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山:鹅不食草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鹅不食草
刘力山
在华南师大附中校友联谊网
www.hfer.cn
上发的贴子三集


目录

杨植全学长回穗探亲

昨晚我们在广州的附中校友网的一群网友应杨植全老同学之约,一起到我们的大明星莫梓江家相聚。同往的还有杨兄的同班的同学。大家济济一堂好不热闹。杨兄他们是57届的,我是58届的,小荔他们又低了好几届。总之都是附中人,就有说不完的话。当然,其中我们还是更多的讲述大家当年欣赏《五朶金花》时的激动心情。我说:“前天看中央音乐台听到雷振邦的作品,“蝴蝶泉边”,就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起来。”现在中国女运动员拿到好成绩,大家都称她是金花。可见《五朶金花》之深入人心。德国佬还专门制作了《五朶金花》的片段送给莫梓江。于是我们就在这画面前来了个大合照。我们昨晚真的过了一个很愉快的聚会。
附中深圳校友会副会长,原附中老师彭世英也是当年附中同学,与我同届(58届)。当年世英是少先队大队长,莫梓江是文艺活动的活跃份子。所以大家也认得。彭世英看了我们的报道,嘱德国佬莫梓江写一篇他现在的生活的文章。德国佬莫梓江是不很熟识的。于是就叫我去办此事。我一向知道莫梓江虽然当年红遍大江南北,但为人低调。也只好勉为其难。果不然,我给莫梓江去了电话,提出了大家的请求。他老兄还是以一贯的态度表示,生活十分之平淡,没有什么值得写出来的。我以为,如果我们与莫梓江平时闲聊,那就不同了。冇计。如果能再看一次《五朶金花》那就更好了。
许光提供的视频是前年杨植全回穗时与同班同学聚会的相片。他们是当年正校高三(7)的。我本与他们班差一届。但在我们附中校友网上我与杨兄成了好友。所以他也邀我同会。在聚会时,我知道他们是高三(7)班的,我也记得莫梓江也是(7)班的。我说:“莫梓江也是(7)班的呀。”他们笑了,说:“站在你身边的就是莫梓江。”吓,有眼竟不识泰山了。莫梓江这时正在忙上忙下,给服务员当下手。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在同学之间就是这样的亲如兄弟。于是我们又热烈的回忆着我们当年参加学校文娱活动的情景。在许光提供的画面最后一张与我合影的也是他们(7)班的同学黄国信。他也是和我先后差不多参军的中大附中同学。参军前他就高我一班,回附中读书后也高我一班。他和我一起都是附中田径队400米接力的成员,他还曾是我在北斋的邻居呢。其它的同学也有“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的。因为那时我还是附中的“风头趸”呀。
彭世英跟贴:
近日.阿鹏-莫梓江久違了!我看到杨植泉同学从纽国囬广东旅游探亲访友.与阿鹏老同学喜逄羊城.我托德国佬.刘力兄请他写篇文章.谈谈近况.让大家对华附这位出色的校友.有更多的了解.可惜他为人低调而婉拒了.我这里简单介绍他的小故事吧!在附中.他是57届学长.是学校文艺积极分子.能歌善舞.后来考上了北影.他还在上大二时,是在稀里糊涂中被一位老师拉进了剧组。(其实是王导演看中了他的外形.气质十分适合出演少数民族青年角色)
就参演了《五朶金花》,并因为出色的表演,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1959年周总理看了影片后,在庆祝新片展览月的招待会上称赞说:“我们的电影已经开始创作一种能反映伟大时代的新风格……一种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风格。”
周总理还把莫梓江请到家里吃饭
莫梓江在《五朶金花》中饰演勇夺赛马冠军的帅小伙阿鹏,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冠军是在影片开拍前三天才开始学骑马,用莫梓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前连马都没见过”。为了达到拍摄要求,莫梓江反复练习,到了后来,双腿发肿,睡觉也只能俯着睡了。拍摄的导演王家乙是以严谨认真而闻名的。他对影片拍摄的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单是阿鹏骑着马从土路的拐弯处出现的镜头就拍了两天,正是他的这股子认真劲儿才使片中“英雄”与“美人”相会的美丽画面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61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在电影《五朶金花》外.还在《小二黑结婚》、《挺进中原》任男主角。以江青为首的政治集团对《五朶金花》不看好,认为莫梓江在剧中饰演的阿鹏像个二流子。文化大革命中,莫被强制下放劳动四年。后来.他回到了珠影.参予了一系列的演出. 后來珠影拍的电影《香港脱险》《皆大欢喜》的演员表也有莫梓江的名字,如今,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五朶金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2000年在全国“百年最佳影片”评选活动中,《五朶金花》被评为10大影片之冠。
退休后.他曾任珠影剧团的工会主席.近年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也曾举办过个人书法展览.作品颇受欢迎哩!尤其以草书钻研很有心得.我过去也曾与他有一面之交.还记得.74年我为了筹办第一届校庆---"附中日"活动 .曾专程到珠影访问了他.并带了摄像组对他作了个专访录像节目呢.记得他还当场即兴表演个小品.(可惜.这个录像带已经找不見了.)
前年四月.深圳校友迎春联谊会他已答允应遫前來参加.可惜.最后.却因心脏不适來不了.
这次.从网上相片見他虽満头银发.但精气神甚佳
甚为高兴.
祝福他生活愉快! 健康长寿!
家庭幸福! 
五朶金花》1960年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香港脱险》《皆大欢喜》的演员表也有莫梓江的名字。
好几年前,我随体育中心的朋友去云南旅游。到大理,游苍山,在苍山脚下又专门去了蝴蝶泉。同游者都欣赏过《五朶金花》,所以去蝴蝶泉也特别的有兴致。可是现在的蝴蝶泉已经不是当年那种风貎了。美是很美丽,但也太现代化了。泉水周围是整齐的花岗岩石,到处都植有美丽的花草树木。好在也还有很多蝴蝶在飞舞。当地导游是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一身白族装扮,十分抢眼。她说,当地的白族姑娘都有一身民族服装,节日就穿上。而导游则一年到头都穿。在大理城里,有专门出租白族服装的小店,让游者打扮一翻,过过白族姑娘的瘾。在苍山上有一平台,有一群白族少妇在载歌载舞。一如《五朶金花》上看到的那样,很是投入。我们有的同游者也加入跳舞圈,大跳其民族舞。只是跳完之后得交费五元。当地人总不能吃饱饭陪你跳舞吧。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没有去洱海一游了。可惜。

重洋远隔有知音


昨天突然接到一通澳大利亚打来的电话。对方说他是曾育安。呵,那是我们的校友,也是我北斋的邻居。几十年不见了,现在听到他的声音,让我格外的来了精神。记得育安比我低一届。他是著名的“咪”家,在学校,在邻里,他都是不太活跃之人,而我,则是无论在学校还是在邻里都好“搞搞震”。所以我们虽然相熟,但交往并不多。他父亲曾省是中山医著名的德语教授。他虽然没有出过国,但解放初却把他召去北京,做毛主席的德语翻译。后来我入了石牌分校,育安却在中山四路正校。所以见面更少了。后来听说他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中山医做医生。再后来听说他移民去了澳洲。再也没有见着他了。他说他住在墨尔本。墨尔本本来中国的侨民就不多。不过他还是在他的同班同学中看到了我的《回忆》。这钩起了他对附中生活的种种往事。他又通过北斋同伴得到了我的电话。于是就给我来了通讯。他也七十多了,去年才停止了工作。他现在每天就负责接送孙儿上下学。上学单程就有石牌到中山医那么远的距离。我说,好在他还有这一工作,否则也太无聊了。他说,他要找要好的朋友,开车也得走上一个小时。唉,这样的生活我真受不了。他说他也不止一次的劝同学不要移民了。他现在也是出于无奈。只是既然如此,也只好接受。好在也习惯了。我们又回忆了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同学和老师。聊了几十分钟,虽然电话压得耳朵生痛,但为了远方的朋友排解孤寂的生活,我还是很有兴致的与他聊个痛快。既是附中人,就有讲不完的话呀。

我认识的邝瑞珠学姐


手机微信群有一个《附中(老辅导员)群》。群里有一位写手叫邝瑞珠。我想上这个网的同学大概没有几个知道邝瑞珠的了。她可是我们的老学长了。如果我没有搞错,我和她都是当年中大附中的老同学。广州一解放,我们附中同学就热烈的参加了庆祝解放的各种活动。那时附中全校才只有八百多个学生,所以由于活动多,大家就很快的互相认识。那时我读初一,她好象是高二级的吧。不过我认识她,她不一定认识我。因为我那时毕竟还是一个毛孩子。1950年暑假,在原中大附中校址办了一个《东区学园》。我们一般同学都参加了这学园的活动,而一些同学骨干就到广雅中学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学团》活动。我记得邝瑞珠是参加《学团》活动的。后来参加学团的同学和原地下学联的同学就成了附中第一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团员。又过了不久,那时我已升读初二,我也参加了青年团,所以我和邝瑞珠就更熟识了。那时新建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即少先队的前身)。团组织就让邝瑞珠负责少年儿童队的工作。而我也被派协助邝瑞珠开展各种活动。很多活动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有一次,我们联系了白云机场,到那里去参观访问。机场的同志就向我们介绍机场飞行的运作,还到机库参观了一架缴获的国民党的P51野马式战斗机。又过了不久我就参军了。在我的记忆中,邝瑞珠长得胖胖的,成天面上都挂着笑容。现在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我可是对她还留着深深的记忆的。

喜得邝瑞珠师姐在群里给我的一大段回音。原来她是在1949年12月在华工举办的广州市学生干部训练班入的团。我是在1950年5月31日入的团。那时她是附中团的少年儿童委员,兼少儿队大队辅导员。我当时只是初中二的一般团员,是团总支委派我去协助她开展少儿队的工作的。后来我就参军了。她的故事还请同学们到《华附(老辅导员)》群里流览。也欢迎附中群里的网友到《华师附中深圳校友联谊网www.hfer.cn》流览。原来彭世英也和邝师姐有那么长的渊源。怪不得在华附的少先队辅导员的活动中能见到久违的邝师姐了。谢谢罗德文和彭世英

也说说从前附中的威水史

我很兴奋的一口气读完了高宏的写的“文革前的华师附中”。我是1949年入中大附中,后在附中参军,再后来,我又回到附中从初三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所以我就是附中58届的毕业生。所以我离开附中时高宏的还未入附中。不过他写的附中故事和我在附中的经历也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高宏的的文章是“高屋建瓴”,而我在校友网上发出的附中回忆文章是“下里巴人”而已。从高宏的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附中之所以能为祖国培养出一代一代的社会精英,那是附中几代教职员工通过他们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才能结出的硕果。它又丛个侧面驳斥了张春桥等四人帮泡制的两个“估计”的恶毒用心。谢谢高宏的。也谢谢网站老编的劳动。

有这样的一副对联

今天是2016年11月6日,明年的明天是2017年11月7日,也就是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子。六十年前的今天,我还在华师附中读高三。记得那时我们还是“以俄为师”。时时,事事,处处唯苏联马首是瞻。那时我们学校就进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除了学校的活动外,各班还出了墙报。我班一位爱好古文的同学在班的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卌载功成  四海同沾雨露

二星腾起  全球共仰光辉

同学们都以为这对联很精彩,贴切。学校领导还特别来我班给予点赞。三十年过去了,苏联却訇然的倒下去了。到现在,又过去了三十年,就是今天,作为当年苏联的后继者的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是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的两位航天员现在还正在太空中遨游,而我们的大推力火箭已刚好升空。我为我们伟大祖国而欢欣鼓舞。作为当年对苏联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我,回首往事,不禁浮想联翩。为此,我读了好些有关苏联盛衰的书籍,例如:《苏共亡党十年祭》,《亲历俄罗斯》等等。现在我对苏联的崩塌就有了一个了解。我们中国也曾走过一些弯路,但我们还是几经奋斗,找到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那就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倍感自豪。

老同学何永强从前生活的一些点滴

老同学何永强给我寄来了一些他从前生活的文章。年轻的校友读了可能如读历史,而我们这些老家伙读了就会倍感亲切了。于是我就把它们分期放到校友网上,也好让大家知道,今天的好日子真来之不易呀。 (征文《难忘入伍那一天》)

一切都很新鲜

何永强

1952年夏某军校到广州征召初中毕业生,我们来自几所重点中学的200多名学生,经过严格的审查考核,被批准入伍,都是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

离开广州那天,一大早,同学们提着简单行李,登上北行的硬座客车。列车驶离市区后,带队干部宣布:我们的目的地是东北沈阳市,行程要六天,车上没有餐饮供应,由个人自行解决,每天伙食标准10000元(即现在1元),接着就给每人发了60000元。我们这些习惯了住校每天3000元伙食的穷学生,看到标准提高了几倍,不禁一阵惊喜,把60000元装进口袋,觉得沉甸甸的,就象一下子成了暴发户,车一停站就争先恐后下去买食品,可一问价钱就傻眼了,原来站台上出售的东西比想象的要贵许多,这一路不但不能摆阔,还必须勤俭节约,精打细算。

第一次出远门,啥都觉得新鲜,男女同学兴奋地欣赏风光,谈天说地。突然带队干部要求:男女 不得混坐,男的到车厢前部,女 的到车厢后部。我们一听挺纳闷,觉得部队也太封建了,男女 学生坐一起也看不惯。思想不通,行动还是要服从,只好男女 有别。入夜,列车在粤北的崇山峻岭中穿行,颠簸摇晃,大家困劲上来,朦胧入睡,东倒西歪,互相趴着,挤着,乱成一堆,洋相百出,待到醒来一看才明白,要求男女 分坐,并不完全出于封建观念。

(未完,待续)

(续上文)

坐了几天车到达沈阳,进到营房,午饭时间已过,带队干部让我们到街上随便吃点,我和3名同学来到一个小馆子,问有什么吃的,老板说:“只有饺子,几位来多少?”对饺子我们以前只是耳闻,都没有吃过,把它当成广东茶楼的点心类食物,就说:“每人两个,先来8个吧!”只见老板惊讶的张着嘴,旁边的食客讪笑着说:“4个大小伙子,要100个也不一定够。”这个天文数字,把囊中羞涩的我们吓了一跳,连价都不敢问,不约而同尴尬地走出小馆。 下午,全体同学在操场集合,宣布组成新兵连,介绍了连排领导,发了军衣,被褥等用品,连长点了名,讲了话,最后说:“大家把刚才发的东西送回家去,解散!”我们一听有点发蒙,为什么刚发的军用品就叫我们送回家?再说家在广州,怎么送回去?你看我,我看你,一脸茫然。当然,很快同学们就醒悟了,连长说的“家”是营房,是连队,是部队这个革命大家庭。

(此文完)(新文待续)

新兵连的衣食住行

1952年,我(在中大附中)初中毕业从广州市应征入伍,经过六天六夜的铁路输送到达沈阳的军营,开始了新兵连的生活。

我们广东人一般比较矮小瘦弱,我当时14岁,身高1.46米,体重36公斤,队列排在全班的未尾。最小号的军衣对我都不合身,老同志帮我把裤腿往里缝了两三寸,总算对付穿上了,但裤腰长,裤裆提不上去,特别是穿棉衣,走起路来松松垮垮,很不精神。当时的女兵排排长就悄悄地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大裤裆”。说来也巧,30多年后我调到总参工作,正好和这位排长大姐同在一个大院。我现虽已年逾古稀,偶尔碰面,她仍戏称我为“大裤裆”。真没想到,我在新兵连的“形象”,竟伴随我大半辈子。

入伍没几天就赶上国庆节,新兵连改善生活吃饺子,一位老同志问我:“部队的饺子和你们老家的比怎么样?”我如实回答:“以前没有吃过饺子。”可没想到他突然很严肃地斥责我:“你这个新兵蛋子不老实,你们城里人能没有吃过饺子?杨白劳那么贫苦,过年还准备包饺子呢!”其实,那时候广东人都不会包饺子,要想尝鲜就得到北方人开的饺子馆,而我真是没有吃过饺子,无辜地被扣上“不老实”的帽子, 心里很不是滋味。

(未完  待续)

(续上文)           

沈阳的冬天来得早,不到年底就一场接一场地下大雪,宿舍的煤炉我们侍弄不好,经常炉子灭了就懒得再点,室内温度都接近零摄氏度。晚上睡觉,棉被上压着皮大衣,戴上大皮帽,还把帽耳朵放下来扣紧,只有鼻子露在外面透气。 新兵连的100多人,分住多间平房,晚上站岗放哨最怕担任带班,因为在夜暗的大通铺上凭着鼻子找出接岗的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常因找错了人被对方埋怨一顿。 不知是图凉快还是省鞋子,直到解放初期,广东人还普遍爱打赤脚,不仅是农村,我们城里的中学生也经常赤脚上学。初到部队,积习难改,课余到室外活动有时就不穿鞋,赤着脚在球场上跑感觉很惬意。一天,红军出身的营长在会上讲到军容风纪时说:“有的新同志,在营区光着脚丫到处跑,很不像话。红军时那么艰苦还穿着草鞋呢!简直乱弹琴!”头一次见首长发那么大火,把我们吓坏了,没想到稀里糊涂犯了错误。

(此文完  下文待续)

七十抒怀

何永强

今天是我七十岁的生日,正值周末,老伴照例回娘家看望老妈,我单独在家,安静地迈过这古稀之门。没有鲜花和祝福,也不觉寂寞与伤感,回首已逝的岁月,虽然不敢说做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羞耻,但觉得几十年的生活还算充实和有意义。

少小离家参军,从军校学员,野外军事测量员到大军区,总参机关干部,跑遍大半个中国,随首长到过各军,兵种不少部队,退休至今十多年一直在外企打工。军校的管束,野外的闯荡,基层的磨练,机关的熏陶,政治运动的冲刷,被雇佣的际迂,让我深切的感受到部队的严谨,战友的情谊,江山的秀丽,农民的淳厚,城乡的反差,私企中雇员和老板的微妙依存,以及城市贫民的窘困和无奈(在房地产公司负责拆迁工作,与拆迁户打交道),政府官员的傲慢懒散(作为企业人员到有关部门办事,常会受到无端训斥与慢怠)。当然,感受最深的还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党探索强国之路的曲折艰辛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这一切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我反复回味思考,什么是七十年岁月赋予我最有价值的财富?似乎就是有幸生活在我们国家不平常历史时期的内涵丰富的经历,它虽然包含不少艰辛和遗憾,但却鲜活饱满,比舒适平淡更值得欣慰和珍惜。
(全文完)
刘力山注:很高兴把老校友何永强寄来的回忆文章抄上校友网。再翻读永强前此发表的他在祖国大地测量工作的回忆,使我了解了永强不平凡的生活经历。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相同,但就是我们都曾为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作过贡献。如今回首往事,让我们把令我们不愉快的事忘掉它,记着那繁花似锦的岁月。再好好欣赏日新月异的祖国,我们的生活就会十分的美满了。 我在中大附中读初二时的团支书何永丰的弟弟何永强也是我们同级不同班的同学。在我参军后,他也参军了,并考取了解放军测绘学院天文大地系。与他同时,附中还有几位同学也考取了测绘学院。最近 我送他一本我的《回忆》。他也回赠我一本他的《天涯海角总是情》。这是他“五十年代外业生活杂忆”。我想,这也是附中同学离开附中后很有纪念意义的生活片段。所以我就征得他的同意,把这本小册子分时放到我们附中校友网上,供同学们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激情燃烧的岁月——校友何永强

《五十年代外业生活杂忆》

天涯海角总是情——五十年代外业生活杂忆

何永强

谨以此献给在那充满激情和艰险的岁月里共同奋斗过的战友,衷心祝愿他们生活美满,健康长寿!

