有毒有害食品、 闯红灯、 酒驾、 行车严重超速、行车 时抛物车外等负面道德事实,经过相关部门核实认证之后,录入信息 系统, 以示惩戒。 公众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系统,按某人的身份证号











照顾眼前利益, 又要考虑长远利益。 既要满足多数草根阶层的利益, 又要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力求做到兼顾所有人的利益。要避免 民主政治走向民粹政治, 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 在民主选举制 度的设计上,必须增加一步集中式民主程序。在中上层选民中率先进 行民主预选,预选出二位或多位候选人,再提交给全体选民进行最终 的民主投票选举, 以期达到长远规划与眼前利益的平衡,达到精英阶 层利益与草根阶层利益的平衡,保证国家的良性发展与长治久安。对 于民主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尤具现实意义。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指出: “ 最优良的 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阶层执掌政权的政体。 ”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因 为中产阶级拥有一笔中等财富, 更具理性。 属于这样的人: “家道小 康, 其福无量; 栖身斯邦, 但求安康。 ” 亚里士多德认为, 中产阶层 的公民因为他们本身拥有一定的财富,是最安分守己的,他们不会像 穷人那样觊觎他人的财富,也不会像富人那样引起穷人的觊觎,没人 会打他们的主意, 他们也不会打别人的主意, 他们既不会算计别人, 也无被人算计之虞, 能够保持相对理性与中立。因此, 由中产阶层构 建的政体必定能实现最出色的治理,处于中产阶层两端的人则很难服 从理性的制约。最上层的富人更容易变得贪得无厌, 凶残暴虐, 容易 酿成大罪; 而下层的穷人则易变成流氓无赖, 常常会干出些偷鸡摸狗 的勾当, 损公肥私, 贪污腐败, 因此, 由最富有或最贫穷这两类人掌 权并非好事。米瑟斯对人类的大多数并不看好,他在《自由与繁荣的 国度》一书中, 不客气地说: “ 其一, 大多数人并不具有逻辑思维能

力; 其二,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尽管他们也许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但仍会觉得眼前的直接利益比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更为重要,他们宁可 放弃长远利益而贪图眼前之小利。 ” 哈耶克也认为: “ 多数人的决策 必定比该群体中最精明的那些人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所作的 决策要低劣, 因为多数人的决策只经过不太认真的思索,并且它们一 般是未使任何人完全满意的一种妥协。 ” ( 《 自由宪章》 P159 ) 政治由中产阶级主导,必定更理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看法并未 过时, 时至今日仍有道理。因此,要在国家政策中体现出中产阶层的 意志, 设置一个中上阶层的预选机制是很有必要的。中层的人数通常 会比上层的人数多,中上阶层预选的结果主要由中产阶层的选票来决 定, 从而主要体现中产阶层的意志。 实现民主制度上百年的老牌民主国家美国, 真正具有较高政治素 质的公民的比例并不高,遑论其他新兴民主国家了。美国著名的政治 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在《民主是可能的吗?新型政治辩论的诸原 则》 一书中指出: “ 民意测验表明, 就在 2004 年大选之前, 在所有 美国民众中有半数人以为伊拉克人是 ‘ 9. 1 1 ’ 的劫机犯。 而在美苏 ‘ 冷战 ’ 的高潮阶段, 多数美国人并不了解俄国是否为北约组织的成 员。 1996 年, 民意测验家提出了一长列他们视为对当年选举具有关 键意义的时事问题,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接受民意测验的公众能够回答 那些问题中的哪怕 40% 。 鉴于这种无知程度, 政治家们在肥皂剧的水 平上彼此竞争便不可避免了。 ” ( P115 ) 鉴于有不少公民不关心政治 或政治素质不高的现实,很有必要增设中上层阶层预选这一民主程序。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种称为 “ 延迟满足 ” 的实验, 随机抽 选一个小学低年级班的学生,分给他们一块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 有二个选项, 一是可以马上吃掉糖果,二是等待一段时间,等待心理 学家出去一段时间回来后再吃,这样做可以得到另一块糖果作为奖励。 试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马上吃掉糖果,有三分之一的 学生等待心理学家回来后再吃糖果, 以期得到加倍的奖励。心理学家 将结果记录下来,长期追踪这些学生之后的发展,发现那些选择等待 的学生,学业更好,工作表现更优越,得到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薪水, 而那些没有等待的学生则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学习成绩也较低, 难以面对压力、 注意力不集中, 生活与工作表现都很普通。现实中, 有很多人主张“当下满足 ” 、 “今朝有酒今朝醉 ” , 甚至不惜借债消 费。 还有另一类人认可“延迟满足 ” 、 “今朝有酒留它朝 ” , 量入为 出, 或者把资源用于提升自己, 期待明天会更美好。 由于公共财政资金有限,在资金的分配上,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 地存在公共工程建设、公共服务与公众福利之间的矛盾。公共工程建 设资金多了, 公众福利就会减少, 反之, 公众福利增加了, 公共工程 建设资金就少了。对于下层而言, 一般均倾向于“即时满足 ” , 希望 增加更多的福利;对于中上阶层, 福利的多寡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影响 不大, 公共工程建设对他们影响更大,也更能认识到公共工程建设对 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价值,因而更多地偏向公共工程建设,偏向 “延迟满足”。此外, 要增加福利就必须加税, 正常的民主社会, 中 上层是纳税的主力军,人均税赋更多, 因此下层通常偏向于“加税增
















