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猿人遗址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格最老的中原人

本篇收录自《启封中原文明 20世纪河南考古大发现》

药材堆里找出13枚人牙化石

1973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占祥先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中药材仓库中发现了一枚人的牙齿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一批其它动物的化石,这是中药材仓库作为一味能医病的中药—“龙骨”从群众手中收购来的。那时,古人类学家在各地考察时,常常到当地的中药材站转转,借以寻找化石线索。因为,老乡往往将挖出的“龙骨”出售到这里,这些“龙骨”可以反映出当地化石出土的一些情况。经了解,包括一枚人牙在内的那批化石,是从淅川县收购来的。得知这一情况,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对此非常重视。同年9月份,吴先生便带领考察组离京赴豫,以查明豫西南古人类活动的踪迹。
他们在南阳市博物馆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不顾旅途劳累,驱车直指化石出土地宛西。本次考察活动,他们在淅川县和西峡县的药材仓库及药店的“龙骨”中,又找到12枚人牙化石,加上先前在南阳找到的那枚,共计有13枚人牙化石。 西峡、南阳两地的化石是从淅川收购来的,淅川便被匡定为野外考察的重点区域。
于是,考察组便在淅川县境内,在以往出过化石或可能埋藏化石的地方,进行拉网式的调查,但很遗憾,调查中仅找到一些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而他们的工作重点——寻找古人类化石却一无所获。至此,豫西南的13枚人牙化石成了无头悬案。

柳暗花明杏花山

13枚人牙化石虽然未能如愿找到确切出土地,但豫西南极有埋藏古人类化石的可能性。在北京,研究人员对人牙化石进行了初步的分类研究,发现其埋藏时代也不尽相同,大多数标本可以归入猿人一类,少数可归入早期智人。
正当古人类学家们一筹莫展时,1978年9月,南阳地区文化局的刘萦同志,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包化石,目的是让专家对此作出鉴定,如确系重要,便可提请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发掘。
据介绍,化石来自南召县杏花山的某个地层里。经鉴定,主要是哺乳动物的肢骨、牙齿等,但其中有一枚牙齿被吴汝康教授定为早期人类的右下第二前白齿。这也就是后来被确认的“南召猿人”化石。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意外的发现使人类学家们兴奋不已。虽然南召杏花山与淅川县相距百里之遥,尽管是不是最初发现的13枚人牙化石的故里还很难说,但总归在南阳找到了具有确切层位的古人类化石材料,当然不能放过这大好机会。10月份,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联合对杏花山化石出土地点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杏花山下动物多

化石出土地点是距南召县云阳镇西北约3.5公里的杏花山脚下,海拔高度220米,这里隶属于云阳镇李楼村阮庄村民组。杏花山是秦岭东段和伏牛山之间的一座低山,山体由非常古老的震旦纪灰岩组成。
在杏花山之东,有一条叫做鸡河的小河,由北向东南方向流经云阳镇,再向南注入白河的支流鸭河。鸡河河床宽阔,河谷切割不深。化石出土地点附近有三级阶地,这是地壳上升河流下切留下的最直接的证据。第一级阶地比鸡河枯水季节水面高出约3米,第二级阶地比第一级阶地高出约4米,第三级阶地比第二级阶地高出20米。化石分布于鸡河右岸二级阶地的沉积物中。
这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既有适应于河湖地区生活的河狸,也有适应于草原生活的马、肿骨鹿,还有适应于草原丘陵地带生活的鬣狗,以及适应于森林地带生活的熊、豺、剑齿象、巨貘和野猪等,种类多达22种。
南召猿人化石出土地点,地处我国南北交界的秦岭一淮河一线,动物群组合兼备了南方和北方的特点,为研究这一地区古气候环境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南召猿人的牙齿同北京猿人的同类牙齿接近,研究者认为,化石出土地点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距今约50万年,笔者注)。 南召猿人出土地动物群同陕西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两地点动物群对比的情况是:同蓝田猿人相同的有11种,占50%;同北京猿人相同者12种,占54.5%。看来,南召猿人更接近北京猿人的时代。

南召猿人家何处

南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生存的年代大致同北京猿人同期。它虽是一个青年个体的牙齿,但确确实实代表了中原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南召猿人居住何处呢?这是人人都在关心的问题。发掘结束后,考察队在调查中找到了一个天然洞穴,位于距南召猿人化石出土地3公里的小空山上。在这处洞穴中采集了不少古人使用过的石器,因此,当时便有人推测,这里大概就是南召猿人的家了。然而,小空山洞穴历经发掘 考古工作者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的遗址,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基本排除了这里是南召猿人之家的可能性。看来,南召猿人并不在小空山洞穴居住,因为这是比他晚几十万年的人的家,而他的家,也许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坍塌无存。
南召猿人在古人类学上居何种地位呢?就全国而言,发现直立人(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地点仅10余处,其中有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北京人,60年代发现的蓝田人元谋人,70年代发现的庙后山人和南召人,80年代发现的和县人郧县人郧西人,90年代发现的南京人以及后来颇具争议的巫山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豫、鄂、陕三省交界的不大的区域内,就有郧县、郧西、蓝田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以及南召和淅川数处。这些发现,使这一地区成为国内猿人化石发现最为集中的地区,也说明在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生存着猿人类型的人类。
在南方,已发现有云南的元谋人化石。在北方,已发现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化石。包括南召猿人在内的豫、鄂、陕三省交界地猿人化石的发现,恰处于华南、华北猿人化石地点的中间位置,显示出在我国广大区域内,从南到北都有猿人活动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