作为一名外业测量员,我们都曾为事业付出过辛劳,汗水乃至整个青春。但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报偿。其中之一就是那深印在脑海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幕幕记忆,那里面有悲伤和苦涩,有欢乐与甘甜。就像我们在山野里常常咀嚼的那种从树上摘下的饱含蜜汁的蜂巢,虽然掺杂着一些使人感到不安的成份,但却是那样清新,诱人。

五十年代初,我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天文大地系毕业,年纪不到二十,少年不知愁滋味,稚气未脱而雄心勃勃,虔诚地抱着为测绘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投入布设国家大地网的工作。转战湘赣两广,内蒙草原和东北的原始森林。从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到黑龙江的北极村;从逶迤五岭到西拉木伦河畔。经历了创业的艰辛,饱览了秀丽的风光,分享了成功的喜悦,也目睹了战友的伤亡。这一切就像那遍布大地的三角点一样,在我记忆的帷幕上交积成细密的网。

(未完,待续)

(续上文)

秋夜黄海涛

辽东半岛的深秋已是寒气袭人。我们要到设在离岸十多里的一座小礁岩上的三角点进行观测,需要在当地雇一只船。台风季节还未过去。村干部根据气象情况,再三告诫当天出海有危险,劝我们改日再去。我们这些初生牛犊根本想象不到,也顾不得去考虑他们所说的“危险”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一味强调战备需要,任务紧急,非去不可,村干部只好答应尽量想办法。不一会儿,领来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只见他个子矮小,后背微驼,筋骨壮实,肤色黝黑,一看就是饱经风霜的渔民。他毫不掩饰内心的不满,瞪着充满血丝的双眼冲我们说:“年轻人,别玩命,这天儿哪能出海!”我们恳切地讲了许多“大道理”,老人才非常勉强地说:“去就去,这可是悬!”

上午八,九点钟,我们五个人登上小木船出发了。海上刮着四级左右的风,船工划着双桨,小船迎着从侧面拍来的白浪,前仰后合,东倒西歪地行进着。一派万里晴空,碧海蓝天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两三小时后,我们到达礁岩,抓紧时间展开作业。下午风越刮越大,观测受些影响,赶在太阳没入海面之前,工作总算圆满结束了。收拾行装,天已全黑,匆匆走下岩来,只听得涛声轰鸣,海浪扑击岩岸,震耳惊心,犹如天崩地裂。船工把小船从岸上推入海里,紧紧地拽着缆绳,待我们逐个跌跌撞撞地登船坐下,他一猫腰把船推离海岸,几乎就在同时,也灵巧地跳了上来。

小船带着我们荡向茫茫大海。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在混沌的黑暗中,无法确定东南西北的方位,就是水平,垂直的向度也只能由个人的直觉去感知。我们仿佛远离尘世,被人遗忘,走进了无穷宇宙那神奇莫测的黑洞,一种无名的恐惧油然而生。高高的浪头涌向小船,溅起的水柱像飘泼大雨,劈头盖脑地浇下来。巨浪无情地抛掷着这叶扁舟,时而将它推向浪尖,时而又跌落谷底,剧烈动荡的小船,象是执意要把我们抛下海去。说也奇怪,在这种情景下,我们之中竟没有一个感到晕船和不适,都显得极其清醒和警觉,不停地用各种器具拼命往外舀水。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我指定两名战士要绝对保证仪器和成果资料的安全。其实, 不过是下意识的毫无意义的要求,因为一旦船倾人翻,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未完,待续)

(接上文)

老船工一直沉默着,一声不吭,象一尊雕象,坐在船后部,沉稳地划着双桨。凭借着他的毅力和第六感官推进和引导着这只可怜的“诺亚方舟”。此刻的他是我们希望的寄托,存亡的关键,主宰一切的宙斯。我这个平时集党政财文大权于一身的至高无上的“组长”,此时却没有勇气向他提出诸如“行驶方向对吗”,“离家还有多远”等急切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我们无法判断老船工此刻沉默的含义,是胸有成竹的自信,还是力不从心的担忧?此时此刻,庄严肃穆的气氛与沸腾喧嚣的环境,竟是那般难以置信地融合在一起。

在恐惧和惊奋中熬了几小时后,前方奇迹般地出现闪烁明灭的亮点。我们很清楚,村舍的油灯不可能这样明亮,何况我们所住的地方是这一带唯一的村庄,它深藏在洼地的树林里,即使白天,在海上也看不到村子。此刻,这亮光哪怕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影,也自然成为我们指路的灯塔。

随着闪光越来越近,越来越亮,我们紧悬的心也逐渐松落下来。最后,船终于被巨浪掷到岸上。只见一群人向我们迎来。原来入夜以后,村干部发现我们迟迟没有返回,即召集民兵举着火把在岸边为我们指引方向,他们已在寒冷的夜风里焦急地等待了很长时间。 我们这次冒险出海而未遭不测,如果不相信是命运的安排,就只能归功那沉默的老人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神奇般的力量了。

(未完,待续)

(续上文)

林海老向导

东北的茫茫林海,遍布着测绘队员的足迹。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作业,如果说南方的主要困难在于山路崎岖,悬崖峭壁,坡陡路险的话,那么在东北林海里,由于山势平缓,绵亘不断,树木阴翳,居民鲜少,主要难点则是如何判定所在位置,选择行进路线了。那些年,我们的战士曾不止一次地迷失在大森林中,被饥饿或猛兽夺去了生命。为此,作业中常要雇请当地的“森林通”作向导。他们往往是达斡尔族,赫哲族,朝鲜族,当然也有汉族。

五十年代末,我们进入长白山的老爷岭地区。曲波同志在《林海雪原》一书中提到:“老爷岭,老爷岭,三千八百顶,小顶无人到,大顶无鸟鸣”。这自然包含着文学的夸张,但当时这里的确是一片未开发的神奇般的山林。那次,我和几名战士准备到一个点上建造一座原生树高标。最近的居民地离点位也有二百多里,森林密布,地形复杂。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在村里请了一位朝鲜族向导,姓朴,五十开外,中等个头,身穿劳动布外衣,肩背双筒猎枪,脚登结实的“水袜子”(一种特制的高腰胶鞋)。他能说一些不很流利的汉语,在日常 交谈中,往往由于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 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笑料。有一回,他在穿越灌木林时,被木屑迷了眼,只见他捂着眼睛直冲我们喊:“你们的看看,我眼睛是不是柴火的有?”

我们要去的山头,他并不很熟悉。但知道大概方位和与周围地形的关系后,便领着我们翻山梁,穿密林,越沟谷,过草甸,有时甚至摸黑行进。走了三天,准确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未完,待续)

(续上文)

建造原生树高标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平缓山顶上的适当位置,选择三棵相距数米,成“品”字形分布的粗壮笔直的大树,锯去树冠,在顶部接上必要长度的树干,钉上横樑,斜材,扶梯,站台和标顶结构,再安上仪器座架,使其成为一座能供观测用的高木标。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化装备,这一切都只能靠人类沿用了一,两千年的传统手段来完成。山顶上一般找不到理想的高大树木,只能一层一层地往上接,直到标架高高地超出树林,能够展望四周。

林区造标都是就地取材,把选中的树锯倒,削去皮,湿漉漉,滑溜溜,大麻绳一套,用绞盘拖过来,往上吊。鲜活的木材,分量特重,一根就有好几百斤。干这种重体力活,一天下来,青年小伙子也累的腰酸腿疼。可这位老向导,一进林子里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精神头,从早到黑和我们一起干。晚上也不怎么睡觉,总是把篝火烧的旺旺的,蹲在火边津津有味地抽旱烟。

爬到树顶连结固定上接标材,是建造原生树标过程中难度最大,最危险的工作。往常都由有经验和大胆的老战士操作。可这次老向导竟把这个关键性工序都包了。只见他双手双脚紧夹树干,腰身一弓一弓,灵巧地爬到树上,用手势指挥我们操作绞盘和牵动拉绳,当上下标材接孔一对上,便迅速用穿钉牢牢固定拧紧,朝我们一摆手,自已便顺着树干徐徐地滑回地面。这一切干的极其麻利,气不喘,心不跳。 那天我们问他:“老朴,你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比年轻人还精神”?他一本正经地说:“我从小就在山里溜达,人参吃多多的,身体大大的好”。当然,他最拿手的还是打猎,有狍子,野鸡,偶而也能打着珍贵的飞龙,用来做汤,味道极其鲜美。因此,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尝到肉味,日子过得满不错。

(未完,待续)

(续上文)

天不做美,上山没两天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作业变得更加困难,原计划一周的工作往后拖了。我们尽量节约粮食以求坚持到完工。到第十天,眼看就要大工告成了,午后即可下山,可是当我爬到标顶检查通视情况时,发现一个视角较大方向,被山头外围的树挡住了。 这个点真是名副其实的“平顶山”,所谓山顶,其实是一片方园二,三百米的平场,密密地长满高大的红松。要想把被挡的方向打通,估计起码要砍倒几十棵大红松树。这不仅浪费森林资源,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砍树就得把标加高十米左右,要增加两,三天工作量,可我们只剩下十来斤粮食了,这本来是留作返回的路上吃的,怎么办?意外的情况弄得大家都傻了眼,七嘴八舌想不出个好办法来。一直蹲着抽烟的老向导终于开口说出一个主意:几年前他曾发现在山那边有个人参场,比我们住的村子近一些,如果参场还在,他可以去背点粮食,抓紧点,三四天就能回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老朴给我们提供了生机。我们把仅有的几斤面粉,烙成大饼给他带作干粮,剩下我们几个人,平均每人还有斤把大米,配上野菜,坚持三,四天不成问题。

老向导背上猎枪独自走了。头两天,虽然每日两顿稀饭,我们还坚持工作。第三天就挺不住了,只觉得四肢发软,头重脚轻。我不敢让战士们爬高作业,那太危险了。不能干活,也没心思说笑,大家干脆没黑没白地在用雨布支起的马架下躺着,饿急了才起来煮口稀饭喝。第四天早上,天气转晴,薄雾弥漫林间,象膨胀的棉絮,缓缓地在我们周围飘移着,巨大的松树向上举起那影影绰绰的长长的枝干。几缕穿过树缝的阳光在雾中映出道道微弱的光柱,斑斑驳驳地洒落在地面的枯叶上。雨后的朝阳按说应该充满朝气和活力,可对处于极其饥饿疲惫的我们,却显得那样孤寂和冷漠。周围的一切,如同我们的躯干一样懒散,呆滞,虚无缥缈。

老向导单独一人在大森林里行动,即使不迷路,随时也可能碰到意外的情况。我们这几个被饥饿和期待煎熬着的人,心都悬了起来,多年的野外生活中, 这样长时间刻骨铭心地体会饥饿的滋味还真不太多。

感谢上苍,当天下午老朴头终于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柱着拐棍,大喘着气,背着沉甸甸的粮袋,猎枪上还挑着满满一壶白干。

(未完,待续)

(接上文)

黎乡少女

五十年代的海南岛,特别是中西部包括五指山区在内的几个黎族自治县,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小小的村寨错落散布在复盖着原始森林的崇山峻岭和长着椰林,芒果树的丘陵谷地之中。黎族同胞淳厚而朴实,似乎都有着一棵水晶般的心。当地群众一般不识汉字,能懂汉语的人也不多。作业初期,县武装部为我们派了一名黎族的少尉参谋当翻译(后来我学会了黎族日常用语,翻译就不需要了)。每到一个寨子,他即召集全村男女老少,把我们请到前面, 为我翻译完一些例行的“外交辞令”以后,就即席发挥,代表当地政府布置任务:“这是共产党,毛主席从北京派来的大军,帮助我们开发山区,建设家园,县里要求大家一定全力支持,有力出力,要啥给啥......。”于是我们被安排到村里的“干部招待所”——一间有几铺用树枝架起的床的草房。负责接待工作的妇女干部热情地送来从各家筹集来的大米,鸡蛋,活鸡和成筐的鲜芒果。作为北京来的“贵客”,我们经常应邀出席黄昏前后在椰林中举行的各种聚会,喝着香甜的米酒,欣赏那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粗犷的民族舞蹈,确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和黎胞相处的日子里,有许多美好难忘的经历。

一天,我和两名战士去观测一个三角点。从最近的居民地出发,往返路程需要十一,二个小时,点上工作大约要四个小时,只要起早贪黑,当天返回没问题。村里派了两位民工协助我们背器材。天蒙蒙亮,我们就踏着露水出发,在五指山的密林中翻山越岭,穿林过沟。没有明丽的阳光,习习的山风,甚至没有山花和绿草。放眼四周,只有根干虬曲,古朴苍劲,遮天蔽日的巨树。地面是厚达盈尺松软腐朽的树杈枝叶,好一派原始森林特有的自然景色,偶尔遇到倒伏的树,直径都近两米,需要搭成人梯才能翻越。

(未完,待续)

(接上文)

当然,我们此时并无心赏玩这大自然的壮观,由于潮湿闷热,负重而道远,加上牛虻,蚂蝗的袭扰,五个人只顾低头鱼贯而行,默默无语。接近响午,天色突变,随着翻滚压来的乌云,狂风骤起,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不一会儿,道道沟谷都成了湍急的山洪,一泻而下,深浅莫测。我们只好停止行进,在一块巨石下歇息。挨雨浇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只要把仪器和资料照顾好,别的就无所谓。可那两位民工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穿着黎族妇女的制式服装——土布做的白色对胸小褂和短短的深蓝色筒裙。她们全身透湿,偎在离我们几米的大树下,活象两只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小山鹿,显得怪可怜的。可是,男女有别,爱莫能助,只能相视一笑而已。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风停雨住,山洪渐退,我们在泥泞中连走带爬缓慢地继续前进。好不容易,到达矗立山颠的点位。只见碧空如洗,层峦叠翠,群山透明清澈,由近而远,一层比一层浅,近处墨绿,远处淡灰,抹抹白云在山谷中缭绕。这是三角观测的最佳时机,但由于路上的耽搁,按规定必须在中午进行的观测项目,因时间已过而未能完成。怎么办?返回驻地明天再来,就要在泥泞的山林里再挣扎十多个小时, 这是最不可取的下策。我们习惯于“打游击”,而且深知“天有不测风云”,每次外出作业,随身除带些干粮外,还总带着军用饭盒和小量大米,在仪器箱内还珍藏着一盒“战备火柴”,一般来说,在山里“猫”一两天是毫无问题的。可是这两位姑娘怎么办呢?让她们一起留下来, 不太方便,请她们摸黑返回村子, 这么远的路,我们也不放心。是走是留,只能征求她们的意见。说来也巧,她俩居然懂得少量的汉语,还没等我们把话说完,俩人就坚定地表示:要留下来和“大军”在一起,看来也只好如此了。

按常理,姑娘留下来,就成了我们的客人,应该受到关照。没想到,情况正好相反。在我们忙着在附近寻找合适的宿营地点,并对现场进行清理的时候,她俩提着水壶,饭盒和大米走向山沟,没过多久,送回来两盒热腾腾的大米饭,还有一把洗的干干净净的野菜。忙了一天,午饭了没正经吃,大家已是肌肠辘辘。我们赶快围上前去并请她们一起“进餐”,可姑娘却躲到一旁,说什么也不肯吃。再三邀请就是不来,也不便动手拉扯,我们只好不客气地先吃了。饭菜简单,肚子又饿,没几分钟就解决战斗。一见我们放下筷子,姑娘们立即赶上前来,收拾“餐具”,端着剩下的饭菜——当然是我们有意留下的,蹲在不远的树下吃起来。她们这种过分的谦让,当时很使我们难堪。事后才知道,按当地风习,妇女是不能和外来客人同台吃饭的。所以她们认定,和“高贵”的北京来客,特别是配着闪光肩章的“大官”一起进餐,即使在荒野也是绝对不应该的。

(未完,待续)

(继续)

太阳下山了,溅起一片变幻多姿的暗红色。随着最后一抹晚霞从空中消失,夜幕笼罩着寂静的群山。徐徐晚风送来林中特有的清香,安谧而温馨的夜,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为了防避野物袭扰,我们点起了篝火,经过再三邀请,两位姑娘总算靠上来和我们围坐。这远离村寨茫茫黑夜中的篝火,就象宇宙的圣灵,以它难以名状的凝聚力,把我们五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时,尘世的尊卑,种族的异同,文化的差距,甚至男女的隔阂都变得淡漠了。剩下的只有共同的命运,相互的关怀,纯真的情谊和青春的遐想。姑娘不再象白天那样的严谨拘束,稍微敝开了那紧闭的心扉,偶尔也抬起头来以少女特有的神情注视我们。直至此刻,我才真正注意到两位姑娘的外貎,她们都有着圆圆的脸盘,明亮的眼睛,稍厚的嘴唇,有点像姐俩。高挽的秀发,硕长的脖颈,颇有欧洲贵妇人的神韵。紧身的上衣和短小的筒裙,明显地绘出少女身躯的曲线。在篝火映照下,全身象笼罩着淡淡的轻纱,暗红的脸颊闪着青春的光泽和风采,纯朴里透着灵气,显得端庒,善良而充满活力。

为了打破这沉寂的气氛,也为这难得的聚会增添情趣,我们请她俩表演个节目。在一番推辞之后,姑娘手拉手站起来,执着树枝,为我们跳起了当时在黎族女子中很流行的《花棍舞》,在万籁俱寂的密林深处,衬着月色,围着篝火,欣赏这发自内心和略带羞涩的表演,确是一次极其特殊的艺术享受。作为主人,我们当然也要作出艺术上的回报。说实在的,我真想唱一段“莫斯科郊外的傍晚”,因为其中“夜色多么好,心儿多欢畅,多么迷人的晚上”这几句歌词太符合此时的情景了。当然,从客观对象和效果出发,我只能和战士们一起唱“我是一个兵”。可能是有生已来第一次观看外地人的演唱吧,姑娘毫不掩饰她们的喜悦满足之情。

(未完,待续)

(续上文)

夜深了,正当我们商量怎样安排这两位姑娘休息的时候,只见她们动作灵巧地从附近拢来一大堆杂草在篝火旁铺好,并让我们先睡,说她们另找地方休息。推让是徒劳的,姑娘可能出于害羞和其它原因,休息地点最好是由她们自已选择,于是我们也就顺从地躺下了。从早到晚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劳累,我们几个小伙子倒下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天已发亮,篝火仍在燃烧。我把战士叫醒,只见两位姑娘,提着热腾腾的稀饭,从坡下走来。和昨日一样,她们还是偎在一起静静地看着我们进“早餐”。我随口问:“昨晚休息得好吗?”她俩神秘地一笑,道出了实情。原来她们整夜守在旁边为我们看火,根本没合眼。两位姑娘对我们这样悉心照料,是出于对“大军”的敬重,还是来自少女的纯情,我也说不清。对她们挚诚的心意和整夜的辛劳,我们除了道一声谢谢,还能说什么呢!我突然想起从孩提时代就深印在脑海里的关于白雪公主的童话。我们这两天的遭遇和那些突然得到白雪公主照顾的林中小矮人的景况,真有点相似。

抓紧完成了点上的工作,吃过姑娘们准备的午饭,我们便匆匆往回赶。路上,我煞费苦心地考虑应该怎样报答这两位“公主”。五十年代的社会风尚和物质条件,在极其闭塞的五指山区,加上我们那深受群众崇敬爱戴的“大军”身份,使如何酬谢的问题,变得既简单又难办,我最终决定:给她们每人送两支测绘用的中华牌铅笔。现在听来,似乎非常可笑,可你想象不到,当她们双手接过这份礼物时是多么高兴,简直有点受宠若惊。

(未完,待续)

(接上文)

姑娘的泪

五十年代初期,我们野外测量队人员缺乏,一个作业小组只有三,四个人。野外作业中大量的体力劳动靠在当地雇请的民工协助。民工的任务主要是往作业点运送标材,水泥,沙石和转移驻地时搬运器材工具,生活用品等。

岭南山区,层峦叠嶂,高耸陡峭,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门就翻山,下山又上山。有路还好,一旦落荒,更是荆棘丛生,乱石嶙峋,穿越其间,往往衣衫磨损撕破,身上伤痕斑斑。说来也怪,那里雇请来的民工,一般都是妇女,更多的是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光着脚丫,冒着酷暑,翻山越岭。看着那自若的神态,矫健的身影,灵巧的换肩动作,真使人难以相信那细小的身躯会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经常都要夜间赶路。在那漆黑的夜晚,绕着悬崖险路,踏着小桥急流,遇到过森林中的猛兽,踩到过草丛中的毒蛇。我终生都要感激那些民工,是她们以山民特有的勇敢,镇静和经验,奇迹般地逃避了许多危险可怕的意外。

提到这些岭南的民工,我不能不讲述一件直到今天仍使我感到内疚的事。在岭南一个偏僻的山村,一批请来的民工正为我们往作业点运送建造标架的木材。听说一名民工在路上摔伤了,我急忙找去。当时正值梅雨季节,小道曲折泥泞。在离村不远处,我发现一位二十来岁的姑娘,衣服破旧,满身是泥,正在艰难地往村里爬。原来,刚才她扛着一百多斤的木料,一脚打滑,倒进路边的水沟里,腰被严重扭伤。我忙把她扶起,搀着她一拐一拐地走进了村公所,心想这回可惹麻烦了,赶忙找来村干部商量如何处理。没想到村干部回答特别干脆:“这是地主子女,你们不用管,我让她家来人领回去就是了。”说完转身走了。我不知所措地看着痛苦而惶恐的姑娘。在那个政治气氛严峻的年代,“阶级界限”给人们之间划开了一条巨大的鸿沟。作为一名军官,我不便采取更多的举动,只好掏出身上仅有的十多元钱,塞进她的口袋,说:“回去买点药,抓紧治。”她抬起头看着我喃喃地说:“多谢大军,都怪我自已!”想起刚才村干部那爱憎分明的面孔,我也没有勇气送她,只是轻轻问了一句:“自已能回家吗?”她点了点头,默默地扶着墙一点一点往外挪去。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她那闪烁着泪花的目光,但始终无法判定那眼神儿所表达的是惶惑?是痛苦?还是感激!

