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黎明之城”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4}} 来自:[https://mp.weixin.qq.com/s/vX1yVec0iYHILJ8dNV_Pwg 梵华居士 中印梵华]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充满着对美好生活和...”)
 
第23行: 第23行:
  
 
黎明之城的构想是为了试验和探寻实现人类大同理想社会的方式,该设想得到了印度政府和联合国的大力支持。在黎明之城的创建仪式上,来自世界各地5000多名代表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来自全球124个国家或地区,加上印度23个邦的土壤被印度青年置入圣母殿花园圆形广场的莲花型瓮中。
 
黎明之城的构想是为了试验和探寻实现人类大同理想社会的方式,该设想得到了印度政府和联合国的大力支持。在黎明之城的创建仪式上,来自世界各地5000多名代表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来自全球124个国家或地区,加上印度23个邦的土壤被印度青年置入圣母殿花园圆形广场的莲花型瓮中。
 +
 +
[[文件:黎明之城04.jpg|600px]]
  
 
(黎明之城创建仪式)
 
(黎明之城创建仪式)
 +
 +
[[文件:黎明之城05.jpg|600px]]
  
 
(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泥土被装入圣母殿花园圆形广场的莲花形瓮中)
 
(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泥土被装入圣母殿花园圆形广场的莲花形瓮中)
第32行: 第36行:
 
由于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重要影响力,黎明之城的设想得到了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政府不仅为黎明之城项目在印度东南部本地治里和泰米尔纳德邦交界之处划拨了一块专属土地,作为全人类共同财产交给项目团队独立自主运营管理,而且印度政府积极协调国际社会对该试验项目进行支持。
 
由于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重要影响力,黎明之城的设想得到了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政府不仅为黎明之城项目在印度东南部本地治里和泰米尔纳德邦交界之处划拨了一块专属土地,作为全人类共同财产交给项目团队独立自主运营管理,而且印度政府积极协调国际社会对该试验项目进行支持。
  
[[文件:黎明之城04.jpg|600px]]
+
[[文件:黎明之城06.jpg|600px]]
  
 
(黎明之城Auroville在印度大陆的位置)
 
(黎明之城Auroville在印度大陆的位置)
第40行: 第44行:
 
1988年,印度政府通过了《黎明之城基金会法案》(Auroville Foundation Act)以确保它按照《黎明之城约章》所表述的内容发展。该法案确立了3个组织机构:理事会(Governing Board),与黎明之城居民协作,监督城镇的发展;居民大会(Residents Assembly)和国际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Advisory Council),后者提供国际支持及在有需要时向理事会提供咨询意见。
 
1988年,印度政府通过了《黎明之城基金会法案》(Auroville Foundation Act)以确保它按照《黎明之城约章》所表述的内容发展。该法案确立了3个组织机构:理事会(Governing Board),与黎明之城居民协作,监督城镇的发展;居民大会(Residents Assembly)和国际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Advisory Council),后者提供国际支持及在有需要时向理事会提供咨询意见。
  
[[文件:黎明之城05.jpg|600px]]
+
[[文件:黎明之城07.jpg|600px]]
  
 
(黎明之城总体规划图,中心为“黄金球”)
 
(黎明之城总体规划图,中心为“黄金球”)
第50行: 第54行:
 
黎明之城没有私人所有权,这里是一所广阔、开放的学校,每一位居民都将能够自由地完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成长,而无需有任何经济方面的考虑。黎明之城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需求和每月少许的生活补贴都是由黎明之城统一提供。黎明之城居民的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通过工作实现成长自我的方式,也是给集体创造共有物质和财富的途径。因此,黎明之城的工作没有薪酬,土地,土地之上建造的房屋,以及他们创建的商业单位都不是居民的私有财产,它们属于整个黎明之城。
 
黎明之城没有私人所有权,这里是一所广阔、开放的学校,每一位居民都将能够自由地完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成长,而无需有任何经济方面的考虑。黎明之城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需求和每月少许的生活补贴都是由黎明之城统一提供。黎明之城居民的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通过工作实现成长自我的方式,也是给集体创造共有物质和财富的途径。因此,黎明之城的工作没有薪酬,土地,土地之上建造的房屋,以及他们创建的商业单位都不是居民的私有财产,它们属于整个黎明之城。
  
