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II-寻访诸神的网站》”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序4 孤独的发现之旅
第81行: 第81行:
  
 
现代科学精神亦如是,我们不应该急於否决,而应该勇於去面对问题。面对着如斯不可思议的现象时,我们从巨大的好奇心变成一种使命感,因为千百年来的谜团,总算依稀露出曙光。
 
现代科学精神亦如是,我们不应该急於否决,而应该勇於去面对问题。面对着如斯不可思议的现象时,我们从巨大的好奇心变成一种使命感,因为千百年来的谜团,总算依稀露出曙光。
 +
 +
 +
==作者序:生命的学问==

2018年6月8日 (五) 06:10的版本

《难以置信II-寻访诸神的网站》

李嗣涔


目录

序1「在科学的边陲开疆拓土」

孙维新 ( 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 )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目前我们所拥有的科学知识,不见得是最正确的或是最周延的,科学的可贵,就在於它有「自我侦错」的能力,能够不断改进;「後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没有任何一人能在任何一刻宣称,我们已经掌握了宇宙终极的「答案」,我们只是不断地在「问更好的问题」而已。第二个特点更为重要,科学应能「容忍异见」,我们可以不同意某一个人的学说,但是绝对不能压制他发表自己学说的权利,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何地科学又会开启新的视界!

台大电机系的李嗣涔教授,早年从科学角度研究气功,之後因缘际会,展开了对特异功能的探索,继而发现了「灵界」和「信息场」的存在。到目前的整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已经令人叹为观止,李教授将新近的发现收罗到他的第二本书「来自天使的信息」中。在本书中,李教授更藉着高功能人作为媒介,和其在灵界的「师父」沟通,以了解古往今来长期困惑人心的几个根本问题,像是「灵」与「外星高智生物」的关联、预知未来的可能、人身疾病的肇因,以及遨游宇宙的方法等。因为这些课题与我们的日常体验相隔甚远,所以书中内容多处让人惊叹,但我却隐约感觉,自古以来儒释道基督天主的各家各派,似乎逐渐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获得解释。我深深相信,假以时日,我们对各宗教的起源以及它们和人类肉身世界之间关系的图像,将会愈来愈清楚。

当然,在李教授进行研究以及发表结果的过程中,有一部份国内学者一直持着强烈的怀疑甚至坚决反对的态度,即使许多不同科学领域的学者参与了李教授「手指识字」的实验,亲身观察了特异功能的展现,无法找出任何明显的弊病,但其中有些学者仍然坚决不接受这个现象的确存在的事实。这让我想到将近四百年前,当加利略演示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以相同的速度掉落,或当他把自制的望远镜指向夜空,告诉别人我们的银河其实是无数恒星组成的,现场看过的人们里仍然有人坚决不信,同时指称加利略在「变魔术」!这种「迷不信」的态度,和「迷信」的态度一样,对前沿科学的持续发展,都是有害的!

我们要知道,科学只是一个逻辑的框架,而且可能不是唯一一个用来检验事物的框架,更可能这个框架的大小仍然有待改进!因此放不进目前的科学框架来检验的事物不见得就是不存在的或不正确的,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断的扩大这个框架,以使得新出现的科学能够应用在更多现象的圆满解释上。的确,大自然的神秘处就在於它是不能被一眼望穿的,所以我们才需要用开放的心胸去客观地检视一切的可能。今天我们看到过去天文学发展的过程,和昔人许多自以为是的观念,常不禁哑然失笑,觉得古人怎的如此幼稚与短视?但我想日後人们看我们今日所谓的「科学」,恐怕也是失笑的时候居多。李教授在书末所引用老子道德经中「闻道」的那一段话,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序2 芥子纳须弥,存乎一心

陈国镇(东吴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生命品类之多浩如烟海,生命布散之广弥漫六合,生命变化之奇匪夷所思。罄人类区区知识,穷毕生之华年,实难尽知其详。唯心怀谦冲、不存贪慕,又逢因缘巧合者,始得识其曲径而略窥其幽微。