(未完,待续)

(续上文) 

雪夜情缘

一天深夜,已经连续工作了五,六个小时的我,要到室外方便方便,同时清醒一下睏睠得几近麻木的大脑。出了房门,投入一片黑暗,只觉风停雪住,万籁俱寂,寒气藏在黑暗之中,砭人肌骨。顺着门前小道走出百十米,我就被零下近三十度的低温迫的拆返回来。临近平房,发现有人扒在窗外往里张望,上前查看竟然是个女的。“你找谁?在这里干啥?”“你能帮我叫坐在边上那位同志出来一下吗?我有事找他。”他指的正是M军官。深夜探军营,虽然引起我几分警觉,可M军官是我的好友,又正值谈婚论嫁的敏感年龄,可别误人好事,这个忙我不能不帮。回到屋里,我给M军官递去一张条子,他看后走出门去,不到二十分钟又返回来继续工作,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第二天,M军官告诉我,她是县城的小学教师,父母在林场工作,那天她探亲返回,与他在小火车上邂逅,几天来她对他始终难以忘怀,在打听到部队驻地后,一连三个晚上冒着严寒前来窗外探望,被室内的工作情景强烈地吸引和震撼,既崇拜又迷恋,以至不能自持,坦诚而热切地提出要和他交朋友。“你怎么想?”“她很纯,长得也不错,我觉得可以考虑,准备和教导员汇报一下。”(按照当时规定找对象先要经过组织政审)。

在不久后的一次支委会上,教导员曾给大家通报,M军官认识的女教师,经过外调,她父亲历史有问题,抗战时期参加过深山老林的武装活动,也弄不清是抗日联军系统还是土匪流寇,已告诉小M,不同意他们交往。之后,我被调到别的作业队执行特殊任务与M军官难得见面。大约两年后组织安排他转业,回到湖南老家。

九十年代,一位湖南战友来京作客,我关切地打听M军官的情况,得知他转业后,在本县任中层干部直到退休,他的吉林籍夫人是县中学优秀教师,年轻时被当地誉为“关东美人”。

(未完,待续)

(续上文)

沼泽行动

在中国版图的东北角,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汇合处,是有名的三江平原,其中一片巨大的湿地,曾被称作三江沼泽。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排水垦植,湿地范围逐渐缩小,如今已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可在以前,这里因为有着与红军长征经过的毛儿盖草地类似的地理环境,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而荒芜人烟,同时也是国内少有几处大地测量空白区之一。

五、六十年代之交,根据战备需要,填补这片测量空白区的课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级令我带领几个作业小组,进入三江沼泽,摸清地理地形情况,探索实施大地测量作业的可能性。为了便于与上级联系和确保安全,从有关部门抽调了报务,机要人员配合我们工作,还配备了比较优良的轻武器。经过对试验方案的反复研究和各种特装的认真筹备,作业选定在冬天已过,雨季之前的黄金时段实施。从佳木斯乘船抵同江县,采购了足够的粮食和副食品(在那个年代凭军队特供证也只能买到黄豆,粉条等)再乘马车到达沼泽前沿的最后一个自然村。这里紧临黑龙江畔,村民半农半渔,每年抓紧短暂的夏季抢种一些玉米,土豆储备自给,其余时间撒网和凿冰捕鱼,运到集镇销售(在村里我们有幸买到一条近四十斤的大鲤鱼,三十多人饱餐了一顿)。得知我们要雇请一名向导深入沼泽工作,村干部面有难色,说甸子里(当地人称沼泽为大甸子)有许多“黑泡子”,行人一旦误入,迅速下陷无法自拔。多年来,进去採药,打猎的人中,已有数名有去无回,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现在已很少有人敢深入甸子。当然,说归说做归做,在我们手持的省,地,县各级红头文件面前,村干部对任何要求都无法拒绝,最终还是指派了一名中年向导(年轻时,他曾随父亲进过甸子,其父被毒蛇咬伤,至今卧床不起)。

(未完,待续)

(续上文)

地处高纬度的三江平原,夏季天亮得特早,村里套了几辆大车拉着东西,还为我们几名军官各准备一匹马,浩浩荡荡往甸子里开进。走了大半天,只觉得地面发软,车辙越陷越深,村干部说已到了甸子边沿,前面只能靠步行,便领着车马往回返。向沼泽进攻的战斗,应该说到此时才正式打响。 出发前据村民介绍,三十年代曾遇大旱之年,甸子里许多地方水干了,老乡们结伴进去搞副业,在里面还盖了一间草房。我们这次前进的第一目标,就是要找到这间草房,在那里建立一个指挥所,作为作业组的联络点和后勤供应站。

我背着个人行装和向导走在前面,其他人员各负重七八十斤一路跟进。举目远看,淡黄浅绿一马平川,与一般草原无异。其实地面长着一丛一丛直径二三十公分,高度不足一米,间距约一步之遥的水草,由于天长日久,岁岁枯荣,每丛水草内部根系缠绕,变得非常坚挺,人踩其上也不倒伏,俗称塔头,塔头下面多是软坭地,人在塔头地行走,只能从一个塔头跨向另一个塔头,一旦踏偏跌落再爬起来,虽然费神费力,行进还不算太困难。

再往前走,塔头越来越少,只长着稀稀落落的高草,地面变得柔软颤动,人踩着的地方往下凹陷,过去后又弹起来,就像走在一张巨大而又极其柔软的沙发床上。原来沼泽越往里走,积水逐渐加深,这里生长的是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另一种水草,它们生生息息,盘根错节,成了覆盖在水面上的大软垫子,俗称漂筏地。在漂筏地行进,各人要拉开距离,避免“软垫”不堪重负被踩漏。此时,向导的作用极其重要,因为这是一张到处暗存空洞和裂缝的“软垫”,人一旦误入空洞就会陷入淤坭难以自拔,向导则能根据生长水草的高矮和颜色选择安全路线,绕开大的陷阱,当然小的失足是经常发生的,这只能靠自已艰难挣扎爬起来,别人前去拉你,将会一起陷得更深。接近黄昏(下午八九点钟天还很亮)到达一片比较周围高出一米左右的硬地,放下背囊,全身酸痛的我们都瘫倒在地,但马上又被向导轰起,只见他神情严肃地要我们赶快脱衣服抓蚂蝗。原来甸子里滋生着许多肥大的蚂蝗,每遇人或牲口即叮上吸血。果然每人身上都发现若干条吃得饱饱的指头粗的蚂蝗,头部的吸盘已经深入皮肉,拔也拔不出来,只能用香烟烧烤,逐一将其剥离,虽然不怎么痛,但伤口处往往鲜血淋漓。天将黑时,仿佛突然从地下冒出团团蚊子,个大而凶猛,争先恐后地扑向人们身上任何一处祼露的部位,涂防蚊油,戴防蚊帽都不解决问题,天黑后一切活动(吃饭,开会)只能是躲在各人的蚊帐里进行。

经过近三天跋涉,终于找到了那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土房,虽然潮湿简陋,但比住帐篷还是强百倍,我们心满意足了。试验工作按预定计划展开,每天都穿行在水草地上,都 要烧烤蚂蝗躲避蚊子,都要喝着混浊的泥汤,都要定时通过电台向上级请示汇报...... 奋战近两个月,任务顺得完成。感谢马克斯在天之灵,虽然遇到过各种意外,有惊有险,而且小分队的成员都变得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很像一群“丐帮”,但总算一个不少的返回了。试验结果如何,恕我不便叙述,顺便一提的是,参试人员中有若干名干部战士当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或荣记三等功。

结束语:
我已经经历过一段充实的生命,
我已经历经每一条道路。
但比所有这一切更为重要之处在于,
我以我的方式做了所有这一切。
遗憾,我确有一些,
但值得提及者并不多。
——摘自美国已故著名歌手弗来克.西纳特拉的歌

附录:

提干后用头三个月工资购买的上海照相机,跟随作者南征北战近三十年,留下了一些野外

生活剪影。现附上几张,已佐证所述故事之真实。

刘力山注:何永强校友的回忆文章已抄完。书中有相片若干。待我翻拍,然后请德国佬帮助放上网供同学们欣赏。希望能够成功。 谢谢德国佬帮我把校友何永强在部队的生活照放上校友网。这些相片是从前用胶卷拍的黑白照片,又经过印刷,所以效果就只能是这样子了。从第一张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永强在附中读书时的身影。从永强的文章中我们知道他在部队的经历真可与“金戈铁马,气呑万里如虎。”的军旅生涯相去不远了。我也是一个曾经当过兵的。比起永强的生活,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不过我还可以与永强曾经同在一个队伍里而倍感自豪呢。谢谢永强为我们记录下如此精彩的历史。我想,后人看了也将有感于斯文。

刘力山补注:因制版不便,图片就不上去了。如要看,请上网上看。谢谢。

我是一个兵

再过几天就是八一建军节了。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的伟大节日。1950年,当时我才14岁,我在广州迎接解放也才一年多一点。但新生的共和国在我这少年面前已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就在这万众欢腾的日子里,帝国主义就把侵略战争放到我们新生的共和国面前。我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在祖国的感召下,义无反顾的就投身到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中。我现在也不完全记得当时我有什么复杂的想法。但有一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一直在心中荡漾。虽然我当的是空军,而且是个文化兵。完全没有上战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就当时我们参军时的志愿就是不管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要干什么的思想还是坚定的。我在部队“英勇奋斗”了四年(我的复员证是这样写的)我又回到我的母校附中读书了。现在一晃一个甲子过去了,四年在我的生命的长河中的确是很短暂的一瞬。但我以为它在我的生命中确实是不可磨灭的光阴。它让我知道,我曾经是一个兵,就要终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眼睛要看得清,立场要坚定。无论遇到什大风大浪,都要勇往直前。我在后来的生活中的确遇到过各式各样的人和事。但我在部队时所建立的人生观还是一直的指引着我。现在又一个建军节就要来临了。我们的解放军也更加强大了。我为我曾经是他们中间的一员而庆幸。我将继续努力,决不让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蒙污。

八一建军节不知不觉的已过去了一个星期了。这些天我的心一直为大阅兵和习大大在各种场合的讲话所吸引。过去八一建军节我们这些原空军18师的老兵必定要相聚,大家共同回忆过去那不能忘怀的日子。可是这些天却不见动静。我打电话问我们一同参军的老战友。原来很多同伴都有各式各样的老病。其实我也患有比较严重的坐骨神经痛。于是大家就只好在电话上互相问侯了。老战友许宁伟以一幅老红军的画作代表了大家对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怀念。我请德国佬把它放到我们的校友网上,也算是大家都会不忘初衷的纪念吧。

话说大戏

在《烟花的回忆》贴子中,我说过“在珠三角乡镇时有演‘大戏’”一事。解放后人们本来说的“大戏”已改称“粤剧”了。记得从前演大戏对话是用“官话”对白的。“官话”据说就是桂林当地的土话。有点如现在的普通话。不久前我家装半截门,来的师傅是广西人。我听他们说话不好懂。我问他们是广西那里人。他们说是柳州。我说桂林的官话我还能听一点。他们说,桂林现在旅游人多,所以现在都讲普通话了。从前粤剧大戏用“官话”对白。广东人似懂非懂。有一次,演大王的大老官(头牌演员)正打坐在台中。一个小兵卒跑上前台用官话向“大王”报告:“报告大王不好了,蕃薯煮焦了。柴多水少。”大王于是也用官话回应:“赶快班师回朝,后台再战。”于是全体人马跑回后台,大嚼其蕃薯了。可是广大观众却不知就里。只好等演员们吃完蕃薯,再演下去了。后来我们看马师曾红线女演的《搜书院》对白就是用纯粹的广州话的了。

烟花的回忆

香港回归20周年的烟花汇演着实辉煌。记得解放前广州从来就没有放过烟花。58年我初到越秀山体育场工作,如果我没有记错,58年国庆9周年广州市政府就在越秀山体育场放烟花庆祝。那时放烟花主要是在场地上搭棚在棚上燃放的。也有一些打到天上,但不多。花式也与现在燃放的烟花有所不同。只比现在小孩燃放的大而花式多一些而以。59年国庆节也还是在越秀山体育场放烟花。那时已是打到天上开花了。次日我们与环卫工人打扫场地,只见满地都是有如椰子壳的烟花弹壳。因为越秀山体育场看台太陡,那时对维持治安的经验也不多,所以发生了观众踩踏,死伤了一些人,后来放烟花就不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了。后来放烟花就改在白鹅潭,我就没有去看了。再后来是“文革”,那时只有派仗还放什么烟花?!香港放烟花是在维多利亚港的趸船上放的。我曾在香港东区走廊上和半山的大厦的阳台上看烟花。这样的位置看,果然震撼。回到广州生活,有了电视,人又老了,就不用劳师动众的到现场看烟花了。香港放烟花是由一些大公司赞助的,花几百万元,为公司做做广告,人们也得到娱愉,何乐而不为?久不久,放一下,喜庆。虽有违环保,好在短暂,也就算了。

九七回归,我当时住在广东道。我真想在窗外挂一个对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我对彭定康很反感。但一想,人家都“棚尾拉箱”了,放过他吧。

注:从前珠三角各乡镇时有演大戏的。各戏班都有雇请花尾渡做红船。演完了就从戏棚的后边把戏箱等物装船运走。这就叫做“棚尾拉箱”。刚巧彭定康的老婆的中文名就叫做“彭美拉”。也不知香港那位报纸的老编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她和“棚尾拉箱”联系上一起,在香港 也引为笑谈。一笑。

西安旅游有感

西安是世界知名的文化古都。当地的文物古跡遍地都是。“ 碑林”“华清池”“兵马俑”......真让你数不胜数。多年前 我也曾在西安流连多日。当时我们就住在西安的榴花宾馆。据说西安的市花就是石榴花。可是当我们去到宾馆的餐厅见到的一个硕大的屏风时就顿时有如刺在喉的感觉。那巨大的黑漆屏风用斗大的金字书写了一首“诗”:“风吹榴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长安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当时我就想,这不明明是篡改李白的七言古诗《金陵酒肆留别》吗?李白的诗: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一个文化古都闹出了这样的笑话,未免也太过不应该了。不知现在它改过来没有。看到了我家石榴树满树的红花,我不禁想起了这段往事。

西安真是个很值得游览的地方。那里有保存得很好的古城墙,如果你喜欢书法,那碑林就真是不可不去留连一 番了。走出城外,华清池就非去不可。“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意境也多少可以领略一点吧。如果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一点兴趣,那么“捉蒋亭(现在叫兵谏亭)”就非去不可了。走远一点“兵马俑”就是美国总统列根也留连忘返了。讲到吃,那里的拉面的确一流。什么驼蹄羹马奶酒,高贵,但味道欠佳。羊肉泡糢味道一般,但吃得费事,不吃也罢。只是西安真是要去走走的。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有感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喜庆日子,我整天都守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习近平主席在香港的活动和香港及内地与外国人对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评述。其实我作为一个现在手拿香港身份证却在广州生活的人心中何尝不是感概万千呢?不久前我在我的旧书中翻出了一张我在89年写的在香港《突 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小文《老衬亭的联想》的影印件。现在我就先从这篇小文中引述一些段落说起吧: (如下是引文)报上说太平山上的老衬亭可能要拆掉建高楼大厦了,我心中引起了 不少的感概。是可惜,是怀念,还是对香港瞬息巨变的概叹?一时也说不上来。

记得十年前我初到香港 ,当晚我的亲戚就亲自驾车送我上老衬亭看香港 的夜景。那时香港 最高的楼宇是康乐大厦,而金钟地段还是一片地盘。可是从老衬亭往下望却已是一片灯火海洋。......我的亲戚说:香港 就是一个大商场,商场如战场。总是你揾我老衬,我揾你老衬,从老衬亭往下望,全香港都是老衬。所以这里就叫“老衬亭”了。我略有所悟,但初到贵境,心想香港大概不至于这样残酷吧。

十多年过去了,我打过工,也与人合伙做过生意,无论是打工还是做生意,那基本上都是按规则办事。也不存在谁揾谁的老衬吧。 ......

后来我在报上看到有“非法劳工,他们无证工作,是犯了法的。可是他们并不是去杀人刼货 呵!他们不就是为了多攒几个钱吗?我真要咀咒那些无良的顾主了。为了多攒一点钱,就非法雇请这些无证劳工,而且在出粮时又暗中报警,连这一点点的血汗钱也吃掉。我主张把这些无良雇主捆在老衬亭,让人们看看这些专揾人老衬的无良雇主的咀脸。

......

还有那些“民运份子”,他跑到国外,吃着牛排,喝着香宾,还嚷着要外国人制裁中国。他们 不知按的什么心?想让中国人民永远过穷日子?

......

我倒是希望祖国真真正正的开放了,不单咀上说是开放,而且行动上也要开放。不单止叫 人到国内投资的开放,还应该让人民真正得到开放。给机会让人民放开手脚,开动脑肋努力生 产。这样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丰盛,人民也就会安居乐业了。那个“老衬亭”还是让它立着吧。让它看着香港 成长,让它看着香港 繁荣昌盛。让它看着香港“九七”之后越来越好!

