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生:我在知青图书会议(西北)上的发言

来自通约智库
江南仁讨论 | 贡献2021年3月11日 (四) 04:43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4}}  各位知青朋友:大家好。感谢会议的组织者。我是1965年10月济南赴青海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的知青,青海建设兵团8000多...”)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各位知青朋友:大家好。感谢会议的组织者。我是1965年10月济南赴青海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的知青,青海建设兵团8000多知青都是文革前的产物,他们来自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山东八个城市。这批知青中的绝大部分,都是1965年高初中应届毕业生。其中不乏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这批人档案里盖有“该生不予入取”的红章。那个年代,“黑五类”子女在参军,就业方面遭到的歧视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权衡利弊,参加建设兵团已成为当初最佳选择。 更何况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革命青年的必由之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青海兵团是在格尔木劳改农场和废弃的马海农场的基础上建立的,这里我要说一下马海农场。
  马海农场是1959年到1961年期间,为开发青海农业,在河南招募数万青年开荒造田并最终废弃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数万河南青年最后仅剩下区区六七百人,大部分都饿死在马海和饿死在逃出马海的路上。能逃回家的是极少数。当年青海有这样一条规定:汽车司机凡带走一个河南青年,以破坏青海开发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从马海北到敦煌,柳园,东到西宁,南至西藏,西至新疆 ,连绵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戈壁无人区。周围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重重包围。简直是插翅难逃。山东知青到达马海之前,青海调动了大批干部,劳改农场的职工,犯人,对已经成木乃伊的尸体进行了大规模的处理。1966年4月份知青到达马海之后,还在河南青年住的地窝子里见到过干尸。那才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我们的师长王宗章现役军人,短短几年,就奸污女知青100多人,在中央的干涉下才将他绳之以法。文革后,他恢复党籍军籍住进了干休所。结果又把干休所里一个老干部的孙女给强奸了,结果又进去了。还有文革中对知青的种种迫害,捆绑吊打的,迫害致死的,数不胜数。这些苦难和罪恶的制造不仅是人性的丑陋,更多是权利作祟。
  还有很多故事,在《昆仑山下》文集中收入的我的拙作《有这样一个知青》和《另类昆仑》里都有过简单的描述。不一一列举。
  根据青海兵团知青魏兆基先生初步统计,由青海兵团知青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图书,文集,纪念册多达四十几种,目录已经在群里公布,这些书籍,多层次,全方位辑入了知青在青海兵团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书写历史,撰写回忆录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遗忘”或者选择性遗忘的历史还原,用细节诉说历史真相,秉笔直书,告诉后人一个个真实的上山下乡的故事。以史为鉴,发现灾难的根源。使后来的当政者对历史有起码的畏惧感,让他们知道,历史是有记忆的。我们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而使他们的任性有所收敛,使国家少走弯路,子孙后代的青春不再蹉跎。而不是巧言令色的把苦难包装成伟业,把美化和掩盖罪恶当成政治正确或者什么正能量的陈词滥调,都是对历史的极不负责任。
  一将功成万骨枯,知青中,那些跨过苦难走向辉煌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我想说:我宁愿不要今天所谓的成功,也不愿去承受和不应该去承受那不该有的苦难。我想说;在今天这些成功者的背后,掩盖了多少普通知青的血泪苦难。这些人的成功不代表知青的成功,这些人的辉煌不代表知青的辉煌。知青大多数一生都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今天那些掌握着知青话语权的成功者,在你们讴歌盛世赞美成功之前,请用几秒钟的时间想想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想想我们和我们的青春。那些田园牧歌般的故事不是我们的过去。
  1979年9月15号,忍无可忍的数千青海知青,抬着棺材,打着横幅,冲击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到格尔木的通车典礼。棺材上写着“不回家 毋宁死”。他们冒死请命,孤注一掷。由于他们的决绝,才打开了青海知青回家的通道,终结了18年悲催的历史。那些为众人抱薪者慷慨悲歌的故事,才是我们不能忘记,应该认真书写的历史。

   谢谢大家。

石鲁生 2021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