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附中红卫兵纪事(三)

添加69字节, 2018年9月6日 (四) 03:01
无编辑摘要
1967年4月初曾经发生了一次华侨补校部分人冲击附中的事件。
1967年4月11日夜里,大部份人已经入睡了,突然华南师院附中学生饭堂和初中学生宿舍的院墙方向传来刺耳的喊杀声。这里不知是何时、因何事发生了冲突。军训团的干部战士,[[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用户:陈立波|陈立波]]等住的离此处近一些,率先赶到了事发地点,住在高中宿舍那边的同学也陆续有人跑了过来。院墙外挤满了广州市华侨补习学校的的人,约有百十号人,声称是院内有人砸伤了他们的人,要冲进院内抓“凶手”。不论军训团的同志怎样劝解,就是不依不饶,不断地向院墙里发起冲击。附中那时的院墙,下半身是砖砌的整体墙,上半身是砖砌的图案,极易攀爬,却也极不牢靠。墙外攀爬的人一多,有两三米的一段院墙整个就向外坍塌了,砸伤了外面华侨补习学校的的人。这下可不得了啦,喊杀声更盛,冲上来的人更凶狠,有的手持棍棒,有的拿着弹簧锁。院子里的初中小同学也嗷嗷吵着要向外冲。这时[[用户:蔡晓彦|蔡晓彦]]、陈立波、[[用户:陈立波|陈立波]]和军训团的干部战士领着张克诚、张威等一些大个子高中同学,手挽手在前面结成了一道人墙,硬是将两边的人隔开。在这当中,和军训团的干部战士领着[[用户:张克诚|张克诚]]、[[用户:张威|张威]]等一些大个子高中同学,手挽手在前面结成了一道人墙,硬是将两边的人隔开。在这当中,[[用户:蔡晓彦|蔡晓彦]]见到一位不知是什么地方钻出来看热闹的女子,被华侨补校的一伙人围在中间,似有不礼貌的动作,便带着两三个人硬挤了过去,把那位女子拖了出来,劝她赶紧离开。当晚这种局面相持到下半夜,墙外冲击的人才悻悻离去。军训团立即想法把墙补修好。
第二天,4月12日一早,就见华侨补习学校的人排着大队操来,队伍的头已经到了附中的大门口,队伍的尾巴还在附中西面通往华南工学院的大路上,足有七、八百人之众。这帮人来势汹汹,排在队伍前面的全是些精壮汉子,手中不乏“武器”。[[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立即叫人将附中的大门紧闭,交待院内的初中小同学不可造次。自己带了几个高中的同学站在大门前,高声阻止对方的人继续向前行进。此时,[[用户:蔡晓彦|蔡晓彦]]想起前几日《参考消息》上有一则消息报道说:面对着印尼当局反华排华的浪潮,不少印尼华侨选择了返回祖国的道路。为了阻挠印尼华侨回大陆,台湾当局的情报部门指令,要其间谍一方面在大陆内地挑起事端,让华侨同胞与大陆人民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又要在印尼华侨当中渲染所谓大陆的“恐怖气氛”。便让李为民急就了几句按语,大致是说,爱国华侨千万不要受人蛊惑,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完了赶紧找人连消息带按语抄成大字报贴在学校大门口,同时让学校广播站反复的播放。也不知道是不是这点玩意真的发挥了作用,反正是华侨补习学校的大队人马见到和听到这则消息及按语后没多久,就由附中大门撤退了,掉头去了市区里,此后也在没有来骚扰附中了。事隔几十年后,[[用户:蔡晓彦|蔡晓彦]]戏称此事为:“一袭大字报,退走寻衅人。”