我在89年写的一篇小文就摘抄到此。现在离“九七”年香港回归也过去了二十年了。现在香港 那个著名的“老衬亭”已改名做“凌霄阁”了。现在国内还有人去香港 做黑市劳工吗?祖国的繁劳昌盛,香港的繁劳昌盛,已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了。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在电视机前看了一整天电视。大家都为祖国和香港的繁劳昌盛欢欣鼓舞着。临睡前,我还是要把这一切先放入网,否则,今晚真或者兴奋得沏夜无眠呢。

石榴 蕃石榴 蕃鬼石榴

我家花园重整,儿子买回来一株约三米高的石榴树。经过几个月的休养生息,前些天就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这花朵红得辉煌。我以为在日常见到的花卉中它是红得最鲜艳的一种了。从前人们说男子倾慕女子,说他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那是不是就是指她的裙子红得象石榴花似的呢?又过了几天,我家的石榴树已结出了不少果实。不过花还是照样开着。石榴树的叶子绿得可爱。一眼望去,红的火红,绿的碧绿,加上满树星罗棋布的小石榴,使满树显得生机勃勃。我第一次见到树上长着石榴是在我第一次去故宫参观时在故宫的花园中所见。想不到今天在我家的花园中也能见到如此美丽的景象。现在不时在街上也能见到有成熟石榴水果卖。我也买过几次。但我总觉得它虽然味道可口,然而它的果实中总有一粒硬硬的种子,让人吃之不胜其烦。而且它不顶肚,不实惠。广州有另外一种也叫“石榴”的水果,不过它前头加了一个“蕃”字,叫“蕃石榴”。最著名者莫如广州市郊大塘出产的蕃石榴了。因为这种蕃石榴成熟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之不过这香味保持不久就消散了。所以从前大塘人只在中午採摘,小贩就上街高喊:“大塘晚市蕃石榴”。现在大塘的蕃石榴还有得出售,最佳者就是“胭脂红石榴”了。现在市场上要超过十元钱一斤。不过这胭脂红石榴却不是随时可以买到的。现在市场上卖的是一种据说是从泰国引进的蕃石榴。它个大,但味道平平。我不喜欢吃。广州水果挡有一种叫做“蕃鬼石榴”的水果。记得从前我在宝岗体校时有一次去康乐的中大附小校访。老师摘了一些他们学校种植水果送给我。他们说叫做“蕃鬼石榴”。我拿回去有人说好吃,有人说“怕怕”。我对它确实不敢恭维。味道怪怪的,有点象大树菠萝。现在街上有时也有得出售。只是我从来就不敢买它了。

有一年深冬,我到北京西山旅游,看见一株高大的柿树,这时柿树叶子已落尽,满树挂着红红的柿子,而园艺工人就是没有把柿子摘下。人们看到满树的柿子就象树上挂着一个个的小灯笼,煞是好看。我想,我家的石榴即使成熟了,也不应该把它摘下,就让它在树上长着。这样,让人们看看,欣赏着。这不比吃了满肚子硬核的石榴更有益得多吗?前年,去年,我家的龙眼让同学好友称赞不绝。可惜今年时至今日,我家的龙眼树还不见挂果。而邻家的龙眼树已花满枝头。是不是我家的龙眼树今年适逢小年呢?果真,那就只好等待明年了。胭脂红蕃石榴放久了就会失去香味。这时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不文的卓号“鸡屎果”。不过水果店是不会标榜这个名字的。“鸡屎果”,那么不雅,谁还吃得下口?谢谢德国佬帮我把相片放上网,并配上胭脂红蕃石榴的相片。谢谢。

清明节的感想

清明节是中国人传统祭祖的日子。我父母都长眠于我家乡龙门永汉我祖家的土地上。我住在番禺大石镇,离老家不过一小时的车程。但我今年已经八十有一,且因为我长时间不外出,很容易晕车。且不能走远路。所以我儿子就不让我回乡拜山了。前天接到通知,我班在北京的吴国是回广州祭祖,并抽空与当年附中的少先队辅导员聚会。我当然要与会。而且心怀惭愧,人家北京都回来祭祖,我身在咫尺,却不能成行。昨天在北京的何永丰给我发来一个视频,那是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朗读了他的《草房子》。我特别聆听他关于他做语文老师的爸爸对他的教育。这又让我想起,我爸爸也是教语文的老师,从小我爸爸就很重视我们的学习。他工作也很忙,但他常常给我们选读一些范文。在我还是读小学时,他就要我们熟读一些古文。简短的他就给我们讲解内容,长文就让我们先读熟了,说长大了自然就会领会。稍长,还会给我们讲解文章的结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等等。后来我参军了。我在部队不停的向父母写信。有时出差,我就把路上的见闻写成长文寄给爸爸。他每逢收到我的信,都会认真的批改,然后再寄回给我。这对我的语文学习真有莫大收益。我妈妈也是教师。不过她只教小学。她没给我讲文章,但她满肚子都是故事。她就不停的给我们讲故事。什么《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张口就是故事。这也让我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惭愧,我没有如爸爸所愿成为一个文学工作者,成不了作家。现在只能做一个“坐家”。正如侯宝林说的,只能坐在家里。还好,我还是我们网站的一个“版主”。还算是和写文章挂上一点钩吧。这也算是在清明时节能够给逝去的爸爸有一点交待吧。

话说烟肉

1942——44年,我爸爸在粤北坪石的中山大学先修班教书,并在当时的中大附中兼职教国文。我当时就在坪石读小学。坪石往北不远就是湖南省的边界了。所以坪石的街市也多有湖南的物产出售。我那时年纪小,时隔多年,所以很多事物也记不大清楚了。但有两种食物我还是深深的记忆在脑海里。一种就是湖南烟肉,另一种是一种用黄豆磨碎了不隔豆浆,经过发酵而成的一种豆饼。这豆饼买回来用肉碎辣椒炒香了吃,餸饭一流。可惜现在不见有得卖了。烟肉,从前广州杂货店也有得出售。我是“一家之煮”时也不时买来煮食。可是后来成了“专职採购”后因怕人们说它黑呼呼的,就没有再买它了。现在儿子说好,我也就“旧事重提”吧。这湖南烟肉的制法有点象广东的腊肉。广东腊肉是用五花肉切成条,用各种佐料浸渍后风干,就成了腊肉。所以从前广东腊味要秋后才有得供应。而湖南烟肉是把猪肉切成条,挂在特建的炉子上,用谷壳烧成烟,把它熏干,就成了烟肉。所以湖南烟肉一年四季都有得出售。现在广东腊肉因为用机器生产,靠电,不靠自然风,所以也一年到晚都有得供应了。我曾到云南的芦沽湖旅游。那里居住着以女性为中心的一个小数民族。他们由一个老奶奶当家,整家人都住在一所大房子里。男女是通过“走婚”而成亲的。不过据说现在人们的婚姻也是比较固定的了。我也曾到他们的家里参观。大房子的中央有一个大火炉,作为冬季取暖之用。从大堂到厨房之间的通道上有一排排的木格,上面摆放着很多一条条挡好的猪。据说这些猪挡好后全猪内外都涂满盐巴,让它在格子上被火炉和厨房里的烟熏上好多年,就可以拿来生吃。我们在当地的餐厅吃饭时也要求整些这种猪肉来吃。不过请把它煮熟了,我们真不敢生吃。吃时感觉就和湖南烟肉差不多。这又是我们旅游的一种收获。大概这种烟猪也不会在内地出售吧。

诚信让我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

大石有好几个街市,我特喜欢去原大石镇的大山村委会旁边的大山市场买菜。那里有十多挡由外来人们开设的菜挡,也有几挡是本地人销售自产的果菜挡。我昨天就到一位本地的老婆婆卖菜的挡口买她自产的大蕉。要了四只,老婆婆说加一只收我两元吧。于是我就付款收货。老婆婆在把蕉放入胶袋时发现有一只蕉因太成熟而开裂了,她说:“这是次货。”要退回我五角钱。我说:“没关系,把表面括去一点就可以了。”她硬是要退回我五角,我坚持不能要。她说:“这是我们的规距,不能没了规距。”最后,我看她真的要生气了,只好要回那五角钱。这时矮小的老婆婆当堂就在我面前高大了起来。我想,五角钱事小,但老婆婆对信仰的执着却着实让我肃然起敬了。

记得十年前我曾随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朋友去云南旅游。当我们乘汽车从丽江去泸沽湖的路上,在半路小休时,大家都到路边的小摊买零食了。我就向一个小贩买了一个大大的结子石榴,付了钱并请她代为剖开。谁知一打开发现里边已被虫子蛀烂了。我也只好自认倒霉了。这时,只见小贩又挑选了一只大大的石榴,并且也把它打开了。果然好好的。我正准备再给小贩付款。她说:“不用给钱了,我不能把烂东西卖给顾客。”在这个穷乡僻壤,我的确遇上了如此纯朴的人民。现在十年过去了,这事却一直在我心中环绕,历久不忘。

又过了一年,我还是随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朋友去陕西河南旅游。当我们乘汽车从西安去延安时车在黄土高原行走。一路上我们愉快地欣赏着壮丽的河山,路边有很多苹果林,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苹果,煞是好看。到离延安还有好一段路的一个小站上,我们下车小休。很多小孩子拿着一篮篮的苹果在叫卖。我向一个长着红红笑脸的孩子问多少钱一篮。他说:“八元。”我给他十元钞票,他说没有零钱找。我说:“算了,就给你十元吧。”他拿着十元钱赶紧的向家里跑。这时汽车也开车了。只见小孩子手里拿着两元钞票向汽车追赶过来。我让坐在后边通气窗口的同志招呼小孩不要追了。小孩还是一直的追赶。直到他知道确实追不上了才无奈地站在那里,手里还是扬着那两元钱。我们全车人都分享了这篮子苹果。这苹果个子不大,但我们吃了都感到这苹果特别清甜。因为这是革命老区,我想,我们还没有到达延安,就受到了一次很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不是吗?这里的人们就是如此的讲究“诚信”。

陆游有诗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现在人们就都诵读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了。我却一直对“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念念不忘。“诚信”就是我们老祖宗留存下来的古风,我们今天就要不忘古训。让我们的社会和谐,团结。

上星期我到香港生活了一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就是为了我的老年津贴如果不在香港在一年之内住够六十天,香港政府就会扣我的津贴。所以只好无事找事,在香港坐“老年津贴监”了。又因为我腿痛,走路不利索,所以我连街也少上了。不过在我接触的香港人中,我以为人们大都比较和平。对内地人也没有什么不客气之类的态度。对国家的繁荣进步也大都表示赞赏。可是打开电视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香港 就要举行特首选举。电视上什么言论也出台了。连那个乞人憎的长毛也说要参加特首竞选。那长毛我从一开始就连看他一眼也要洗眼。但香港也会有人给他助选。这就是香港之为香港。所以香港的电视新闻也没有什么意思。我就只爱看那动物世界了。本来想找成基等老同学聚聚,但腿痛,也只好作罢。下次去香港如果能走动,一定要找成基们聊聊天才好。

冷清的城市 热闹的乡村

我现在住的大石镇据说是全国最大的电视屏幕的集散地。有好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电视屏幕商店。店主店员大都是全国各地来的。大石的原居民本来大概也不算太多。很多住户也是全国各地来广州工作或经商而在大石买了楼或租住在大石的。所以春节一到,就如投林鸟般各自飞回老家,或出外旅游了。所以现在的大石街上是空空荡荡的,连平时路边停满了的小汽车也各奔东西了。我儿媳是澳门一家大娱乐场所的头头,她得要回去照料。孙女原本是在澳门读的中小学,她又要与她的同学好友相聚。我那亲家不会广东话,也要与她们一同回澳门过春节。所以现在我家就只有我三爷孙。我儿子还要成天到市区会他的同学好友。所以平时家里就得我两爷孙了。好在现在麦当奴春节也不休息,我们两餐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儿子说:市区也是水静河飞。就只有公园酒楼人丁兴旺了。网上说,北京也是显得十分的清静。我家亚姨今天回来了,她说她弟弟攒了钱,在乡蓋了新屋。就在春节前入伙。所以她回乡天天都要为她弟弟长厨。一连几天,天天几围枱,忙得她累并快乐着。而她们村还不止是她一家,很多家也是建了新屋。成天的炮杖响个不停。一派家家兴旺发达的景象。亚姨不停的把她们村的新事物说个不停,让我也感到十分之兴奋。我想,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新景象吧。

再说盘景

我在越秀山体育场做田径教练时家住中大旧校区的北斋。越秀公园的工会主席林应堃是我的好友。一天他领我到公园的苗圃参观。苗圃的师傅要送一个盘栽给我。那时我还不懂得欣赏盘景,于是我就选了一盘含笑花。师傅说,这花容易栽培,而且香气袭人。拿回家里,我爸爸喜不自胜,珍而重之的天天给它淋水。有一天我从农贸市场买回来一只鸭子。我爸亲自操刀宰鸭,并把鸭毛认真的埋在含笑花的周围,以作肥料。可是不几天,这花就死掉了。我爸只好懊悔不迭。人说,这是给烧死的。自此,直到搬入大石居住后,由于家居条件所限,除在干校外,我就再也没有种过盘栽了。不过我对盘栽的兴趣一直不减。文革后,我在广州西村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做教练,那里离流花公园不远。流花公园西边有一个叫《西宛》的去处,专门展览和出售盘景。有一次我和众多教练去那里游玩。就在入口处,摆着一个大型盘景,种的是一株“九里香”。这树挺拔,繁茂。很吸引眼球。再细看,标价2000大元。那时我们的工资才几十元。这立马就让我们的舌头久久不能缩回原处。现在这盘景不知价值如何?大概也平不到那里去了。在香港,很多有钱人家也好侍弄盘景。永隆银行的老板一生特爱盘栽,他有广大的花园可供他栽培,还出版了一册年历专以他的盘栽为图。我是这银行的客户,所以也获赠一册。渐渐他也老了,他怕他百年后无人照顾他的盘栽。而国内虽有很多栽培人才,但他的盘栽若送回国内也只能混跡这众多的盘栽之中。考虑再三,他还是选中了加拿大一间公园,那里有一位国内去的园艺师傅专门打理盘栽,又有一间巨大的温室,可以让他的盘栽安全过冬。于是他就把他的盘栽送去栽培了。在香港的很多佛教寺庙中都种有很精致的盘景。我也不时去欣赏。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每年都有盘景汇展。人们就把他精心培育的盘景送去展览,如果获得个一二三四奖也可炫耀一番。那里还有一个小学生展区。那里展出的不外是一些蔬菜番茄之类的展品。我也曾就此在文汇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说的是香港的教育就如这个展览的小学生作品,只求一时的好看,不求真正的效果。香港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考个什么状元之类的,但没有一个状元能成为栋梁之材。即如邱成桐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也不是什么状元。可惜今天我们国内的应试教育也走上这条不归之路了。正如成基说的,养盘栽可以颐情养性,益寿延年。那么已入暮年的我们就玩玩盘栽吧。

猪圈岂生千里马 花盘难养万年松

我们这个小区因为家家都有一个小花园,所以很多人都在花园里精心培植了很美丽的盘景。人就是有这样的一个本性——喜欢斗靓。这倒不一定是斗财。就算是斗艺术眼光吧。盘景可不是你有眼光就能养出好盘景。还得有心思和机遇。因为好盘景得要找。现在广州周围倒有很多花木苗圃。我就曾随儿子到这些苗圃走过。那真的看到你眼花缭乱了。如果你能在万木丛中发现一棵心水苗子,而苗圃老板又没有特别关心这苗子,你就算执到宝了。我们这小区有人就从大处着眼,专门种上了两三米高的老松树和一些大型盘栽。也人只喜欢小处入手,专门种植小型盘景。总之各适其式。我也常有空就到处走走,看看各家盘景如何争奇斗艳。我爱欣赏盘景,但不会弄。在干校时一些老同志侍弄的盘景也颇有看头。我不会弄,就只能种些彩色辣椒之类的东西。我儿子倒有一点艺术眼光,他好绘画,但没有多少时间玩盘景了。近日因为我家花园改造,他就到苗圃买了几个我看也很有看头的盘栽。花了多少钱我也懒得管它了。其中有一棵罗汉松。苗圃老板说:“家有罗汉松,一世唔忧穷。”这当然是商家耍的噱头。目的就是要你买他的盘栽而以。记得文革时动员青年上山下乡时就有一个联语说:“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盘难养万年松。”我以为这对联还真有道理。至于过去的一些政策是否合理,我就不作评论了。现在全家人就我最得闲了。我的住房外有一个阳台,待我有空,就到我们大石的花店找找,看能否找到一两盘好看而又容易栽培的苗木,让我也玩玩盘景也好。

新年的愿望

今天是2017年的元旦,又是一年新的开始。我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又得到新的进步,身体健康,事事顺利。昨天看凤凰新闻台有马鼎盛对战争的评述。我说马鼎盛是马师曾和红线女的儿子。我儿子说,怎么他的普通话那么灵光?我说他还是我们附中的校友,不久前他还宴请了我们的黄正老师和陈永平老师等老师呢。不过马鼎盛是在我在附中之后,在我儿子之前在附中读书,所以我儿子就不认识他了。我也只是在凤凰电视上认识马鼎盛的。其实附中的能人多了。在省实的大楼前就立有也是附中校友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校友多人。就我认识的校友中在中国的知名人士就有:十次世界举重纪录创造者陈镜开,国家体操队的张飞子,国家足球队的程洪森等等。就我的同班同学中就有广州市前副市长陈绮绮,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吴国是,广州中山医眼科医院副院长叶天才等众多知名人士。我想,在我们网站上如果能把附中校友中出类拔萃的人材多多介绍也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这就需要各位有心人的积极跟贴。我诚心的拜托了。

原来我搞错了,那天宴请黄正老师和陈永平老师的是马鼎盛的兄弟马鼎昌马鼎昌才是附中校友。马鼎盛是在北京读的中学。怪不得他的普通话如此溜光。不过马鼎盛做知青时是与附中校友杨小荔的几 位的同班同学在一起。杨小荔又是我们校友网的资深版主。她也不时向我们说起马鼎盛兄弟的故事。所以我就把这关係搞错了。不过也没关系。还是请大家把附中的闻人多作介绍,使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彩就好。谢谢德国佬的提醒。

饮衫!?

我的姪女生了一个小孩,今天摆百日酒。特邀我老人家赴宴。这宴会是一定要出席的。我弟弟八年前就走了,我得代表他前往。我儿子儿媳又在港澳,我虽然脚痛,也得免为其难了。今天天气突然转凉,得找一件合适的衣服才好。打开衣柜,琳琅满目,一时也真不易找出最合适的衣服了。记得几十年前,人们的衣服受到金钱和布票的限制,个个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过城市人,一般都会把一件最新净企理的衣服放落箱底,有什么喜庆例如有得“饮”才拿出来穿着的。名之曰:“饮衫”。现在不同了,即如我现在居住的大石,本来这里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现在工厂商店林立,平时女孩子更打扮得成只雀咁靓。谁个家里不是成箱成箱的新靓衣物呢?所以“饮衫”这个词我想年轻人就可能不懂了。于是我就在网上写一个贴子,立此为证吧。

一个并不有趣的笑话

我孙子从小跟我生活,平时就俩爷孙,所以很多事情我也就给他办妥了,免得他鸡手鸭脚。现在他长大了,很多事情就会只张口喊:“阿爷。”现在家里人多了,我就免不了常遭家人批评,说我对孙子太宠了,使他很多事情也不会做了。我只得接受批评。记得从前妈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从小什么事都要妈妈给他做了。直呈“衣来抻手,饭来张口。”有一次,妈妈要出远门,她考虑到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于是就做了一个很大的圆形大饼,饼中间有个大洞,把它套在孩子的脖子上。以为孩子会把大饼转着吃。谁知回来一看,孩子已经死了。原来他只把胸前的部份吃了,连转转大饼的活也不知道干。”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也警示我们对孩子真要从小给他们应有的锻练,不能太宠了。

豪宅之我思

我从前的学生说要来我家探访。我说,我家正在改造。我的学生纷纷说,你住的豪宅还要改造,那一定是很豪华的了。我说,我住的的确是一间大屋。这是沾了儿子的光。我于是就只得向我的学生讲了一通我以为的道理:我每天大概有三份之一时间是睡在床上,那只个佔据了半张床的位置。这和大家的处境是一样的。这就不去说它了。余下的时间,我是一家食物的採购者。这是风雨不改的干活。我也乐此不疲。因为我每天的运动量主要就靠它了。我在香港时老板娘喜欢同我一起去购物。无论是街市或超市或者商场。她都让我屁癞屁癞的跟着她,喜欢什么拿什么,还让我喜欢什么拿什么。因为结帐时她是刷卡的,卡是老板的,就好象付款多少与她无关。我现在也有好几张卡,但我被那些骗子懗怕了,我一律现金交易。我儿子每月给我一笔钱,我还有生果金,现在还多了一笔老年津贴。当然还有些“仓底货”。所以花钱我也不大计较了。所以购物也成了一大乐趣。要买什么贵重的,大件的东西,我就让儿子去点他的手机。除此之外,看电视,读书是我生活的主要活动。你说我还有多少时间到房子的周围转悠呢?这不就如大家有时到公园活动,或者到食肆叹茶一样吗?我对我的学生说,我的腿脚不灵,又不能骑单车上公园,我的活动还不如他们呢。人主要是要活得快乐。知足就常乐了。我的学生于是都纷纷表示同意我的见解。于是我又当了一回他们的教练了。

为了增长知识

我在附中读书时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一本苏联的科普读物,记得作者是著名的苏联科普作家伊林。那年代,我们都处在追求知识的时候,所以很多同学都拥有一册。又过了若干年,我又买了一本新的《十万个为什么?》。那已经是国内编写的书了。内容当然有了很多新知识。现在又过去了好多年了,几经周折,我这两本书也不知流落去了何方。最近,我又见到一本新近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内容当然又有了很多新的知识。也不知道这已经是第几版了,于是我又买了一本。虽然我已年过八十,但还是要不断的更新我的知识吧。从前看过它们的内容我现在也不能详尽的记忆了。但我想它们已经融入到我在学校学到的和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中学到的知识里头了。今天我还仅仅看了它的第一篇《宇宙探秘》,我已经在其中学习到好些新的知识了。根据科学家的测算,我们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这46亿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比如说,地球的年龄等同我们人的年龄就算是一百岁吧,那么我们人的一生就还不到一秒钟。这样算来,我们的生命也太短暂了。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人是可以做出很多伟大的事业的。例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的事业改变了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他就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有所贡献了。”(大意)我想,我的一生不知是否也不算“碌碌无为”吧。我这几十年我以为主要就是当过兵,做过二十年的体育教练。现在我的学生还不时来我家看望我,说在他们成长 的过程中我曾辅导过他们。这就使我老怀大感安慰了。我曾请我在附中时的同班同学梁鉴江(广东书法家协会的头头)为我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是明代状元杨慎的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儿子请书画店精心装裱了,隆而重之的挂在我家客厅的电视机旁。这《临江仙》现在可是名气大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把它作为开篇词。电视剧《三国演义》把它作为主题曲的唱词。很多旅游景点的文物店都有请书法家书写的字幅作品出售。用人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凡事都要看开一点。不就是这么几十年的光阴吗?我不知道这是否人生就应该如此?

