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首页>通约智库条目>伊朗

伊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伊朗被贴上了许多标签,比如“政教合一”“歧视女性”“保守”“危险”,等等。但真实的伊朗,远不是以上标签所能涵盖的。真实的伊朗,可能与许多人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伊朗的文化和政治都极为复杂,并非一眼所能望透。笔者去过伊朗,有一些伊朗的朋友,也比较关注伊朗的过去与现在。我了解的伊朗很局限,只能说略知一二。在此写出个人的所见所知,以期对有意了解伊朗的朋友有所助益。

一、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没开始便已谢幕

在过去的短短数日里,伊朗可谓抢尽头条。先是伊朗将军苏莱曼尼被美国无人机炸死,然后是伊朗送葬队伍造成至少59人死亡、213人受伤的惨剧,再就是伊朗发射十几枚导弹轰炸美军在伊拉克的基地,当天一架从伊朗首都德黑兰起飞的乌克兰客机坠毁,造成176人死亡,同时伊朗布什尔还发生了4.7地震,紧接着伊朗发生一起大巴翻车事故,致20死23伤……

剧情太紧凑,令人应接不暇。天灾人祸走马灯似地上演,最受伤的还是伊朗人。

在伊朗轰炸美军基地之后,伊朗媒体一度宣称炸死了80个美国人。次日,特朗普发表讲话,强调美军无人伤亡。

现在看来,局势已经很清晰。美伊两国,可以说相当默契。伊朗轰炸美军基地的时候,曾发出警告:不许还手,不然后果很严重。美军果然没有还手,甚至没有尝试拦截伊朗方面的导弹。之前特朗普扬言,伊朗一旦发动攻击,便打击伊朗的52处目标(甚至包括文化遗址)。但伊朗轰炸完美军基地之后,画风突变,特朗普开始强调美国追求和平,不会出兵迎战。伊朗方面也下令,与伊朗有关的武装力量不要再攻击美军,鸣金收兵,反击已经结束。

双方都有了台阶下:伊朗必须要还击,伊朗人特别自尊,更何况被炸死的苏莱曼尼在国内有极高的威信,需要给国民交代;美国很配合,美国自然可以笑到最后,但承受不起战争的后果。要知道,伊朗不是伊拉克或阿富汗,美国要打下伊朗绝非易事,要完成战后重建更非易事。

这一页,基本就这么翻篇了。

二、美伊关系,下一步何处去?

2020年1月1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授权财政部制裁包括建筑、矿业、制造业和纺织业在内的多个伊朗经济行业,以回应此前伊朗对美军基地的导弹袭击。这也是美伊关系一直以来的常态:美国不寻求武力解决伊朗问题,而是通过极限制裁施压,减少伊朗政府以及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收入,迫使伊朗战略收缩、经济崩溃,从而令伊朗的堡垒从内部瓦解;伊朗则一直硬扛。目前来看,这一常态还要继续。

眼下美国限制其他国家购买伊朗的石油,限制其他国家与伊朗做生意,中兴和华为便栽了跟头。美国的长臂管辖显然是有效的。现在伊朗的经济很糟糕,物价飙升,失业率高居不下。前些时候因为油价上涨,已经引发民众抗议甚至暴动。但伊朗政府的控制力太强,暴动很快被压制。近来美伊冲突升级,反而暂时缓解了伊朗的国内矛盾。

这一局面也将延续下去。美国希望伊朗的堡垒从内部崩溃,但这目前来说还难以实现。

真正遭殃的,还是伊朗的人民。

三、美伊什么仇什么怨?

美国和伊朗到底什么仇,什么怨?何以水火不容呢?

这需要从最近特朗普和伊朗总统鲁哈尼在推特上的交锋说起。

特朗普发推称:“多年来,伊朗一直是个问题,如果伊朗打击任何美国个人或者美国资产,就以此作为警告,我们已经瞄准了52处伊朗目标(这些代表伊朗多年前劫持的52名美国人质),其中一些对伊朗和伊朗的文化非常重要,并且这些地点将被非常迅速、严厉的打击。美国不想再受到更多威胁!”

