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劳逸,天下为公——欧初同志体现出的文化力量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欧初-为民劳逸01.jpg
欧初(1921-2017),广东中山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改革家。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并领导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市人大主任、中共广东省委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退休后创建欧初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了近两百名贫困大学生......

我初看这份履历,就感到欧初老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又是一位平凡的人。他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日寇铁蹄的包围下坚持游击战争,年近六旬时又积极投身。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了不起的。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同样了不起的人比比皆是,单从抽象的履历看,欧老又显得很平凡。
以上是我对欧老的第一印象。2016年8月,由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和广州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制作的传记纪录片《不忘初心》正式上映。短短半个小时的篇幅为我们描绘了更加平易近人的欧老,抽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改革家,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这部纪录片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以旧社会的眼光看,欧老是一个风雅的文化人,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促使这位文化人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使他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先锋模范?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他晚年投身文化事业,不辞辛劳,指导音乐史诗剧《天下为公》?
总之,一个普通的青年学生到底是怎样完善自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改革家,又成为一个文化人的?作为文化人的欧初与作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欧初之间,有什么隐秘关联?
欧初-为民劳逸02.jpg
《文化的力量:欧初传记》
张蔚妍 路卫国 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2021-3

今年3月出版的《文化的力量:欧初传记》解开了我的谜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董光璧研究员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从传主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永不枯竭,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董光璧接着指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构造的棋盘上,纵横的阡陌,奔腾的江河,就是棋盘上的经纬线。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的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站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中国人民应该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无疑,书名既然叫作“文化的力量”,就旨在指出欧初之所以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是因为他的身上体现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但仅止于此仍不能揭示全书的主题,其实跟近代所有进步人士一样,欧初也不可避免地要处理这个根本问题:中华文化庞杂多样,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把悠久的传统文化刷垢磨光,使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欧初-为民劳逸03.jpg
2017年10月27日欧初(中)和作者张蔚妍(右)、路卫国(左)在一起。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这个问题被进一步发展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早在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同志就精辟地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按照欧初的说法:“我本名欧舜初,父母寄予我守护社稷黎民、建功立业之愿望。……孙中山先生之《总理遗嘱》,字字句句,入心入脑。”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先贤古训的熏陶,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广东人,他又深受近代革命浪潮的教育,熟读孙中山的《总理遗嘱》。毫不夸张地说,欧初的身体里流淌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文化血液。
怎么改造和发展深入自己骨髓的中华文化,是欧初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先决条件。他回顾当年投笔从戎的经历时,动情地指出:“抗日战争,就是我的高中、我的大学时期,广阔无垠的大沙田,起伏连绵的五桂山,纵横交错的河涌水网,波涛汹涌的伶仃洋,都是我的课堂。”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国民党、北洋系等其他一切旧中国的政治势力,共产党人眼中的优秀民族文化一定是人民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沙田里的农民、五桂山上的猎户、伶仃洋中的渔夫,都是欧初的老师,是他参与革命和改革的灵感来源。
欧初-为民劳逸04.jpg
2021年10月29日《文化的力量:欧初传记》首发式在欧初的家乡中山举办。
1979年,欧初与薛焰、范华、林西等人一同被任命为市委书记,他负责市场供应方面的工作。当时还是凭票供应的年代,广州群众每人每月限量供应鱼肉半斤,而且往往只能分到死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广州的鱼主要由顺德供应,顺德属于佛山管辖。在统购统销政策之下,顺德的鱼必须先运到佛山,再由佛山运往广州,中间一折腾,鱼就死了大半。
为了让群众吃到新鲜的鱼肉,欧老费尽心血,以至于当时的人称他是“追鱼书记”。为人民服务,就要革除不利于人民的规章制度。在欧老的主持下,广州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公开合法”的农贸市场——清平(路)市场。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农民可以自由地把剩余的农产品放到市场上销售,而不依赖于统购统销。一方面,广州市民吃上了包括鱼肉在内的新鲜农产品;另一方面,周边的农民开始富裕起来。
“群众的事情无小事”,欧老是一个能为了群众而冲破条条框框的实干家。他的改革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顺应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大趋势,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就是承认,对群众首创精神的承认。包产到户与城乡农产品市场都是群众的发明创造,欧老就是从这些发明创造中汲取了改革的灵感。
曾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指出,“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欧初心领神会,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大酒店于1984年在广州拔地而起,这是中国最早的五星级酒店之一;洛溪大桥于1988年建成,从广州到番禺不再只靠摆渡过江。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广州地区的投资环境,使广州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模范。
欧初-为民劳逸05.jpg
2021年10月29日《文化的力量:欧初传记》首发式在欧初的家乡中山举办。
物质文明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精神文明是另一部分。欧初说:“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你要前进,要发展,没有文化不行,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他在广州工作期间,协调了南越王墓的保护性发掘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崭新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拔地而起。这项工作为古老的广州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退休后的欧初完全可以做回一个只为满足自己爱好的文化人,把因革命而中断的文化爱好捡起来,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聊以自娱。但欧初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在他看来,只有为人民服务,自己的文化兴趣才能落到实处。
他向广州市图书馆捐赠藏书2208册,其中包括33种明清古籍、28种民国线装书和33种新中国成立后印刷的新古籍,又将自己多年收藏的文物和艺术品陆续捐赠给了广州艺术博物院,其中包括多幅珍贵名画。2008年汶川地震,欧老向灾区捐款修建了小学教学楼。
“俯仰人生近百年,为民劳逸到华颠。抚膺每觉心还热,不为老龄卸仔肩。”九十五岁高龄时,欧老挥毫泼墨,写下该诗。我在诗中看到,作为文化人的欧初和作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欧初,是一样的。人民群众是连接二者的纽带。与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一样,在他眼中,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来自于人民群众,一定能够回馈人民群众。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民性,把传统文化改造成人民的文化,这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事例吗?
“文化的力量”正是这种结合而迸发出的力量,这里的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又是中华悠久的文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欧初投身革命、参与改革的动力源泉。
(傅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END ·
作者 | 傅正
校对 |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