再讲一个半截门的故事

上世纪五几六几年时我在越秀山体育场做田径教练。那时越秀山体育场的行政组长原来是东江纵队的老游击。他爱与我们讲他过去的故事。有一次他讲了一个笑话:他在广州解放当天就随解放大军进入广州城。他虽然是客家人,但还能讲不太标准的广州话,于是很快就派他进驻市内一个警察派出所。还在进城前他们就认真的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各种城市政策法规。进得城来,他们就发现头发长长的,很不整洁。于是他就和两位同是东江纵队来的同志上街理发了。很快他们就找到一家理发店。但他们都是在农村长大,从来没有进城发过发。这时他们只见这理发店大门是开着的,但中间还有一道半截门拦着。如何进去呢?他们踌躇着。最后他们还是鱼贯般从半截门下边钻进了理发店。理发师傅见他们这一伙土八路这样子入来,想笑又不敢笑,这时毕竟才刚解放,于是还是问他们是否需要理发?答应了。于是就安排他们坐上他们从来没有坐过的理发椅,理发了。那时广州的理发店还不是全能用上电风扇的。在理发椅的上方就有一张簾子,由一个人拉动一条经过滑车牵动这簾子的绳子而扇动一点儿风。我们这位土八路就觉得这真是无尚的享受了。理完发,问过了价钱。可是这时他们才发现大家都没有带钱。他们只好请理发师傅与他们一起到派出所取钱。那时广府人有一个信念:“生不入官门,死不入地狱”。何况这时才刚解放,还不知去到派出所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些师傅谁也不肯跟着去派出所了。最后他们只好留两个人在店里,另一个回派出所取钱结帐了事。未了,又因为他们已见过有人出入店门,他也就容光焕发的推开那半截门上街了。现在那位老游击还在,不过也行将九十了。

半截门的故事

近日天气热得非同小可。人们都热得开冷气也还觉得热不可耐。我家狗狗车仔虽然是狼狗种,毛不长,但密。它就整天躲在屋里,叹其冷气。但还是热。它还要不停的抓它身上的毛,以疏气。结果把屋里搞得到处都是狗毛。亚姨有意见了。我儿子说:“那就在大门处按一个半截门,把车仔拒诸门外。反正屋外凉快的地方还是有的。”这个半截门使我想起了妈妈讲的一个故事:从前广州西关大屋的门口为了採光,又不使外人随便进入,都按装有一个“趟拢”。这趟拢拉合时就把门外和门内隔开了,空气和光就可进入屋内,而人就不能随便入内了。话说前清有一个贪官,被官场开除了,但他从前曾有恩于皇上,皇帝曾奖一支龙头拐杖给他。于是他在乞食时就把这龙头拐杖在门外一竖,那时人们见到龙头拐杖是要下跪的。这就给人们很大的麻烦。人们为了躲过这龙头拐杖,就只好在门的趟拢外另装一度半截门了。我没有在任何文字中看过这个故事,那就权当在这炎炎的夏日给大家送上一度点心吧。大家就辜妄听之吧。

名落孙山的故事

最近孩子入幼稚园,小孩考小学,小升初,初升高的升学问题在电视和一些家庭中搞得沸沸扬扬。使得我这老汉心中也泛起了一阵阵波澜。1949年暑假,我小学毕业了。我爸爸曾在中大附中教书,我哥姐也是在该时刚在中大附中高中毕业。于是我的投考目标自然就是中大附中了。经过一番认真的准备,考试了。将放榜了。这时不知人们是有意或无意,我家里人们就讲了很多古今中外关于考试的故事。讲得最多者就是“白鼻哥陪考”。话说从前有钱人家为了让家中少爷好好读书,一般都有找些亲戚小孩伴读。到考科举时这伴读的小孩也一同参加考试。如果小孩“识做”,他考试的成积就不能在少爷之上。考取了,这是伴读小孩有功。考不取,少爷和伴读都落榜,那是老师无能。在戏剧中这伴读的化装最典型就是把鼻子涂白了。所以有所谓“榜上无名白鼻哥”。我家里人讲这故事大概意思就是说我这人好玩,读书不认真。要考中大附中这样的名校也是“白鼻哥陪考”的了。我心中愤愤然。但是自知也不算“出类拔萃”那一类。只好先忍着。看了榜再说。好,开榜了。一早,我也没急着出门。因为心中的确“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榜毕竟还一定要看的。那时我家住万福路,离附中不远。拖着沉重的步子到了中大附中看榜。一看,吓,我竟然榜上有名。于是我急急的跑步回家报喜。慢着,我家楼下是一家柴炭店,我于是就选了一块木炭,一面上楼梯,一面把鼻子涂黑了。这时我家的人们都已齐集在家,一见我这模样,都已笑翻在地。不用再说话了。我考取附中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这时我见我妈妈已眼泪直流。她最担心的事算是落实了。好,再讲讲“名落孙山的故事”。话说很久已前,有一个士子名叫孙山。他有一次与一伙同伴到城里参加乡试。考取者可以获得一个“秀才”的称号。第一名者就叫“解元”。那榜子就叫“解名榜”。孙山以最后一名考取了秀才。于是就急冲冲的回家里。其余没有考取功名的就不急着回家,而留在城里玩耍。一位有孩子一同去赶考的就问孙山,他儿子考得可好。这时孙山也不好直说。于是他就说:“解名尽处是孙山,令郞名落孙山后。”意思就是你的儿子落榜了。这就是“名落孙山”这成语的典故。

打烂砂盘纹(问)到笃

从前砂盘和擂浆棍差不多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厨具。我爸爸喜欢吃芝蔴糊,所以我家也常常用砂盘擂芝蔴糊。现在很多家庭都备有多功能食品研磨机或简单的豆浆机。而各大超市都有即买即食的芝蔴糊粉,买回家用水一冲就成了现成的芝蔴糊。不过我以为从前我家晚上宵夜时擂芝蔴糊时的气氛是现在的什么机或者现成的芝蔴糊所不能相比的。记得从前我家要吃芝蔴糊都是我爸爸亲自操作的。妈妈炒香了芝蔴,就交给爸爸。他就把芝蔴放入砂盘里,对上水,就用擂浆棍不停的在砂盘里研磨芝蔴,这时炒香了的芝蔴发出的香气已经侵入到我们的鼻孔里了。我们都伸长了脖子,看着事情的进展,等着吃那美味的芝蔴糊。等爸爸把芝蔴磨成浆状,对上米粉和糖,放到锅里不停的搞动,一会儿,喷香的芝蔴糊就已放在大家面前了。吃芝蔴糊也是有技巧的。我爸爸教落,掏芝蔴糊时只能向碗中间掏。这样当你吃完一碗芝蔴糊,碗还是净净的,一点也不浪费。现在年轻人大概就不会如当年我们吃芝蔴糊那么费事了。大概现在大家的家庭也不会有砂盘和擂浆棍等厨具了。那还是让我来向大家说说这中间的趣事吧。砂盘是用陶土制成的盘子,当师傅把陶土制成盘子后不等它干透,就用锥子在盘子内里或出一个线网,经高温烧制,就成了一个砂盘了。这盘子除了作擂浆时用,还可平时作为洗菜等用途。擂浆棍一定要用坚实的木材制作。否则就要连木碎也得一起吃进肚子里了。从前广州的缸瓦店卖的擂浆棍大多是用我上一个贴子说的蕃石榴木制成。据说,果农种的蕃石榴树过了一定年限就会老化,如果不把它去掉,产量就会大减。蕃石榴树木质坚硬。但全树弯曲,成不了棟梁之材。于是人们就把它切段,分成几十公分长,再用木器车床把它车成如垒球棒的样子,就成了擂浆棍了。好,说完芝蔴糊的事,就说说我今天的贴子的题目吧。如果我们用的砂盘不慎打破了,它的裂纹就会从盘口沿着师傅用锥或过的纹路一直裂到盘底。又因纹字的音和问字相近,所以人们就说:“打破砂盘纹(问)到笃。”了。我不知道如果有不懂外语的广东官员向外商讲到这一俗语时,翻译是如何翻的。大家不妨试试。

有趣的数字游戏

香港特首选举热闹了好一阵,现在恢复平静了。我一位香港朋友给我发来一段短讯,内容如下:

香港新特首林郑月娥得票:777.另外两位落选者一位得票21,一位得票365.

原来这中间还另有关係:不管它三七(777)二十一(21),我们都要过好每一年的三百六十五(365)日。

看来也颇有趣。香港人还真会鼓捣。就这么三个数字也能想出如此花样。我在附中读书时也曾对数字发生兴趣。记得我们从石牌学校回家的路上就对来往的汽车的车牌是否能被三整除同学之间斗快说出。那时我们回市区的家也多是步行的。所以就无事找事的玩开了。还有很多玩数字的花样,现在就忘记了。读了朋友这条短讯让我想起了很多。

一年又一年

今天就是年晚了。我就借用中央台的一个节目的题目作为我今天的贴子的题目吧。每年的年晚,我必要出一个贴子,以示我一年从头到尾都在我们校友网上与同学们相聚的。今 天就讲讲我在这个年晚是怎么过的。我家亚姨一年来天天都为我们家的生活操劳。她自己也有一大家子。此前几天,她已把我们这个大宅子内外切底来了个大清扫。我儿子和我也对亚姨意思意思了。昨天她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她的老家从化与她的家人团聚了。而我这个专职採购就“官复原职”,再做我的“一家之煮”吧。广东人好吃,时近岁晚,要做一大家子的主厨谈何容易。昨日中午吃点剩菜,煮个汤也就对付过去了。有开养鸡场的朋友送来六只大俺鸡,昨天晚餐我就自告奋勇准备杀一只鸡做个白切鸡,以示我还真有那么一些本事呢。谁知鸡是杀好了,鸡毛也拔光了,就是没有那么大的一只锅用作浸鸡。好在我们常常帮趁的清远鸡饭店老板也熟,一个电话过去说明如此这般,请求帮助。老板答应了。于是我就把拔了毛的光鸡送去请他帮助加工。过了两个钟,我就去鸡饭店取回加工好的白切鸡。连同薑蓉等配料,老板只收我20元。他够朋友,我已后当然就更会常常帮趁他了。一只大俺鸡我们六口人也只吃了一半。今早就煲其鸡粥。中午就到味道馆饮茶,并送去一只大俺鸡,请他们帮助宰鸡并解决今晚的年夜饭。今晚最重要的是春晚。那才是最重要的重头戏呢。

又再议序号

说到楼宇序号,还有各层内不同的单间。现在广州的电梯楼一般都是两梯或三梯连带数间单位。如果是十间以下还好办,照一二三四排下去得了。超过十间的有点麻烦。所以也有用ABCD等排列的。如果单位超过26间就更麻烦。英文字母就只有26个。我没有去过美国,更没有去过五角大楼。不知美国国防部是如何排列他们的房号的。或者先分成ABCD等区,再分房号也不错。广州的一些大商场就是这样分摊位的。我们附中原来是在中大旧校区,其原先就是清朝时的贡院。我也曾住在中大旧校区的北斋。北斋前边有一座红楼,那是前清贡院的遗物了。红楼后边有一排贡院的遗跡。那是一些残断的石碑。从石碑显示的文字和图形可以看到从前贡院的一些纪录。包括当时贡院士子考科举时的各排号间。这些号间是有序号的,有几百间之多。如果按数字排列,我想就未免太累赘了。士子要找到自已的单间就等于“半夜食黄瓜”不知头共尾。好在中国的读书人从小启蒙就熟读了《千字文》。而《千字文》一千个字绝不重复。于是这些号间就按《千字文》的顺序排列开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士子们因为对《千字文》早已滚瓜烂熟,所以知道自已的字号后,立马就能找到自已房间的位置了。只是现在人们早已不读《千字文》了。有一些读读,也只知道少少。再也不能按“天地玄黄”般排列开去了。好在现在又有了无线电定位仪,打开了,按指示去找,保准没有错。只是我对这玩儿还真不会使用呢。

有趣的序号

我在附中读书时就经过几种不同的班级序号,初一初二时,就是1949,1950时是以甲乙丙分班的。到我从部队复员回附中读初三,高一时就是1954,1955年时是初三6班和高一1班。高二高三时因为附中又分为正校和分校,我在分校1班,分校有1至3班,正校也有1至3班。所以现在我们的校友名录58届就分设正校1至3班,分校也是1至3班。后来全附中都搬入石牌了,留在中山四路的师生就是省实的师生了。附中的班的序号又归一统了。我姐姐在附中读书时又有差别,她是从六一读到六六。那是六年一贯制的分班。等于从初一读到高三直落。别的班还是从初一到初三,高一到高三。初三升高一都要参加统考的。烦!

广州的楼层好找,都是一层一层的往上数。香港的楼层就麻烦多了。香港人忌“4”,因音与死相近,所以凡“4”“14”“24”等层数都不算数了。西人忌“13”,所以香港楼宇也没有13层。不过香港楼宇都有电梯,你按你要去的层数按键就可以了。改革开放之初,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但一些人还不大熟练操作电梯,所以北京的大楼就在电梯中设一位大婶,专施操作。据说有一次,广州市长黎子流赴京,他一入电梯,大婶就问:“你几楼?"黎子流觉得奇怪,怎么她知道我叫“黎子流呢”?好在有同行的听出奥妙了。才不至闹出笑话。这故事不知是否当真,大家就一笑置之吧

再议序号

我们中国人重亲情,从来兄弟姐妹都按序号称呼。不象外国人连老豆都可以直呼名字。近日看了一出德国电影《英俊少年》,剧中不单儿子直呼老豆名字,后来连外公也直呼名字了。这在我们中国可就是大逆不道的事呀。我们中国对兄弟姐妹之间的称呼也不统一。有兄弟与姐妹分开排列的,也有混排的。人们多是以亲兄弟排,也有以同族兄弟顺排的。而且古已有之。唐朝韩愈有一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十八员外就是韩愈的诗友张籍。张籍在他的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并不是他有十八个以上的亲兄弟。我爸爸只有两兄弟,但在家乡人们却叫他三叔,因为在同族中他是同族兄弟中排第三,所以乡人就叫他三叔了。到了计划生育年代,那又太过了,四个老人家就那么一个孙子,左是他,右也是他。当然就没有人去考虑序号了。不过在老一辈人中还是有些记录的,与我同在一个青少年业余体校做教练,后又同在一个干校劳动的莫七是著名的足球宿将,他弟弟就叫莫八。因为他是前辈,我们就不好意思问他,他父亲是否把他们兄弟从莫大,莫二,一路排到他们莫七莫八的。如果是,这样给儿子起名字也就简单了。不过也就有太多的重名了。我二舅的夫人是德国人,他们生有一女一男,女儿在德国出生,就叫德华,儿子在中国出生就叫华德。这也简单。只是如果再生一个就不知如何安名字了。我外公 长寿,他第一个太太只生了连我妈妈四个女儿就去世了,第二个太太连生了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也去世了。第三个太太生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所以我有六个舅父和三个姨妈七个阿姨。就是说,我外公有六个儿子和十一个女儿。舅父我都见过,而且好称呼,就是大舅父,二舅父的称下去便了。姨妈和阿姨也好称呼,只是她们有些早逝,有些早早就侨居外国了。舅父与阿姨他们互相之间称呼也方便,就是男女分开按顺序叫就是了。胜利后,我二舅照顾我六舅十一姨读书和生活。我二舅说:“叫“十一妹”太费事了,干脆就叫“阿一”算了。”广东人有时说不按常理做事的人“番鬼”。就是“唔同人咁品”。再加上我二舅的老婆是西人,所以我爸爸干脆叫我二舅做“番鬼佬”。我就叫我十一姨做一姨了

执条袜带累身家

廿年前,我发觉手震,这是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先兆。有朋友教我,用写大字的办法可医治手震。于是我就买来笔墨纸张,写其大字了。我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教下描红。什么“上大人 孔乙已 化三千 七十二...."不知写过多少了。但往往流于形式。我爸爸说我写字冇力,鬼画符。还不如弟弟写得好。我心有不服。但爸爸是大学中文系老师,名牌摆在那里。不服也不敢声张。后来,我随老战友许宁伟学会了写美术字。什么大字标语,会场报置我也能对付一气了。只是毛笔字就一直未敢声张。后来看的书法作品多了,对书法门道也有了点省悟了。这次练写大字也多了一个心眼。写字就得要有点灵气,不能马马夫夫。于是我就到书店买来一些字贴,照着前人的笔划认认真真的写了开来。写多了,心里也开窍不少。我对书法还真是下了一点功夫。现在回头看看,写的字也真比从前顺眼多了。当然,我写字远不能叫书法,就是写大字而已。我儿子爱画画,他学的是油画,还真从师习过一气。我们的校友广州美 院副院长潘行健看过他的画也认为不错。可惜他要生活就不能全心全意的去作画了。我从未见他拿毛笔写过大字。近日不知那个弹起了他的一条根,他竟爱上了古家具的收藏。近日他看中了一张画案,是花梨木的,有一米半宽,两米长,十多公分厚。也不知花了多少钱,硬是把它买了回来。既来之则安之。总不能让它就这样子摆着。我先贡献了我的全部字贴,以壮门面。还有那一大堆从前练写字时的架生。他又到网上买了各式写字用具。好,现在就差今后如何写大字了。但愿他真能放下心来,好好练习写写中国字。那可是我们立国的根本呀。据说中国之所以有别于其它文明古国,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有汉字。现在有人对汉字简化很大意见。我只想,人类是要不断前进的。汉字改革也是世所必然。我相信四方汉字今后一万年还是要存在的。好。今天天气真热,台风过了就好受了。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番薯。

昨天说了《话说太爷鸡》,使我想起很久前看过的一段联话:话说清未民初,四川有一位名士,他中过进士,还当过两任县太爷,但此公虽然饱读诗书,还是弃县官不做,在成都开了一家食肆,名曰:“姑姑筵”,当其厨师去了。他在食肆中悬着两付他写的对联,现抄录如下:

(一)

可怜五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

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功夫。

(二)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燕窝,供给你们老爷太太;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烘烘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这位曾经的县太爷倒也真拿得起,放得下。比那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做官当老爷者,就正派得多了。他的对联有趣,所以我经久不忘。

话说太爷鸡

今天儿子说要食手撕鸡。通常食鸡就以白切鸡为主。手撕鸡的全名应该是手撕盐焗鸡。这是一味客家名菜。从前广州就以中山五路东江饭店的最正。现在东江饭店也不知迁往何处了。反正广州到处都有盐焗鸡卖了。就在大石也有好多熟食店也有盐焗鸡卖。有一家专供应盐焗鸡的,特别平。只卖30元一只。我买过,个头是小点,关键是肉质稀松。看来又是鸡埸以小公鸡养育而成的。未夠斤两。肉质自然就欠隹了。我在干校时同连队有一位原文化局属下的南方戏院的经理姓周。据说她阿爷的阿爷原是一位县太爷。这位县太爷热衷于烹饪。精心炮制出一味卤水鸡。因为卤水调配得法,这卤水鸡竟也远近驰名了。后来这位县太爷干脆官也不做了。开店经营菜馆。就以这卤水鸡为招牌菜。又因他当过县太爷,就名之曰:《太爷鸡》。传到这位周经理的上一代,解放了。公私合营后,这太爷鸡也就失传了。不过据说那卤水汁还在周家保存着。改革开放后,这太爷鸡又开张了。地址就在文明路消防局旁边。有一次,我特意去帮趁了它。我问店伙记,这店原来的一位是南方戏院经理的周大姐,现在可还在。店员说,这店子原来就是周大姐的。现在是她儿子在打理了。我买了一只正宗的“太爷鸡”。价钱是比普通的白切鸡贵许多,不过回家一吃的确“零捨吾同”。现在因为我已入住大石,离市区太远了,也就没有再帮趁它了。现在这太爷鸡大概还在,我也算给它做个宣传吧。

何物“秋葵”

我这个人比较“恋旧”。一般新潮的食物我都不太“感冒”。有一次,我儿子带我到一家香港的食府吃“龙虾剌身”。我吃了一口,混身不得劲。只好请店员拿回厨房,请师傅煮熟了吃。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新潮水果,例如什么榴梿,火龙果,奇异果等等,虽然年轻人趋之若骛。我还是敬而远之。近日不知怎的,我儿子和孙子竟喜欢吃秋葵了。这东西街市已多时有得卖,我却从未买过。这次应他们请求,买回来,他们用日本芥辣加酱油,掭了吃。还津津有味。我只吃了一口,觉得与我平常的食品差异太大,就弃之不食了。不过我回忆我读过的古诗中就有“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和“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句。(出自《十五从军征》和《采葵莫伤根》)我不知道两 千年前的食物“葵”是否与现今的“秋葵”可是同一物种?总之都有一个“葵”字。只是我就不惯吃这东西就是了。请教梁老师:此“葵”与彼“葵”有无关系呢?

