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然而在1927年7月底,当张发奎在庐山上听说张云逸、周士弟等人指挥的25师拟参加南昌起义时,他领着25师师长余汉谋亲自开着一列火车赶往马回岭,企图以老上司的名义阻止共产党人的行动。
<br>
<br>
马回岭车站走出来的开国将帅
在返回阳新路上的一个小村庄小箕铺村,战队迎来了建队一周年纪念。队部要求每位队员既要写一篇报告文学,也要写一篇论文作为纪念。并在1938年9月26日晚上,在傅家山明灯书屋的中厅,战队举办了一个周年纪念的晚会。后来由郭弼昌绘声绘色地写了出来,收录在1939年1月出版的《战斗中的一年》书中。
<br>
<br>
从这里可以看见不少缺少文艺细胞父辈们的狼狈相:队长官其慎少将是张发奎的舅舅,他哼了几句粤剧,嘤嘤哑哑的音调对大多数江浙人来说简直是天书,一句也听不懂,不过音调倒怪缠绵委婉;左洪涛是最怕唱歌的,他请求赦免不成,只能背对着大伙,吚吚唔唔破天荒地叫出了几句:“日本强盗黑良心呀,占去我们东四省呀…”像少妇生第一个孩子般,慌急地渡过这一难关;张敬人是四川人,用四川话唱出了李白的诗句:“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让大家不由忆起了危难中的东方马德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邰鸿秋是从法国回来的,他被拉出来跳了几步武装草裙舞,他扭动的舞姿那么有趣,赢得满堂的欢笑;郑黎亚和沈丹风在台上想扭秧歌,但扭得不像,跟两个小孩子那样,一跳一纵一扭地,嘴里吐出清脆的声音:“你好呀!我好呀!嘻嘻哈哈…”她们在台上笑起来,台下也跟着乐起来。<br>
8. 韶关风度街。1939年元旦,战队来到战时粤省省会曲江,公开的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和秘密的中共广东省委以及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都集中在两江中间的这座小岛上。我们寻访了当年母亲入党的韶关公园,现在已成为韶关市政府的办公大院。
<br>
<br>
与韶关党史研究室交流
遗迹早已不复存在,唯有几株数百年轮盘根错节的老榕树默默地见证着母亲当年激动的心情。
<br>
<br>
韶关市政府院内的古榕树
从韶关到始兴就个把钟头,我们走访了司前镇的赓靖学校(纪念全赓靖烈士而命名),然后到隘子镇采岭村,拜访了张发奎故居。当我们上山去祭奠张发奎和刘景容夫妇陵墓时,天降大雨,我和弟弟冒雨上山,在市党史办、隘子镇领导和村干部的陪同下,瞻仰了张刘墓和张的父母墓,并献上两束洁白的菊花。
<br>
<br>
瞻仰全赓靖烈士像
<br>
<br>
张发奎夫妇墓碑
<br>
<br>
冒雨祭上心香
<br>
9. 惠州西湖。1939年9月第四战区长官部原战地服务队成员,为落实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尽量利用合法身份支持广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指示,他们组成了“战时工作队”奔赴惠(州)、东(莞)、宝(安)前线开展战地宣传和组织培训工作。
<br>[[文件:寻访父辈抗战足迹24.jpg]]
<br>
1985年部分特支成员走访惠州金带街
父母都来到惠州西湖边的荔晴园和金带街一带。在学习和斗争中,杨应彬和郑黎亚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就在西湖边的玄妙观确立了恋人关系,并向“特支”汇报获得批准。
<br>
<br>
40年后兄弟俩在金带街
<br>
<br>
1985年部分特支成员在惠州玄妙观
<br>
<br>
今天的玄妙观
<br>
<br>
今天的荔晴园
父亲在惠州游击政工干部训练班工作时,与时任大队长的李一之配合默契,惺惺相惜。游干班未结束,四战区司令部要从韶关搬到柳州去,李一之对他们的离开依依不舍。战队走后,李一之在游击指挥所呆不住,就跑回老家东莞水乡去做伪军工作,不幸被日寇抓捕,身上被连刺十几刀而光荣牺牲。李一之是黄埔六期的,参加过北伐,1938年5月加入中共。<br>