一个计划经济的国家相当于全国只有一家公司,实质上就是“国家共 产制” 。 一个国家只有一家超级大公司,其复杂程度与管理难度是难 以想象的。 试问何以保证各种信息经过种种环节向上级传输后不失 真? 高层用失真的信息做宏观经济计划决策,去配置资源,这种计划 决策会正确合理吗?如何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计划没有变化快,如 何制定完善的经济计划, 一直是个难题, 社会越发展, 难度越高。计 划不完善或计划错误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是全局性的、全国性的,要 补救起来并不容易。对于大国来说,必然要求按区域分级管理,把一 个国家分成中央、省、市、县、公社、大队、生产队等不同层级是必 须的。纵使经济计划制定得很完善,也不可能从最高层直接贯彻到最 底层, 必须经过层层分解, 逐级贯彻。在计划分解的时候, 由于各地 经济发展情况、 自然环境、 领导人品格、劳动人口、劳动技能的千差 万别, 必然经过解释、讨价还价、过滤等不同过程,这就可能导致计 划层层加码或层层减负, 计划就会变形、 走样, 影响经济发展。 第四, 计划难创新, 创新难计划。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在 于思想理论的创新,在于政治制度的创建,在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如何计划新的发明创造, 计划新的需求,是计划经济体制一个接近无解的难题。创新意味着原 来没有,不存在的东西,如何能够计划?有创新计划就一定能执行吗? 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技术或者重复 “发明创新 ” , 也许还能够进步, 但要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 没有科 学技术创新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第五, 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精神激励的作用,号召人人讲奉献,反 对经济利益挂帅,不主张经济激励,个人的工资收入主要与职级挂钩, 与个人工作绩效及工作表现关系不大。职工的工资职级可能长期不调 整, 在调整工资职级的时候,往往由领导说了算。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的分配制度后, 由于经济激励机制的缺失, 民众的惰性越来越大, 劳 动效率越来越低。事实证明,计划经济学家及相关的理论家高估了人 类的利他性,低估了人类的利己性。违反人类天性的体制,必然崩溃。 第六, 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 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市场竞争,适合社会发展的经济实体或行业兴旺发达,不适合经 济发展的经济实体或行业退出市场,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会资 源得到优化, 促进社会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各种生产要 素市场,经济实体之间不存在生存竞争,必然会遇到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第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果在一个集体组织或集体企业中, 领导人足够正直公正,有足够的号召力,有足够的经营管理水平,集 体中的大部分成员有公心,有集体精神,那么,个别集体经济实体是 可以经营得好的。例如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集团等。纵使如此, 只 能从事实上证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体经济实体可以取得成功,并不 能从理论上证明全国性的计划经济是好体制。 2 、 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流 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均实行市场经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

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主流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 展, 多边主义与天下大同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原来实行计 划经济的国家,绝大多数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坚持计划经济的尚在 苟延残喘的国家已经所剩无几。市场经济就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发展 中国家, 要走向世界, 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 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行“双循环 ” , 只能与世界接轨,顺应世界潮流, 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舍此别无更好的选择。在世界上所有的发达 国家均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社会, 要构建人类普遍幸福的社会, 就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 、 市场经济是自由社会的必然选择 禁止人民自由创业是非正义之政策,毫无道理。在未来相当长的 时间内, 经济上如果允许人民自由创业与自主择业,结果必然会走向 市场经济。现实世界中, 各人有各人的思想, 各人有各人的认识, 各 人有各人的喜好,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各人有各人的行动。同父同母 的亲兄弟,在结婚成家之后尚且还要分家,过自己小家庭的自由生活, 不希望受到父母的管控, 也不希望受到其他兄弟姐妹的影响和干涉。 由此可见, 倘若“使民由之 ” , 如果由人民自由选择经济制度, 必然 会有不少人想自己做老板赚大钱,一定会走向市场经济,走向哈耶克 所说的“自然秩序”。喜欢一个人说了算并且能够筹集到足够资金的, 会偏向于自己创业。喜欢与亲戚朋友一起创业或资金不足的,会偏向 于合作创业。有经营组织能力且喜欢冒险的会选择自主创业,喜欢安



















