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
个编辑
更改
人元的三重属性
,无编辑摘要
[[文件:人元等级.jpg]]
[[自然属性]],又称“[[兽性]]”,表现为“兽人”,兽人分为“僵元”、“欲元”、“钝元”,概括为“下三元”。兽人的社会表现是动物性为主导,行为基本上受本能及欲望驱使,能力表现可能较弱也可能很强,因为“欲”也是一种很生猛的源自于“上帝设计”的动力,我在《[[墨爱天心]]》的第三篇“六欲”中会讲到。在此特别强调的是,人的兽性要在人性或神性的驾驭之下,才不致给他人或社会环境造成伤害。我们常说“衣冠禽兽”,就是谴责人的兽性旺盛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伤害,因此我们在后两栏,以爱的意识、爱能量输出表现,及兼爱程度作为确立人元等级的标准,也是对兽人神三性的验证。》的第三篇“六欲”中会讲到。在此特别强调的是,人的兽性要在人性或神性的驾驭之下,才不致给他人或社会环境造成伤害。我们常说“衣冠禽兽”、“兽性大发”、“禽兽不如”,就是谴责人的兽性旺盛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伤害,因此我们在后两栏,以爱的意识、爱能量输出表现,及兼爱程度作为确立人元等级的标准,也是对兽人神三性的验证。
[[社会属性]],又称“[[人性]]”,表现为“常人”。常人分为“觉元”、“能元”、“灵元”,概括为“中三元”。常人的社会表现是注重社会关系,行为受社会文化主导,会顾及自身需求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合理取舍。例如“君之爱财,取之有道”,例如“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例如“温、良、恭、俭、让”,这些都是“反兽性”而得以使人类成功以族群构建强大起来的“人性”文化。我们可以理解孔子和马克思,都是致力于人性提升的革命家,不同的是孔子(儒家)注重人文教化,即唯心着力点,主张“君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儒家是宁愿饿死也要固守人性的。而马克思则更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变对人性提升的作用,与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观点比较契合,即唯物着力点,主张生产资料的公有普惠(不惜暴力夺取),把人从不得不陷入物质争夺以满足生存需求的“兽争”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