就在这段时间的前后,[[用户:蔡晓彦|蔡晓彦]]等人完全停止参与社会上任何派别的活动,困惑与彷徨促使他们去读书思考。由[[用户:蔡晓彦发起,蔡晓彦|蔡晓彦]]发起,[[用户:陈立波|陈立波]]、[[用户:李重明|李重明]]、[[用户:苏立功|苏立功]]、[[用户:王戎全|王戎全]]、[[用户:张克诚|张克诚]]、[[用户:王维滨|王维滨]]等人参加,成立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当时不知道是谁从北京搞回来一套《学习文选》(5册),内容是毛主席于1949年以后没发表过的在中央各次会上的讲话,他们如获至宝,如饥似渴的争相阅读,时不时地在蔡晓彦住的房间里的黑板上,贴出一两张针对某个问题的学习体会、或是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已经是动中求静,更多地带有点务虚的味道了。
1967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广州地区两派组织头头的讲话中,提到东风牌偏于保守,一时间“主义兵”内情绪有些沉闷。这时刘敏荔得到了北京中学红卫兵写的《红卫兵组歌》的歌词和简谱,北京老红卫兵通过“组歌”宣泄的怀旧、悲壮情绪,在“主义兵”中引起了共鸣,刘敏荔便鼓动“主义兵”组织排演。于是由“主义兵”总部组织,“附中红卫兵”主导,开展了《红卫兵组歌》排演的实际工作。很快便由彭前进、李为民、孙杰辉具体牵头,以华南师院附中为基地,以“附中红卫兵”成员为主要力量,密锣紧鼓地开展了各个学校参加排演人员的选择、编声部,朗诵人员的确定,乐队的组织,合唱乐谱的编制等一系列工作。为了充实乐队的力量,孙杰辉还专程跑了一趟东莞,找已到东莞参加劳动的广州市第七中学乐队的成员,邀请他们加入到组歌乐队当中来。“红卫兵组歌”乐队以管乐为主,另加了几件民乐器。乐队成员以附中管乐队成员为主,另有七中、广东省实验学校、二中、广州音专等学校乐队的成员。得到的北京中学红卫兵《红卫兵组歌》一共是十首歌:1,造反;2,诞生;3,见主席;4,八月风雷;5串连;,6,长征;7,爬起来再前进;8迎亲人;,9,灭刘、邓;10,看未来。在组织排练过程中,由李为民写词,孙杰辉谱曲,增加了一首“反工作队”的歌,列序插入第二首。这样广州“主义兵”所排演的《红卫兵组歌》共是11首歌(“反工作队”歌的词、谱照片附在文后)。正是由于“附中红卫兵”对军训始终持支持的态度,附中军训团对《红卫兵组歌》也给与了大力支持,派了一名文化干事自始至终指导排练,直至到成功演出。军训团还借了一些旧军装给《红卫兵组歌》作为演出服。附中参加《红卫兵组歌》的人员,并不只是“附中红卫兵”成员,还有一些与“主义兵”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组织的成员,如[[用户:黄克淮|黄克淮]]、[[用户:武迎利|武迎利]]等。待人员齐整、排练成功后,《红卫兵组歌》对外称“组歌连”,彭前进任连长,李为民为指导员,[[用户:孙杰辉|孙杰辉]]为乐队指挥。参加到《红卫兵组歌》的附中同学,乐队有[[用户:孙杰辉|孙杰辉]]、[[用户:孙杰昭|孙杰昭]]、[[用户:王国邦|王国邦]]、[[用户:萧棠华|萧棠华]]、[[用户:麦宝华|麦宝华]]等人,合唱队中有高三[[用户:吴惟庆|吴惟庆]],[[用户:刘武安|刘武安]]、高二[[用户:胡慧明|胡慧明]]、[[用户:邱三元|邱三元]]、[[用户:吴志延|吴志延]]、[[用户:杨建荣|杨建荣]]、[[用户:方建东|方建东]]、[[用户:张厚子|张厚子]]、[[用户:谢大诚|谢大诚]],高一[[用户:马德民|马德民]]、[[用户:张威|张威]]、[[用户:董建明|董建明]]、[[用户:黄建生|黄建生]]、[[用户:王亚克|王亚克]]、[[用户:黄克淮|黄克淮]]、[[用户:武迎利|武迎利]]、[[用户:王西西|王西西]]等。“组歌连”在附中住了一段时间后,转移到八一中学去了。至1967年7月23日前,《红卫兵组歌》到工厂、农村、学校演出了近50场。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