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必须取 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共识,这些制度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并得 以顺利实施。在调节各种关系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必须遵 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 资源和力量,实现全社会的精诚团结与合作。在为实现国家整体目标 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使所有人看到希望,并 积极为这一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 、 司法公正是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 培根在《论司法》中提出: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 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 水源败坏了。 ” 现代良治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 志。 司法公正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法理公正, 也就是合理合 法原则。法律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蕴含了公平正义的精神,充分 体现公民的利益和意志, 任何司法活动都必须严格符合法律的规定。 执法人员在行使裁判权特别是某种程度的自由裁量权时,必须符合法 律授权的规定,维护法律的尊严,绝不允许滥用,从而损害公平正义。 二是程序公正原则。在司法活动中,必须通过法定的程序让公民以看 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在诉讼的过程中,当事人必须感受到公平正义, 以程序公正确保实体公正, 增强公民对法律裁决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三是及时高效原则。 迟到的正义等于非正义。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可以把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拖垮, 纵使最终赢了官司, 公平 正义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提高司法效率,减少司法工作拖延不 决, 及时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以体现公平正义。 3 、 不断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 “ ‘ 蛋糕’ 不断做大了, 同时还要把‘蛋糕 ’ 分好。 中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 ’ 的观念。 我们要在不断发 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 力而行, 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 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97 页) 增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是各级政府责无旁待的义务。 首先, 要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认真听取和 妥善处理公民的利益诉求。对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与法规,要逐步加以 清理和调整,力求做到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任何一项政策法规或行 政措施的出台, 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阶层群众的意见,综 合考虑各阶层群众的权益。对个别部门出于部门利益而侵害群众权利 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和制止,杜绝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现象的发生。 在谋发展、搞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找准大 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众具体利益的平衡点,决不能 顾此失彼,使一部分人大获其利而另一部分人深受其害,甚至失去生 计。

其次, 加大民生投入,增加社会保障开支,使弱势群体能够共享 社会发展成果。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以及增加相关的财政投 入, 减少这方面的不公平现象。 第三,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防线,法治是现代国家 的标志, 必须在合法合理、程序公正、及时高效三方面不断推进法治 建设, 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尊严。 第四, 完善公平正义观念。公平正义具有阶段性,受到一定时期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到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发展状况 的制约,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都是不同的。公平 正义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一定时期社会的规则或现状而言的,不存 在永远不变的衡量标准。 因此, 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社会的现实有关, 也与公众的观念关系甚大。许多人把平均主义当成是公平正义。实际 上, 付出多得到多, 付出少得到少, 多劳多得, 也是公平正义的重要 原则。平均主义意味着付出多与付出少所得一样,多劳并不多得, 多 出并不多得, 因此平均主义并不等于公平正义。所以,公平正义原则 应该考虑效率与保障相结合,在共同保障的基础上,按劳动付出和创 业要素付出分配, 最终实现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 三、 社会和谐 邓小平同志指出: “中国的问题 , 压倒一切的是社会稳定。 没有 稳定的环境 , 什么都搞不成 ,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 习近平总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生灭、聚散是由因缘决定的,人生是 个充满痛苦的过程, 也是一场修行历练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人生有八种不同的苦: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苦、 所求不得 苦、 爱别离苦、 五盛阴苦。 贪求欲望是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 “贪、 嗔、 痴 ” 乃万恶之源。 人类肉体死亡之后, 人类灵魂进入六条道路: 天界、 阿修罗、 人间、 畜生、 饿鬼、 地狱。 进入天道(佛道)也称为 涅槃, 与一切烦恼彻底断灭,修行已达圆满,从此将永远摆脱生死轮 回, 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灵魂究竟进入哪一道,视人生修为而定。而 灭除痛苦, 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八正道:正见、 正思、 正 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得道高僧的总结就是:诸恶 莫作, 众善奉行, 识心达本, 业尽责空, 证大涅槃, 得大自在。 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亚当与夏娃的子孙,人人都是因为亚当与夏娃 偷吃了禁果,被赶出伊甸园后在人间繁衍的后代。因此人人都是罪人, 都有原罪, 人活在世上必须多做善事, 多做神明指引的事,才能有望 得到灵魂的救赎,得到神的指引和召唤,进入宏伟美丽的天堂,得到 灵魂的永远安宁与幸福。 总而言之,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均在回答三个问题:人是什么?人 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些问题也被称为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宗 教也是一种哲学思想,都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中世纪神学 家约翰·司各脱指出: “真正的宗教, 即是真正的哲学; 相反, 真正 的哲学也就是真正的宗教。 ” 梁漱溟先生认为: “ 印度宗教可以谓之 哲学的宗教。 ” 在中世纪, 天主教的神学家也开展哲学研究, 产生了

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为代表的天主教经院哲学。特别是佛教,在 各大宗教中哲学元素的含量可能最高,几乎触及和深入了古今哲学的 大多数命题。 在佛教的诸多基本观念里, “大千世界”、 “三世轮 回” 、 “三界唯心”、 “我心即佛”, 讲的是对于人生的终极看法, 与现代哲学的本体论相通; “诸行无常 ” 、 “诸法空相 ” 、 “不住一 相 ” , 讲的是事物无时无刻都处于变化之中, 与现代哲学的辩证法相 通; “三世因果 ” 、 “因缘业报 ” 、 “八识 ” 讲的是事物的变化由诸 多内外因引起, 与现代哲学的认识论相通; “行善布施 ” 与“自渡渡 人” , 讲的是人生的奉献, 与道德哲学相通。 2 、 宗教是道德体系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 “伟大的宗教都是以道德为目的。 ” 法国 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宗教“是一个由神圣事物的信仰和仪式组成的 统一体系 …… 信仰和仪式把所有信奉者联合在一个单一的称作教会 的道德共同体中”。宗教的主流,普遍劝人行善积德, 多干好事, 只 干教义允许的事,不干坏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规或戒律,这些教规 或戒律与各国的法律适应,为信徒提供道德准则,是信徒的道德基础。 佛教的核心教条是以五戒为基础, 不论出家还是在家皆应遵守。 五戒是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不杀 生就是不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更不能伤害人的性命。不偷盗就是不 能以不正当的手段侵占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邪淫就是不与正式配偶

