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新类型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庙底沟遗址最下层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也称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它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是:房基为面积较大的长方形半地穴式,周围立柱,长斜坡形窄门道,居住面用草拌泥铺成,表面坚实光滑,有很深的灶坑,既能用于取暖、炊事,又可于用于保存火种。发掘表明,红烧土居住面的形成不是由于火烧,而是用烧土末掺入的结果,从而纠正了有人曾经把类似现象认为是用火烧成的看法。尤为重要的是,在房内柱洞的下面发现有柱础石,将石柱础的使用年代提早到仰韶文化中 期,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新的资料。据房基特征可复原成一种木架结构四角尖锥形房屋。房屋周围分布有密集的灰坑或窖穴。在4座灰坑内发现有5具作挣扎状的人骨,这为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个时期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较少,少量细泥黑陶,偶见细泥白陶。陶器由泥条盘筑法制成,口沿经慢轮修整。发掘结果纠正了此前有人认为仰韶陶器系轮制的认识。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其次为尖底器,少量三足器和圈足器,有些器物有流、鸡冠耳或竖耳设置。陶器种类主要有曲腹平底碗、敛口钵、卷沿曲腹盆、环形口尖底瓶、圜底釜、盆形甑、盆形灶、罐、敛口瓮等,还有少量釜形鼎、矮圈足豆和盂形器。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和旋纹,而以图案绚丽、复杂的彩陶尤引人注目。彩纹均饰于器腹外部或沿面,一般为黑彩,个别的用红彩或黑、红二彩,后者于上色前往往加涂一层白色陶衣。甚为美观。彩陶纹饰就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花纹,另一类为装饰性花纹,后者占绝大多数。动物花纹有蛙纹和鸟纹两种,其中的三例黑彩蛙形纹堪称彩陶中的珍品,表明早在仰韶时代中 期,人们已开始悉心观察蛙类,或许已将青蛙作为人类的朋友加以描绘。装饰性花纹非常发达,多用圆点、曲线和弧边三角等几何纹构成繁缛的图案,主要有花瓣纹、垂弧纹、凸弧纹、豆英纹、窄劳纹、网格纹等,还有少量羽形纹、三角纹、横X纹等。同时,还发现有壁虎和面塑像,它 们与大量精美的彩陶都是史前人类杰出的艺术作品。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和陶质工具较少。磨制石器以刀、铲最多,更多的则是打制石器,而数以千计的“盘状器”尤显突出。绿松石坠、水晶珠等装饰品的发现与大量陶环石环、蚌环一起,显示出当时的人们就已有爱美之心。骨笋乃束发用品。它的发现,说明此时的庙底沟人已不再披头散发了。通过放射性碳素测年得知,庙底沟类型文化距今5900—5600年,延续时间达30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