鲁哈尼也发推回应称,那些援引数字52确定攻击目标数量的人,也别忘了655号航班罹难的290人,警告美方“永远不要威胁伊朗人民”。

52和290这两个数字,是美伊两国之间的心结。

四、52名人质

在1979年发生伊斯兰革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前,伊朗是由巴列维家族统治的。当时的国号是“伊朗帝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共经历礼萨汗(1925-1941年在位)和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1-1979年在位)二世。巴列维家族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大力推行世俗化和西方化,有力推动了伊朗的现代化。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最终导致经济失调、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底层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恶果。与此同时,王室则专制独裁、穷奢极欲,如王后用新西兰的牛奶洗澡,皇帝每天的午餐都要从巴黎空运而来。对此,民众早已怨声载道。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以什叶派为主的国家,原先的宗教信仰也受到很大冲击,清真寺的土地被没收,宗教学校被关闭,宗教领袖的特权被取消。在此背景下,失去民众和教士支持的巴列维王朝在1979年迅速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首的伊斯兰共和国政权。

巴列维王室

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美国给伊朗提供了极大支持,甚至包括核技术,与现在形成强烈反差。在政权更迭之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并没有马上恶化,二者一开始也有意建立友好关系。转机发生在1979年10月,当时流亡海外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病,尽管更了解局势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员一度反对,但美国政府还是接纳了这位前国王。这件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霍梅尼将美国政府称作“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在此号召之下,数千名伊朗学生围攻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最终占领大使馆,扣押了52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

伊朗学生攻占美国大使馆

人质事件导致伊朗和美国在1980年4月7日彻底断交。在1982年4月22日,美国曾派8架直升机前往伊朗营救人质,途中遇上了沙尘暴,混乱中一架直升机撞上了自家的运输机。人质的影子都没见着,美军就这样折损了8名士兵。这件事令美国国内哗然,一些伊朗人则相信确有神助。直到1981年的1月20日,剩下的人质在被扣押444天之后终于回到美国。


自此之后,美国与伊朗势不两立,伊朗的负面形象也便定型了。

目前伊朗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但当年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还在,我曾经参观过。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反美纪念馆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美国大使馆外的涂鸦

五、290名罹难者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立足未稳,萨达姆当政的伊拉克便气势汹汹杀过来了,两伊战争爆发。当时美国是站萨达姆那边的,给萨达姆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资金和情报支持,帮助一度败退的萨达姆扭转局势。两伊战争后期,美国甚至直接派兵打击伊朗。美国与伊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1988年7月3日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事件。当时处在伊朗水域内的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了伊朗航空655号班机(IR655),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罹难,其中包括66名儿童、1名孕妇。美国方面称自己将该客机误认为正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机,伊朗方面则认为美国是故意的。

美国后来向248名伊朗遇难者支付了6180万美元的特惠金,但不肯承认需要对事件负责或负有法律责任。下令开火的美军舰长事后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获得了勋章。但伊朗显然未曾忘记。目前伊朗航空仍在该路线上使用此航班号,以铭记这一空难事件。

六、乌克兰客机失事事件

2020年1月8日,伊朗轰炸美军基地这天,一架从伊朗首都德黑兰起飞的乌克兰客机(波音737-800)突然坠毁。机载所有176人全部死亡,其中包括82名伊朗人、63名加拿大人、11名乌克兰人(包括9名机组人员)、10名瑞典人、4名阿富汗人、3名德国人以及3名英国人。

这些加拿大人,基本是伊朗裔的加拿大人,许多是在加拿大上学、结束假期返校的高校学生。

伊朗人极重视教育,许多有条件的家庭都尽量将子女送到欧美留学,或者索性移民。在加拿大和美国,都有大量的伊朗学生。只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伊朗人去美国留学越发困难了。

此次飞机失事,伊朗方面一开始称是机械故障。但在各方面的证据面前,伊朗方面最终承认是自己意外击中了客机。1988年的空难重演,只是肇事者换成了伊朗,无辜者再度成为政治博弈下的牺牲品。

七、伊朗核问题

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同时还有以色列)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核技术。而随着伊朗政权的更迭,一个反美的有核政权显然是美国的心腹大患,美国因而百般阻挠伊朗发展核技术,这也成为伊朗与美国、以色列之间冲突的焦点。

美国和以色列一再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幌子秘密发展核武器,但伊朗则宣称他们并没有发展核武器的打算。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发布过一条教令,称伊斯兰教治下严禁生产、储存及使用核武器。

