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怎么办

长篇小说《怎么办》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狱中创作的。这部小说的显著特色是以欢乐的情调、明朗的画面展示了新人的故事。人物新、故事新、思想新,正是俄国解放运动进入第二阶段的反映。

内容简介

  薇拉是个富有抱负的美丽姑娘,她的母亲为了谋取钱财,要把她嫁给一纨绔子弟。在医学院学生洛普霍夫的帮助下,她脱离家庭与之结合并创办了一家实行社会主义原则的工场。洛普霍夫性格内向,为人严肃,而韦拉却热情奔放,善于交际。韦拉爱上了性格相投的丈夫的好友。为了薇拉的幸福怎么办呢?洛普霍夫决定想法成全他们……

相关内容

  《怎么办》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1863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上。其中的“新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洛夫和梅察洛夫等人,是普通人中的“新人”;另一类就是拉赫美托夫等人,是“新人”中的特殊人。薇拉等人都是平民知识分子,出身低贱,自食其力,对自由热烈追求,对人的尊严极为尊重,这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特点。他们不喜欢浮夸,崇尚自然科学,办事从实际出发,讲话要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新人在爱情冲突中,显示了高尚的品质。他们信奉的希望人人都快乐幸福。当薇拉被她的母亲逼迫嫁给阔少斯托列西尼科夫而要自杀时,罗普霍夫多方本走,终以假结婚的方式,把薇拉救出苦海。为此罗普霍夫牺牲了自己的学业,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当教授的前途。薇拉和吉尔沙洛夫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可是,薇拉意识到这可能使罗普霍夫痛苦时,便竭力鼓起热情去爱罗普霍夫。而吉尔沙洛夫也主动疏远了同薇拉的联系,不再拜访罗普霍夫家。这是他们都要为对方的幸福着想所表现出的高尚品质。罗普霍夫觉察出这种变化,就竭力促成这场真正的恋爱。罗普霍夫以假自杀退出了三角关系。结束了这场在西欧文学中常见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作者简介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一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年结婚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55 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他接编《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
  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他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1862一1863)《序幕》(1867一1869)。1883年获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获准返回故乡。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

作者著作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述活动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美学、 文学、 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以及小说《怎么办》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他的光辉著作和威武不屈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成为俄国一代进步青年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对俄国革命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继贵族革命家之后登上历史舞台的第 2代俄国革命战士、即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列宁把他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г.В.普列汉诺夫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

翻译故事

  早在1942年,蒋路在桂林俄文专修学校教俄文的时候,他就知道,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对一代代的俄国和西欧革命家的成长,都起过一种特别的作用。当时蒋路就想过要翻译这本书,但这个22岁的小伙子才刚刚开始学习翻译,怎么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他把美好的理想暂存心中,从此刻苦进修,努力在教学和翻译中提高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9年蒋路在上海时代出版社编译部工作期间,找到了《怎么办?》的原作,并获准可以翻译。此时的他,已拥有八九年的翻译经历,译出过二三十万字、数十篇俄国和苏联时期的文艺理论著作和小说,这为他翻译《怎么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蒋路的翻译从一开始就很认真,很慢,无论是正文还是注释,都力求准确无误。为此,他只有增加工作时间,每天早早上班,晚上几乎都过了10点才回家,星期天自动加班。他字典不离手,一点点疑问也不放过,千方百计查阅各种工具书,直到自已完全弄明白才下笔。关于本书的命名,蒋路也曾费心思考,原文意思是“做什么?” 或“怎么办?”蒋路认为《怎么办?》较恰当,从此这本书的名字几十年没改动过。1950年全书翻译完后,蒋路又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对照原文认认真真校对一遍,直至他自己感到满意。
  《怎么办?》于1952年在上海时代出版社初版,次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1959年《怎么办?》改为横排版,全书重排,蒋路趁这个机会又将全书校订了一遍,这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从社外聘请了专家刘泽荣先生和李莎女士(李立三夫人)担任外国文学编辑室俄文顾问,承蒙他们的帮助,蒋路在校订《怎么办?》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80年代,出版部和新华书店都提出根据旧版再印,以应市场之需,但蒋路不同意,只得暂停再版。这时市面上出现好几种盗版,连国家一级的大出版社也堂而皇之盗印,这也说明《怎么办?》在读者中是多么受欢迎。直到1988年,蒋路才改用当时最新的1985年的校勘本修订了全部译文。90年代再版,蒋路根据资深编辑陈馥提的意见,有选择地又一次对译文作了修改,这是蒋路最后一次修改了。如果他还在世,他还会不断修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