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岭农场知青《青春影迹》”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个标签mobile editmobile web edit
(以“目录 #首页 ## ## #海南黄岭农场知青《青春影迹》:友情留影 ## ##海南黄岭农场知青《青...”替换内容)
第1行: 第1行:
[[文件:黄岭农场青春影踪封面副本.jpg]]
+
目录
 
+
#[[海南黄岭农场知青《青春影迹》:首页|首页]]
主编:王平<br>
+
##
名录编辑:[[用户:丁松筠|丁松筠]]、孔少英<br>
+
##
文字校对:[[用户:严某人|严小军]]、黄小松<br>
+
#[[海南黄岭农场知青《青春影迹》:友情留影|友情留影]]
封面设计:伍时雄、袁兴、何欣<br>
+
##
标题版设计:袁兴、何欣<br>
+
##[[海南黄岭农场知青《青春影迹》-181|第181页]]
----
+
##
'''组幅说明'''<br>
+
##
一、本影册录用照片的拍摄年度原则上为:1968年10月至1979年12月。<br>
+
#
二、图片注释:<br>
+
##
供图——照片由该人提供(为阅读方便在姓名后的括号内标注供图者当时的工作单位和原属地);<br>
+
##
撰文——文案由该人撰写;<br>
 
图文一—照片和文案均由该人提供; 整理——根据他人口述撰文。<br>
 
三、单位称谓:<br>
 
本影册以1969年4月至1974年10月为一时间段, 时间段内的单位名称, 一律按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编制,称兵团、师、团、连;时间段之前、之 后的一律按海南农垦编制,称农垦局、农场、生产队。
 
----
 
 
 
{{4}}'''那时我们正年轻'''</font><br>
 
卷首语<br>
 
  翻开这本《青春影迹》, 我们仿佛回到曾经经历的不寻常年代:<br>
 
  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黄岭农场( 改制兵团时称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三团) 是以橡胶生产为主 的国营企业, 地处祖国宝岛—— 海南岛屯昌县西北部, 是著名的琼崖纵队革命根据地。组建于19 60 年5月1日, 地理座标在北纬19 ° 18 ' 48 "  ~ 19°  25 ' 52 " , 东经10 9 ° 5 4 ' 00 " ~ 110 ° 03 ' 16 " 之间, 现有土地总面积约10.13 万亩。海南岛最大河流南渡江从农场西北边缘婉蜓而过, 沟谷纵横, 孕育 着这块以丘陵为主的土地。这里的气候属热带的琼北微寒中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约23.2 °  C(极端高温40 °  C,  极端 低温1 .2 °  C); 年降雨量约2100毫米。这片土地以黄色砖红壤为主, 垦前植被以次生杂木 林和稀树灌木林居多。<br>
 
  那是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从1968 年11月起的一年内, 我们一一广州、海口、湛江、汕头的青年学生(包括高中生和初中生) 近400人来到这片土地上, 为农场(兵团) 注入了新鲜的力量。随后儿年,广东省的广州、汕头、湛江地区和海南岛的学生、城镇青    年也陆陆续续来到这里。据本次收集资料统计, 先后来到黄岭农场(六师三团)的城镇青年总数竟多达1400 多人。我们走出校门, 来到农场(兵团)时年龄最大的不过20岁左右, 最小的才15 ~ 16岁。我们轰轰烈烈而来, 悄无声色而去, 在农场(兵团)度过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br>
 
  那是一个扭曲动荡的年代。    “文化大革命”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读书升学,不能正常就业,只能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我们浩浩荡荡地加入了“ 上山下乡” 的队伍, 成为全国17 00万“ 知识青年” 的一员。知识青年很快就融入了农场( 兵团)这个大家园中, 屯垦戍边, 拓荒割胶, 辛勤劳动, 刻苦锻炼。其中少数人成为割 胶辅导员、老师、卫生员或连队骨干。知识青年来到农场(兵团), 不仅是“ 大发展”的生力军, “ 再教育” 的学习者, 而且在不经意间, 给山村苗寨带来了现代文明和文化知识。<br>
 
  翻开这本《青春影迹》, 里面一张张陈年老照, 一帧帧回忆“ 碎片” , 都能勾起了我们的共同回 忆, 用两个字来概括: 那就是“ 成长” ! 那时我们正年轻, 那时我们在成长。<br>
 
  对于“知青”这个历史群体,无论是我们自己或其他人,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或评说,  当我们抹去“知青”头上的政治光环或政治阴影,其实就是一代人的一段共同成长经历。  当年我们还是少不谙事的青年学生,别无选择地来到黄岭农场(六师二团),迈开了人    生历练的第一步: 艰苦的劳动磨砺了我们的意志; 清贫的生活铸造了我们的品格; 复杂的社会让我们学会思考; 知识的贫乏使我们向往读书。在这里, 我们真正零距离地接触了社会, 我们遇到人生许 多的“ 第一次" 。飘洋过海、远离家庭的我们同时也感受到集体、老工人的关心和温暖; 体会到同学、农友之间的友谊和互助。我们这一代人, 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了。<br>
 
  打开记忆的尘封,留住珍贵的思念,我们永远同行!
 

2020年8月31日 (一) 12:06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