葵!

我们广东人一说到“葵”大抵也就想到新会的葵林,再就是从前夏天纳凉时用的大葵扇了。再引伸开去就是从前媒婆给人说媒时使用的行头——大葵扇。我可是从来没有把“葵”字与食物联系到一起。原来“葵”与食物是一码东西却是“古已有之”。我不知道“媒婆”这职业现在还有没有。大概现在农村还存在吧。不过现在就美其名曰“红娘”了。从前媒婆做媒当然是要收费的,而且还明码实价。现在的红娘那多是热心人的干活。那红包还是应该少不了的。人们对这些热心人也还一概称之“拿大葵扇”。总之即如“隔夜风炉”也要拨到它火红火绿。我从前的学生现在很多已升为爷爷嫲嫲级了。还有一些家有大龄子女尚未急于成婚的。那些当爸当妈的自然就心急火燎了。那还是务请热心的拿大葵扇者“拨到佢行”。那也“功德无量”也。

中医中药使我免受一刀

我在年轻时就受过腰伤,在干校养鱼,在隆冬也要下水打鱼,因而结下了腰肌劳损引发的坐骨神经痛。现在年事已高,大约在数月前开始,痛得我晚上也不能入睡。用“痛不欲生”来形容也大不为过 了。吃什么止痛药都不顶事。到大石的武警医院和大石医院,打止痛针也只能止痛两天。那里的医生都要我做外科手术。我也曾听人说过,这种病做手术有好有不好。我都八十多了,真不想再去捱这一刀了。后来,我儿子与他附中78届的同班同学在我家聚会。其中有两位竟然也曾患有与我相同的病,而他们都在南方燕岭医院用中医中药治好。他们都治好了过了两年都未有再犯这病了。这对我来说真是绝顶的福音。更妙的是他们中一位在农工商学院工作的校友与那位主任医师也成了好友。于是承她的热情介绍,我就隔天投奔南方燕岭医院骨科诊治了。那位与我们附中校友成了好友的肖主任医生接诊我后,一经诊治,马上表示,:“入院,用中药水浸脚加按摩,红外线照射加喷药,针灸,艾灸,内服中药。”于是我马上就办妥了入院,並把这五大治疗付绪实施。吓,第二天我的痛楚就显得缓解了不少。晚上也能入睡了。经过20天的治疗,我的疼痛就完全消失了。又过了两天,我对肖主任说,我治病的目的达到了。我是完全自费的,想出院了。肖主任说:“你的病是因为腰椎两边的肌肉收缩不平衡,引至错位压迫了神经,加上脊椎中神经孔道收窄,这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中医不能根治。如再犯,再来找我。”我真感谢肖主任的精心治疗和各位医生护士热情治理。于是我就送上一本我的《回忆》,並在封面上写着:“我在这里也得到了温暖和健康。

德国佬的跟贴:

谢天谢地谢医生

可贺可喜可逍遥

我在入医院治疗后,因为没有电脑上网,只能在微信上向同学好友发发消息。我竟然得到了很多同学,好友,学生们的慰问和祝福。回到家里,发现电脑上网有问题,几经鼓弄,现在上网自如了。把经过一说,立马就得到德国佬的祝贺。我们的校友情真让人感动。  我的电脑又不能上网了,只好请师傅整治一下,现在又好了。我回家后,官复原职,还做我的家庭採购员。只是大概也真的老了,腿脚的确不太灵光。但我一定要坚持,否则也真的废了。那不可哀?!谢谢同学们的关心。幸好我的脑袋还灵,我当一如既往,努力站好网站这个光荣的岗位。谢谢大家。

养鱼的趣事

我在附中初中时的同班好友用户:肖醒在附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有一次,他对我说,梁大师对他们说:“一个客厅佈置得再高贵也往往缺乏生气。如果在客厅放上一个水族箱,那就全厅都充满生气了。”那时我在国内当教练,没有空余时间玩水族箱。后来去了香港,又因要上班,还是不得空。再后来退休了,我跟儿子生活,他为了给我调剂生活,那时我们住在旺角,离通菜街不远,那里有很多水族馆。于是我儿子就给我佈置了一个水族箱。我们看到最漂亮的当属热带珊瑚鱼了。于是就养了一缸珊瑚鱼。可是不久,家中的所有铁器都生锈了。原来珊瑚鱼是用海水养的。水中要加入很多海盐。海盐一蒸发,就把家中的铁器锈蚀了。于是我儿子就把珊瑚鱼送人,改养夠杀气的食人鲳。这食人鲳也易养,每天就投入一块比麻将牌稍大的牛肉就可以了。这牛肉平时就放入冰箱的冰格。拿出来也不用解冻,就如石头般放入水族箱,那食人鲳不用十秒钟就狼呑虎咽的争食完了。再后来,我儿子去了澳门工作,我又回广州生活了。那食人鲳就没人喂养了。于是它们就单淘汰,先把最弱的吃掉,再吃次弱的。最后只吃剩一条了。我于是就把它倒落厕所了事。回到广州生活我自己就佈置了一个水族箱。我养的是水草鱼。这水草鱼活泼,悦目。我还不时到芳村花鸟虫鱼市场增购小鱼和补充水草。乐此不疲。再后来,我搬入大石住了。我还是嫌养水草鱼太麻烦了。于是又改养鹦鹉鱼。这鹦鹉鱼可喂鱼粮,但要它活泼漂亮就要喂活小鱼。我在干校时做过养鱼班长。每年都要放养鱼苗。那时珠三角地区的鱼塘都是向九江人买的鱼苗。三水九江地处西江下流。每年一定时候西江上流的鱼苗就顺流而下,到九江段时当地鱼民就在江上用很密的竹箕捞取鱼苗,又养大一点再挑到各地鱼塘出售。干 校负责指导我们养鱼的老农向我们讲过一个笑话,他说:“九江佬卖鱼花有一个绝窍,他用瓢瓢鱼花,口中数数。'一个五,两个十。’他是每一瓢瓢五条鱼花。跟着就是‘三个五,四个十。’这样他瓢了四下就数到四十了。其实是4X5应该20才对。鱼塘老板忙说‘错了,错了’。九江佬说‘不会错,错了打八十。’跟着说‘八十五,九十。’其实他才数到六次,就是6X5即三十条鱼苗。九江佬 却算到九十了。鱼花一倒落塘也无法再数数了。”我现在喂鹦鹉鱼用的小鱼就是鲮鱼苗。据说现在的鱼苗已经是人工孵化的。我到水族馆买的小鱼就是店主随手给的,也没有计数了。

我莫明原因的头晕了

前天我儿子邀我打乒乓球,我虽然走动不灵,但站着打球还是能够应付一下的。我儿子心急,他打球时要备有多个球,打丢了,手上又另发出一个。我左来左打,右来右打。好孬也能应酬着。可是打了半个小时,实在不行了。好在这时我家有客人,于是就让客人来对付我儿子。我就掩旗息鼓了。在旁边静坐了一会,觉得胸闷,想吐。到厕所吐了一回,我就躺在床上休息。以为这是久久未经战阵,劳累所至。但隔了两天,身体还是不爽。头晕还在。我想,我曾经因高血压头晕,也曾因颈骨增生而晕。有一次,我又头晕,经查,血压不高,经头部牵引,还是晕。于是我就到广医二院就诊。医生对我检查了一过,还是找不出病因。我于是对医生说,我在香港曾听说“耳水不平衡”也会头晕的。医生说:“头晕的原因很多。我试给你一药,如果不成,你就再来找我。”于是他给我开了药单。我一看全是外文,我不懂。到药房取药。一看,商品名是《西比灵》,药名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专医“由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的对症治疗”。还能医“偏头痛”。我一吃,头晕立止。原来这“前庭功能紊乱”就是香港医生说的“耳水不平衡”了。后来我又对几个患有不明原因头晕的朋友介绍了这种药。果然也立马生效。这次我又头晕,是不是因为我久未参加体育活动,而引发“前庭功能紊乱”呢。不管它三七二十一,我就吃了这种常备药。反正这药也吃不坏人。只是一吃了,我的头也马上不晕了。真可说是“久病成医”了。现在我特别向大家介绍这药,如果你有不明的原因头晕,也不妨试试。

邬鉴民跟贴:

力山老师:今天我头晕了,按你的方法去买了“西比灵”,药的说明是晚上吃的,但是我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在上午就吃了一粒,但是没有见好,刚才我又吃了一粒,看明天能不能好?看了西比灵的说明,认为应该有效果,因为它是可以治脑供血不足的,所以,我是觉得有效的。谢谢你。

根据我数十年的经验,头晕的原因的确很多。我现在最常发生的是晕车。有时感冒引起内分泌失调,或者消化不良,也会头晕。再就是高血压和低血糖,也会引起头晕。这两种情况在我身上都发生过。在干校我曾代表体育佬上台作双夏抢收抢种表态,结果因低血糖晕倒在台上,给体育佬大大丢了面子。我曾患过脑血管瘤,在北京宣武医院结扎了右边胫动脉,所以也常会脑供血不足,也会引起头晕。再就是前庭器官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了。医生说还有别的原因引起的眩晕,那就真要请教医生了。总之上了年纪身体的自修能力就差了。我不常去医院,自已不断的总结经验,自求多福,医生也不能一个准。我祝你快快找出原因,平时就要防患于未然。祝你健康,长寿。

一时找不出头晕的原因,那真是要找医生诊治了。量血压,验血等等还是小事。有很多时就要照胫部x光,甚至脑部磁共震之类的检查。动辄就过千元钱。有一次我头晕,医生看了我的胫部x光片,说我的胫部骨增生,压迫了神经,所以头晕了.要我做头部牵引.我说我家里有这套设备.回家一做,效果立见.本来这套家生是因为我常患肩周炎而设的,想不到还能治头晕.这各种检查结果要保留着,现在医生动不动就要人作检查,以收回购买器材的费用.病人就只好作"怨大头"了.

喜闻鉴民头晕已有改善。我去一间常帮趁的药店向那位店主药剂师咨询。他说:“《西比灵》是以改善小脑供血而改善头晕的,而《敏使朗》则是使促使人们头晕的神经暂时停止活动而使人免受头晕之苦。”这位店主药剂师还说,《敏使朗》对什么头晕都能起作用,如耳水不平衡,晕车,高血压,低血糖,胫部神经受压,等等,都能暂治。但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我想鉴民还是要到大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确诊一下为好。找出病因,从根本上防治才是最妥当的解决办法。不知识者意下如何?

二八乱穿衣

现在这个天气时冷时热,街上的行人有穿厚实衣服的,也有穿短袖衫飘飘而行的。我老汉还是老老实实的穿着夹衣,虽然上街买菜回到家里也是一身大汗,我就只有马上换去湿衫,否则容易感冒又或者立马就腰痛也说不定了。可怜见现在很多带小孩的也多是祖父祖母或者雇来的阿姨,他们对婴儿车里的孩子一概还是严严实实的包裹着。我也曾在网上发一个贴子,贴名就是《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共寒》。虽然有说“二八乱穿衣”。但那也是年青人的专利,一老一少可不能乱来。等会我就要去参加我从前的学生们的聚会了,我一定会穿上外套,如果太热,我就把它脱了,手里拿着,或者包里放着。总比不穿,到时冷了,也没人可怜了

一道以红烧肉为主题的从化美食

那天我家做了一大锅红烧肉,食得全家人都眉飞色舞。过了两天,除了我之外 ,各人都说吃腻了。我家亚姨说,她从从化拿回来一大把精晒菜干,可以用来蒸煮红烧肉。并说这菜干是用靓芥菜心,经过三蒸三晒而成。用它蒸煮红烧肉从前在她家乡只有产妇才有资格食用。于是大家一致同意让她照办。其实她的做法也简单,菜干洗净,挤干水,切小段,与红烧肉混和了,不加水,隔水蒸十分钟即可上桌。因为这菜干吸饱了红烧肉的汁液,食落口,甘香和味。只是我的红烧肉就全然失真了。可惜这菜干在广州的街市不知道有没有得出售?

我是这样做红烧肉的。

一周前从澳大利亚回广州探亲的五七届附中同学莫肇琼又约我和莫梓江等同学茶聚。在附中读书时我与莫梓江就熟识,还一同参加学校舞蹈组跳俄罗斯舞。但与莫肇琼就不认识了。几年前侨居新西兰的杨植全向她介绍我的《回忆》。她回国后就电话约会我,并向我要了一本《回忆》。我的同学好友曾育安也与她同样住在墨尔本,我就托她给曾育安送去一本《回忆》。这样我与她就熟络了。后来她在电话上告诉我,说她有一位在加拿大的同学也想得到一本《回忆》,问我可否送给。我也曾在我们的网站上公开表示,凡旅居海外的附中同学,如想要《回忆》的我都可以赠送,以满足他们思念故园之情。但要有人从国内带去才好。这次她回广州,又约会我,并说有多位同学一齐相聚。我欣然前往,并给她送去新出版的《生活中的浪花》和送给海外同学和这次聚会的同学的《回忆》和《生活中的浪花》。虽然花费了一些印刷费,但是让老同学能回忆母校的生活和我的兴趣,我也就老怀大大的安慰了。这次聚会莫肇琼还大谈我的厨艺。说对她的生活也大有益处。昨天我曾在网上谈了红烧肉的故事,我今天就在这里讲讲我做红烧肉的方法吧。

做红烧肉的材料:五花肉一斤,汾酒一饭碗,生抽老抽各两汤匙,花椒,八角,香叶,辣椒,盐各一小撮。

做法:烧开水,先把五花肉淖片刻,捞起,洗净,凉干,切成比麻将牌大小小的方塊。开油锅,爆香花椒八角等香料,放入猪肉,加汾酒酱油,小许水,加蓋,烧开后慢火煮三十分钟,间中要兜转各物料,让肉受热均匀且着色饱满。这时即可上碟。 有人爱做红烧肉时加入冬菇,栗子。我儿子说这样就会抢去肉的香味。那就随各人喜好吧。各适其式。大家不妨试试。

我信“中医 中药”

近来电视上常有关于中医,中药的讨论,我都很关心。屠呦呦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那是实至名归的。因为她就是从中医药中用青蒿制剂提炼出青蒿素而治愈了在非洲广泛流行的疟疾病,使几百万人免于死亡。针灸现在在世界上也很流行了。据说在奥运会上中国的拔火罐就十分受外国运动员欢迎。很久前我在中山医听过一个趣事,一位妇女得了一种怪病,西医用多种手段还是查不出是什么病,后来请中医科的老医生诊治。老中医坐在病床前仔细的观察了病人的气息,再给病妇把脉,口中念念有词:“中经络呀,中经络。”最后他说,病人其实是怀孕了。只是反应强烈些罢了。西医再验,果然是怀孕了。我不懂医,只是听说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诊病的方法。“切”就是把脉。我还听过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因病去看医生,医生正要给他把脉,他说:“医生,你踢我一脚好了。”医生问他何故。他说:“你三只手指摸过的人都死了,还是踢我一脚吧。”这当然是一个笑话。可是怎么三只手指按住脉摶就能看出病人身体内的状况呢?据说从前皇帝的妃子生病,太医是不能接触妃子的,只能由宫女用一条絲线按住妃子的脉摶,隔着帘子,外头太医就从絲线的另一头接触絲线,就能诊出病因。这样也太悬了吧?!现在科学那么发达,怎么就不能造出用仪器在脉摶上测出疾病来呢?由于中医实在太深奥了,所以庸医也实在太多了。很多冒牌医生也就层出不穷了。刘罗锅于是就给这些庸医一副对联:“新鬼烦怨旧鬼哭;他生未卜此生休。”我弟弟本来是学建筑的,但毕业后不服从分配,后来就去挿队了。在农村,他看了大量中医书,并给农民兄弟看病。后来他回城了,很多朋友也都找他看病。据说还颇灵验。可惜他七十岁就因心脏病去世了。临死时他说了一句话:“能医不自医呀!”

夏天吃饭最要紧的是有合适的汤水。

这些天热得真有点受不了。胃口不开,除了菜式要清爽,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合适的汤水。冬瓜汤,芥菜汤已是反复的上桌了。近日我煮了两次粉葛猪骨鲗鱼汤很受家人喜爱。今天我又好事重来。到街市买来粉葛,猪大肶统骨,和细条点的白鲗。粉葛去皮,切片,猪骨洗净,放入煲内加大半煲水,和几片薑,大火煮滚。鲗鱼洗净煎成金黄,加水煮滚,加入汤煲。煲 两小时,加入调味料,即可饮用。此汤味道鲜美,老少咸宜。记得在文革后期的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我们体委是在南海泌涌办的。据当地老乡说,南海泌涌最著名的物产就是粉葛。这里产的粉葛,甜,粉多,无渣。据说造葛粉一流。我吃过,係“零舍唔同”。只是现在煲汤就没有必要去泌涌买其粉葛了。

再讲个皮蛋的故事

大约在三十年前吧,我在香港认识一位加拿大商人,他专做国货生意。在广交会购买日用百货和中国食品销往加拿大。他对我说在广交会购买了一些皮蛋运到加拿大销售。那时国内开放不久,出口到加拿大的皮蛋都没有独立包装。是用一个个大瓷缸装了皮蛋,运到加拿大后,他再雇人把皮蛋分装成半打一盒,再送到华人超市里出售。而原来装皮蛋的瓷缸是内里洁白,外面黄色,并绘有九条飞龙。于是他就把这些瓷缸稍加清理,送到专卖古董和中国工艺品的店子当“仿古瓷器”出售。吓,这样一来,这作为包装具的瓷缸竟被西人当作宝贝,纷纷买来把它放在客厅作为装饰,或者用作养鱼缸。他说那皮蛋因为要另行包装,所以皮蛋的利润竟不及那瓷缸呢。我想,很多事情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没有想到。他这么一弄,就把“腐朽化作神奇”了。商人的脑子就是转得快。我没有这样的机灵,所以我就只好回家做我的“寓公”了。

皮蛋的故事

我家冰箱常备有鸡蛋咸蛋和皮蛋。皮蛋的主要用途是用来煮皮蛋瘦肉粥。现在到街市买菜是“一家之主”最头痛的事。当然,街市的肉菜林林总总,但买来买去就那么几样。人们吃多了就会感到满桌子菜也不知如何下箸。我想,试试来个皮蛋如何?于是我就打开几只皮蛋,各切开两边,洒上白糖。吓,开饭时竟得到大家的欢迎。特别是我那作为“美食家”的儿子大赞“好嘢”。我想,下次到街市买来酸薑,配上皮蛋,或者会有新的赞美吧。记得从前听过一个故事:又是在很久以前,有一艘中国轮船到了英国,当地卫生检疫官上船检查,当他发现厨房有一缸皮蛋,就说轮船装有一缸污物,要给于处罚,云云。这时,船长就请检疫官到餐厅享用茶点。当检疫官尝到皮蛋夹酸薑 后,大加赞美。问这是何物。船长取出皮蛋缸,向检疫官加以说明。自此,皮蛋就在英国畅销了。我不知这个故事的虚实。就辜妄听之吧。

石斑鱼头——抵食夹大件

我到街市买菜,经过冰鲜鱼挡,老板一见我这熟客,就招呼我:“有新鲜开刀的大条石斑鱼呀。”我一看,鱼枱上果然有一条还是血淋淋的石斑鱼,它这时已身首二处了。我儿子说石斑鱼最精彩就是鱼头了。我问老板,这石斑鱼什么价钱?老板说:“鱼头32元一斤,鱼肉36元一斤。”我知道香港石斑鱼鱼头比鱼身贵,但他这里却相反。于是我就请他称称这石斑鱼头。一称两斤多。老板说:“就65元给你了。”我于是请他帮我砍件,付款后,再买点别的,就高高兴兴的回家转。我儿子听我述说,他说:“香港石斑鱼头比鱼身贵三份之一。”吓,我竟“劗”了。儿子说,这石斑鱼头用调味料和生粉拌了,不用盐,而只用生抽,上面洒上陈皮丝和淋上生油,上锅蒸20分钟即可。开饭时我一嚐,这石斑鱼头果然是非常之美味了。下次遇到,我一定再买。

何物“三杯鸭”?