[[文件:黎明之城06.jpg|600px]]
+
[[文件:黎明之城08.jpg|600px]]
  
 
(地球村的居民自己动手搭建房屋)
 
(地球村的居民自己动手搭建房屋)
第64行: 第68行:
 
人类大同是黎明之城的核心所在,它恒久地鼓舞着居民们坚守这一信念。在黎明之城所有的会议、商讨和规划中,居民们强烈地意识到这个目标是多么的浩瀚和高远,因为在这其中,居民们需要找到本质的、内在的、完整的、真正的人类大同的途径,这是实现人类统一的唯一牢固基石。精神上的统一将产生心理上的合一,但这并不表现为思维或外在的一致。特别是黎明之城的居民是来自于全球各地,聚集了非常多样化的文化、社会、知识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这里绝不是没有冲突或误解;然而,黎明之城居民有决心、有意识地努力解决这些冲突或误解。他们始终铭记:实现大同的唯一真正出路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在不再有分裂或冲突。被誉为“现代玄奘”、贯通中、印、西方哲学与宗教的中国大师徐梵澄先生自1951年至1978年在本地治里的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和黎明之城学习和生活,并逐步接受认同了“人类大同”的思想。徐梵澄先生认为"求世界之大同,必先有学术之会通;学术之会通,在于义理之互证"。因此,在本地治里生活的27年中,徐梵澄先生撰写和翻译了20本书,为中、西、印哲学思想的交流和“人类大同”的理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类大同是黎明之城的核心所在,它恒久地鼓舞着居民们坚守这一信念。在黎明之城所有的会议、商讨和规划中,居民们强烈地意识到这个目标是多么的浩瀚和高远,因为在这其中,居民们需要找到本质的、内在的、完整的、真正的人类大同的途径,这是实现人类统一的唯一牢固基石。精神上的统一将产生心理上的合一,但这并不表现为思维或外在的一致。特别是黎明之城的居民是来自于全球各地,聚集了非常多样化的文化、社会、知识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这里绝不是没有冲突或误解;然而,黎明之城居民有决心、有意识地努力解决这些冲突或误解。他们始终铭记:实现大同的唯一真正出路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在不再有分裂或冲突。被誉为“现代玄奘”、贯通中、印、西方哲学与宗教的中国大师徐梵澄先生自1951年至1978年在本地治里的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和黎明之城学习和生活,并逐步接受认同了“人类大同”的思想。徐梵澄先生认为"求世界之大同,必先有学术之会通;学术之会通,在于义理之互证"。因此,在本地治里生活的27年中,徐梵澄先生撰写和翻译了20本书,为中、西、印哲学思想的交流和“人类大同”的理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件:黎明之城07.jpg|600px]]
+
[[文件:黎明之城09.jpg|600px]]
  
 
(徐梵澄先生在本地治里工作及出版的部分书籍)
 
(徐梵澄先生在本地治里工作及出版的部分书籍)
第74行: 第78行:
 
宁静的黎明之城,承载着人类跨越种族,超越国界的远大理想。纵然前路曲折又漫长,但是在像室利·阿罗频多、密那氏、徐梵澄先生这样杰出人士的代代努力之下,黎明之城终能积跬步以致千里,不断为人类大同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宁静的黎明之城,承载着人类跨越种族,超越国界的远大理想。纵然前路曲折又漫长,但是在像室利·阿罗频多、密那氏、徐梵澄先生这样杰出人士的代代努力之下,黎明之城终能积跬步以致千里,不断为人类大同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文件:黎明之城08.jpg|600px]]
+
[[文件:黎明之城10.jpg|600px]]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黎明城”官网 https://www.auroville.org/ )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黎明城”官网 https://www.auroville.org/ )  

