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捷:我的小传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1972年任東莞縣團委委員,1975年任廣州藥品公司團委副書記,開始專職團幹部生涯。77年加入團市委理論組,79年調入團市委任宣傳部付部長,主管理論教育。當時主要是抓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五講四美」。在工作中,我總結出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重點應是職業道德教育;而共青團政治思想工作必須以疏導為原則。我的觀點很受基層團幹部的歡迎,也得到團中央的肯定。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81年我調任辦公室主管調查和政策研究,常年在各單位跑動。我寫的“逃港青年調查”被中國青少年犯罪學會入專著,並被選為理事。與朱小丹合作的“賣淫女青年調查”得到鄧小平批示,並獲市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82年複辦文革中斷的團校,我被委為常務副挍長兼教育長兼黨支部書記。
   複辦團校,首先是征地建校舍,花了一百六十萬,在天河崗頂華師大旁建了當地最高的七層大樓。最困難的是教師教材,我到各學校求人商調,文革前的教員只找回一個。去找我的中學校長,時任華師大黨委書記王屏山求助,他答應馬列室可以給我們上基礎課,代發大專文憑,但專業課要我們自己解決。
   當時,青年學和青年工作兩門課程還未成型,我正參加中央團校的教材編寫。由於自己從小愛讀政治理論,參加過社會學、教育學的短訓班,又有基層和機關的共青團工作經驗,就大膽擔起了授課任務。青年學主要解決怎樣認識青年,涉及社會、心理等多門學科,我和兩位剛從師大分配來的畢業生到處請教,惡補知識。青年工作學主要是方法論,我請黨校、暨大的黨史、青運史專家來講課,並不斷總結實際的工作經驗。這樣,在自己還未正式拿到文憑的時候,我就在中南五省第一個教起了專業課,我校也是這五省第一個發大專文憑的團校,讓省團校羡慕不已。
   遵循黨、團「實事求是 朝氣蓬勃」的傳統,我覺得校風建設是最重要的,參照西點軍校「責任 榮譽 國家」的校訓,我提出廣州團校「獻身 創新 進取」的校訓,在學校的一切工作中,都體現這六字校訓。廣州團校「獻身 創新 進取」的校訓,在學校的一切工作中,都體現這六字校訓。
   創新的知識出自實踐,我當時正任廣州青年研究會會長,統籌廣州青年工作方面的理論研究。區局團幹部在團校辦研究班的時候,我讓學員加入研究小組,跟著到基層調研,分析案例,提出對策,寫出了一批好文章。
   團的幹部不能有官氣,團幹部必須和青年打成一片,玩在一起。團校建起了旱冰埸,開舞會,教打麻將、橋牌,甚至算命,總之青年玩的你都要會。我們常去郊遊,外出做好事。記得有人說幹部子女嬌貴,學員中幾個幹部子女就包起了整個宿舍的廁所清潔,我大大地表揚了她們。
   團校還十分注重交流學習,暑假會分赴全國各地取經,與香港的首個交流就是在團校辦的。84年香港中文大學吳夢珍博士率團二十多人,住在團校。雙方介紹了青年工作的實務,團校教員都旁聽。她當時邀我和研究會付會長於幼軍到中大當訪問學者。85年初我倆赴港,促成了首次穗港青年大聯歡,拉開了兩地青年交流的序幕。
   任職團校期間,團校大專班有兩年制全職,三年制兼讀兩屆在校生近五百人,每年另有一千人的短訓任務。從課程設計、教務安排到人員招培、校舎建設,以至飯堂、綠化、鄰里糾紛都要處理,還兼顧市婦幹班的寄讀,常參加省市共青團的活動,工作挺忙。我每天七點騎單車一小時到校,晚上九、十點才回家,學校配了小車,但從未用車上下班,也是當時的通例。假日無休息,只是苦了妻兒。
   一,開始在基層做工作,基本是按上級布置,有一件做一件。到團市委後,面對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必須學會抓住重點,全面統籌。只好一方面向書本、老同志學習,另方面向下做調查研究,總結實際工作中的鮮活經驗。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區、局基層走動學習,在勞教場與超過一百個青少年談心,為辦團校大專班,專門到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團校請教,尤其在上海團校聽課、交流、取回了他們全套教程。好學近乎知,向一切人學習,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二,要學會從日常經驗中提煉觀點。改革開放之初,研究問題,開拓局面的風氣很濃。我提出青年「不可教育」,即不能罐輸,只能共同探索前行的觀點,開始也引起爭議,后來獲得接受,從而總結出十條疏導方針,改變了「我打你通」的固有思想教育模式,得到團中央的首肯。「用環境熏陶教育人」的方式,在团校實踐,效果很好。入學學員多是團支部一級,不是專職團干,畢業后基本都是專職,許多人很快當了區、縣、局的團委書記,繼而成了黨政領導。
   三,學校教育固然是要取得某些學科的系統知識,更重要是培養學員取得知識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創新能力。我認為青年工作無他,就是一個「新」字,無「新」不能吸引青年,異想天開,出奇制勝永遠是工作的不二法門。如何去「新」就考各人的知識結構和應變能力了。
   四,學習的習慣,創新的勇氣和動力既來自知識,更來自對理想的追求,燃起自己心,中的信仰,以理想之光燭照他人,鼓勵大家超越個人視野,對國家民族自覺地承擔責任,才能永葆激情,使一個單位真正持續發展。 廣州團校创办了中南地区第一间颁发大专学历的团校 与朱小丹 于幼军创办的广州青年研究会 ,我是創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第二任會長。首批七十多位成员中,后來出了两个正省长 ,三个付省级 ,超过三十个厅级干部。
   1984年 任廣州市委研究室綜合處處長 主持了广州市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起草工作。
   1986年 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新華社香港分社)任青工辦 負責人 创办香港青年联会,后參與創建民建联、港进联,參與創建香港學。
   1992年 曾任香港上市公司恆光行中國公司總經理 ,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外资眼镜连锁店,26间分店遍布北上广,武汉,天津。
   1994年 任香港協進聯盟總干事 统辖十名立法会议员,一名行政会议员,四十多名区议员 ,百多名政府咨询机构成员的参政,选举工作。又任香港上市公司 中國創新執行董事。
   2005年 香江國際公司董事長助理 中國業務董事,替董事长处理惊動三個政治局常委的公司重大危机。后创办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 ,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等。
   學歷:廣 州業余大學 新聞系 、中文系 大專畢業。
  暨南大學社會學系 大專畢業。
  香港大學綜合社會科學 文憑証書。
  中文大學訪問學者 曾任 廣 州青年研究會會長。廣州社科聯理事。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理事。
   現任香港亞 太21學會秘书长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會長。
   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付會長。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惠州東邊縱歷史研究會榮譽會長
   廣東省僑聯名譽委員
   廣州海珠區海外聯誼會榮譽會長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香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浙江农大茶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