一天我儿子与几个朋友去大石附近的农家菜馆就餐,我出席作陪。他们要了一款“三杯鸭”。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三杯鸭”?又因为我的责任就是“吃”,他们谈兴正浓,我也不便打扰他们。所以只好存疑。回到家里,我向亚姨讲了这事。亚姨说她也会整。次日,我到街市买菜。亚姨嘱我买一只水鸭。她说:“三鸟店(鸡鹅鸭店)的鸭有三种,一是番鸭,肉最厚,但柴,味道不好。二是坭鸭,那是在陆地上圈养的鸭子,肉也较厚,味道一般。三是水鸭,那是在塘边圈养的,可在水面游泳,味道较好。还有一种也是水鸭,那是在田里和河里放养的,鸭子可吃到各种水生动植物,运动也最强,所以味道也最好。但两种水鸭一般人也分不清。三鸟店的人讲了也是白讲,那就将就吧。买了水鸭请店主宰净,开膛即可。”我依计行事。买回来水鸭,交给亚姨处理,我亲自处理那鸭内脏。我把鸭内脏清理干净,和买来的冬瓜切粒,和鲜百合莲子草菇等物,煲其冬瓜蓉汤。并在一旁看着亚姨如何炮制那“三杯鸭”了。只见亚姨开油镬,把鸭子在镬内慢火煎成金黄色,并把鸭子皮下的脂肪尽量的煎出,然后向镬内注入一杯烧酒(汾酒更佳),一杯生抽,一杯生油。这就是“三杯鸭”名称的来历。收细火。把鸭子慢慢焖熟。这时还得不时翻动鸭子,以免沾镬。待到鸭子全身变成焦黄,大火让鸭子把汁液吸收得差不多就可收火。鸭身凉了,就可砍件上碟。这时已经香味四溢,让我食指大动。的确“其味无穷”。大家不妨“照版煮碗”。一定让你食过翻寻味了。

豉油鸡的简易做法

有客到,虽然是我家的常客,也要做好菜招呼客人的。广东人是无鸡不成宴,但总不好次次都是白切鸡吧。好在我家亚姨做得一手好菜,就让她一显身手吧。我到街市买回来一只我家乡的龙门胡须鸡(还不知是真是假)。请挡主宰净,开胧(不是开膛)。拿回家后,交给亚姨。只见她把鸡洗净,抹干水,鸡内外用薑汁生抽内外涂匀。淹半小时。放在电饭煲内,开电。跳制即可取出。放凉后就可砍件上碟,把煲内余下的汁淋到鸡的上面。亚姨说,我家人吃菜口味重,所以她在抹生抽和薑汁时还加了一点盐。我们吃惯了亚姨做的菜,可是客人吃了就赞不住口。不敢专享,特公布如上。

湖南腊肉——烟肉,好嗞味

我儿子去湖南一行,因朋友请他吃了一次湖南腊肉,觉得很好吃,回来就在他的手机上认真的点击了一回,结果快递就给家里送来一箱子湖南腊肉。我打开一看,原来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烟肉。这种烟肉广州的超市都有得卖。只是黑不溜秋的不起眼,一般都是放在靠边的地方。我怕家里人说它不卫生,所以我一直没有买它。既然我儿子那么看重它,所以我就到街市买来芹菜,豆腐干,红辣椒干等物,请阿姨炒其湖南腊肉。吃饭时大家一嚐,个个都说:“好嘢”。只可惜从前没有关注这不起眼的湖南腊肉。这里特别向同学们推介。芹菜有中芹和西芹之分。我以为中芹虽然有渣,但比西芹好味道,香。西芹只是爽口而已。豆腐干要买厚身的,且烟熏过的那种。湖南腊肉切片时不能切得太薄,太薄就没有嚼头了,而且风味大减。我家亚姨说,用干身淡口咸鱼蒸湖南腊肉也很好吃。改日不妨试试。

行运医生医病尾

我家大装修,成屋都砂尘滾滾。记得我妈妈做教师时每隔一个星期学校就煮猪红粥给老师们吃。说是老师写粉笔多,吸入了粉笔粉,所以就吃猪红,可以去粉。于是我就照样买了两餐猪血来吃。然而一下子就闹拉肚子了。我家常备有各种治肚屙的成药,于是我就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各种药都吃它一点。只是拉肚子还是没有治住。我家亚姨就给我吃了她常吃的一种保健剂。结果拉肚子果然停止了。亚姨说:“是吧,我的保健药果然有效吧。”我不敢说亚姨的保健药真的有没有效,但我记得我老爸说过:“行运医生医病尾。”就因为我已经吃下了那么多医肚子的成药,再后才是吃亚姨的保健药。到底那剂药才是真的有效也真闹不清楚了。我只好“哈哈哈”的一笑了之。

鱼 我所欲也

在干校时吃鱼就只有两种做法:新鲜的活鱼就用的清蒸,若果是死了一段时间的鱼就只有用来油炸。我们吃饭时也别无选择,有什么就吃什么。从前北方人吃鱼就很少见有清蒸,一般都是红烧或是炖了吃。广东人吃鱼就多姿多彩了。新鲜活鱼一般喜好清蒸。但主要是看什么鱼。比如今天我就买了一条大鲤鱼。买鲤鱼我就指定要鱼公,母鱼的鱼子不好吃。宰鲤鱼时记得叫挡主不要把鱼鳞去掉,鲤鱼鳞煎香了好吃。从前我有一位好友与我去买鱼,他特别告诉鱼佬,不能叫“打鳞”,只能叫“削奄”。原来他是姓伦的。原来还有此一说。我儿子喜欢吃“薑葱煀鲤鱼”。做法也简单:鲤鱼洗净,用多多油把鱼两边煎金黄了,加入薑,葱段,支竹,加水,焖之。约十五分钟,加入调味料和成的芡汁,再煮片刻即可上碟。淡水鱼中的鲩鱼,白鲫,加洲鲈鱼,菲洲鲫,海鱼中的石班鱼等皆可清蒸。师傅教落,蒸鱼不可先放薑,否则鲜味大减。鱼蒸好后,去掉碟内的水,烧红锅,煮滾生油,放入薑丝,葱段,生抽,淋到鱼的上边,即可上桌。大条的海鱼如龙趸,最好红烧。塘虱,黄骨鱼,鲇鱼等最好用炸香的蒜头焖之。海鱼中的小鱼如沙鲇等用盐淹了,再用油煎香了就很好吃。总之煮鱼的方法多种多样,因品种不同而异。人的口味也各各不同。我就觉得市场上的鱼挡就比鸡挡兴旺多了。

食有鱼

现在人们食鸡也颇为踌躇了。因为弄不好上来的是饲料鸡,看上去样子是本地鸡,吃了就味同嚼蜡。所以人们就情愿吃鱼了。特别是在香港,近年来我就未在香港吃过靓鸡。现在香港人就不是“闻鸡起舞”了,而是闻鸡怕怕。刚才我儿子回香港办事就到那清远鸡饭店买了两只白切鸡,准备带回香港供他的老友解馋。又大概在香港吃惯了鱼,回到广州也餐餐要吃鱼。这就让我这个“专职採购”头痕了。总不能餐餐都是“鳙鱼头,鲩鱼尾”吧。好在现在街市有淡水鱼挡,也有冰鲜鱼挡。冰鲜鱼挡卖的是大海打来的咸水鱼,就先不去说它了。淡水鱼也不是象从前只有四大家鱼出售。四大家鱼就是:鳙鱼,鲩鱼,鲤鱼,鲮鱼。现在就多了非洲鲫,加洲鲈鱼等等。非洲鲫是几十年前从越南引进的品种。从前我嫌它有坭味,不爱吃它。现在大概饲养久了,已没有坭土味了。前些时我买了一条两斤多的,就很好吃。人说“老鱼 ,嫩猪”,果然。我在干校养鱼时就学了一条知识:原来非洲鲫原名叫“罗非鱼”,原产地是在非洲,现在全世界都有引养了。它在鱼塘里临产卵时会在塘底挖一个坑,把卵子产在里边,母鱼就在旁边守护着,小鱼出生了才让它自由生长。所以这种鱼也好养,不用象四大家鱼般要另买鱼苗。鲈鱼本来是海鱼。现在冰鲜鱼挡还不时有冰鲜的海鲈出售。是美国加洲人把它养成淡水鱼,是为加洲鲈鱼。现在我们看美国人钓鱼比赛就是钓的加洲鲈鱼。不过他们也不是用来食用,而是磅称后还放回水里,留作下一次比赛再钓。现在淡水鱼挡还有一种“太阳鱼”。从前未见有这种鱼出售。我儿子说这原来也是海鱼。只不过后来又是人们把它培养成淡水鱼了。我买来清蒸。也很好吃。大家不妨试试。

红烧肉的故事

我老汉有的是时间,那些新电影总提不起我的兴趣,近来我又翻看《大决战》,有一个细节引起我的注意:毛主席有一次对他的伙房大师傅说:“前方打胜杖来一顿红烧肉就最好了。”解放战争的生活我没有经历过。但听老同志说那时全军上下都是一个伙食标准,解放后才分有大灶,中灶,小灶。我想,那时即使是中央首长,与广大指战员的生活也是相去不远的。毛主席要吃一顿红烧肉也得在前方打了胜杖才破例吃上一顿。可见当时红烧肉对当时的同志们是如何的美味。从前我老爸也爱吃红烧肉。后来经济困难,买肉得凴肉票,肉得分开来吃。所以吃红烧肉就成了奢望了。改革开放后,红烧肉又走上我们的餐桌了。我还是继承了我老爸的基因,喜欢吃红烧肉。后来社会上又广泛传闻猪油胆固醇高,吃多了会得心血管病。这可是大件事。于是人们就都不敢吃肥猪肉了。我家也多年没有把红烧肉端上餐桌了。大约在半年前吧,我有一个学生现在上海生活,她在群里给我们发来一条短讯,说现在经医学研究,说猪油经炼制,它的胆固醇是良性的,不单与人无害,而且于人有益。她说,现在上海的餐馆有一道食品是“猪油捞饭”。端上来的是一碗白米饭,一小碟猪油和一小碟酱油。由客人自己捞饭。哈,这不就是当年我回家迟了妈妈给我的猪油捞饭相一至吗?顿时引起了我无限的怀想。不过我没有再去做那猪油捞饭了,我还是再做那美味的红烧肉。吃饭时我就浇了那汤汁捞饭。我儿子大概从前吃惯了他嫲嫲做的红烧肉,现在又重温旧梦了。吃得他连连竖起大姆指,说这红烧肉可以多做。可见“江山不易改,品性更难移”呀。

李成基跟贴:

九龍城蔡瀾先生的粗菜館,就有豬油撈飯,好難有豬油撈飯的菜館了。飲食衛生習慣改變了菜館的口味。還是清淡,少油,鹽,糖為主流。

我儿媳就是一力主张饮食要清淡,少盐,少油,少糖。喝咖啡也是“飞砂走奶”,就是喝咖啡时不要砂糖和牛奶。好在她经常不在广州,她若不在广州,我儿子就要到厨房向亚姨说:“加! 加! 加!”哈,哈。这正合我意。我知道蔡澜是香港著名的美食家。一向在香港向人们介绍各地美食。又是各大报美食专栏的专栏作家。在饮食方面是个权威发言人。他开的菜馆有《猪油捞饭》供应,我想我那学生说的上海餐馆有《猪油捞饭》的新闻就不会有假了。可见医学也是不断的向前发展的。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恭贺新禧

新春大吉,今天到处都喜气洋洋。昨晚看春晚我例牌看到收场。果然热闹非常。我们大石半夜就鞭炮齐鸣。我儿媳说:“人人都放鞭炮,我们也随俗吧。”但到那里去买鞭炮呢?我一贯主张环保,也确实不知道到那里去买鞭炮。所以也就只好听别人放炮了。在大石现在不时仰望天空还能看到有人燃放烟花呢。我这个“一家之煮”目前当然首先考虑的还是“今天吃什么?”昨晚剩得有很多鸡,我儿子说:“先煲鲍鱼鸡汤吧。”鲍鱼和鸡是现成的,得配上“清补凉”。我家本来平时都备有,但一时也不知亚姨放在何处。于是我就去街市採购了。谁知家家杂货店都没有开门,好在超市门口等着很多顾客。我于是也参入其中。不久果然开门了。我一下子就採购了好多我以为必备的物品,高高兴兴的就回家转。但今天食乜还是没有着落。我儿子说那还是上茶楼吧。这样我才解决了困境。新春已到,我祝愿同学们龙马精神,个个都“闻鸡起舞”。


最得我心的关怀

我是家中的专职食品採购员。每天上下午两次以上到街市和超市买菜,买肉,买各种酱料等等。现在俟年近晚,我儿媳从澳门,我孙女从奥大利亚回来一家大团员了。这些天加上来访的客人,家里真是热闹非常了。大石周围现在食肆林立,我儿子就一再说要到那些很具吸引力的农家食肆吃饭。但我家亚姨烧得一手好菜,我孙女坚持那里也不去,就是要吃亚姨煮的家常菜。孙女老远从奥洲归来,难得她喜欢。所以这些天每天就都在家里吃。而我这个专职採购当然就可大显身手了。不过我的眼光还是常为人们挑剔,说我买的菜“唔靓”。我也只好请亚姨和我一同去採购了。不过除大宗物品外,还得补充一些物品,所以我就得反复上街市了。我儿媳说我年纪老迈,说要另找人去採购。我孙女在奥洲是学的心理学。她说:“还是让爷爷去採购吧,难得他喜欢,又还有这个能力。如果不让他去採购,他会觉得真的老了,这对他就会营成思想负担。反而不好。”后来亚姨把这事告诉我。我想还是孙女知我心。我为有这样的好孙女而心中倍感温暖。

自己动手吃什么最方便?

元旦我家阿姨回乡探亲,我就得从“专职採购”改任“一家之煮”了。多时没有主厨,一时也不知如何着手。考虑再三,决定中午吃饺子,晚上打边炉。吃饺子好办,现在街市有现包的各式饺子,只要按喜欢的挑选,回家煲水煮之,配以各式酱料,就可以大快朵颐了。打边炉现在也好办,到冰鲜店买来切片的肥牛,配以适当的汤料,再买半边鸡,和各种蔬菜,然后到平时光顾的潮州鱼蛋粉店买来比较纯正的牛肉丸和鱼蛋。就可以开煲了。我是听了潮州朋友的介绍,在鱼蛋粉店买的牛肉丸和鱼蛋比较可靠。不会渗入很多的薯粉之类的东西。我试过,果然。我想,如我这样骤然成为一家之煮的同学也会一时束手无措。于是我就广而告之。希望有助大家解决难题。

成基列举了香港各国在港的食肆,可是没有讲各国饮食的特点。我在香港生活时间不长,也不是有钱佬,只是我这个人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好奇,所以也不时到各国食肆尝尝鲜。现在就将我的一些体验讲讲。可能说不到点子上。也算不吐不快吧。日本最著名的食品非“神户牛柳”莫属。据说日本神户的养牛户给牛喝的是啤酒,早晚还得给牛按摩。所以神户牛柳格外香滑。不过在香港要吃一客得几千元。我囊中羞涩,未敢问津。香港日本最普通的食品大概就是寿司了。现在广州到处都有得卖,我嫌它腥,加上日本芥辣,难顶,所以我不爱吃它。有一次有国内朋友到香港,想吃正宗的韩国菜。我带他到我并没有去过的韩国菜馆就餐。要了一客著名的鲜牛肉。就是生牛肉洒上芝麻。我只尝了一点点,就打退堂鼓了。还有就是什么“剌身”之类的东西,都不是我所能“享受”的。越南菜,泰国菜,我以为就得个辣字。香港铜锣湾从前有一家印尼餐馆,供应各式印尼食品。虽然不是什么著名菜式,但胜在多姿多彩。我很受落。不知现在可还存在?法国大餐,意大利美食,也早已名声在外。我虽也曾吃过,但大概也不是去最著名的餐馆就餐,所以还是等成基慢慢介绍吧。 我家去年在附近的食肆《味道馆》食年晚饭也要4000元埋单。不过广州的鲜羊肉就平多了,新宰的鲜羊肉(带皮的)才28元人仔一斤。食羊肉一定要鲜宰的带皮的羊腩才好,而且要连上羊肝羊肚之类的内脏才有味。焖时除加上竹蔗马蹄红萝白外记得放几片当归。否则也太膻了。我儿子有一位朋友在陕西经营皮草生意,他要的是羊羔皮。于是就给我家快递一大包羊仔肉。焖之,食落也香滑,但总之不及带皮的新宰羊腩了。

在香港 的餐馆吃饭,一定不能吃鸡。不久前我在香港住了几天,一天我独自一人出外,饿了就到我从前经常光顾的大家乐就餐。从前我就常吃“海南鸡饭”,这次我也照旧来它一客吧。鸡,看上去还很光鲜的,大概也是本地鸡种吧,不过它吃的是饲料无疑了。不知还有没有打针?一吃落咀,唉!真是味同嚼蜡。我算又一次领教了。怪不得我儿子常在广州打包一两只清远白切鸡到香港供朋友分享了。

奇难杂症有独步单方吗?