我们还专程去东莞高埗镇上江城村去瞻仰李一之烈士的墓碑。
<br>[[文件:寻访父辈抗战足迹29.jpg]]
<br>
瞻仰李一之烈士墓
10.柳州蟠龙山。柳州蟠龙山是四战区长官部驻地,特支成员分别在长官部任职,如左洪涛、何家槐任张秘书,郭弼昌在邮检所任职,其余人员在中山室和图书馆任职。他们还曾在张发奎任董事长的志锐中学小学部教书,母亲曾担任过从广州一路流浪过来的广州儿童剧团的指导员。
<br>
<br>
柳州蟠龙山与窑埠街
1942年,母亲和特支另外5人,从战区政治部手里接管了中正小学,更名为窑埠街小学,把这所长官部子弟学校,办成一所宣传抗战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进步学校,张发奎、吴仲禧、吴石、陈宝仓、伍千里等国军高级将领的子女都曾就读这所学校。
<br>
<br>
窑埠街小学大门的雕像
我们参观了窑埠街小学的校史馆。该校已第三次搬迁,原来在江边上的校址如今是柳州市的自来水厂。一进学校,以母亲郑黎亚为原型的一位女教师给孩子们讲抗日道理的塑像令我泪目;一群少先队员在校史馆内高唱由特支成员何家槐填词、孙慎作曲的校歌:“年纪小,志气高,信念强,身体好,我们是在炮火下长大…”让我看到了未来。如今窑埠街小学校史馆已成为柳州市最火的红色传统打卡点,一个学期接待50多次参观。
<br>
<br>
和少先队员讲当年的故事
特支遵照中共南方局指示曾动员张发奎营救善待胡志明,支持胡志明在柳州大桥举办越南革命青年培训班,我们爬蟠龙山找到曾关押胡志明的山洞(现为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参观胡志明旧居——南洋客栈旧址;还专程去独凳山寻找吴仲禧当年任四战区军法执行监的旧居,这是特支成员可以公开学习延安整风文件和开支部会议的地方——可惜旧址已无处可觅,只剩一座葱绿的喀斯特小山独立柳江边。
<br>
[[文件:寻访父辈抗战足迹33.jpg]]
<br>
在胡志明旧居前留影
从独山出发沿山路向南行驶约20分钟来到基长镇政府办公楼,政工办一个女孩小杨,听说我们要找军校遗址,热心地打了好几个电话,终于找到两位曾担任过镇委书记的老人。他俩把我们引到政府大院的后山,在经过拉干村后,我们见到一口“七眼井”,有资料显示,这口独特的地下清泉形成的“七眼井”就是二十三总队的标志物。
<br>
<br>
基长镇拉干村著名的七眼井
在与井旁村民聊天时,一位男村民指着另一位穿白衣的女村民说,她的家就是当年军校的一个指挥部。于是我们又随两位村民绕到后面,果然发现一座年岁已久的老房子。听老村民说,他们小时候跟随奶奶经过军校,因躲避实弹射击,都要绕道而行。
<br>
<br>
可能是二十三总队当年的指挥部
在独山北面约十公里处,意外的收获是“深河桥抗战遗址”。1944年12月初,日军侵占独山,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当日军行至城北9公里处,铁蹄被斩断于深河桥,国军在桥北顽强地阻击日军,而历史的巧合也发生于此。1937年29路军在卢沟桥奋起反抗,拉开八年抗战的序幕。1944年冬,也是29路军赶赴深河桥,阻止日军深入贵州进逼重庆。所以,有人说全面抗战不仅是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而且还是29路军始,29路军终。深河桥一役后,日军气数已尽、一蹶不振,自行撤退了。
<br>
<br>
深河桥抗战遗址
这是张发奎将军抗战中的一场噩梦。<br>
<br>
<br>
当年四战区前指遗址——六寨汽车站
后来查明是译电员把请求美军轰炸已被日军占领的六甲镇,误译为六寨了。此次误炸惨案,造成上万难民和张部一名中将、二名少将、八名上校和数百名军人殒命,也让本来对老蒋集团一肚子气的张发奎痛心疾首。我们和县镇政府领导在汽车站合影互赠书籍。<br>
<br>
<br>
在遗址前与当地党史部门互赠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