2010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的制裁伊朗方案。2015年7月14日,经过多年谈判,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欧盟与伊朗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安理会的制裁随之取消。

特朗普上台之后一再质疑伊核协议的有效性,最终在2018年5月8日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特朗普认为伊朗仍在暗地里发展核技术,但国际原子能机构一再确认伊朗并没有违反协议。

2018年4月30日,在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之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向世人展示了由以色列特工从伊朗窃取、重达500公斤的所谓绝密文件,认定伊朗仍在发展核武器,为特朗普的“退群”造势。其实这些材料并无新意,其内容在伊核协议签署之前就已经为人所知。

众所周知的是,以色列在美国的默许之下已经研制出核武器。最近内塔尼亚胡更是“说漏了嘴”,在一次讲话中将以色列是“能源大国”误说成了“核大国”。说者有意,听者有心。

最近随着美伊冲突升级,伊朗也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协议。一切又回到原点。

500内塔尼亚胡

八、被妖魔化的伊朗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伊朗是个极为可怕的国家,这当然要归功于西方媒体不遗余力的妖魔化。

《逃离德黑兰》这样的电影,自然是在“黑”伊朗。《斯巴达300勇士》则是站在古希腊(西方文化的源头)的立场,极力丑化波斯帝国的君主薛西斯。

《斯巴达300勇士》中的薛西斯

伊朗自然有其黑暗面,但有的谣言是纯粹为了“黑”伊朗而“黑”伊朗。比如最近不少人说伊朗最高领袖——年过八旬的哈梅内伊娶了6岁的小女孩,这便是不折不扣的谣言。

国人有不少关于伊朗的刻板印象,比如说伊朗人都是“神棍”,比如说伊朗女性个个都穿着黑袍,比如说伊朗人无知封闭,等等,都属于片面的认识。

许多人觉得伊朗可怕,正如许多西方人觉得中国可怕。意识形态是一回事,人与文化是另一回事。

九、伊朗人信什么教?

目前在伊朗境内,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这意味着,还有大概8%的人属于逊尼派。

相比逊尼派,什叶派不过是少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穆斯林中,比例不到20%。什叶派主要分布于伊朗和伊拉克,以及也门、黎巴嫩、叙利亚、巴林等国家。与逊尼派相比,什叶派相对温和和开明。

与逊尼派最大的不同是,什叶派只承认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同时也是女婿)阿里及其后裔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阿里及其后裔多次被逊尼派杀害,什叶派从古至今不断受到逊尼派的迫害,自然势不两立。波斯人(主要是萨法维王朝开始)后来选择了什叶派作为国教,也是为了与其他伊斯兰国家有所区别。

尽管伊朗是个什叶派国家,也是所谓的政教合一国家,但可能一大半的人其实并不真的信仰伊斯兰,骨子里更接近西方人。大多数伊朗人并不祷告,许多女性都只是象征性披一下头巾,大多数女性并不穿罩袍。伊朗的社会其实有两面:一面世俗,一面宗教。

那么剩下的伊朗人信什么呢?大概有30万基督徒、3.5万到6万之间的拜火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两三万的犹太教徒。伊朗议会则为基督教、犹太教和祆教留有总共5个席位。有些人认为伊朗容不下其他宗教,其实并不对。我在伊朗去过拜火教的庙宇,也去过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

伊朗的宗教政策总体来说比较宽容。古代的伊斯兰教也要比同时期的基督教宽容,伊斯兰统治之下可以允许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存在,只不过非穆斯林所需要缴纳更多的税额。许多人改宗伊斯兰教,并非受到武力胁迫,而是出于经济需求。

伊斯兰教、基督教、拜火教、犹太教在伊朗都是合法宗教,但由伊斯兰教分化出来的巴哈伊教(又称“大同教”)被视作异端和邪教,是不允许存在的。

十、什叶派之弧

伊朗的军队有两支,一支是共和国军队,一支是伊斯兰革命卫队。二者地位平行,都有海、陆、空三军编制。伊斯兰革命卫队诞生于巩固伊斯兰革命的革命果实的需要,直接效于忠伊朗的最高领袖,并对伊朗的政治和经济有全方面的渗透。伊斯兰革命卫队下面有一支圣城旅,指挥官便是大名鼎鼎的苏莱曼尼。