关辉舫是广东足球名将,在老一辈的广州球迷中可说是无人不识的。人们都是叫他“钢条”。因为他身材精瘦,而打球却十分之机灵。当年广东足球队有著名的五虎将,他们是:7号程洪森(鳄鱼头,附中校友),8号黄福孝(乌咀狗),9号关辉舫(钢条),10号杨菲荪(菲荪),11号廖德营(廖斗)。守门员是邓锡权。当然还有众多好手了。但在这众多好手中他们都以关辉舫为核心。在全国足球比赛中打出了精彩的南派足球的辉煌。那时广州就只有越秀山体育场一个可容得下几万人的球场了。所以凡重大比赛都安排在越秀山体育场。其时我在越秀山体育场任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田径教练。所以,这些球员与我都很熟络。大约在65年左右,关辉舫等足球名将相继退役了。这时海珠区还没有青少年业余体校,于是广州市体委就安排我和关辉舫邓锡权到海珠区连同区体委聘请的陈以仁,王广才在海珠区宝岗体育场开办一家新的青少年业余体校。我们开展的是足球田径游泳项目。虽然不久全国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了,但我们这所业余体校的训练却一直坚持到单位开始了“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才结束。“文革”后,我和关辉舫又相继调到西村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他教足球,我还是做我的田径教练,直到79年我去香港。关辉舫为人十分友善,而且他记忆力特别好,他能把踢过的球赛都讲得头头是道,得失如何,讲得引人入胜。所以在閒时在他周围总围着不少人,听他讲述。我也常常是其中的坐上客。我和他都应该算是五十年代的运动员了。那时候,日本的女排风靡全世界。他们的教练大松博文提倡“三从一大”,就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这个三从一大在体育运动中无疑是需要的,但必须有严格的医务监督做保证。可是五几年时我国的体育事业才刚开始大力推行,无论是人才和经验都极之缺乏。很多教练也是从普通体育教师改行的,训练的科学性当然就欠奉了。所以那时候的运动员也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病。足球名将关辉舫更是周身关节差不多都有损伤。二沙头体育俱乐部的医务室真比大医院的理疗室还具规模。中山医理疗室运动员更是常客。当这些西医都解决不了问题后,如关辉舫等著名的运动员领导还特别从各地探访得一些民间特别知名的民间医生去诊治。著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腰伤,西医也冇术了,最后还是在佛山请到著名跌打医生何竹林把腰医好。医好后还打破了举重世界纪录。关辉舫周身病,各种医方都试遍了。我听他说,曾经请一位顺德的老女跌打医生诊治。她就是向患处用手不停的拍打,初时好象还真有点效果,但不能根治。他也没有信心了。又有人建议他去喝蛇血。他也在蛇医处喝了。一条大眼镜王蛇,蛇头被缚住,高高挂起,在蛇尾处破一个口子,他就在下面捉住蛇尾,向口中不住的吸入蛇血。他说,那味道现在说起来还要作呕。结果,次日他混身冒出的汗都是黄色,而且沾乎乎的,病患也不见得有很大的好转。他还讲述了好些医疗的办法,到底也不见能夠“脱离苦海”。(好,今天就讲到此,明天继续。)

(续上文)很多运动伤病都留有旧患,在各大医院也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直到现在也还是如此。当然,还有很多疾病到现在也是让医生束手无策的,例如癌症等等。于是民间就有很多说是包医奇难杂症的方子或者医术。我想最著名者莫过于文革时的“打鸡血针”了。记得那时很多医院都有老头老太抱着一只公鸡到医院,要求给他打鸡血针的。我不知道打鸡血针者有没有真能医好他的病痛?总之过了不久,打鸡血针这一事情就烟消云散了。而现在,在老一辈人中,打鸡血针早已成为笑谈。那时还有传说:用葵树子煲水饮可“治癌”。于是好些人就不远千里去到新会,到葵园採摘葵子作为药用。看来这也是一件“流嘢”吧。总之现在也不见有人专程去新会採摘葵树子了。我老汉虽然不是什么知名运动员,但也因为运动不得法,结下很多旧患。因为腰伤,进而引发坐骨神经痛。现在更发展成为腰间盘脱出,使我苦不堪言。我现在只有注意保暖一法,免强防避一下。凡要走远路,腿就会麻木,发软。弄不好,也就真要“扑街”了。从前想吃好东西也没钱吃,现在有钱吃了,却患了痛风病。在我的亲朋好友中患痛风者真大有其人。大家互相交流,学到的各种医方真不胜枚举。结果也只能医得一时,不能长久。我的老战友老同学许锡志的夫人李医生是广州船厂医院的院长。她本人也患痛风。我问她痛风最好的医疗方法是什么?她说:“还是秋水仙碱解决问题吧。”许锡志和我都患有膝关节肿痛。李医生说,照一下膝关节X光片吧,可能都是膝关节软骨退化引起的病患了。我一位在澳门的亲戚也患有此病,当地医生让他换了人工关节。据说效果不错。不过又有人说也有弄巧反拙的。我都八十了,不去冒这个风险了。现在又有人介绍一种食疗。据说可医此病。不知确否。反正只是普通食物,吃下肚子大概也无关大碍,试试吧。如果真的灵验,到时再向大家介绍了。

入冬了,适时进补,是时候了

近日天气真傢伙入冬了,每餐的菜肴自然而然的就要跟进。我家已吃了几次羊肉了。炆羊肉我从前的贴子已讲过很多。不过我还是再提醒大家,买羊肉要带一点内脏,什么羊肝,羊腰之类的,不要太多,有一点就成,否则炆出来的羊肉就缺乏羊的味道了。炆羊肉还要放一点竹蔗,红萝白,马蒂。最紧要是放入几片当归。虽是“臊臊地都系羊肉”,但太臊了很多人还是受不了的。加点当归可撇去一点臊味,让大家都可接受。再如何炮制就不赘了。“猪脚煲羌,又淋又香”,自然必不可少。但我家有人不能多吃酸醋,所以我今天就来一味“花生南乳炆猪手”。这味菜也易整:买来猪手,请师傅砍件,回来烧一锅开水,把猪手放入“飞水”。烧红锅,爆香羌片,放入花生,猪手,加一小撮胡椒(压破),加过面水,大火烧开,慢火煲一个半小时,要不时用筷子搞动,加水,以免黐底。加入南乳,鸡粉,汾酒,盐。搞匀,再炆片刻,即可大快朵颐了。有人说:“食那里,补那里”。不知果真有效。不过我家数人腿脚都不太灵光,所以炆猪脚,煲鸡脚汤等是我家常有的。大家不妨一试。

十月火归脏,不离白菜汤。

入秋后,人们都感到燥。常觉得口干。记得阿妈教落:“十月火归脏,不离白菜汤。”于是我就到街市买回两斤奶白菜,一斤猪肉(要不见天部位)。回到家里,洗浄白菜猪肉,加上蜜枣三枚,鳐柱碎一小撮,羌片几块。加满水,猛火烧开后慢火煲两小时,捞起猪肉,切块佐餐。续煲一小时,加调味料,即可饮之。猪肉不宜煲太久,否则冇嚼头。

话说:东坡肉

我在干校生活时得一口头禅:“肥瘦不论,最紧要大旧”。说的是吃饭打饭时如果是有猪肉,则声明“肥瘦不论,最紧要大旧。”现在食物极大的丰富了,而且人们普遍认为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对人体有害。所以饮食时特别要少油。前天我与老战友许宁伟许锡志及他们的夫人去一家以供应新颖菜式著称的酒家餐聚。这是一家许锡志常光顾的餐馆,他夫人又是广船医院院长,对饮食卫生自有独到的研究,点菜当然就是他们的份内事了。吓,他们点的第一个菜竟是“东坡肉”。别的项目我们就暂且不说吧。我说:“现在已不是“肥瘦不论,最紧要大旧”的时候了吧,怎么你首先来个东坡肉呢?”他说:“你有所不知,现在经科学验证,经过高温高压处理,猪肉内的脂肪从饱和脂肪变成不饱和脂肪了。不饱和脂肪可为人体吸收,是健康食品。东坡肉就是这样的健康食品。据说G20的贵宾在杭州宴会,每人都有一客东坡肉。一碗四大块,全都一扫而空。”哦!原来还有此一说法。于是我就当东坡肉上菜时立马夹上一大块,那真是又酥又香,入口即化,还齿颊留香呢。据锡志说,现在上海的食肆还在供应饭食时专门供应一款“猪油捞饭”。就是除各式菜肴外,主食就是一碗米饭,外加一小碟猪油和酱油,由客人自已捞饭。我也久未去过上海了,不知是真是假。锡志也是听人说的。不过这猪油捞饭却的确是我儿时的至爱。现在听起我就心动。如果这一切当真,那真是天大的好事。所以我就在校友网上说给大家听听,希望对此有研究的朋友能导我走上正途。也好让我得享这丰富的食品吧。拜托了。

节后忠告

热热闹闹的中秋节过去了。大概在节日大餐中吃得肚满肠肥吧,我的一位已不年轻的朋友苦苦的对我说,他也得了痛风症了。这让他苦不堪言。他知道我是痛风症的老病号。问我有什么最快的解决办法。我告诉他,去医院医生也都是给他开如下药方:“秋水仙碱,别嘌醇,双氯芬酸钠”。这些药在普通药店就可买到。每次每种服两粒。一日三次。只是双氯芬酸钠有大粒的,就只服一粒可也。我说我从朋友中了解到很多各式各样的药方,大都有效一时,不能根治。所以我渐渐就没了信心了。现在我每一发病,还是“照版煮碗”服那个秋水仙碱。唯一头痛者就是服这些药就会过些时就肚子痛,就会拉肚子。真是“医得头来脚返筋”。大概这还是最有效的办法吧。我去过几间医院,医生都是开这个药方。不知还有没有能切底解决痛风这顽疾的药呢?

还有一得

现在蕃薯叶以经成为一般家庭的常菜了。街市各挡口也差不多都有蕃薯叶供应。我也常到街市买蕃薯叶回家。只是众人的口感却常有差异。有时说好吃,有时说柴。“柴”是北方人的说法。广东人说“鞋 (Hai)"我找不到相应的粤音字,只好将就。我到街市买蕃薯叶就挑新鲜碧绿的。前天阿姨对我说,蕃薯叶要选圆叶,还要选蕃薯藤尖部位的,才好吃。否则就太老了。哦,原来买蕃薯叶还有那么多学问。真是要做到老,学到老呀。而且到老还得不断的学习,生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啦。

昨天说了买蕃薯叶的招数,今天说说蕃薯叶如何煮才更好吃。蕃薯叶的叶梗有一层“衣”,要把它摘除。烧开水,把薯叶烫一过,捞起。烧红锅,最好用鸡油,爆香蒜头,下薯叶,炒片刻,加调味料,兜匀,即可上碟。据说当年人们还未普遍吃蕃薯叶时,东方宾馆就以此菜招呼港客,就得到大大的赞扬呢。

车仔流浪记

我们网站这个《计算机与电脑应用栏》久未发市。看来现在人们用手机的时间多,对电脑的使用就少了。如果本栏目加上手机的应用,我想对我等老人也会很多可学习的。我先来一段:我家养有一头狼狗,名叫“车仔”。前天我儿子在苗圃买来一株我不知名的树,高达几米,所以汽车就直接驶入花园。卸得车来忘记了关大门。车仔见有机可乘,就跑到街上去了。卸完车,才发觉车仔走失了。大石人多车多,地面也广阔。去那里找回车仔呢?我一向不关爱宠物狗,车仔对我虽然友善,但远不如对我家亚姨和对我儿子般亲切。我也对找回车仔没多大信心。我儿子对手机情有独钟。只见他不停的点击手机,我还以为他又在网购什么东西了。隔了一天一夜,我儿子突然大叫:“快去祥和路口,车仔在那里。”从前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现在我儿子不出门,竟知道我家的车仔在隔两条马路处。我家亚姨马上找来狗绳奔向祥和路。在家的朋友开了摩托,我骑了单车也奔向祥和路口。这时只见亚姨高喊:“车仔,车仔。”但见车仔飞奔投入亚姨怀抱。原来车仔不知走去那里了。这时祥和路口有一家大餐馆正在装修,是这里的保安收留了车仔。他见到我儿子在微讯上发的《寻狗启示》,回复了我儿子。于是一场虚惊才得以解决。我儿子酬谢了这位好心的保安。我们认真的教训车仔,要它不能再随便外出了。只是不知它听懂了没有?

世界冠军樊振东是广州仔

我的很多学生是当年海珠区的人,据她们说,本届世界杯男双冠军之一的樊振东小学母校是海珠区同福中一小。他的启蒙老师是本校和海珠区少年宫的老师和教练。体育竞技是很重视传承的。我们祝贺中国乒乓球队的成功,也祝贺培养这些冠军而作出奉献的基层教练与老师们。中国健儿们,加油!

越秀山体育场的回忆

前天,广州电视新闻有介绍富力足球队重回越秀山体育场主场打球的报导,引起了我很多回忆。我1954年从部队复员回附中读书。因为我参军时才在附中读到初二,而且那时初解放,读书并不很认真。所以我回到附中就只能入读初三。一开始,同学就把我选为团支部军体委员。学校号召同学参加体育锻练,还要参加学校的田径运动会。我参加了,并得了男子甲组跳高第二名。我被选入附中田径队。选队长时,钟南山是当然的队长。又因为我是复员军人,就把我选为副队长。自此我就随钟南山练习田径运动。55年,钟南山自附中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医科大学。我升入附中高一,并自此我一直担任附中的田径队长。后来还兼任附中垒球队队长。也是自那时起,我就常到越秀山体育场参加田径和垒球比赛。因此,我在越秀山体育场掉下的脚毛也真不算少。1957年,我被选入广州市中学生田径队。当时的中学生田径队的领队兼教练是越秀山体育场的李本指导。他对我说:1959年要举办全国运动会,广东要扩招田径集训队。中学生田径队的一些同学将要参加,而他也将要去那里做教练。而我参过军,年龄偏大,但有较好的田径基础。他说,他离开越秀山体育场,那里就缺少了一位田径教练。他建议我去那里做田径教练。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也曾想过毕业后投考北京体育学院。现在有现成的体育教练可做,而且是在全国知名的越秀山体育场。于是我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离开附中后,我就直接到越秀山体育场报到了。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我就正式成为广州市市体委的一名在编正式田径教练了。当时越秀山体育场开展的是田径足球和篮球训练。足球教练有抗战前的中国足球队著名运动员叶北华,前中南足球队队长 梁利生,队员莫七,篮球教练是黄冠然李容超,田径教练就是李本和原执信女中出身的谭慧贤。现在李本走了,就加上我。这时也算人员鼎盛了。当时的业余体校梁利生是校长。足球分大中小班,篮球分男女班,田径分大小班。谭慧贤教大班,我教小班。后来广州体校调来了三位田径班的毕业生,谭慧贤就调到文德路小学教体育了,我就改教田径大班。直到文革前不久,我被调去海珠区的宝岗体育场与足球名将关辉舫邓锡权一起开办一所新的宝岗青少年业余体校为止。越秀山体育场原本是越秀山中间一处凹凸不平的场地。有人在那里玩球,也有人在那里学开车。解放后人民政府就在那里开工建设一个新型的运动场。主持其事的就是后来著名的体育人士李卓儒,我们附中同学也参加了当时的义务劳动。我在从前的贴子上也多多作了介绍,不赘。我初到越秀山体育场时除了短跑跨栏外各项田径运动都是不甚了了的。一开始,老场长就考我做一个跳远踏板前的沙模。我把沙模前的斜坡做反了。还得到老场长的认可。过后场地工静静的告诉我,是做反了。原来老场长虽然是老体工,但他也是虚张声势而已。从此我就老老实实的从头学起。现在一些能够进入专业体工队的同学见到我都说当年是我把他们从不懂体育带入了体育这个大门的。为此我也就深感安慰了。越秀山体育场因为受山体的限制,整个场地成一个夹长的地形。不能完全按照规范那样建设。足球场本来应该宽七十米(具体数字我可能记差了),但这里只能是六十五米。而田径跑道应该每道1.22米,它也就只能去到1.2米。因为田径比赛的分道跑是要让道的。让道的距离又因跑道的宽度有差别。好在我在附中读书时学过几何,这些问题都能很易得到解决。越秀山体育场的看台是因山势而建的,但较陡,对看球来说这倒正合适。当时全场可坐三万五千人。在广州是最大的体育场地了。所以一些重要的足球比赛和全市性的田径比赛都是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的。我从前不懂足球,在越秀山体育场看足球看多了,对足球也就发生了兴趣。现在我也常看一些外国的足球赛的电视节目。中国的足球太屎了,我没有兴趣。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足球运动也能引起我的兴趣就好了。那时,广州的市属正规田径场地就是越秀山体育场了。大型的田径比赛则安排在省体场。那里虽然看台小,但胜在标准。所以全市性的田径比赛都是安排在越秀山体育场。这样就把我推到市内田径比赛的第一线了。我就得从田径比寒的规程,报名,赛程编排,到比赛场地的分配,场地划线,从各大中小学老师中选择聘请田径裁判等等都得由我来主持。印赛程表秩序册我就交由我的当时因受到不公正对待而沦落到越秀油印社的老战友许宁伟印制了。由于参加了这些活动,我接触社会的面也大大的扩展了。同学们说我为什么有那么多贴子可写,我想,这也和我在越秀山体育场浸润多年有一点关系吧。我也多年没有到越秀公园玩了,更没有去越秀山体育场看比赛了。我有一个学生从广州部队体工队(后被选入八一队)退役后分配到越秀山体育场当田径教练。因为有规定,场地人员不能带人进场看比赛,否则扣奖金。我就不想麻烦人家了。从电视上看,现在越秀山体育场大大的改观了。不知原来的田径跑道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或者我会有一天到那里去看看,到底我从前跑过,跳过,工作过的那个越秀山体育场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

悼念梁丽珍

我文革时在宝岗青少年业余体校有一位学生叫李文灿,她退休后热衷于打乒乓球,并与原国手梁丽珍杨巧来等一起耍乐。有一次,她与梁丽珍到番禺游玩,顺便来我家探望我。杨巧来退役后即到广州市体委工作,所以我与她也很熟络。但梁丽珍退役后则在广东省体委当副主任,所以我跟她就不熟识了。不过梁丽珍是著名的乒乓球国手,曾经在容国团的指导下,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战胜当时十分强大的日本乒乓球队而取得了乒乓球女子世界杯团体赛冠军。她又是广东藉的运动员,所以她的事跡就一直为我们所关心。据说她后来移民巴西了。为了祖国的足球崛起,她与广东健力宝集团商定,由健力宝出资,由她在巴西组织,聘请巴西优秀教练,租赁体育场地,安排运动员住宿等一应工作。由国内选拔优秀少年运动员到巴西集训。并派出两名国内教练随队训练。本来商定训练后回国组成一支“健力宝足球队”参加全国比赛。这件事在足球界是很轰动一时的。大家都以为梁丽珍办了一件大好事。谁知两年后这足球队是回国了,但球员立即就被派出球员的各省市要了回去。这商定的“健力宝足球队”也就烟消云散了。人们不知道个中原因,只知道有一个李金羽后来是打国家队的,是原外派到巴西的少年运动员。这次梁丽珍来访,我就趁机问她这事是如何的。但见梁丽珍只是摇头,欲言又止。后来她见我对体育界的事也颇熟识,于是就说:“这球队到巴西后,开始训练还是很有效果的。不久,国内去的两位教练就闹茅盾了。他们各拉一派,球队就互不团结了。最后回到国内这球队就散了。有人还说我用了球队的经费。其实我也只是义务劳动,并没有用过球队的一分钱。”唉!中国的足球运动怎么就是这个样子呢?我只能为梁丽珍在这个问题上愤愤不平了。昨天有朋友对我说梁丽珍去世了。我心有疑惑,不久前我见到梁丽珍还是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走了呢?我于是就上网查了一下,是有这么回事。我又发短信给李文灿,她也证实了。呜呼!一代英才梁丽珍也随容国团庄则栋走了。我怀念他们。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从事体育工作二十年,但离开体育岗位也三十多年了。不过现在我对体育事业还是很关心的。前几天全国体育的先进人物评选在中央台热播,我从头到尾一直很认真的观看着。其中优秀教练的评选提名人竟有田径教练袁国强。这使我浮想联翩。大约七几年吧,广州中学生田径队在工人体育场集训,负责短跑训练的是我的好友前广东省田径队的著名短跑运动员张法,我负责中长跑。这时张法已从省队退役回到他的母校市五中做体育老师。后来他就调入广州市中心体校做田径教练,最后做了广东省体委副主任和民革广东省主委。可惜后来他患肺癌英年早逝了。而短跑组的运动员中就有袁国强。后来袁国强调入广东省田径队,并多次打破100米全国纪录。他退役后就留在省队做短跑教练了。继袁国强破100米全国纪录的是余壮辉。余壮辉少年时曾跟我练习短跑。有一次他和广东省田径队到香港比赛,我到比赛场看望他们,余壮辉对香港运动员介绍我,说我是他的开山师傅。这让我好生兴奋。中国的短跑过去往往不及日本,特别是 400米接力,总是日本第一中国第二。袁国强主理国家队短跑和400米接力后,中国队就在世界田径赛中跑赢了日本,还得到了奖牌。这真让国人兴奋不已。田径项目在中国不算是强项,但在这世人特别关心的项目上能创造佳积就不简单了。袁国强得到优秀教练员奖的提名我以为也是应该的。陆游有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衷,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时此刻,我大概也有同感吧。

有在干校时有一好友患鼻炎多年,一直不好。有人介绍他到田边採摘一种叫“鹅不食草”的生草药,捣烂后用它的汁液滴鼻,可医鼻炎,通窍。他照办了,果然有效。想不到这不起眼的“鹅不食草”竟然解决了大问题。我的小文不知能否与“鹅不食草”相提并论。不过如果朋友们看了以为有点意思,我就觉得不胜荣幸之至了。谢谢大家。

刘力山鞠躬201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