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辉(1563-1617)字延征,道号性如,又号子觉子。莆田县(今涵江区)卢峰人。弱冠补郡子员,初习儒业,后追随“三一教主”林兆恩之三教学说,深受林兆恩器重,为得意门徒,为三一教的传播贡献极大。奉师命,历时10年,于万历初编成《林子本行实录》即《林子三教正宗统论》36卷,自著《中一绪言》、《性灵诗集》,附于《正宗统论》之后,林兆恩评价曰“兹集删定。颇得余心”。万历二十年(1592)林兆恩逝世,卢文辉从宗教立场继承其遗产,在涵江青璜山创建瑶岛祠,继续传教。另著有《夏心集》、《卢子要言》、《放生义文》、《龙华三会忏文》等。葬于延寿澄山(今涵江澄峰村境内),墓碑上刻:“三教嫡传”,左边“性如子”,右边“卢先生”。三教门人尊称为“夏心尼氏统承中一三教嫡传大宗师”,简称“卢子”。为三一教祠中“四配”神第一配。
===林至敬===
林至敬(1551-1618)道号坦乐,又号贞明子。莆田新安里鹘宿村(今秀屿区忠门镇岳秀村)人。明嘉靖三十年(1551)四月初四日生。父亲是三教门人。幼年从塾师训读《四书》,清明道义,少时好为乡人排忧解难。青年时,拜龙江学派大师林兆恩为师,谨守师训,倡行三纲五常为日用、人孝出悌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戒暴钦之酒、戒斗气之勇、戒淫邪之行,日搜已过,痛自忏悔,每天素食一餐。入龙江门下之后,至敬修习“立本”,以明人伦。继之精研“入门”,以明心法。再继之磨练“极则”,以体践太虔。修习“九序”心法。师成后,远回家乡鹘宿村,开设学馆,收徒讲授,弘扬龙江教旨。时从学者甚多。嘉靖年问,侵寇入莆,大肆烧杀掠夺,民不聊生。与同门师兄弟卢文辉、张洪都、朱逢时,跟随龙江宗师在莆田、仙游一带设馆兴学,宣扬九序心法,治病救伤,收埋遗骸。万历十八年(1590),在岳秀建三教祠。至敬随龙江之后,在莆田、仙游等地学馆传学授教达30余年,世称林至敬(1551-1618)道号坦乐,又号贞明子。莆田新安里鹘宿村(今秀屿区忠门镇岳秀村)人。明嘉靖三十年(1551)四月初四日生。父亲是三教门人。幼年从塾师训读《四书》,清明道义,少时好为乡人排忧解难。青年时,拜龙江学派大师林兆恩为师,谨守师训,倡行三纲五常为日用、人孝出悌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戒暴钦之酒、戒斗气之勇、戒淫邪之行,日搜已过,痛自忏悔,每天素食一餐。入龙江门下之后,至敬修习“立本”,以明人伦。继之精研“入门”,以明心法。再继之磨练“极则”,以体践太虔。修习“九序”心法。师成后,远回家乡鹘宿村,开设学馆,收徒讲授,弘扬龙江教旨。时从学者甚多。嘉靖年问,侵寇入莆,大肆烧杀掠夺,民不聊生。与同门师兄弟卢文辉、张洪都、朱逢时,跟随龙江宗师在莆田、仙游一带设馆兴学,宣扬九序心法,治病救伤,收埋遗骸。万历十八年(1590),在岳秀建三教祠。至敬随龙江之后,在莆田、仙游等地学馆传学授教达30余年,世称至敬为龙江亲传弟子,是门徒们敬重的专才之一。著有《丁戊本纪》、《卓午实义》上下集、《龙华别传会语》上下集、《明夏集》等。万历四十六年(1618)在岳秀归寂,墓葬在岳秀山。为三一教祠中四配神之一。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其诸多传奇故事。张洪都(?-1614)号翼林。莆田县玉溪人。父张子升,燕京学官,为官正直,爱民如子。少工儒学,学识颇深,弃名学道,师从三一教主林龙江,求林子传授心法,学习三教合一思想。在莆仙行医,救治疾患,济世为民。万历十三年(1585),和游思忠前往金陵倡教,翻刻林子诸集。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主编《四书标摘正义》(后改名为《林子四书正义》共20册)。另编著《林子本行实录》、《林子本行纪略》、《心圣直指》等。万历二十一年(1593),同父亲张子升一起在玉溪村倡建三一教祠。林子仙逝后,其“自弃产业,刻印书籍”,与朱真懒(号了玄,莆田水南人)倡教于江左、江右、南直隶等地。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北京顺天府御河桥畔建三教祠。一生毁家纾难,四出传教,深受民众的敬仰。张洪都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北京去世。卒后成为三一教祠四配神之一,也是三一教崇拜对象。朱逢时(1538-?)字极峰,道号慧虚。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十六日生。幼年读私塾,家道寒贫,秀才出身,拜读林龙江的著作,受到启迪,放弃举子业,执贽拜林龙江为师。在莆田北高、埭头一带,一边教书,一边传播三一教。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大举侵犯兴化,莆田县受害最烈,百姓被害数以万计,朱逢时奉林龙江先生之命,率领门徒,为死难百姓收尸掩埋,共计九十九墩。还带领弟子为百姓治病,受到百姓的爱戴。与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等,紧跟林龙江先生,在莆田、仙游及外地传教。万历二十年(1592)在家乡水南倡建三教祠(即太湖祠),著有《心海真经》1卷、《三教先生年谱》。正月十六在石城箕护拱手而归。门人承其遗愿,安葬在北高澄江村青屿山,墓今存。朱逢时也是林龙江先生的四大高徒之一,是三一教祠四配神之一。[2]民间宗教明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年),兴化府(今莆田市)布衣林兆恩创立了一种宗教——名曰“三一教”。它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有自己的经典著作和教义,有自己的祖师和崇拜圣像,有自己相当严格的教规及其组织,有传播经典义理和供奉圣像的场所——祠堂等,有信徒独特的修道方式,还有教主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三一教具备全国性许多宗教的基本要素,不仅是兴化(莆田)地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宗教,而且在海内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一种宗教。建教历史三一教自创立以来,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三一教是集中国传统宗教儒、道、释三教之精华,去三教之糟粕的新型宗教。它既不同于儒教,也不同于道、释二教,更不是三教的总和,也不是宋儒的所谓“儒冠、道履、释袈裟”的总体。林子主张“宗孔归儒”思想反对道、释者流的单纯出世观和修行法,他提出简单易行的在家修行法,宣传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劝人勤业行善,反对邪恶。林子教育弟子:“勿起邪心,勿为邪事,三教先生,教我如此。若不如此,便是心死,哀哉心死,孰若身死。住世百年,谁能不死,身死心生,方为不死。”因此,当时三一教风行于全国许多省、市的各个社会阶层。[3]九序心法林兆恩创立的修身炼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发展演变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瘟疫流行,他带领门徒通过传授“九序心法”为平民百姓治病,许多官吏,士大夫对此也很感兴趣,按院朱光宇,开府刘思问,都宪刘勋等都登门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书请教法度。据说,总戒戚继光驱倭时,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谒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愈了。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4%B8%80%E6%95%99/346618 三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