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冲冲爸的博客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家教育----冲冲爸的博客(摘录)--北京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99388801_0_1.html 重新在家上学(2009-12-24 00:41:45) 标签:堂吉诃德 人类的故事 爱迪生 在家教育 育儿 健康 教育 分类:没有学习的学习

冲冲又回家上学了。

这次好就好在冲冲妈妈也想明白了,也比较支持,家和万事兴呀。这主要是这些天我们共同学习爱迪生的妈妈和与专家交流的结果。

冲冲这孩子很有个性,他有自己情趣爱好和追求。他以读书为乐,他爱看连老师都自称看不进去的大部头的《堂吉诃德》、房龙的很有哲学味道的《人类的故事》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等书,他没事就喜欢听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门德尔松、帕瓦罗蒂什么的,爱设计个新型挖土机新型房车未来海底城市什么的,他常幻想着要去太平洋中的骷髅岛探险、去南极看企鹅、去澳大利亚看考拉、去西班牙看堂吉诃德大战过的风车、去英国喝下午茶、去太空旅行,他将来想当个作家、发明家、探险家、旅行家什么的……这样的孩子,你让他好几节课都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学在他看来是他“小宝宝时就会了”的《丑小鸭》和“画表针”,让他与以看《喜羊羊》、玩儿网络游戏和课间偷着跑出去买“小辣条”为乐趣的同学打成一片,融入集体,他一定会很难受,很不痛快。

我们干嘛要压制孩子的个性,而不帮助孩子学会张扬个性呢?好的教育不就是教人学会如何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吗?

人各有好,人各有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为什么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一方面又要求他融入世俗的集体呢?到底是应该出类拔萃呢,还是融入集体呢?既然这些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干嘛不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他喜欢走的路呢?糊涂人指引明白人,不出事才怪。

好成绩、高学历、会交际、很有钱、很有权、很有名并不等于就健康快乐。英年早逝、吸食毒品、进疯人院、抱着爱犬跳楼、卫生间里自缢或者把同学、把家人满门斩首的研究生、博士后、大富翁、大官员、大名人不有的是吗?人活一辈子图个什么?不就图一乐吗?人生没有多少年,孩子自己活得愉快就行了。10年20年后的事,谁说得准?设计那么多遥远的未必就能如愿的事,结果只会把大人和孩子都折腾的很累。爹妈尽力让孩子过好当下的每一天,问心无愧就行了。


冲冲今天在家上学的主要内容:

感冒没完全好。

吃过早饭,靠在柔软的沙发里,晒着冬日里温暖明媚的阳光,听着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黄金古典》,看小说。忽然发现重低音箱震得地板直颤,于是翻出《世界上最软最软的物理书》,和老爸一起研究起“波动”来。

差不多是十点钟的样子,和老爸一起朗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声情并茂,你读一遍,我读一遍,这书真的很感人。然后,仿照着写了一段冲冲版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也感人。

中午,冲冲嗓子痛,没法吃午饭就去上趣味科普班了。一点半下课,和老爸一道去学校办休假手续,然后去超市买东西。

下午快3点回到家,看《晚报》,给冲冲版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画了一张插图。

晚饭前,给自己养的小动物们打扫房子。

晚饭老爸打算做鱼头豆腐汤,解剖鱼可是冲冲从来都抢着干的活儿,就是常常弄得实验室(厨房)到处是腥气轰轰的血水,完后自己还不爱收拾。

吃过晚饭,看英文片《豚鼠特攻队》。

完后跟妈妈玩儿了会“轱辘轱辘锤”,输了就被对方捏鼻子,冲冲的鼻子头都被妈妈捏红了。

睡前,心血来潮,想睡在外出野营用的睡袋里,在家里野营。

躺在睡袋里,听老爸读了一章《人类的故事》,然后和老爸一起讨论了会儿“胡夫的金字塔是怎么建起来的”,又想起了木乃伊,思考起来“生与死”的问题,很伤感,半天没睡着,老妈老爸安慰了半天才睡着。

还有,白天没事就情不自禁情绪饱满地高唱《波斯市场》。

总之,一天过得很欢快(除了睡前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时),也比较充实。

冲冲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重回学校上学后思想负担较重,无法放松自己。所以,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给他减压、卸包袱,除了给他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气氛外,还采取“音乐疗法”+“诗歌疗法”——多听轻松欢快的音乐,语文学习以优美的诗歌朗诵和改写为主,帮助他放松。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效率就高。学习和工作本来就是享受嘛,干嘛要搞得那么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