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捷:我们用什么去记忆历史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者:吴军捷

抗戰紀念日將至,呈上一文。「我們用什麼去記憶歷史?」

走在一些德国城市的街头,行人常常可以看到一块块镶嵌在街道上,比其他路磚略高的“金色石頭”。这些用黄铜制成的约10厘米见方的“绊脚石”,上面写有人名、生日、忌日,曾在这里居住或学习、工作,身亡地点等字样。这是德国艺术家冈特·德姆尼希发起的一个艺术项目,以纪念被纳粹政府杀害、驱逐,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受害者们。

1992年12月16日,德姆尼希将第一块镶嵌了纪念铜板的石头铺在科隆市政厅前的路面上。此后,德姆尼希逐渐发起“绊脚石”项目,设想在全欧洲安置600万块绊脚石,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争议,人们并不理解为什么他要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受害者。1995年1月4日,在未经政府许可的情况下,德姆尼希试验性地将第一批“绊脚石”铺装在科隆。直到2000年,德姆尼希终于获得德国的许可,得以在科隆继续铺装绊脚石。

绊脚石通常铺在受难者生前住所门前的路上,德姆尼西希望历史不仅在博物馆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触碰到。现在人們已经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虽然在课本上知道纳粹毁灭了600万犹太人以及数千万其他种族的生灵,但并不能完全明白实际情形如何。所以德姆尼希想让年轻人能切切实实地了解到住在某幢房屋的某位男女的命运,这样的感受很不一样:“数字很难让我们相信在这个文明的国度竟然有这样的过去。”

从1993年开始,德姆尼希从各类档案,比如地方志或者地址簿中找出受害者的名字、出生与死亡的日期、被害前的最后住址。众多志愿者以及学生团体也在帮助德姆尼希搜集资料,敲定每块绊脚石上的铭文。

铭文通常是“……曾经在这里居住”,或者“曾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教书”“被枪决”或者“曾经在这里站立”。

镌刻铭文的铜板按照专门尺寸切割而成,上下左右边缘稍有留余,多出的边缘会被向下弯折,之后再浇鑄混凝土,使得铜板牢牢嵌入石块之中,而不会被轻易揭去。人们必须弯下腰才能看清绊脚石上的文字,这也是对受害者们象征性的鞠躬。

“绊脚石”计划完全是非官方性质,2000年得到德国一些市政府的许可后,不少城市也参与进来。

尽管名叫“绊脚石”,但德姆尼希并不想真的绊倒行人。一个小学生曾经问过他:“到底会不会被绊倒?”他回答说:“不,不,人们的身体不会被绊倒,而是在心里被绊倒。”

有人认为这种将被害犹太人姓名刻在铜板上、铺在地上让人用脚“踩来踩去”“不可接受”。有的本来已经铺在公共道路上的绊脚石又被挖出,有人认为自己的房产因绊脚石而贬值,有些绊脚石被浇上了焦油,甚至被人用钢板覆盖,钢板上刻了德国党卫队的军衔和勋章。

但是,更多的德国人認為,“一个城市不反思人文精神遭遇的戕害,用历史记忆来约束、收拢曾經迷失的人心,一定会造成灾难”必須“面对过去黑暗的一页,以确保它不会重复”。許多民众领着孩子,在绊脚石边放上了鲜花,弯腰阅读“绊脚石”上的文字,对受害者鞠躬。德姆尼希說“每次有人走在黄铜石块上,都会令它们更加光亮。”

在德姆尼希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德国地图,每个铺设绊脚石的城市、小镇和村庄都钉上紅色別针。截至2012年11月,德姆尼希已经在大约750个市镇街区铺装了超过35000块绊脚石,包括德国逾650座城市,以及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挪威、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捷克、乌克兰、丹麦和法国和匈牙利等国家的城市。绊脚石已从大中城市走向小城市。数量每天在增加。这个项目渐渐进入自我发展的状态,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集中式的纪念碑。

到今天,德姆尼希仍深陷于父亲曾是德国军人的情感矛盾中,他陳述工作初心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成千上万方石块,它們就在我們腳下,在我們眼前,逼迫我們去注視它們。受害者的灵魂,经由一块块落地的黄铜铭牌,重生在生前居住的城市里,行走在陌生抑或熟悉的徳国城市里,在整个欧洲不被遗忘。只有這樣,才能够支撑起徳国“和谐都市”的理念,才是一個文明的存續。

在上一輪的世界大戰中,香港同樣承了空前的慘重災難。

1941年底前,日軍佔領了中國沿海的大部分地區。在香港的囯民政府有关部门、八路軍辦事處及宋慶玲三姐妹,曾經組織起本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12月日軍侵入香港,城破后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香港市民承受了極大的災難。三年零八個月中,人口從180萬跌到不足60萬,减少了三分之二,為全国各大城市所少見。

但是,今天全港鮮見當年英軍和加拿大軍18日浴血衛城、東江縱隊三年零八個月殊死抗戰的遺址紀念。看不到幾十萬市民被屠殺、殘害的遺址證據。當我們路過那些廢置的戰壕、地堡、炮台,我們不知道曾經有過的戰斗;當我們漫步繁華的大道,迷人的海灘,我們聽不見當年被日軍肆意槍殺同胞的哀嚎;仿佛三年零八個月的血腥黑暗只剩下書上的文字(甚至未能列入中小學生的課本),而不是發生在身邊的,與我們血肉相連的活生生家事。除了極少数人參加的周年吊唁,有誰知道還有多少英魂、寃魂在這座城市的上空盤桓?他們都是我們的血親,至愛、至敬之人,難道我們就能完全不存記憶?不向曾經建設和保衛過這塊我們籍以棲身土地的先人表達我們卑微而至誠的敬意?

歲月雖無情,人間應有義。我們必須立即啟動對香港抗戰遺址的保護,整理好尚存超過一百處抗戰遗迹的文字、视像资料,制作安置附二維條碼的小型銅牌,仿效歐洲德姆尼希「絆腳石」的做法,首先為遺址貼上銅牌,再發動为重要抗戰遗迹募捐立碑,形成大規模的分散紀念碑群,讓歷史與我們同在。

我們還應组织老兵、学校、社团到遗址舉行记念,开展“寻找三年零八个月最后见证人”活动,用繪畫、攝影、文章、視頻方式記錄歷史,籍此密切代際關係。我們要編制香港抗战遗址旅游径漫畫资料、視頻專輯,招募专、兼职导赏講解队伍,利用抗戰遗址建设抗战历史教育营,用多元手法,吸引青少年参加,成为学校课外教育的恒常项目。

特区政府實在應該建设“香港抗战历史纪念馆”,以记载、善用香港这段历史,培育青少年国民意识;开展二战学术研究和国際交流;成為香港特色旅游的全新名片。

香港的抗日戰爭以其人民的巨大災難、抗敵方式的頑強多彩、實現了中英中美國共全面合作的獨特性,寫下了二戰史上輝煌的一頁。而在抗戰中凝成的同舟共濟意識,更是香港人最基本的核心價值。這是香港人尚可捉摸到的血肉傳奇,是凝聚全港人心的寶貴精神財富。

期待各方有心人,與我們合作,為了香港的未來,共同做好香港抗戰遺跡保護。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香港抗戰歷史遺跡保護專項基金執行主任。

作者为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吳軍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