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院附中红卫兵评传:广州第一场大规模武斗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返回目录

十三、广州第一场大规模武斗

7.20武汉大规模武斗动用热兵器是全国武斗打响的第一枪,广州并不落后,第一次大规模武斗出现在三天之后,即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斗,可见广州文革的领先地位。纪念堂武斗双方投入兵力过万人,守与攻的力量大致是1:3的态势,使用冷兵器长矛大刀匕首,大量使用的是砖头石块。双方轻伤无数,死亡不多,几处统计数据不同,少至3人,多至10人。持续时间从下午到夜间,最后军管会动用军队和工人解围。

7.23以前,各派抢夺武器,偶然相遇,发生小规模冲突及死伤,但全面大规模冲突自723开始。后来用上热兵器,伤亡人数增加,动员人数还是不及7.23。 7.23纪念堂大会是广州主义兵总部换届大会,按北京指令,高干子女不宜当红卫兵领导人,主义兵临时总部的高干子女退出,另选。因此,7.23也是主义兵第一届总部成立大会,以前的总部叫临时总部。

7.23大会来的中学红卫兵不多,为了凑数,叫来许多小学的弟弟妹妹凑热闹,说明主义兵事前根本没有武斗准备。打起来,纪念堂里最有组织最有战斗力的只有舞台上表演“红卫兵万岁”的二三百人。另一派可能也没有准备武斗,只是狭路相逢,擦枪走火,方才酿成武斗。当然,两派的激烈摩擦对立是大趋势,总要打的。事后研讨,军管会为什么安排对立的两派集会距离这么近,倒是无法解释。

7.23后,广州军区深感军队子女在地方武斗表现凶悍,难以管理,老是给军区领导带来麻烦,遂有一个决定,驻穗军队家属中凡是读中学的孩子全部送到下属屯垦部队当兵锻炼,一下抽空广州武斗的骨干力量,也便于军队干预武斗。这也是广州市武斗没有其他地区那么激烈的原因之一。9月底,对立派知悉这事,向周恩来告状,说黄永胜秘密训练主义兵,即将血洗广州城。周恩来下令黄永胜把军队子女撤回。

66——67年间,广州主义兵组织过一支影响颇大的文艺宣传队。11人中的女生刘敏荔很早拿到北京红卫兵演出的“红卫兵组歌”台本。组歌根据肖华《长征组歌》形式改写,从反校党委、反工作队写到天安门接见、破四旧、大串联为止。曲谱仍用长征组歌旧谱。

刘敏荔让附中初三学生彭前进找人依样葫芦排练演出,大家热情很高,以附中、八一学生为主组成演出队,其中有合唱队、乐队。附中原来的管乐队水平很高,合唱队也不错,排练起来很顺利。到各校演了几场反映很热烈,大家觉得不够过瘾,继续演进成大型歌舞“红卫兵万岁”,词谱照旧,增加前台的群舞、组舞、独舞,台下大型乐队,舞台美术灯光,搞得很专业,吸收了不少外校有专长的学生参加。

“万岁”成员仍以附中红卫兵为主,组织形式为“组歌连”,连长彭前进、指导员李卫民,领舞、独舞者杨子迪,都是附中学生。组歌连驻地广州员村工人文化宫,后来转移到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为了经费自筹,试行售票,收入能够自给自足。“万岁”总演出场次达到八十多场,远至肇庆。在肇庆演出时还参与当地武斗,带头攻下肇庆中学。7.23纪念堂之战的主力就是组歌连,他们有组织,年龄稍大,经历多些,也勇敢。

在充满血腥的破四旧、大武斗之中,有音乐舞蹈调剂、鼓劲,不失为一个创举。再残酷的武装斗争,也会绽放艺术之花。血腥而亢奋,鼓励人心,煽动卖命,比理论实用得多,也值得研究得多。刘敏荔这位大姐姐除了出主意搞宣传队,还有许多出人意料的点子,如“解放澳门”,如四万字大字报里提到的把军用手枪带回附中等等。

相应地对立面“中学红司”也跟着组织起“红卫兵战歌”宣传队。战歌起点高,词曲自创,有专业歌舞团和电台文艺部参与,也是一台大型歌舞,内容加入对省市委走资派的造反夺权、拥军、揪军内一小撮等。50年后,战歌成员仍有聚会和怀旧演出。

7.23之后,附中红卫兵基本结束整体活动,分散分裂为许多小队伍各自为战。低年级的大多进入市区和各校主义兵合流,组成著名的“独立大队”,参与不少暴力行动。高年级的留守学校,游泳、练武、读书,渐渐淡出运动主流。

对立面的南海红卫兵,也分散成小队伍,激进些的加入广州中学生红卫兵组织“红司”,抢枪、武斗,太古仓、总工会、水厂电厂、人民桥南桥头这几次大规模重兵器武斗,也有附中学生参与。

比对广州市其他上百所中学的武斗死伤人数累累,附中学生在1966.5.27第一张大字报出现到1968.11.5第一批流放海南的两年半期间,参加大大小小武斗不下百场,没有一人死亡。

只有一位同学在武斗期间被无辜打死。这位同学是张建中,附中66届高三学生。他在1967.9.11回校时搭乘一辆红旗派的汽车,半途被东风派截获,押送到东风派市一宫总部。张建中为人老实,并没有参加派别斗争,在力辩自己无辜时被一群人围殴致死。杀人凶手后来自首供出尸首埋在银河公墓附近,此案遂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