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底層市民解困 要拿出實際成果

来自通约智库
吴军捷讨论 | 贡献2022年5月6日 (五) 20:3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5}} 來論|為底層市民解困 要拿出實際成果<br> 來論<br> 2022.05.06 23:51:33 <br> 文/吳軍捷<br> <br> 今天香港的無綫...”)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來論|為底層市民解困 要拿出實際成果
來論
2022.05.06 23:51:33
文/吳軍捷

今天香港的無綫電視播出一檔《時事多面睇》的節目,介紹了一位母親帶着四個小孩住劏房的苦況。她說,等候公屋已經七年多了,搬了五次家,苦況依然。加上照顧她的婆婆,六個人住在120呎(11平米)的天台屋,晚上只能打地鋪,沒有獨立的廁所,起夜都會踩到人。多年來,交了四五千的月租還常常被逼遷,孩子都埋怨媽媽沒有給他們一個自己的家。這個媽媽也自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沒用的媽媽」。
劏房裏的小孩能夠有怎樣的生活環境?五個人的廚廁浴、吃住睡都在十來平方裏,想想都會頭暈。富商田北辰參加立法會直選前,到劏房住,打勞力工,過了兩天,結論是:在這樣環境成長的孩子,上流的機會等於零。現在香港有22萬人住劏房,這樣的孩子不是一千兩千、一萬兩萬,他們可是每天都盼着改變現狀!
筆者1986年到香港工作的時候,曾經去看過徙置區,當時的兩層木屋,下面是廚房、起居室,上面大概也是11-12平方米。一家就這麼擠着,可能三四口,也有五六口的,當時看了這個房子,感覺到與當年我們下鄉插隊住的茅草房差不多。但是他們也有個盼望,覺得住幾年總會「上樓」,安排到公屋,有自己的廚廁,每人至少有五平米的居住面積,就是自己的家。要知道香港樓價上了天,有些人窮盡一生的努力也買不起自己的房子。很多人都是希望先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公屋),存了首期再去買比市價便宜三分之一的居屋,之後再在市場上買到商品住宅,不斷改善自己的住宿條件。
記得前幾年,我的一個親戚,等了七年分到了房子,高興地叫我去參觀。那間公屋在將軍澳某大型商場旁邊,周圍的環境還可以。可是房子很小,一家三口只分到二十多平方。除了廚房、浴廁之外,還想盡辦法隔出了兩個房間、一個能擺張麻將桌的小廳。女兒已經上中學了,樂孜孜地告訴我,終於有了自己的房間,雖然她的房間不到3平方。筆者感到香港市民要求並不高,能夠順天安命,政府給個最低的生活空間就可以了,餘下靠自己奮鬥。
住在條件很差的劏房裏的22萬人,很多人確實是力有不逮的困難人。要知道,香港處在貧困線以下的有165萬人。筆者曾經了解過,香港大學就有45%至50%的學生是公屋子弟。2020年時,政府鑒於公屋建設趕不上社會需要,原來三年可以「上樓」的公屋的推遲到五年,重啟了臨時房屋。撥款50億,建設過渡性房屋,計劃一年能推出5000個單位,三年能推出15000個。當時對過渡性房屋出了很多主意,除了集裝箱式的鋼構房外,有人還提出來要用很大的排污水管,把它內裝成12平米的住房,把這些水管壘起來就成了一個「水管屋」。政府接受了這樣的建議,就在荃灣海邊的地方搞一個樣板,兩年過去了,我們看到當年準備建水管屋的地方還是一片空地。當時,設計規劃就花了300多萬,然後提出來這個預算要6500多萬。魔幻的是,這6000多萬只建兩個樣本,到今天還沒有人去投標!
今天無綫電視的新聞把這個事情公開了。政府當年有35個項目規劃,今天才說可建成近2000個單位。但真正落成的只有欽州街200個單位,記得有5000多人申請。最近位於深水埗英華街的組合屋「喜信」落成啟用,140個單位入住了316人。到底花了50億,還是85億,只有天知道!一萬五個單位又在哪裏?
2020年,我和一個朋友到長沙考察一個叫地球倉的酒店,它用的是鋼結構做的酒店房,有獨立的廚、廁,可以用太陽能等生物能源,供應用電、空調,非常完備。房子16平方,裏面的一個大床平時可以升到天花扳,下面就是一個客廳起居間,落地大窗。適合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的小家庭居住,幾個拼起來,可以改成3到4人或5到6人的家居。它的好處是只要水電到,安四個腳就可以住人,隨時可搬走。我們按此提出一個「方舟計劃」,每個單位造價30萬,連配套50萬。這個「方舟計劃」的房子不需要大片平整土地,見縫插針,任何兩年未用的土地都可以建起來。如果我們當時推行這個「方舟計劃」,用不着幾十億元就能落成二千個單位。有目前建方艙的速度,半年時間建成兩三萬套,根本不是什麼事。當年我的「方舟計劃」提出來,特區政府只是回覆「收到了」,沒有下文。到了今天,新特首快要上任了,也明白房屋問題是市民最關切的問題。但是我很遺憾地看到,解決房屋問題沒有即時見效的措施。只講多建快建,提高速度,簡化程序,但結果只是讓等候上公屋的人從等六年變成五年,提早住進配套不完備的公屋。
一個很現代化的城市裏,有幾十萬人住在極惡劣的環境,這是社會的膿瘡。對弱者的態度,體現了社會的道德水平。香港雖然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維持資本主義制度,但是保護社會勞動力成長,培養市民對這個社會的歸屬,引導市民愛家愛港,從而能夠熱愛自己的國家,就不能對那些最困難的底層人士視而不見,要讓他們看到一個現實的、看得見的成果。能不能在一年半載至少給最困難的劏房戶一絲希望,給他們看得見的成果?就算解決幾萬人的困苦,也彰顯了新班子的能力。我再三提醒:劏房是一個腫瘤,就算它是良性的,再過五年,誰保證它不會變成癌症呢?希望我們現任和未來的特首,真正言必信、行必果,拿出成果來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