2020年9月28日 (一) 04:50的版本

来自:梵华居士 中印梵华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充满着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其代表作《理想国》(The Republic)中表达了对理想国家的思考和憧憬。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其著作《乌托邦》(Utopia)中,也用虚幻构建了一个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的理想岛国,已经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雏形。近代的东方,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摸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出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共产主义理想国度的战略方向。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居印度也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赢得了国家的独立,而在印度探索人类未来的种种尝试中,位于印度东南部本地治里(Pondicherry)的“黎明之城”(Auroville,或者The City of Dawn)无疑是最具特色的项目。

黎明之城01.jpg

(黎明之城的标志性建筑——圣母殿Mantrimandir,游客俗称其为“大金球”、“黄金球”)

创建

黎明之城位于印度本地治里和泰米尔纳德邦交界之地,创建于1968年2月28日。该项目是由印度本地治里的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Sri Aurobindo Ashram)的“母亲”(The Mother,法国贵族密那氏,Mirra Alfassa)根据她和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SriAurobindo)的构想而发起。

黎明之城02.jpg

(室利·阿罗频多与密那氏)

在黎明之城创建仪式当天,“母亲”先以法语宣读了《黎明之城约章》(Auroville Charter),随后又按照泰米尔语(Tamil),梵语(Sanskrit),英语(English),阿拉伯语(Arabic),中文(Chinese),荷兰语(Dutch),德语(German),希腊语(Greek),希伯来语(Hebrew),意大利语(Italian),日语(Japanese),挪威语(Norwegian),俄语(Russian),西班牙语(Spanish),瑞典语(Swedish),藏语(Tibetan)的顺序宣读了其他16种语言版《黎明之城约章》。其中,中文版的《黎明之城约章》是由在本地治里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学习和工作的徐梵澄先生翻译,由在金奈(Chennai)开设中国诊所的一位中国牙医的儿子宣读。

黎明之城03.jpg

(黎明之城创建仪式上华人代表中文宣读《黎明之城约章》)

黎明之城的构想是为了试验和探寻实现人类大同理想社会的方式,该设想得到了印度政府和联合国的大力支持。在黎明之城的创建仪式上,来自世界各地5000多名代表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来自全球124个国家或地区,加上印度23个邦的土壤被印度青年置入圣母殿花园圆形广场的莲花型瓮中。

黎明之城04.jpg

(黎明之城创建仪式)

黎明之城05.jpg

(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泥土被装入圣母殿花园圆形广场的莲花形瓮中)

发展

由于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重要影响力,黎明之城的设想得到了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政府不仅为黎明之城项目在印度东南部本地治里和泰米尔纳德邦交界之处划拨了一块专属土地,作为全人类共同财产交给项目团队独立自主运营管理,而且印度政府积极协调国际社会对该试验项目进行支持。

黎明之城06.jpg

(黎明之城Auroville在印度大陆的位置)

从最开始起,黎明之城就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的一致支持,并先后于1966年、1968年、1970年、1983年、2017年通过了支持黎明之城的决议。印度及海外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资助了多个发展项目;该项目收到了欧美的基金会、黎明之城国际中心以及全球各地的私人捐款。居住在此的居民也一直在向黎明之城捐款,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这个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将原先荒凉贫瘠的土地改造成绿树成荫的肥沃土壤。

1988年,印度政府通过了《黎明之城基金会法案》(Auroville Foundation Act)以确保它按照《黎明之城约章》所表述的内容发展。该法案确立了3个组织机构:理事会(Governing Board),与黎明之城居民协作,监督城镇的发展;居民大会(Residents Assembly)和国际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Advisory Council),后者提供国际支持及在有需要时向理事会提供咨询意见。

黎明之城07.jpg

(黎明之城总体规划图,中心为“黄金球”)

黎明之城打算建造一个能容纳五万名来自世界各地居民的城市。目前(截止2020年8月)有3218位居民,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居民来自印度,其余约三分之二来自其他58个国家或地区,因此,人们也常常称黎明之城为“地球村”,这是黎明之城更加形象的昵称。地球村的居民们住在大小各异的100多个居民点,居民点之间和周围是泰米尔村庄和寺庙用地。周边泰米尔村庄的人口超过45,000人。黎明之城居民开展着丰富多样的活动,包括植树造林、有机农业、教育研究、医疗保健、乡村发展、实用技术、房屋建筑、信息技术、中小型商业、城镇规划、地下水管理、文化活动及社区服务。