圣城旅的目标便是:输出革命,打造“什叶派之弧”(又称“什叶派新月”和“什叶派走廊”),实现伊朗的大国崛起。

在黎巴嫩,支持真主党,对抗以色列;在叙利亚,支持阿萨德政府;在伊拉克,支持亲伊朗的什叶派民兵组织,并影响伊拉克现政府;在也门,支持胡塞组织,对抗沙特。

各国什叶派有着宗教上的认同,也有现实的需求,因而抱团取暖。尤其是叙利亚,什叶派只占到两成,属于少数派,更需要有强援支持。

真主党、胡塞组织等,是伊朗的代理人。整个“什叶派之弧”,又是俄罗斯的代理人。

“什叶派之弧”已然初具雏形。但随着苏莱曼尼的谢幕,“什叶派之弧”的前景显然已经有了更多的变数。

十一、谁是恐怖分子

2020年1月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刚下飞机的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因遭到美军无人机袭击而丧生。

苏莱曼尼是圣城旅的指挥官,也是伊朗负责革命输出的指挥官。他在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等国运筹帷幄,可以说是他一手打造了“什叶派之弧”。

但美国宣称,苏莱曼尼是“恐怖分子”。

2007年,美国把苏莱曼尼负责的圣城旅列为“恐怖组织”。

2019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

有人说苏莱曼尼是联合国认定的恐怖分子,不过这并没有依据。苏莱曼尼曾被联合国列为制裁对象,随着伊核协议的达成,制裁也便解除了。

在苏莱曼尼被杀之前,得到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攻击美军和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一名美国籍商人死亡,大使馆被民兵占领。

诸如此类的事件,背后都有苏莱曼尼的影子。

在苏莱曼尼被杀之后,伊朗议会通过决议,认为全部美国军队、美国国防部人员以及相关组织、机构和指挥人员,以及下令致死苏莱曼尼的美军人员均为“恐怖分子”。

美国击杀伊朗将军苏莱曼尼,有国家恐怖主义之嫌。

苏莱曼尼在打造“什叶派之弧”的同时,双手也沾满鲜血。

苏莱曼尼的另一面,则是与逊尼派恐怖分子的对抗。世界上著名的恐怖组织,多受到逊尼派原教旨主义(主张一切应严格遵循《古兰经》)的影响,如基地组织、伊斯兰国(ISIS)等。而逊尼派原教旨主义,与沙特脱不了干系。

美国与伊朗不是朋友,但的确有共同的敌人。为了保护受塔利班迫害的阿富汗什叶派,苏莱曼尼曾向美国分享有关塔利班的情报。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苏莱曼尼更是一度与美军合作,有力遏制了伊斯兰国(ISIS)。有人说,不是美国打败了伊斯兰国,而是苏莱曼尼。这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苏莱曼尼的纵横捭阖,美国今天恐怕还深陷伊斯兰国的泥潭。

苏莱曼尼曾与美军一同对抗伊斯兰国

十二、烈士崇拜

2019年1月7日,苏莱曼尼的葬礼在其故乡克尔曼市举行,数百万人前来送葬。由于送葬人数太多,发生踩踏意外,造成至少59人死亡,213人受伤。

类似的场面,我在伊朗阿舒拉节期间见过。人山人海,比中国的黄金周还可怕。

苏莱曼尼战功赫赫,在伊朗威信极高,在他的家乡克尔曼更是神一般的存在。数百万送葬者,可以说都是自发的。

伊朗对烈士有特殊的情结。在伊朗的街头,随处可以看到两伊战争期间阵亡将士的肖像。

伊朗街头的烈士像

什叶派一直有悲情色彩和反抗精神。他们所尊奉的阿里及其后裔,便多次被逊尼派杀害。阿舒拉节,便是纪念阿里之子侯赛因之死,人们为侯赛因而哭泣,甚至通过自残的方式来感受侯赛因所承受的痛苦。

苏莱曼尼被杀之后,伊拉克看守政府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称:“我原计划当天(3日)早晨8时30分和苏莱曼尼烈士会面。”

苏莱曼尼的身份也是“烈士”。

十三、伊朗和沙特什么仇什么怨?

我在伊朗的时候,常看到这样的标语:“Down with U.S.A(打倒美帝)!”“Down with Israel(打倒以色列)!”“Down with Saud(打倒沙特)!”许多人不禁困惑:伊朗和沙特不是都是伊斯兰国家么?为什么也势不两立呢?

