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捷:香港战疫的前景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目前的疫情

今天(2022年2月14日),香港新增2071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另外有約4500初步確診。香港卫生官员亦表示已经放弃了一对一追踪个案源头除了重症、老人和兒童,超过5000人在家隔離或等待入院。醫管局表示,會將隔離病床留給病情嚴重、長者及兒童患者,呼籲年輕、病情穩定、病徵輕微的病人,耐心留在家中等候安排。情況嚴峻,希望民眾理解。在中央支持下,廣東醫療隊己經到港,支援醫療服務,助建方倉醫院,市場肉菜價格恢復正常。政府正在盡全力增加醫治和隔離病床,呼籲全港市民不應慌張,自身凝聚力量并沉著應戰。

2. 香港应对疫情的紧急任务

当下,防疫的紧急目标应该是通过合理安排检测、隔离,醫治,救助尽可能更多的病人,减少进一步扩散,让新增病例逐渐平缓下来,全力增加醫療力量和病床,保證醫療系統不至崩潰,减少COVID-19带来的直接及间接代价。

3.香港应对的有利条件

1)香港经历过SARS,居民惜命,重视个体防护,市面上看不到不戴口罩的人,到处都有酒精洗水液。到2月6日,己接种疫苗一针的72.7%,二针的64.9%,三针13.9%。近日,十几个接种点大排长龙,每天都接种数千剂,政府希望月底接种超过90%,正在主攻接种只有30-40%的70岁以上老人。

2)香港有居世界前列的医疗基础,医护水平高,政府尚有資源儲備。

3)Omicron变种本身是逐步“弱化”的。

4)中国内地应对COVID-19的资源及经验都很丰富,可以为特区提供所需的人力及物资援助。

5)现時香港已經從動亂中走出,開始實現了愛國者治港。

4.香港也有不利的条件

1)人口密度很大。居住空间狭小密布,工作场所密集,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特别大。

2)长者比例高。不少长者住在老人院,居住密度高,社区爆发风险大。

3)公立医疗资源有限:除了私家医院,公立医院医疗资源非常紧张,容易被挤兑。

4)获得内地资源还是隔了一道“墙”。

5)香港是小型开放经济,始终面临境外输入的極大风险。

6)香港“小政府”,缺乏统领及调度所有公立与私营单位及个体成员的能力。

7)缺乏渗透到最基层的政府组织,公民社會亦不健全。

8)缺乏能鼓舞人民同心的政治人物和力量,无论中央还是香港,对本地居民都缺乏舆论引导能力,公眾傳媒起不到戰時动员作用。

9)政府未整合信息与数字基础设施,難通过信息化及大数据技术手段及与居民连通,做必要的防疫追踪,提供公共服务。

10)香港处於信息宇宙里,居民心态複雜:相当一部分居民与特区政府/公共部门对立,不认可不服从政府的政策。有些可能由於政治取态,有些是為了突出自己,爭知名度,有些全然是習慣動作。这使得构建共识非常困难。

5. 香港疫情的可能发展

比较一下其他一些东亚国际大都会(2月12日数字)的疫情情况:

——日本的东京都,累积确诊病例77.8万(日新增18,660例),死亡人数3,291;

——新加坡,累积确诊病例44.96万,死亡人数885;

——韩国的首尔,累积确诊病例37.4万,死亡人数2,227人。

这些非常发达的城市,每个城市的病例都是整个中国大陆,香港的数倍,死者数目也不少。

有学者悲观估计,香港疫情最终会有几十万乃至六成香港人感染,数月后,每日死亡可能上千乃至数千人。但是香港迄今戰勝了四波疫情,确诊尚不及2万,病死仅200余人,成绩非常好,也要看到,目前第五波尚未到高峰期,染病個案已呈日倍增,大量染疫的危機很大。

6.香港抗疫的目标

1)救死扶伤,缓解目前第五波疫情爆发的損失。

2)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堅持可持续的“动态清零”。

3)防止經濟崩潰,并對內地做成太大威脅。

香港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和多名官员,日前在深圳与港澳办、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及内地专家開會,研究抗疫对策。特区政府请求中央委派内地专家协助香港进行病理排查和分析工作、提升香港的检测能力、协助兴建检疫和隔离设施、提供快速抗原测试套装,以及提供病床、抗疫设施的家具、口罩、保护装备等抗疫物资。中央原则上接纳整体方向,全面积极考虑特区政府提出的协助请求,并会与广东省采取措施充分保障香港的鲜活食物、蔬菜和生活必需品供应。中央、广东省和特区政府三方同意共同成立专门班子,针对各项专题进行研究和制定执行方案。包括流行病学专家组、检测组、检疫设施组、医疗物资保障组和其他物资供应组等。香港的抗疫策略,始終由港府主導,特首己经指定了五个专班的负责人,食物及卫生局、运输及房屋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保安局会积极跟进各自范畴内的相关事项。

应对眼前的问题,是维持“动态清零”政策的急務,正在务实解决中。

2020年初,武汉/湖北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停工、停课、停学,冻结社交活动,密接、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都需要进入隔离、观察及医治体系,不允许他们在社区自由活动。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清零。内地后来构建了一套科学的防疫方案:一,对关键的大数据进行采集、追踪、整合、处理与分析。二,将数字化治理能力与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贯穿全社会的管理体制打通。这套科技驱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解决方案,非常有效,但是其他国家与地区很难独立发展出来,也很难去复制/模仿,即使在香港特区也很难完全抄功課去贯彻。

因為实践这套防疫体系必須有兩個前題:

1)在每波疫情发展初期就将其控制住。如果在疫情出现规模爆发后再反过来遏制,“硬清零”,代价很高,这也是許多国家和地区放弃清零的原因。

2)能够保證经济与社会可以安全稳定,正常运行。中国内地有14亿人口,即使只是內循环,也可以有空間和時間,最小化严苛防疫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代价,等待好轉機會。

香港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利用检测社区污水等办法,在很长的时段里也做到了“动态清零”,且清零时段长达七八个月,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说明香港有能力挖掘和发扬某种香港“独特”的“清零模式”,“动态清零”,避免染疫人數的過度上升和人命的重大損失。 香港目前亦并非只是在一个700万人的城市里内循环,別忘記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循環」的很大部分不是實物,而是金融及其他「軟實力」。防疫以來,香港總體經濟發展尚未有傷筋動骨的致命影響,政府的庫房收入沒有赤字,仍有足夠資源對付危機,這是我們不喪失信心的底氣。誠然,內、外通關的限制對有些行業影響很大,并且这种经济代价主要由基层经济承担,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不可忽視。

現在,初戰全勝的時機己經過去,「破防」「崩潰」的局面尚未出現,最需要的是,充份發揚香港的長處,克服香港的短處,去掉悲觀張望情緒,凝聚內部團結,鼓起同舟共濟的信心,在中央支持下,釆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沉著戰勝疫情,突顯「一國兩制」的生命力。

7,香港如何进行可持续的“动态清零”?

第一,特區政府絕不放棄一貫釆取“动态清零”的取向,不學習某些國家的「躺平」。

因為全民強檢需要全部或部份的「封城」,目前特區政府仍考慮在港實施中小區封閉檢測。將18區「拆細」 封區強檢,或在當區有大規模爆發就圍封檢測。中小區圍封與強檢沒有矛盾。会效法上海及北京的精準管控封區模式,每次封閉不少於5天。現在房屋署幾近全員總動員做圍封檢測工作,民政事務總署、警務處、醫療輔助隊、衞生署控煙辦、食物環境衞生署、環境局、環境保護署、機電工程署、海關,還有退休紀律部隊人員等全力支持,政府甚至用每小時390元津贴,聘请大量退休紀律部隊人員到前线工作。亦准備为疫情風險高的20多萬名清潔工友和保安,每人每月补贴2000元。。政府第六輪防疫基金再加碼10億至270億元,發放一萬元的臨時失業津貼。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爱国社团,己经组织分区的义工队,为有需要的市民配送防疫物资以及生活必需品。

第二,政府正在努力多开檢測中心,接种中心。并决定马上为三歲或以上的兒童接種科興疫苗。在广东己经派出上千医疗人员帮助增加病床的情况下,政府正在主動與私家醫護組織、醫療集團等洽商,動員私家醫院提供更多病床,人手支援前線抗疫。若疫情持續嚴峻,更要緊急引進內地和海外醫護,盡一切努力拯救生命。结合到政府日益“加辣”的防疫措施,断言特区政府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要把香港引到“躺倒”式的“与病毒共存”是有违事实的。

第三,在全港市民为生命而战,特区政府公务员正在治港的“爱国者”督促下,在中央的引导下,緊張实务工作时,我们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鼓起正面情緒,調動更多積極性,實事求是地解決接踵而到的難題上。不宜过多指责,喋喋不休地追究某些人的“西方基因”,把防疫工作过分政治化,导致或助长某些人的反政府情绪。在嚴峻的考驗前,香港最缺的就是內地民眾對政府令出即行,一呼百應的合作精神。此時有意無意助長反政府、不合作態度的言論實際有百害而無一利。

確實,香港還有不少漏網的反中亂港分子,他們還在用各種隱蔽方式,散布不合作的意識,甚至跳出來搞破壞。但我們有國安法,不怕破壞。有劍在手,何需大聲喧嘩,為蠱惑言論擴大影響?況且,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都會把性命安危放在意識形態之上,支持政府的防疫「辣招」,只是不滿執行中的種種不周、疏漏。今時今日,事事分成兩個陣營去處理,實屬不智。我們應該高揚「同舟共濟」的大旗,千方百計動員大家擁護政府,共渡時艱。每人走一步,抗疫一大步。這個時候,社團領導,意見領袖,尤須謹言慎行,不要發出令人迷惑的訊息。 現在正當政府換屆之時,各式人等難免有自己的想法,惟有忻求千萬不要籍抗疫話題興風作浪,謀取私利。某些內地學者,未讀懂香港這本書,對香港的抗疫妄下悲觀判斷,據此認為「一國兩制」行不通,只有實行一制,香港才有救,更不可取。

我認為,香港人大多數是愛國愛港的,他們明白某些西方國家以犧牲弱勢社群,尤其老人的做法實現「群體免疫」不合中國人的傳統道德,也看到內地的抗疫成果。他們願意在中央的幫助下,千方百計減少疫情的損失,以自己的方式實行「動態清零」,以全港市民的合作、資源,盡量爭取時間和空間,最後在「接種疫苗+個人防護+特效藥+病毒變弱」的幾項因素的作用下,以最小的代價,戰勝疫情,渡過難關。我們不希望,也不相信香港的防疫會「破防」「崩潰」,做成極量的染疫、大量的死亡,把巨大的危險置於大灣區近鄰,為內地做成巨大的威脅。香港應該能外通世界,內通內地,繼續為祖國的兩個大循環作出自己的特殊貢獻。香港人,奮起,團結,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