之外的人性交,与配偶性生活时也要注意时间与场合。不妄语就是不 说谎话, 不以言语诽谤他人。不饮酒就是不饮用含刺激性的饮料,更 不能吸毒。 此外, 佛教鼓励信徒积极行善, 有十善的要求: 不杀生、 不偷窃、 不邪淫、 不妄语、 不两舌、 不恶语、 不拍马、 不贪婪、 不恼 怒、 不背离佛法。 佛教存世已经 2500 多年, 其多数戒条仍为今天的 法律与道德规范,具有永恒的价值。其他几大宗教的教规或戒律也同 样具有道德意义, 信徒守教规或戒律也就是守道德、 守法律。 大部分宗教,都设定有一个天堂或其它光明一面的境遇,一个地 狱或其它黑暗一面的境遇。信仰主神,按照教义指引,严格尊崇教规, 严格实践教规, 死后灵魂进入光明的天堂, 得到永福; 反之, 不信仰 主神, 违反教义, 不守教规, 死后则坠入黑暗的地狱,进入无边的苦 海。所有的宗教,不仅考虑今生,而且更加关注来世。对于人类而言, 正常情况下只能活八九十年,超过百岁的老人实属罕见,相对于漫长 的人类历史或漫漫来世, 只是很短暂的瞬间。因此,对于虔诚的教徒 而言, 来世更加漫长, 更加重要, 把今生的各种顺境视为神对自己的 恩赐, 将今生的各种苦难视为神对自己的考验, 肉体的死亡, 就是神 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审判的时刻,灵魂离别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 世界的时候。 俗话说: “举头三尺有神明 ” , 有最高的审判官神灵指 引, 为人处事, 有原则, 有理性, 有度量, 不容易走向极端。 因此, 虔诚的教徒更注重道德修养,对维护世间的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执政,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否 定阶级和阶级斗争, 主张多党制, 工人阶级要通过议会多数掌握 国家权力, 建立一个政治民主、 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社会; 经 济上主张建立 “ 混合经济 ” , 即合作制和个人所有制、 计划经济 和自由竞争相结合, 反对消灭私有制, 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和计划 化, 逐步扩大国有化; 主张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和建立福利国家, 主张改革税制, 通过扩大公民经济权利和社会福利, 进行收入和 财富的再分配, 以实现经济平等; 认为通过改良和科技革命, 发 展生产力, 资本主义可以改造为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对 现代社会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 照顾社会各阶层的权益, 一方面 反映了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要求变革的某些愿望, 另一 方面不主张执行暴力革命与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通过高税收等 方式, 对资产阶级进行 “ 温和的剥夺 ” 。 丹麦、 瑞典、 挪威等北欧国家, 自 20 世纪 20 年代伊始, 先 后开展了民主社会主义实践。采取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宪政、 民 主、平等、 自由、政务公开等等政治策略或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北欧国家不仅步入世界上最发达的行列,而且在联合国的社会发展排 名中名列前茅。在近年的一系列幸福感调查中,北欧国家的幸福指数 一直名列全球前茅, 是世界上国民幸福感最高的国度。 民主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为劳动者争取应得的利益, 是追求 社会平等。 近百年来的社会实践, 证明民主社会主义更理性, 社

会更平等, 国家更自由, 人民更幸福。 社会发展证明, 渐进改良 路径比激进暴力革命路线更理性, 更合理, 更稳妥。 二、 恩格斯认同民主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 〈 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提出: “不言而喻, 我 们的外国同志们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权。须知革命权总是惟一的真正 ‘ 历史权利 ’ , —— 是所有现代国家一无例外都以它为基础建立起 来的惟一权利 ” 、 “革命权已经是如此普遍地深入人心”。由此可见, 晚年的恩格斯并没有放弃暴力革命的主张。同时,恩格斯在《 〈法兰 西阶级斗争〉导言》和其它文章里主张走和平改良的道路, 赞扬了德 国社会民主党通过合法手段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 条条道路通罗 马 ” , 要到达目的地, 可以选择多条道路或多种方式, 就像如今从广 州到北京去一样, 可以坐飞机, 可以坐高铁, 可以坐动车, 可以坐火 车, 可以开汽车, 甚至骑自行车、步行都是一样可以到达目的地,都 是可供选择的方法或路径。要实现社会目标, 同样存在多种途径, 多 种方式, 多种手段。如果说晚年的恩格斯同时主张渐进改良与暴力革 命两条道路, 以实现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 那么也许比较接近事实。 两条道路目的地相同,至于选择走哪一条路,应该由所在国家的人民 及其政治精英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 一八六六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危机过后,资本集中有了惊人的 发展。大规模投资银行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