首先,民族不同。沙特主要是阿拉伯人(语言属于闪含语系),伊朗三分之二的人是波斯人(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剩下的是库尔德人、卢尔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等,阿拉伯人只占伊朗人口的2%。波斯人原来信奉拜火教,随着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所灭,波斯人大多改信了伊斯兰教。虽然改信了伊斯兰教,但自尊的波斯人并不服外族统治,最终将阿拉伯人赶走。波斯人打心眼里瞧不起阿拉伯人,偏偏许多人认为伊朗人是阿拉伯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想激怒一个伊朗人,那就直接叫他阿拉伯人。”伊朗人对“阿拉伯湾”这个词也特别忌讳,2017年特朗普在一次讲话中不承认伊朗有效履行核协议,伊朗人群情激愤,不是因为特朗普对核协议的指责,而是特朗普在讲话中将“波斯湾”称作“阿拉伯湾”。

你才是阿拉伯人,你全家都是阿拉伯人

其次,教派不同。沙特主要是伊斯兰教的逊尼派,是逊尼派的老大;伊朗主要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是什叶派的老大。沙特和伊朗都不希望看到对方势力的崛起。

除了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沙特还与伊朗的死对头美国走得近,一再得到美国的袒护,伊朗因而将沙特视作伊斯兰世界的叛徒。

近年来,伊朗支持也门的胡塞武装攻击沙特,沙特政府在2016年1月2日处死了什叶派教士尼米尔,紧接着沙特驻伊朗使馆遭抗议民众冲击、沙特当局宣布与伊朗断交,沙特政府在2016年1月7日还空袭了伊朗驻也门大使馆……

总之,新仇旧恨,沙特与伊朗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十四、伊朗和以色列什么仇什么怨?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两次征服犹太王国,大批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开创者——居鲁士大帝攻破新巴比伦王的首都巴比伦城,准许被囚掳的犹太人重返家园,亦即现在的以色列一带。

犹太人至今对居鲁士大帝感恩戴德。由于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并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一些犹太人将特朗普誉为“当代居鲁士”。一家非盈利组织Mikdash还推出了一款“圣殿之币”(Temple Coin),将居鲁士大帝和特朗普的肖像印在一起。

伊朗人则将居鲁士大帝视作“国父”,犹太人此举,在伊朗人看来简直是亵渎。因为在伊朗眼中,以色列是中东的撒旦。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表示,“(以色列)这个癌肿瘤般的国家应当要被切除”,“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由一帮来自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恶棍支配巴勒斯坦人”。伊朗前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则说:“伊朗愿意同除美国、以色列之外的所有国家建立紧密联系。”内贾德还扬言“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以色列又是怎么惹到伊朗了呢?

出于犹太人与波斯人历史上的渊源,以及以色列、巴列维王朝共同抗衡阿拉伯世界的现实需要,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以色列与美国一样,都是巴列维王朝的忠实盟友。当时以色列和巴列维王朝在情报、军事等方面合作密切。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之后,出于对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尤其是耶路撒冷)的不满,同时以色列是美国的追随者,伊朗自然对以色列抱有敌对态度,将以色列视为中东乱局的祸首。尤其是巴以问题,通过支持巴勒斯坦,伊朗希望能够在伊斯兰世界树立威信,从而与沙特之类的“叛徒”区别开来。但在两伊战争期间,以色列扮演了伊朗武器供应商的角色,在以色列的牵线下,伊朗甚至还曾与美国实现军火交易;同时,以色列也希望联合伊朗共同对付阿拉伯世界。这种暧昧的关系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而结束了。

伴随着美伊矛盾的加深,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矛盾也逐步加深。在以色列看来,伊朗是它的最大威胁,因此坚决不允许伊朗研制核武器。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死磕以色列,以色列则时不时去敲打真主党以及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力量。

伊朗虽然敌视以色列政府,但并不极端仇视犹太人。居鲁士大帝赦免巴比伦之囚后,仍有不少犹太人留在了今天的伊朗境内。伊斯兰革命之后,许多犹太人都已经移民到以色列等国。现在的伊朗仍有大概两三万犹太人,我就专门探访过伊朗的一处犹太会堂,给那里的犹太小朋友送去我从耶路撒冷带来的纪念品。