经济

黎明之城没有私人所有权,这里是一所广阔、开放的学校,每一位居民都将能够自由地完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成长,而无需有任何经济方面的考虑。黎明之城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需求和每月少许的生活补贴都是由黎明之城统一提供。黎明之城居民的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通过工作实现成长自我的方式,也是给集体创造共有物质和财富的途径。因此,黎明之城的工作没有薪酬,土地,土地之上建造的房屋,以及他们创建的商业单位都不是居民的私有财产,它们属于整个黎明之城。

黎明之城08.jpg

(地球村的居民自己动手搭建房屋)

黎明之城的经济模式显然同莫尔笔下的乌托邦非常相近,具有典型的“共产主义”色彩,而黎明之城对精神实践的探寻又深受印度哲学思想的影响。这充分反映了来源于法国“母亲”的西方哲学同来自印度“圣哲”的印度哲学思想相互交融,并付诸试验的痕迹。

人类大同

黎明之城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实现人类大同,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

室利·阿罗频多曾写道:“以目前的人类道德,尚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持久的人类大同。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心怀远大的抱负,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接近这个目标呢?人性的提升正是通过不断地接近并部分地实现目标,以一个个暂时的成功累积起来的。”

人类大同是黎明之城的核心所在,它恒久地鼓舞着居民们坚守这一信念。在黎明之城所有的会议、商讨和规划中,居民们强烈地意识到这个目标是多么的浩瀚和高远,因为在这其中,居民们需要找到本质的、内在的、完整的、真正的人类大同的途径,这是实现人类统一的唯一牢固基石。精神上的统一将产生心理上的合一,但这并不表现为思维或外在的一致。特别是黎明之城的居民是来自于全球各地,聚集了非常多样化的文化、社会、知识背景的人们共同生活。这里绝不是没有冲突或误解;然而,黎明之城居民有决心、有意识地努力解决这些冲突或误解。他们始终铭记:实现大同的唯一真正出路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在不再有分裂或冲突。被誉为“现代玄奘”、贯通中、印、西方哲学与宗教的中国大师徐梵澄先生自1951年至1978年在本地治里的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和黎明之城学习和生活,并逐步接受认同了“人类大同”的思想。徐梵澄先生认为"求世界之大同,必先有学术之会通;学术之会通,在于义理之互证"。因此,在本地治里生活的27年中,徐梵澄先生撰写和翻译了20本书,为中、西、印哲学思想的交流和“人类大同”的理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黎明之城09.jpg

(徐梵澄先生在本地治里工作及出版的部分书籍)

黎明之城的“人类大同”终极梦想同中国目前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之处是黎明之城更聚焦个体的精神学习与进步,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则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关系,前者侧重“度己”;后者注重“普度众生”。

黎明之城做为全球合作项目,在探寻人类大同的未来之路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由于黎明之城规模的局限性、经济的非独立性、居民的非广泛性、以及创造者精神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其研究成果只能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约束下才具有一定应用意义。或许人类未来进行星际移民,黎明之城的研究对这种开拓性和有限资源模式下的小团体生存与拓展会有帮助。而站在全体人类的视角,不论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论是黎明城的人类大同试验,还是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都是建立在物质财富供给的基础之上,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才可能使得人类社会逐步逼近按需分配的理想目标,缩小不同个体之间的物质财富的差距,最大限度消除社会的不平衡,实现“人类大同”或者“共产主义”。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就是要消除人类社会中国家之间壁垒与偏见,紧密团结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为了人类的共同福祉而齐心合作,极大的发展生产力,彻底解决能源问题,这才是人类社会正确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高瞻远瞩的倡议。

宁静的黎明之城,承载着人类跨越种族,超越国界的远大理想。纵然前路曲折又漫长,但是在像室利·阿罗频多、密那氏、徐梵澄先生这样杰出人士的代代努力之下,黎明之城终能积跬步以致千里,不断为人类大同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黎明之城10.jpg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黎明城”官网 https://www.auroville.org/

梵华

2020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