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捷:父亲祭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首页>用户>本用户 条目>香港问题:个人观点>用户:吴军捷

父亲祭

吴军捷写于2011-01-18 在内地刊物发表過

我的父亲吴柏松,1925年出生于香港城市贫民家庭。爷爷曾经当过香港警察,是九龙少有的“华人杂差”(便衣侦探),可惜英年早逝,三十多岁死于伤寒,留下三子二女,靠奶奶打零工养活。大姑姑很早出嫁,叔叔卖了给一个商人,伯父成年后,当了海员,漂泊四海。爸爸和小姑姑与奶奶相依为命。

1941年日寇入侵,香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奶奶和父亲被日本鬼逼去石场砸石子,供日本人修机场和公路。有一天劳累回家,才发现发烧在家的七岁小姑姑已倒毙多时。

日寇的横行,激起年少的父亲极大愤怒。后来,父亲在餐厅打工,一见日本鬼来餐厅,就偷偷在咖啡、奶茶里吐口水以泄愤。到了十八岁,父亲再也忍受不了国仇家恨,辞别小脚的奶奶,回到家乡淡水参加打日本的游击队。

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后,因为读过几年小学,很快就派往干训班学习。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回部队任政治服务员(排级)。父亲回忆说,打游击很艰苦,睡山头,吃野菜,常拉肚子。有一次得了痢疾,无药可治,军医让吃子弹里的火药,竟然治好了。战士们天天都盼打仗,因为打仗前有一顿好吃的。打胜仗还会杀猪屠狗,每人先吃一包“保济丸”,再大吃一顿。 一次战斗,他们的中队负责打掩护,大部队打了胜仗,撤走了,没有通知中队,敌人援兵包抄上来,中队被打散,指导员牺牲,中队长只身走脱,父亲带领余下几十个同志突围找回部队,受到表扬,升任中队指导员。

1945年父亲在坪山司令部开会,看表演时,竟然认出了台上的一位小演员是自己的亲弟弟,兄弟意外重逢在抗日战场。父亲回忆说,当时在司令部还听过被游击队营救的美国飞行员科尔的演讲,印象很深的有这幺一句话:“今天我是从天上降临香港,将来我一定要从海上再访问香港,感谢香港人民”。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朱德总司令命令在广东的日军应向华南抗日纵队投降,接受东纵曾生司令的命令。父亲奉命以中尉衔,带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书去日军的一个中队队部招降。父亲携带一名台湾籍的俘虏当翻译,直闯日军据点。起初,日军中队长回答说,不能向中共军队缴械。父亲据理力争,说明国共、曾生和东纵游击队的关系,日军中队长不敢表态,只是客客气气请吃饭。父亲说肚子疼,婉拒吃饭,中队长马上取药出来。父亲犹豫了一下,就吃了鬼子的药,然后再吃了鬼子的饭,还喝了鬼子的酒。饭后,日军中队长答应向东江纵队缴械投降。父亲圆满完成任务,向指挥部复命。

东纵北撤前,父亲接受任务调回香港工作。回港后,父亲被安排去香岛中学读书。他的一篇记载指导员牺牲事迹的作文《英雄含笑卧沙场》,得到班主任陈残云(后为广东省作协主席)的赞赏,作为范文贴堂。后来父亲到劳工子弟学校、摩托工会开展青运、工运工作。父亲善唱歌、会指挥,懂拉小提琴、吹口琴,写得一手好字,创办了“蚂蚁歌咏团”。当时,蚂蚁歌咏团与虹虹歌咏团等“虫”字旁的左派青年组织,团结了一大批青年,包括一些富家子女。也发展了一批团员和党员。五十年代,随父亲回大陆参加革命工作的“小蚂蚁”就有近百人。 1950年,父亲在香港九龙任团委书记。随后,奉命调回广州工作。任郊区团委书记,后任团市委组织部长并负责团校工作。

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父亲被调广州市商业系统任职。初任市糖烟酒专卖公司经理、而后广州果子食品厂书记、广州二商局储运公司经理、局党委宣传部长。文革时一度下放二商养鸡场。不论怎幺岗位,父亲一直勤勉工作。在印象中,父亲书桌上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父亲爱好广泛,音乐、乒乓、足球、麻将样样皆通。性情随和,和什幺人都能往来,老战友,属下,朋友很多。

父亲文革前十七年,没有升过半级,亦从没怨言。文革后才知道,当年反地方主义,虽然没有抓到父亲什幺辫子,但因为有东纵背景,在档案上留下“有地方情绪,不予重用”的结论。 文革后,父亲调到省旅游局任处长,创办广东省旅游服务公司(广东海外旅游总公司),有了施展才华的一个舞台。他一手首创国内居民香港游、澳门游和海外游,从此打开新中国普通百姓走向世界的大门,功不可没。

父亲一生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本分,从来没有向组织要求过什幺,安排什幺工作就干什幺,从不考虑个人。他从香港调回广州工作时,本来组织上是安排和我母亲一起调回的,但是母亲的上线失职,没有及时通知母亲,结果临走那晚,父亲也没有敢告诉母亲一同回穗。害得母亲带着只有一岁的我在香港苦等组织安排,几个月后才接上关系,带我一起到广州。在商业部门工作时,父亲肺病,为了不传染别人,我们从机关宿舍搬出,自己租私人房屋居住,从此再没有住到公家分配的宿舍,因此父母去世时,都没有购到公房,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父亲在商业部门尤其在开放后的“油水”部门工作多年,一直洁身自好,从来没有以权揽财自肥。母亲去世后,我曾问父亲假若你去世,希望挽联写什幺?他指了我拟的“一生无悔跟党走,两袖清风遗人间”说:“就这条。”父亲不重钱财,我们兄弟姐妹也没有经商致富的,都是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父亲的本分,还体现在他对地位的无求。据我所知,他在“港澳游”业务做大后,有机会更上一层,但他不争取,放弃了。后来他告诉我:官场上有很多派系,不入一派,很难升迁,但我一定不会加入某一派系的。现在活的实在,知足了。父亲曾经任大公司的总经理,座拥奔驰、福特、丰田三部专车。离休后,竟然愿意到一家旅行社当信差,背着信袋奔走各个商业大厦送信,令一些人十分诧异。

一方面,他保留了某些香港生活习惯,食不厌精,在家非雀巢牛奶、太古方糖不用,另方面亦适应平民生活。小时候,他常带我去越秀山看足球,买不到票,就到球场边“执死鸡”(等退票),也不去体委的高官老友处求票。晚年,父亲住建平妹妹家,与左邻右里打成一片,成为受欢迎的“老革命”。

父亲那一代人,在深重的民族灾难面前挺身而出,拿起枪杆子拼命,胸中何尝不沸腾一腔热血?和平时期鞠躬尽瘁,脑里怎能没有宏图大计?改革开放后面对财富,风云变幻,又能没有受过诱惑、困扰?但是父亲走过来了。历尽坎坷曲折,没有大富大贵而心境淡泊,带着对现实的种种思考而不怨天尤人地走过来了。父亲一生只留下两个大字:“无愧”!他平凡而又伟大,因为他无愧于历史,无悔于自己,无负于后人。

小时候,父亲要求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背诵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关于“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一段名言。我想,“本分”就是父亲给我们人生的一种楷模,是父亲留给我们兄弟姐妹最珍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

回顾父亲一生,祭我父亲,祭那一代“无愧”的共产党员。


近日整理中共在港历史,前人忍辱负重,舍己为党之坎坷,令人唏嘘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