会结构。随着一种新的银行制度的出现,资本积累可以不依靠企业家 个人的节俭、储蓄来自我筹集资金了,可以依靠全社会的储蓄,通过 借贷、 集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吸收社会的资金办企业,股份公司就应 运而生了。在欧洲大陆, 首先是钢铁工业, 接着是化学工业、机器制 造业和纺织工业,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出现了股份制企业。马克思 非常看重这一变化,认为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 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实行扬弃 ” ,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会自行扬弃的矛盾,那显然 只是作为一个过渡点, 以便进入到一个新的生产形式中去。 ” ( 《资本论》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六年第二版, 第五○四页) 仅持有股份公司股票的资本家不再拥有私人企业,而只是拥有私 人财产, 这份私人财产是用货币量化的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他们不一 定是企业主,而可能是企业的股东、公司利润中一定部分的合法债权 人。 股份公司造就了组织和指挥生产的经理、厂长等管理阶层,使企 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管理阶层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权,使资产 阶级的统治虚无化。这种分离是一场和平“革命 ” , 使和平过渡到一 种新制度成为可能。 马克思、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 “在股份公司内, 职能已经和资本所有权分离,劳动也已经完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 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一 个必经的过渡点, 以便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所有,不过这时它已经 不是当作一个一个分立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当作共同生产者共

有的财产, 直接的社会财产。 ” ( 《资本论》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六六年中文版, 第五○二页) 资本主义就这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资本论》第三 卷推翻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论, 不再需要 “ 炸毁 ” 资本主义的 “外壳” 了。 马克思心目中的曼彻斯特资本主义(原始的资本主义) 灭亡了。 其后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论》的冲击下逐渐社会主义化。 《资本论》 第三卷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皓首穷经研究资本主义几十年 的最终结论,经恩格斯十年的精心编辑和修订,于恩格斯逝世的前一 年 —— 一八九四年六月出版。   马克思一八八三年逝世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达十二 年之久, 并于一八八九年成立第二国际。恩格斯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党 进行合法斗争,强调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获得成功,对整个国际 工人运动有很大的意义: “可以设想, 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 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宪法随意办事的 国家里, 旧社会可能和平地长入新社会, 比如在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 主共和国, 在英国那样的君主国。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 十二卷第二七三页)   一八九五年三月六日, 恩格斯在《 〈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 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后的反思和修正: “历史表明 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 更多: 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 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 行斗争的条件。 一八四八年的斗争方法(指《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暴

力革命), 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 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 细地加以研究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 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 在一八四八年要以一次 简单的突袭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旧式的起义,在 一八四八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 现在大都陈旧了。 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 件也同样起了变化。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 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 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 已经过去了。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 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原来,在资产阶 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 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 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 的职位, 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 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 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在罗曼语国家里,人们也开始愈 益了解到对旧策略必须加以修改了。德国所作出的利用选举权夺取我 们所能夺得的一切阵地的榜样, 到处都有人模仿;无准备的攻击, 到 处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 五九五、 五九七、 六○三、 六○七页)   说了这些话不到五个月, 一八九五年八月五日他就与世长辞了。 如果说这不是恩格斯理论认识的最终结论,最起码可以说,这是恩格 斯对欧洲各国革命策略问题的一种意见。从上面的这段文字中可以推




友好相处。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双亲,不仅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 使所有的老人得到养老送终,青壮年人有用武之地,幼儿能得到养育 成长, 老而无偶、 少而无亲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照顾和赡养;男子 都有自己的财产和事业, 女子都有自己的良好归宿。憎恶浪费财物, 不管是不是为己所有; 憎恶偷懒不出力气, 不管是不是为自己服务。 没有阴谋诡计, 没有盗窃犯和乱臣贼子, 外出不用关门闭户,这就是 大同社会。 ” 通过对这短短的几句话的分析, 可以得出一系列现代 制度、 现代理念、 现代价值。 “天下为公” —— 权力公有; “选贤与 能” —— 民主政治; “讲信修睦 ” 、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 不作, 故户外而不闭。 ” —— 道德高尚与社会和谐; “故人不独亲其 亲, 不独子其子” —— 仁爱; “使老有所终 ” 、 “幼有所长 ” 、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 社会保障与慈善救济; “货, 恶 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 、 “壮有所用 ” 、 “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 —— 承担社会责任。 大同 —— 人类普遍幸福的国家、 国家共同体、 世界人民共和国。 东汉思想家何休, 为《公羊传》作注, 撰写《春秋公羊解诂》一 书, 提出“三世 ” 说。 所谓“三世 ” 包括: 据乱世、 升平世、 太平世。 据乱世, “ 内其国外其夏”; 升平世, “内诸夏外夷狄”; 太平世, “夷狄进至于爵, 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南海先生康有为, 出于政治 变法的需要, 鼓吹“三世 ” 说, 把“升平世 ” 视为小康社会, “太平 世”视为大同社会, 并著有《大同书》传世。 对于大同理想,存在种种不同解读。幸福就是人类的首要终极价