十五、伊朗与伊拉克

在美国的支持(甚至是怂恿)下,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进攻伊朗,两伊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了8年,两伊都元气大伤。

萨达姆是逊尼派,在他当政期间,伊拉克人口中占到六成的什叶派受到压制。随着萨达姆的倒台,伊拉克成立了新政府,人数占多的什叶派也便成了这个国家的主导力量。

由于宗教上的天然联系,现在伊朗和伊拉克走得颇近,当年势不两立的死对头一下子成了好基友——这一幕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

伊拉克议会最近通过决议,要求美军撤出伊拉克,称美国在伊拉克击杀苏莱曼尼违反了驻军协议。

伊拉克的什叶派有他们自己的宗教领袖,并不完全倾向于伊朗。随着伊朗对伊拉克渗透的加深,不少人要求将伊朗势力赶出去,最近伊拉克闹得沸沸扬扬的示威游行便是针对伊朗的。

不要伊朗,也不要美国——这是伊拉克最近发出的声音。

十六、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么?

伊朗的政体很特殊。

伊朗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政府由总统领导,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经历电视辩论、投票等环节。根据宪法,16周岁以上的伊朗公民(包括女性)都拥有投票权。伊朗总统选举每4年举行一次。总统任期为4年,可连任一届。

光这么看,伊朗政府的政体与美国没太大区别。伊朗的总统甚至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比美国还“民主”。至少,伊朗不能简单被认定为政教合一国家。

但伊朗还有最高领袖。目前最高领袖只有过两任,分别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缔造者霍梅尼,以及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最高领袖一般不参与政务,但会把握国家的总体方向。作为宗教领袖,他可以通过发布教令的方式影响每一个伊朗人,在伊朗有绝对的权威。

此外,伊朗政府的许多重要人士,都有宗教背景。

伊斯兰教与伊朗,被牢牢绑定在了一起。

十七、富有的大阿亚图拉

与逊尼派不同,什叶派的教士阶层(乌莱玛)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相当富有。类似于天主教,什叶派有教阶制度,分为毛拉、阿訇、乌莱玛、穆智台希德、霍贾特伊斯兰、阿亚图拉和大阿亚图拉这几个等级。类似于评职称,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再到二级教授、资深教授,教士需要通过修习不断进阶,打怪升级。什叶派教士的最高级别,便是大阿亚图拉。

要升级到大阿亚图拉绝非易事。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大阿亚图拉有60位左右,他们主要居住在伊朗的库姆和伊拉克的纳杰夫。大阿亚图拉们在什叶派世界有极高的威信。霍梅尼当年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巴列维王朝轰然崩塌。大阿亚图拉西斯塔尼在伊拉克也是一呼百应,是伊拉克事实上最有权势的人。

伊朗的一些高级别教士,深度参与伊朗的政府。尤其是伊朗的最高领袖,更是能左右国家的政策。因此,最高领袖也理应是最高级别的大阿亚图拉。领导伊斯兰革命的霍梅尼是大阿亚图拉,现在的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是大阿亚图拉。哈梅内伊尽管在1989年便成为伊朗最高领袖,但直到1994年才获得大阿亚图拉的称号(霍梅尼临死之前差遣人员修改宪法,使具备“适当的政治和管治能力”的伊斯兰法学专家都可以成为伊朗最高领袖,从而为哈梅内伊铺路)。霍梅尼的大阿亚图拉称号是公认的,哈梅内伊的神学修养则受到质疑,在其得到大阿亚图拉称号之后,伊朗有多名大阿亚图拉拒绝予以承认。眼下哈梅内伊已到暮年,其继承人便成了更棘手的问题。要知道,继承人不但要有政治威信,还需要足够的教阶,比君主世袭制的传位要复杂得多。

每个成年的什叶派信徒,都必须要追随一位大阿亚图拉。凡是大阿亚图拉发出的教令,追随者都要无条件听从。什叶派极少极端分子,除了由于什叶派相对温和开明,还与大阿亚图拉的领导有关。只要大阿亚图拉没有走极端,其信徒也不至于走极端。

大阿亚图拉很有钱。信徒需要将自己年收入的20%供养自己所追随的大阿亚图拉,反过来,大阿亚图拉也要用这些钱来救济贫困的信徒。如伊拉克大阿亚图拉西斯塔尼的个人资产起码40亿美元,他把许多钱财用于建医院、图书馆、学校等等。

伊朗前总统内贾德曾说,伊朗最大的300个教士家族,掌握国家60%以上的财富。据说,哈梅内伊所能掌控的财富,超过1000亿美元。

十八、伊朗穷么?