吾年近不惑时,幸蒙明师点化,方知三际本无殊,十方了无异,唯澄心一念,殊方异域无不粲然在目,生熟景象毕现于前。遥想先贤能坐斗室而见四海,处今世而论久远,千里原非遥隔,古今只在弹指,而今吾亦能略为之,惊讶之情何可道哉? 集初试之所见,征诸过往昔实属确然,待其来者亦多应验。忽遇此境,科学之时空观,在吾心中唤然若失其据,直如寒冰对丽日,不复能豪壮矗立。

大疑袭心,令人难安,日夜寻思不得其解,故四下.访求以释奇遇。科学训练助我辨真伪,亦助我于怪乱混杂中,条分缕析而执其所以然。用功良久,渐知其普适之通性,且证之于我身者亦有数例。积数年之较验搜集,唯由衷浩叹“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因自醒悟人身之渺小,何可自恃孤陋之学而武断是非?

吾心虽坦然接受异能之事,然所悟仍极浅鲜,況时未我予,不敢哗众以逞,仅二、三良友时相与言。越五载,参加国科会生物能场研究计划,遇崔玖、李嗣涔等教授于议席上,对研究领域之探讨,众皆兴致盎然.喜色溢于言表。匆匆一十七载,李教授以科学方法,反复检验诸多玄奇潜能之真假,确证特异功能乃自然界生命之本能,真实不虚,且知其与科学相汇通,非全然乖舛无理之举。易言之,此研究预示人类知识继续发展,势必涉入此域无庸置疑。

探究奇幻诡异之事,虽甚醒人耳目、开人茅塞,却易招来如影随形之物议,历代逐此风者必受尘累,谁人可免? 文化典范之移易诚非一蹴可几,先行者要无怨慰之心,长存赤子之忱,始堪荷担揭露隐微之重任。十余年不畏讥评,津津乐道玄奥而不竭其忱如李教授者,于今又添几人?

新知常萌于微末怪诞之间,逆主流思想而遭斥逐者,史载往例不胜枚举。然李教授持续之钻研,令生命之迷雾渐散渐开,诸多玄奇奥妙之事,实不离一心妙运“挠场”之所现。万象生成源于旋绕,古人云“天不旋则毁,地不旋则坠,人不旋则枯”,心之所运,旋而应之而已。

智能高深者返心朗照,即能疏观万物而不昧其伦,心游十方而足不出户,神交古人而意通幽怀。天人之分际渐明,新知之疆域日扩,信天道之崇隆永延,故撼时潮而敢宣说,于今虽似侼俗妄语,然待百年物换星移,宁知非来世之共识?

人生逆旅究系何义?奈何仅存五官知觉,而不见神通妙用? 尝追问再三,及至不惑始解今生乃生命一段学程,为提升智慧灵性而来修习课业。“有身”之日备极仓卒,剎那间,壮盛气血已成过往,若多所分心不务正业,又何以在无情流光中得进尺功?一生来去,转眼曲终,恐他日赋归时徒留空空。故取五官觉受为主,以免误导学程而入歧途。

君不见有人偶得异能,即耽溺于前,有如身陷牢笼者耶?如此启动机窍而自限,何如不要!毕竟生也有涯心本无疆,奇才异能佐灵性之升华则可,障蔽智识之登峰则愚。

然能克尽学程本分,不为不义屈者,则开启通天妙窍,即能辅其成就无量圣智,更能藉以应天化民,裨益苍生。如是贤德之上自当别论,非流俗应予囿限。

宇宙浩瀚、星斗满天,人皆欲上穷碧落、遍览大千,如何而能偿此宿愿?依爱因斯坦所云。虚空中万物飞行不渝光速。果循此途,则欲乘宇宙飞船以畅游太虚,将永无远飙综观之期。

此书之记述,与吾体验颇相类应。十方漫游,何劳微驱奔波? 只待净心中略兴一念,即可出入宏微世界,见种种境,知种种情。心定则情绪自定,心明则情境自明,玄览万象如观掌中珠,皆不离净心一念之显现,又何有车马之劳顿?