值, 对于大同理念的解释, 就应该是“同享幸福 ” 或普遍幸福。 实现 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必须循序渐进,首先实现国家级的人民普遍幸 福, 其次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最后建成全人类普遍幸福的世界 人民共和国。 1 、 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的四个侧面 总体而言, 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价值观 之“若一 ” 、 社会制度之“若一 ” 、 社会安定及基本社会保障、全球 相对统一。 ⑴、 价值观之“若一” 人类是追求价值的动物,价值具有直接推动人类行动的力量,社 会的发展进步深深地受到社会精英主流价值观的制约。要实现普天下 的人和平共处,人与人之间想要凝合成共同体,要建成人类普遍幸福 共同体, 实现天下大同, 首先必须在个人和个人、群体和群体之间达 成价值观念上的共识。通过学习、了解各大文明圈的价值观念,萃取 各自价值观念的交集,提出各文明圈接受的共同价值, 以实现价值观 念上的“若一”。 以这些价值观念为鹄的, 努力建设大同社会, 才能 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 天下大同才有望最终实现。 纵观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学理论,比较当今世界各大文明圈的主流 价值观念, 可以认为, 幸福、 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 公平、 正义 等终极价值就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价值。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福禄寿 ”


也要共同协商, 逐步建成全人类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道德体系。 《礼记 · 礼运》 篇中存在这样的表述: “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 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 天下为公 ” 的实质是国家政权为公众 所有, 为公众服务, 为公众谋幸福, 实现公平正义, 受公众监督。 既 然天下为公, 既然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那么,天下人之公共制度及 其领袖, 就理应由天下的多数人的选票决定,否则就失去合法性,没 有道义基础。 由此可见, “ 选贤与能 ” 的民主制度, 乃大同社会的必 然选择。 小天下需要民主制度, 全天下亦需要民主制度。 除此之外, 大同社会还需具备如下的制度或社会发展目标:市场 经济、 社会保障、 以人为本、 公平正义、廉洁政治、优质教育、科技 进步、 环境优美、 社会和谐、 文化繁荣、 宗教包容等等。 ⑶、 安全及社会保障 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不同, 民族文化传统各异,经济与社会发展 阶段有别,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水平都不大可能相同, 同一个社会或国家, 公众所属的阶层或拥有的财富也必然相互有异。 然而,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社会发展之底线还是 可以做到相同或相近的。首先是生命安全的保障,也就是社会安全稳 定。 其次是基本社会保障,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某些人或社会无法通 过自身努力做到丰衣足食,未能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其他先行发展的 社会有帮扶的义务, 使之能够达到普遍幸福的基本条件。 心理学研究及实践证明,人们只要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有了安

全感, 并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就可以得到一 定程度的幸福。由此可见,普遍幸福的基本条件就是安全与社会保障, 这就是各个社会发展的底线,这就是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的基本 要求, 这就是天下大同的基本保证。 ⑷、 全球相对统一 东汉思想家何休, 关于 “ 太平世 ” , 提出“夷狄进至于爵, 天下 远近大小若一”。 所谓“若一 ” , 就是相对统一; 不是“合一 ” , 不 是绝对统一。 当今时代,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武器的威力强大无比, 并且存在武器威力越来越大的趋势,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变成了人类 不能承受之重。全面核战争的发动之日,就是全人类的灭亡之时。要 实现全球统一,要建成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不可能通过大规模战争 实现, 只能通过和平、 民主、 自由、 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 通过逐步裁减各国军队,同时做强做大联合国安理会的联合执法 部队, 实现军队上的相对统一,或者把各国军队的调动指挥权统归联 合国, 唯有联合国才有权指挥调动军队,就相当于建成全球相对统一 的共同体, 达到“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2 、 逐步构建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 由于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 政治架构, 宗教信仰, 文化传统, 历 史恩怨, 心理认同的参差不齐, 国家之间的差异及民族矛盾必将长期

存在。 这些差异或矛盾的存在, 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民族 国家仍将作为大多数人认同的核心,纵使越来越多的民族采用相同的 政治经济制度及组织形式。诸如韩国与日本、巴基斯坦与印度、 以色 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此外还有其他为数众多的民族或国家之间,存 在深层民族心理冲突,短期内要合并成一个国家,共处一个屋檐下生 活, 是难以想象之事。 由于自然资源, 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及国民素 质等不同, 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差异必将长期存在。发达国家对于发 展中国家, 只有慈善帮扶类的道义责任,更高标准的援助,并非发达 国家的责任, 只能出自发达国家的自愿。有些发达国家的民众及政府 机关, 甚至不愿意援助发展中国家,他国也不能勉强。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 除非原本属于同一个民族, 统一的的意愿并不高。宁为鸡 首, 不为牛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袖及人民未必愿意与其他发展中 国家统一为一个国家,甚至未必愿意与其他发达国家统一为一个国家, 以免被人另眼相看, 以免做二等公民。况且,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 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光辉历史,并且希望把它们永远保持下去,留传给 子孙后代。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发展表明,在民族精英的鼓动下,各民 族越来越注重民族尊严,奋力追求民族独立,世界上民族国家的数量 越来越多。 当今世界, 尚有不少地区的民众要求民族独立,如英国的 苏格兰与威尔士,法国的科西嘉,加拿大的魁北克,西班牙的加泰罗 尼亚人, 中东的库尔德人等等。 由此可见, “天下一家 ” 或“全球一 国 ” 的大同世界理想固然美好, 但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难以 企及的。

