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从海南岛到曼哈顿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初二(1)班 李邦锐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小时候读诗,不晓得诗人为什么要狠心“咒逝川”,只觉得“三十二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段遥不可及的时光。岂料,从我第一次踏入附中校门的那一年算起,至今已整整四十年。好象不小心打了个盹,时光老人就从我们身上偷走了整整四十年!此刻我岂止要“咒”,简直恨得咬牙切齿。那时虽然一无所有,但我们最富有的是青春,是生命!
所幸,母校校风的熏陶,使得我们早早就知道要珍惜光阴,要刻苦学习。即使是在海南岛莽莽林海的草棚里,在东莞蕉林夜雨的油灯下,在数以百计的生物轰炸机的围攻中,我们附中同学依然探索着牛顿、门捷列夫,讨论着孔子、黑格尔……时光老人没有薄待珍爱他的人。当春风再度吹拂神州时,蓄势多时的附中学子——那时已变为“老知青”——立即破茧而出,在百里挑一的竞争中占尽优势。例如我们农场的五十九位附中同学(从初一到高三都有),大部分人在历史磨难之后都考上大学、中专,并且至少有两位同学甚至没有进入大学就直接考取了研究生。之后,相当一部份同学又搭上时代的末班车,远赴海外再度求学。在北美,初二(1)班的同学有张东东(休士顿)、欧阳昭(华盛顿)、潘长康(新泽西)、陈小玲(?)、谭晓兵(温哥华);二班的有吴江华(波士顿);三班李均明(纽约);四班钟宁真(纽约);五班郭华伍小玲(纽约);六班刘乐文余浩(纽约)等。其它附中老三届的同学还有更多。
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我遇到一位曾是知青队友的老附中家作客。这位文革前的老高三,在文革、上山下乡中断学业十几年后,回城不久即赴美求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硬是完成了从大学本科到博士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博士学位,现在英特尔公司任职高级工程师。没有在附中打下扎实的功底,试想怎能完成如此艰辛的求学历程?
“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将亲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斗……任重而道远。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要……”
这一段激励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话语,相信不少同学至今依然能背诵如流。不过历史有时真会开玩笑,当年胸怀如斯抱负的热血青年,如今不少人不得不在盛年之际告别了“亲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岗位;而每天战斗在帝国主义心脏——曼哈顿以及全美各地的附中学友,看来也难以完成“亲手埋葬”的历史使命了。不过,作为已“知天命”的老附中,相信我们都能与时俱进,顺应历史的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会因年华的老去而灰心,也不会为青春的消逝而懊悔。毕竟,我们曾经奋斗过。我们曾经是,也将永远是,自强不息、引以为自豪的附中人。

  • 附:感谢初二(3)班李新苗同学,他拖着带病之躯四处奔波,和其他同学一起努力,使这次聚会得以实现。在应约勉强写下以上拙言之后我才发觉,去国十八年,得以完整保存不变的就只有一个“中国胃”。要重拾笨笔以中文写作,虽不至于不忍卒读,但于今“伊妹儿”到处飞,“美眉”满街走的的二十一世纪,字里行间免不了有落伍之嫌。所幸读者大多应是六十年代同辈人,不致有代沟之隔,如能共鸣,此愿足矣。


  • 作者简介:李邦锐,原初二(1)班,六四年入附中,六八年和同学们共赴海南上山下乡。后毕业于暨南大学并赴美留学获MBA学位。现于曼哈顿任职美国百强企业纽约人寿保险公司。

返回《足迹》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