如果你去伊朗,你会发现伊朗的城市建设一点也不差,虽然极少有高楼,但至少不会跟“贫穷”“落后”“动荡”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城市卫生方面,更是许多中国城市自愧不如的。私家车的普及程度极高,几乎家家有车,上哪都开车(汽油相对便宜)。

按理来说,伊朗的经济发展条件在中东是最理想的。完善的工业体系(有巴列维王朝的底子在),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石油储量占到世界第三,完全有成为富国的条件。但目前伊朗人的生活状况并不理想,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

许多人认为这是伊斯兰革命的恶果。与巴列维王朝时期的经济增速相比,现在的伊朗自然是大大放缓了。两伊战争令伊朗元气大伤,紧接着便是美国的连续经济制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绝不是不想发展经济,也不排斥科技进步,但在极限制裁之下,它所能施展的空间很有限。

在美国的经济制裁之下,伊朗有再多的石油也卖不出去。像中国、印度、日本这些伊朗的老客户,都有心无力。伊斯兰革命卫队在商业领域很活跃,但其许多资产已经被美国冻结。伊朗与其他国家的正常贸易,受到了极大限制。这种情况下,伊朗国内的经济在急剧恶化。

前几年美国短暂结束对伊朗的制裁,各国加大对伊朗的投资,伊朗的经济大有回暖之势。但眼下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制裁力度的加大,伊朗人的日子恐怕会越来越不好过。

尽管国内经济不佳,近年伊朗还大搞革命输出,烧了不少钱。教士阶层以及伊斯兰革命卫队,更是垄断了大量财富。

不过伊朗政府对底层民众有一定的救济制度,大阿亚图拉也有回馈信徒的义务。因而伊朗底层民众的生活,仍有一定保障。有些网络文章说伊朗人“一贫如洗”“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那倒不至于。

一方面是国内财富垄断,另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制裁,受苦的还是伊朗老百姓。

十九、伊朗小姐姐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伊朗女性都要蒙面,只能露出眼睛。其实蒙面在伊朗几乎是不存在的,波斯美女从不遮掩她们的芳容。但女性在公共场合的确要戴头巾(Hijab),外国女性游客也不例外。但没那么严格,大多数人只是象征性往头上一披,露出一部分秀发。至于私人场合,则没有限制。

还有许多人认为伊朗女性个个都要穿着黑色的罩袍。穿罩袍的女性当然有,我在库姆、马什哈德这种宗教性城市见过比较多。在其他城市,穿罩袍的女性其实并不多,大多数女性的服装还是比较朴素自然的,但媒体的镜头更愿意对准着罩袍者。正如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这样的宗教性城市,满大街都是穿黑衣服的正统派犹太人,世俗化的特拉维夫则是另一番光景了。

伊朗女性爱美,但由于在公共场合不能露出肢体,因而都在头巾、服装、妆容、头发上下功夫。伊朗小姐姐平均颜值高,极为养眼。

伊朗女性对整容的热情一点也不逊于韩国女性,街头上常可见到鼻子上贴着胶布的女子(也有男子),这是刚动过削鼻梁的手术,与东亚女子热衷隆鼻恰相反。伊朗每年约有20万人去做缩鼻手术,德黑兰被称为“世界鼻手术之都”。

伊朗的女性地位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低,女性可以自由开车、工作、出行,与我们并没有差别。此外,女性有投票权。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甚至要高于男性。有的家庭,女性还特别有话语权(参照中国)。从女性地位看,伊朗甩刚刚允许女性开车沙特好几条街。

过去伊朗不允许女性观看足球比赛。前些时候,还发生了一个伊朗女子女扮男装看足球赛被发现,最后自杀的惨剧。现在伊朗也已经逐渐放开女性观赛。

有些文章将伊朗的现状与巴列维王朝作对比,比如说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女性可以穿超短裙、比基尼,有投票权,等等。在着装自由等方面,现在的伊朗自然是有倒退。但简单认为现在的伊朗女性地位低下、保守封闭,则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十、伊朗人怎么看中国