根据人类社会当今之现实,未来之趋势,理应率先谋求“和而不 同” , 努力实现天下太平, 逐步构建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 ⑴、 普及安全第一的理念 当今世界, 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家利益的获得, 主要取决 于: 理性的政治制度、 公正的法律法规、 安定的社会秩序、 高尚的公 众道德、优良的公民素质、人才的发现培养、知识的积累应用、技术 的发明创造等等因素。 国家利益的满足, 可能通过竞争实现,更可能 通过合作实现。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追求,不必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相 反, 这些利益的满足可能会使他国受益。反之,企图通过损害他国的 国家利益, 去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会受到他国的阻碍与抵抗,很可 能会得不偿失。因此,为了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必须超越本国利益 的排他性, 与他国的利益达成妥协, 互利共赢。 在世界多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形势下,现代全面战争可能对社会 建设带来全方位的破坏与毁灭,甚至可以毁灭地球,给全人类造成灭 顶之灾, 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变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弱国面对强国的 攻击, 似乎显得毫无还手之力。然而, 弱者也可能发现强者的“阿喀 琉斯之踵 ” , 利用现代化武器或其它设备, 对强敌发动不对称致命攻 击, “与汝偕亡” 。 美国发生的“ 911 ” 恐怖主义事件, 就是明证。 超远程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使得现代战争不再划分为前方后方,国家 元首或战争的各级指挥官可能首先受到精准打击, 优先“享受 ” 被斩 首的“待遇”。全面战争战火一起,就是全民战争,交战国家没有人

是 100% 安全的! 没有人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没有人可以置身事 外! 随着军事科学技术和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武器的毁灭 力越来越强大。从经济角度去看,当代全面战争必然是双输的悲惨结 局。 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基础设施投入越多,全面战争必然会对双方 的公路、 铁路、 桥梁、 机场、 车站、 码头、 电站、 房屋等基础设施实 行毁灭性的打击,不管战争结果是输是赢,最终在经济上双方都一定 是失败者 , 双方都一定是输家, 国家之间的全面现代化战争必定是赔 本的生意。社会越文明进步,生命越珍贵,补偿战死沙场的烈士亲属 的抚恤费, 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补偿款须全民负担,使得战争成为 全民之事, 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侵略他国的不义之战,还要承担战 争赔偿的责任, 进一步加重国民负担。侵略战争,还必然受到世界各 国爱好和平的公民的谴责与各种制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制 裁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还会引发其它灾难。 当今时代,战争所引发的问题,比妄图通过战争解决的问题更多、 更严重。 战争只会带来更大损害,带来更多仇恨,不可能通过战争谋 取更大的利益。战争绝非理性的选择,大国之间无论如何不应该发动 全面战争。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天下太平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 所在。 世界各国人民,各族人民,必须普及人是目的,安全第一的理念。 通过互助协作, 通过和平手段, 共同实现各自的利益。






国、 日本二战后的多年间, 实际上受到异族统治,期间国家取得了巨 大的发展进步, 顺利实现了民主化转型。 世界和平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构建人类普遍幸福共同体,有赖于 建成世界人民共和国。 第三, 化解民族恩怨, 实现各族共和。 民族恩怨或国家仇恨是当 今战争的根源之一,要维护世界和平,各民族之间应该淡化历史仇恨, 提倡各民族放眼未来,平等相处,和谐共生,共建人类普遍幸福共同 体。 弱肉强食是人类的劣根性,近二三百年来表现得尤为残酷,特别 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的不良影响,西方列 强之间竞争得更加惨烈,上演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它多次的种族灭绝 战争。 强弱是相对的, 历史上有不少民族可能会受到侵略,也可能侵 略过比其更弱小的民族, 是一本纠缠不清的烂账。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一代做事一代当。 有“父债子还 ” 的义务, 不存在“爷债孙还 ” 的惯 例。 过去的历史就让它过去, 纠缠历史恩怨, 是没出息的表现, 应该 抬头挺胸向前看。当战争的当事祖辈渐渐凋零、所剩无几的时候,孙 辈没必要为了祖辈的历史仇怨而大打出手, 没有道理增添新仇旧恨, 没有必要为子孙后代增添历史债务。理性的选择就是淡化历史仇恨, 让时间去慢慢医治战争创伤, 让一切仇恨随风而逝。 ⑸、 消弭领土争端, 促进世界和平 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国家的自然资源及领土面积的大小关 联性并不高。富有资源但不会科学利用,很可能会一直处于发展中国

