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如来原是受过婆罗门教育的王子,生长在王室的高墙之内。起初,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之烦恼,寻求自我解脱之道而出走苦行。后来,他终于觉悟到苦行不能解脱,转而宣传大慈大悲,把只渡个人的小渡船,改作普渡众生的大渡船,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这就把“小乘” 发展成为“大乘”。这种转变,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森林苦行中完成,而是如来进行社会考察的结果。他在苦行的六年中,就可能到了和田。如前所述,这时,老子正在和田搞他的“以正之邦”的试验。<br>
我们从大乘佛教的经典中,不难发现老子之道的重要痕迹。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所谓“苦”、“集”、 “灭”、“道”“四圣谛”。其中所谓“道谛”就是要行 “八正道”。<br>
关于“八正道”的产生,有这样的故事:佛陀在誓牧山求师树下静坐。他的弟子贤者阿那律也在附近静坐,心中想着:“道与法都是少欲的,多欲即非道;道法是知足的,贪得即非道;道法喜寂静,贪图喧嚣即非道;道法具备定力,心散多念即非道;道法乃智慧光明,愚痴暗钝即非道。此时,佛陀以 “圣心照察”,刹那间来到阿那律的面前说:“善哉,善哉!阿那律,你之所念是大士思维。听我给你说:菩萨大士有八念,亦称八正道。依此八念,善思善行,是获得佛果的必由之路。”后来,佛陀还对诸弟子多次述说道者的修身与比丘的本分在本质上的一致,由此可见关于人品方由此可见关于人品方面的思想,如来和老子是多么的一致。迄今所知,《老子》译成梵文,最早是唐太宗令玄奘翻译的。所以如来不可能看到《老子》书,他关于“道者”的认识,只能是在和田的考察及与老子的交谈中得到的。<br>玄奘是佛教公认的大师,他赴印度研究佛教17年后写的《大唐西域记·序论》,把佛教教义概括为 “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而“清心释累” 语出《后汉书·西域传》对道家经典的概述。可见,在玄奘的理念中,如来之佛法和老子之道理,确实密切联系着。<br>如今,无论佛教道教人士,多认同“佛、道同源”之说,其源何在?窃以为,就在老子与如来的历史性会见《后汉书》记襄楷上书有云:“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人夷狄为浮屠。”由于佛教道教之争,这“为浮屠”越来越神秘了。揭开宗教的神秘外纱,方晓老子“为浮屠”的实在意义。<br>浮屠,亦作佛陀,是梵文的音译,其意思是“觉者”。“觉”在佛法中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据说,凡人无此三项,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而圆满,人皆可以修成三项俱全而圆满成佛。据如来说:“弥勒发意先我四十二劫,我于其后发道意。”而“以十事致最正觉”。①弥勒“发意”虽比他早42劫,但未“发道意,爱吃穿,好交游,所以还只能是菩萨,将来继而“发道意则可成佛,所以佛家称弥勒是“未来佛”。只是“发意”还不能成佛,必须“发道意”方能成佛,这样的 “佛”,无异于老子讲的“圣人”。故如来佛又被称作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也许“佛”的本义,原自道家的“圣人”。无论如何,佛家是把佛与圣人合为一体的。<br>老子在流沙指导那里的人民识道行道,而成“道德之乡”,在佛家看来,老子无异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故从流沙西来到中原的传教僧人,向人们传颂道德之乡时,便传作“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了。实际上是说老子入夷狄后,做出了神圣的大事业,公认为大圣人。<br>佛陀即圣人,圣人也就是佛陀。这在佛理中可得到证实。佛理,主要在如来佛的“说法”之中。如来说法,深入浅出,多以神话故事来表达。他配称为神话艺术家。古代印度轮回报应的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考察,给了他丰富的灵感,从而创造了具有巨大魅力的不少神话。就和希腊神话中神王宙斯的原型是希腊半岛的盟主阿加米农,以奥林匹山为中心的神圣家族的原型是斯巴达人的社会生活那样,佛经中的神话也可找到它的生活原型。<br>例如,释迦牟尼说:“从这里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极乐’、那里有个佛叫阿弥陀佛。他现在正在说法。那个世界为什么叫作‘极乐’ 呢?那里的众生生活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中……彼此之间都是同学和法友。那里的自然环境无比优美……地上众宝充盈、树林葱郁,各种果子都是奇珍异宝……”这可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在和田的游记作对比研究:“昔如来曾至此处(牛角山),为诸天人略说法要,悬记此地当建国土,敬崇遗法,遵习大乘“当建国土”,自然是建 “佛国净土”,应“敬崇”之“遗法”,当是“道流”“德行” 之法,其核心是,没有主仆,没有贵贱,一律平等,都是道家弟子,恰如“彼此都是同学和法友”。玄奘还记述,这里“气序和畅”,“人性恭温,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