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老师国学班讲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家好!今天的国学课由我来跟大家讨论《论语》。
今天我想讲的是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面先由同学们自我介绍,并读出论语第一段。
<同学自我介绍,朗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好,精神面貌不错、读得也很好。
声音清晰、响亮、内容比较熟,但也有些问题。一是读得太快,另外就是运气不是十分理想,读的时候气有些呛。
我跟大家分享一点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的窍门:
开始读还没有熟不理解其中意思的时候,大家读文言文要有些方法才能读得好。方法很简单,我们在读的时候在每一个停顿的地方把丹田里的气全部吐出,然后吸气再读下面的内容。比如:“子曰” 吸气 “学而时习之” 吸气“不亦说乎?”把气都吐出来。这样读多了文章的抑扬起伏就自然读出来了。同时,读的时候要把气提起来,用上“力”。如此,朗读用上每句都把丹田里的气吐出,再吸入就能使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越读越顺越响亮,越读越精神。如果方法不当,读的时候前一句没有把气全部吐出,就吸气读下一句,就会使气撞在一起,气不“顺”。越读声音越小,越读越没有精神。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把这一句放在《论语》开始?
<同学观点:《论语》是孔子学习方法,讲的是为什么要学习,孔子一生对教学贡献很大,孔子的弟子是他教育出来的,学习很重要,标题就是《学而》所以把学放在开始。>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儒家的思想,二是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先粗略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和儒家思想。
大家看,这就是孔子:(P1)
儒家的服饰特点:“儒有衣冠中”《礼记》。儒家的服装讲究不另类。现在提倡“汉服”、“唐服”显得十分另类,就不是提倡儒家精神,而是违背儒家精神了。 另外看孔子行叉手礼,这是儒家的日常礼仪。我们很多地方立了孔子象,但把这个叉手礼搞错了。搞成了汉唐之后的叉手礼就非常的不好。缺乏历史知识。孔子时代的叉手礼,也就是作揖男:左手压右手,女:右手压左手,鞠躬30度左右。当然夫子像为了艺术需要没有鞠躬。我们很多朋友进孔庙,见孔子像行合手礼的。合手礼是佛家的礼,在孔子面前行合手礼就相当于在教堂念“阿弥陀佛”,在寺念“啊门”对不上号。大家要懂这些基本常识,不要搞错了。
孔子生平简介——(P2)
前551~前479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3岁丧父,17岁丧母“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鄙事就是为了谋生,从事那些“君子”“大夫”鄙视的底层工作。比如孔子曾做过丧礼主持。近期有一部关于丧礼主持的电影,大家可以看看。获得2008日本最佳电影奖的《入敛师》。讲述的就是丧礼主持的故事。我们在开始前听的那段音乐,就是男主角在这部电影里拉的一段中提琴。这部电影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思考,拍摄得非常人性化也十分的动人。相信孔子在从事这一职业的时候也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思考,获得不少的感悟。另外孔子还做过“委吏”(相当于会计)、“田乘”等小职员。
15岁 “志于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西周的教育制度: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使平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孔子开私学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让平民百姓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51岁被任为中都宰(地方刑事官)。“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相当于后来的工部尚书,管水利、营建),再升为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
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孟孙氏反对堕成邑。孔子计划受挫。
55岁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迎孔子。
孔子68岁归鲁,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这是孔子的主要事迹。孔子还有另外一些形象,是我们忽略的:(P3)
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纥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叔梁纥与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被齐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纥侦察好敌情,挑选精壮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纪送出重围,然后重返防邑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
实际上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孔子研究推行周礼,他从事的丧礼主持就是礼的一方面。
乐:孔子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家,几乎每天弹唱,就是在最危险几乎被饿死的情况下,学生们都看着他,他在做什么呢?就是在弹琴,(这一幕在电影《孔子》表现得十分好)据说后世还有孔子所作的曲《龟山操》、《将归操》、《幽兰操》。《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就是《幽兰操》,词改字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同名诗,由王菲主唱。
射、御:《论语》里有这样一段: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书:唯一难以考究 是孔子的书法水平如何。
数:作为会计,孔子的算术水平应该不差。
实际上,古代的儒家学者大都是文武双全的通材。
比如:李白(图)、辛弃疾等等。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孔子的生平:(P4)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交流心得,解答疑惑。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这14年是世界教育史上最伟大的14年。此后,师生一同生活学习14年非常少见;一同游历14年更少;一个老师带那么多学生游历14年还没有见到这样的例子。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在现实中为理想奋斗终身
(P5)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万世师表:《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隶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从此,人们便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
了解完孔子的生平,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P6)
是什么使孔子获得如此崇高地位?/孔子有什么与众不同?
<学生:学问好,品德高尚,关爱别人,会做人,关心别人,坚持,正直,仁爱之心,独特的见解,文武双全>
P(7)与其他思想家,政治家对比
道家:自然、无为
法家:法治
墨家:兼爱、科学
各有千秋、别具风格。没有异常突出
苏秦:六国封相
李斯:策灭六国、推行郡县、统一标准
商鞅:变法强秦,成就伟业
孔子并没有特别突出之处,只能说有成就。那么是什么使孔子如此特别?
(P8)我们找找脑海中“儒家”的形象——(图)
孟子、陶渊明、梁漱溟(近代)
儒家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学者然后是老师
我认为:孔子儒家与其他学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学”和“教”。
(P9)孔子儒家的核心在于“学”和“教”。这是儒家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对 “学”和“教”的重视使儒家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学派。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学派把“学”和“教”实行得如此深入。“学”和“教”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如此崇高。
离开了“学”和“教”,儒家观念和其他学派的观念并无质的区别。
北风认为:孔子和儒家精神的核心是“学”和“教”。其中尤以学为重。先有学,后有教。“仁” 、“义”等其他主张是儒家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已。也可以说“仁” 、“义”是儒家“学”和“教”的主要内容,但非核心。很多儒家无仁义,但仍然是儒家,就是因为他们好学,不过学习的时候没有得“仁义”。
所以,我们脑海里的儒家首先是个学者,接着是个老师,然后才是其他: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当然也有反面人物。
但他们在学习上都孜孜不倦。
我们看看孔子如何评价自己: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好学”除了他用来表扬自己之外,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论语·先进》
“好学”甚至比“仁”“ 智”“ 信”“ 直”“ 勇”“ 刚”优秀的思想品格更重要: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可见,在孔子看来,“好学”是“仁”“ 智”“ 信”“ 直”“ 勇”“ 刚”的基础。是孔子思想世界的真正核心内容。所以,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把“学”而非“仁”放在第一位也就顺利成章。我们翻开《论语》第一个字就是“学”。《论语》里孔子讲的第一个字也是“学”。因为学乃孔子儒家之核心。“仁”乃其次。纵观孔子一生,儒家的发展“仁”作为他的主要思想内容,不断变化发展。“仁”更多是孔子儒家的理想境界,而不是某种固定的目标。“学”是达到“仁”的必然方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所以我觉得,这是《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放在第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