伊朗人对中国人很是友好。中国人如果去伊朗,往往会享受到准明星的待遇。一路上人们会向你打招呼,喊“你好”,找你合影,而不管你是否有作为日本人或韩国人的可能。

其实伊朗人可能对日本人或韩国人更有好感,不少伊朗人追日本动漫,追韩剧,追韩国流行音乐。但显然中国的游客和商务人员在伊朗更多。像色拉子的“粉红清真寺”,基本是被中国游客攻占了,成为中国游客的打卡圣地(它在伊朗反而没那么知名)。

正如我们给伊朗人贴标签,他们也给中国人贴标签:

1. 计划生育,只能生一个小孩(同情我们);

2. 政府很坏(同情我们);

3. 吃昆虫、蜥蜴、青蛙、蛇(鄙视我们);

4. made in China的产品很多,但质量很差,我们专门挑孬的卖给他们(鄙视我们);

5. 中国有李小龙、成龙(膜拜我们)。

尽管有诸如此类的偏见,但伊朗人普遍对中国人极其友好,中国人很容易被伊朗人的热情感动得一塌糊涂。

我们知道,中国和俄罗斯一直与伊朗保持良好的关系,中俄甚至冒着被美国制裁的风险支持伊朗。伊朗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在现在,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拼图。

无论是国民性格,还是历史与现实,伊朗与中国都极为相似。许多中国人不理解伊朗,但也就中国人能理解伊朗。

二十一、生活在伊朗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伊朗有很多禁忌,譬如不能吃猪肉(也买不到猪肉)、不能喝酒(黑市渠道可以买到酒)、不能开派对,在这里得到严格执行。如果外国游客带酒前往,后果会很严重。

女士要披头巾,不能过于暴露肢体。

电视上常播放韩国古装剧,因为剧中人物包裹得比较严实。有一次某电台播放了一部成龙的电影,由于没有删除里头的激情画面,台长被撤职了。

许多节目、电影看不了,但不少家庭都装有卫星电视;网络受到一定管控,但大家手机都装VPN。政府其实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节目、电影照看,网照上。许多伊朗人都有Instagram、Facebook、Twitter的帐号,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比较紧密,绝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封闭。

如果一个人不能离开猪肉、酒、夜店,那生活在伊朗绝对是煎熬。

二十二、去伊朗旅游是一种什么体验?

近来伊朗对中国免签,伊朗驻中国大使馆的微博发出“欢迎到伊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邀请。当然,不少人望而却步,尤其是最近美伊关系紧张的当口。

许多中国人对伊朗有一些刻板印象,这些都不难理解。我认为,去伊朗旅游,最大的收获应当是耳闻目见与舆论传播之间巨大反差所带来的冲击感。

去过伊朗之后,许多对伊朗的固有认识可能都会被颠覆,我本人便是如此。

我问过一些去过伊朗的中国人,也问过去过伊朗的欧洲人,甚至美国人,至少从我接受到的反馈来说,好评率是100%。

伊朗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波斯波利斯这样的波斯帝国都城遗址、亚兹德的拜火教神庙、色拉子的粉红清真寺、“半天下”的伊斯法罕等;也有绝美的自然风光,如南方的海岛、北方的森林和滑雪胜地。厚重的历史感与异国风情,是难得的体验。

许多人担心安全问题。在两伊战争之后,伊朗国内总体极为稳定。虽然伊朗搞革命输出,最近还与美国死磕,但战火并未烧到伊朗境内。治安很好,我个人的感觉是比在中国还有安全感。贵重物品遗落在出租车或饭店,都能很快物归原主(与我同行的朋友便亲历此事)。在伊朗,至少不必担心枪击事件,也不必担心像欧洲某些国家那样偷抢泛滥。但我比较担心伊朗的飞机,由于受到美国制裁,飞机的零部件更换便成了问题,一些飞机还比较老旧,容易出事。

伊朗给人的安全感,是与伊朗人的高素质分不开的。伊朗人极重视教育,高等教育率极高。读硕读博,也极为常见。据说有的出租车司机都是硕士。有条件的家庭,都将子女送到欧美深造。

有些人忌惮伊朗的神权政府。其实,对于游客来说,政治离我们还很远。而伊朗普通人的热情与友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总之,去伊朗旅游,绝对不虚此行。


伊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