家, 端着“金饭碗”讨饭。 纵使缺乏自然资源, 通过建立良好制度, 发明创造创新科学技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等等途径,也可以建成发 达国家。 日本、 瑞士、 韩国、 新加坡等国就是范例。 然而, 领土争端又是一个容易诱发战争的因素。一两百年前,各 国边境通常没有划定边界线,发生争端领土的所有权,在历史上可能 是经常变更的,谁的力量强则归谁统治,或者处于“三不管 ” 的地带, 难以清晰界定“历史上 ” 究竟属于哪一方。 既然存在争端, 就必然是 各有各的道理, 各有各的证据, 都可能找到各种理由及种种证据, 以 证明所争执的领土, “历史上 ” 的某一时期是属于己方的。发生争执 的双方通常是难以化解争端的,必须由中立的有较高威信的第三方进 行调解与裁断,应由联合国相关的国际法庭作出裁断,将领土争端通 过国际法律渠道解决。如果不想走国际法律渠道解决,那就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由子孙后代去和平解决。 土地里可能埋藏有黄金、 白银、 石油及其它矿藏,信息革命之前,土地的开发利用可能产生较大效益, 为此而发动战争还可能获得利益,还有利可图。当今时代,争议的领 土往往都是双方的边远地带,直接经济价值通常并不高,从经济角度 来看, 发动战争就是亏本的买卖。一两百年来,武器发展进化了好几 代, 威力极大, 可以对经济建设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已经达到毁 灭全人类的程度, 为了领土发动战争, 在经济上必定是得不偿失的。 何苦多此一举?何必损人不利己?何必损人损己?随着时代进步,各 国经济发展水平趋同,在未来世界,天下大同的观念普遍树立,最终 建成世界人民共和国的时候,民族与国界观念就必然会淡化,直至消

失。 如今你的国土多一点,我的国土少一些,又有多大意义?何苦还 要为一块存在争议的国土挑起战争?天下太平不是更有利于人类之 发展进步与普遍幸福吗? ! ⑹、 加强国际和平立法与执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侵略战争失去了道 义基础。 正如罗尔斯指出的: “ 二战以来, 国际法上获得接受的理念 在两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这些在基本道德信念上的转变,可以比肩 其他深刻的历史转变。 这些转变是: 战争不再被允许作为推行国家政 策的手段; 它只有在自卫时才是正当的, 一个国家对内的统治权现在 也受到限制。 人权的作用之一正是明确地设定统治权的界限。 ” ( 《万民法》罗尔斯 P33 ) 当今世界, 和平发展是主流, 人民主权是 主流。 然而, 在世界各地, 规模不等的战争还在不时上演, 原因是多 种多样的, 与联合国的架构设置、 立法不完善及执法不力关系甚大。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 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持国际和 平与安全的责任, 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二战后 的战争, 多数与五个常任理事国直接相关, 或者通过其代理国间接 相关。 由于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俄英法)的一票否决机 制, 致使安理会的有关和平决议很难做出。 因此应该改革安理会的 票决机制, 甚至整个联合国的制度。倘若实在无法改革联合国, 那 就另起炉灶, 重新组建联合国。


⑺、 裁军统军, 全球“若一” 军队是战争的工具,也是和平的工具,要实现世界和平,要实现 全球相对统一, 必须把裁军列入联合国议程。经过联合国磋商,制定 世界裁军制度, 逐步裁减各国军队, 直至各中小国家一律撤销军队, 只保留必要数量的治安警察,维持社会秩序,就像当今不设立军队的 哥斯达黎加那样。各中小国家的安全, 由联合国负责。通过做强做大 直属联合国安理会的联合执法部队,接受联合国的统一指挥领导,保 卫各国的安全, 维护世界和平。在未来相当长的过渡阶段,大国还可 以保留少量的军队,作为对联合国军的制约,防止某些狂徒操纵联合 国安全部队肆虐全世界。 国家政权是垄断合法暴力的机构,国土是合法暴力可以使用的土 地, 国界是合法暴力可以抵达的边界。在绝大多数国家先后建成普遍 幸福的大同社会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军队接受联合国的统一指挥领导, 意味着建成人类社会相对统一的和平安全的普遍幸福共同体,实现全 球“若一”。 二、 和平统一, 天下大同 随着全世界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对于幸福、尊严、 自由、 平等、 仁爱、 公平、 正义、 理性、 民主、 和谐、 和平、 节制、 勇敢、 智慧等 价值的普遍认同。 随着全世界各族人民, 逐步实现: “人己勿欲, 勿

施于人 ” 、 “人己所欲, 施于人 ” 的基本道德的养成, 逐步实现对人 类社会基本法律的严格遵守。随着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大体相同, 各国之间人民的来往自由, 自由民主制度的普遍实施, 普遍幸福的大同社会在全球普遍建成。在全球军队相对统一的基础上 , 进一步统一军队,直至各国不再设立军队,世上只有一支联合国部队。 以联合国为基础, 通过和平、 民主、 自由、 文明、 理性的方式, 按照 联邦或邦联的架构,逐步构建六权分立的世界人民共和国,负责全球 治理。 由于全世界地域广阔性, 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因此世界人民共 和政府的职能理应尽可能少, 应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方略。 世界人民共和政府的职能, 主要体现在定规则、护和平、扶贫困、救 灾难等方面。定规则, 就是制定道德、法律、技术、经济及社会发展 的基础性标准。护和平, 就是维护各地区和平相处, 消灭战争。扶贫 困, 就是扶助陷于贫困的人民或地区。救灾难,就是对于发生人道主 义灾难的地区及其人民实施救助。 由联合国制定世界人民共和政府的职能及加入标准, 逐步构建 世界人民共和国, 所有国家按标准申请加入, 退出自由。首先, 申请 加入或退出的国家, 通过“全民公决 ” 的民主程序, 在国家层面确定 是否加入或退出。其次, 申请加入或退出的国家向世界人民共和国的 相关机构提出申请,按有关标准及程序规定,审查及办理加入或退出 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