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我的背景资料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返回目录

我来自一个半军人半文人家庭,父母是军队里的文化兵,抗战老兵。祖上富庶,文革前填各种表格,我家庭出身填“革命干部”,我父亲填“恶霸地主”。父亲参加抗战、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大约于陈忠实《白鹿原》的描述相近,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父亲年少时逃婚出走,因喜爱戏剧跟了一支国军演剧队。这支队伍表面属于国防部二厅,里面却由共产党员领导,父亲因此成为共产党员。国共摩擦时,里面的共产党员离开国军进入东江纵队,继而北上梅岭(东纵粤北支队),会合延安南下“两王部队”,未果,留在粤北坚持武装斗争,历经始兴“奇心洞”等多次国共武装冲突,身旁死伤战友无数。
抗战胜利,国共和谈,划江分治。东纵骨干三千余人,其中有我父母,搭乘美军登陆舰三艘北撤山东烟台,编入“华野”为“两广纵队”,打徐州战役;划入“东野”与起义国军(讲粤语之桂军)混编仍称“两广纵队”。南下驻军中山石歧,为中南军区珠江军区。中南军区后改称广州军区,父母调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父亲任文化部创作员,母亲任《士兵文艺》编辑。
授衔前父亲转业至广州作协(即后来的广东作协),从诗歌编辑干起。母亲自抗日演剧队起与父亲相识,自始不离不弃,为“两纵”文工团当家花旦,演《白毛女》,编小话剧,带“小鬼队”。母亲也于授衔前转业至华南文艺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和父亲一起到北京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班学习一年,班主任为丁玲。母亲后来因需要重回军事单位做秘密工作,隶属广州军区司令部,实为总参二部广州局,以农妇面目出没边防线,足迹遍及海外,直至文革入狱。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