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7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4}}
闻名遐迩的深圳沙头角中英街是一条南北走向,长不足三百米、宽约四米的小街。继鸦片战争界后,1905年英国在沙头角镇内的一条小街上以中心线为基准设立了八个石碑为界。石碑东侧为“华界”,西则为“英界"。把一条小街一分为二变为两个世界,俗称为“中英街"。这条街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由原先的“一街分治”;变为现在的"一街两制"开创了世界人文史上的奇观。中英街既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铁证,也是我边防官兵保卫祖国南大门最前沿的哨位。我为能在半个世纪前曾经在中英街上站过岗感到莫大的光荣与骄傲!<br> 1972年12月下旬,我所服役的广东省军区又一次组织了下属单位的九位官兵,到驻守在中英街上的广东省军区守备六团十三连实地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们要与十三连的官兵们同训练、共执勤十天。十三连在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红色前哨连"光荣称号。十三连改编为武警十三中队后,于1996年又被中央军委授予“沙头角模范中队”,是全军学习的楷模。<br>
1972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向十三连学习的最后一天。早晨,连长命令二班长带领我在下午三点至五点站中英街上三号界碑的固定哨。连长特别命令道:“站好岗、保平安!"。三号界碑是中英街上最重要的哨位之一,它正对着港方人员通往中英街唯一一条必经的通道上。此处也是边境情况的多发地,曾多次发生过两军对峙及一些磨擦。眼下因新年元旦临近,我边防部队己进入“节日防护期”(相当于三级战备),所以有必要在三号界碑处布防双岗固定哨。此固定哨要求有执勤经历丰富的党员老兵或者是副班长、班长一级的带岗;被带岗的哨兵要求身高1.7米以上、相貌端庄、军姿挺拔,立正军姿可达三小时,以扬我军威。我当时己经是党员班长,身高1.74米,立正军姿己超过三小时。连长选中了我,要二班长带我上岗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内心很是激动。因为,我来中英街执勤己经第九天了,只有在巡逻时才经过三号界碑却从未在此站过固定哨,十三连的战士也以站过三号界碑的固定哨为荣耀,这也是我到十三连以来梦寐以求的。上岗前,二班长还把如何处置哨位上的各种意外情况又详细地向我交代了一遍。<br>
下午三点我们准时上了岗,我和二班长全副武装、精神抖擞地在三号界碑我方一侧并排成立正姿式佇立着,我们的目光却警惕地在观察着哨位周边的任何一点情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