人类文化之契机,源于灵感之涌现,灵感之由来,实心智无量开展之必然。世间人若能捐弃贪嗔痴,虚怀以待而读此书,则其所得岂止玄奇故事之娱心脾耳?必也能促尔反躬自省、潜心自励,不再蹉跎岁月以终。

序3 展现科学研究者的风范

宋光宇(佛光人文社会学院生命学研究所所长)

虽然说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识字,都可以读书,但实际上,不是人人都可以读懂每一本书。反过来说,著书立说的人也不是完全针对社会全体、普罗大众写的,有些专门的著作就是针对特定学科的读者而写,不是那个行道上的人是读不懂的。李嗣涔教授这本新书不是专门为哪一门学科的人所写,而是为有了上乘智慧的人所写的,讨论宇宙、生命最奥祕的所在。

打个比方,一般人好比是使用DOS操作系统的8088级计算机,

教授或博士可能是使用word perfect操作系统的286级计算机;书中所记载的那些有伟大发明的科学家,如美国的爱迪生、发明化学元素表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基因转位现象的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等人,可能是486级或Pentium 2的计算机,已有基本的上网能力。这本书就是为这种高等级智能的人,或有心一探高等智慧之究竟者而写的。凡是略翻两下,就嗤之以鼻扔下不理的人,管他有什么亮丽的学术头衔,也不过表示他只是一台等级甚低的计算机,或者连计算机都还算不上。

李教授这本新书有以下几点重大的贡献:

第一,李教授展现了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真正应有的风范。科学研究真正应有的态度是当他面对一些目前还不易理解的现象时,先静下心来,慢慢思索并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最后找出合适的办法来破解这些现象,提出令人信服的解说。可是现代社会却到处充斥着“假”的科学工作者,他们碰到一时不易理解的难题时,是用“比对”的办法,在既有的科学知识里去寻找可资比对的材料。凡是比对不到的,就当成是迷信、错误,甚至视若无睹,不理不睬。其实天底下没有真正可以“迷信”的东西,只是可以理解的程度有深有浅、有难有易而已。倒是有真正“迷不信”的事实,除了他所知道的那一点点知识之外,其它的东西一概不相信。这是大多数自诩为科学家的人共同的特征。

第二、李教授的研究推翻了三百年来科学界“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的中心思想。中古欧洲在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笼罩下,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自然科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否定这个说法,认为人类、地球乃至于宇宙,不过都是物质随机碰撞所造成的,并从中产生了意识。地球之外,别无生物。人是宇宙之中唯一有智能的生物体。李教授通过T小姐和孙储琳这两位功能人的努力,显示在宇宙里确实存在着具有高等智慧体,只是他们不具有“物质”的身体而已。物质是他们操弄的对象。这些高等智慧体被人们称之为“神”,他们住在其它的星球,随时可以出入地球。这么一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又恢复了一些功力。不同的是,不是只有一个上帝,而是有很多个上帝。

李教授没有说这些“上帝”、“神”的本质是什么,来地球的目的又是什么? 为什么要创造出这么一个地球以及地球上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物?如果想要知道答案,可以参看美国大灵媒芭芭拉.马西尼克《Barbara Marciniak》所讲述的《解读地球生命密码》(世茂出版社,2000年,Earth: Pleiadian Key to the Living Library)。这是一个来自昴宿星的高等智慧体藉由芭芭拉.马西尼克之口,讲述宇宙各个星系为了保存生命蓝图而共同在银河外圈上的地球上设立一个“生命图书馆”兼作实验室。各星系都派出了代表,来主持他们所要做的生命实验。这代表就是人们所谓的“神”、“上帝”。人类和所有的动物、植物和矿物都是为了满足这个生命实验所必需的配备。月亮则是他们所设立的控管中心,以防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失控。宇宙中像地球这样的生命实验室一共有四个,可是彼此的距离非常遥远,根本不可能到达。这么一来,也就不会彼此发生干扰。

第三、他的一系列研究碰触到“文明的起源”,“智慧的起源”、“直觉是什么”、“灵感怎么来”等科学上很难回答的问题。从李教授这几年的实验所获得的认识来说,人要想有智慧,就必须要跟这些高等智慧体取得联系。他们肯教什么,人就会什么,他们不教,人就不会。如何才能取得联系呢? 要进入“气功态”。《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在讲如何跟这些高等智慧体取得联系。儒家如此,佛家、道家、罗耀拉所创的耶稣会、伊斯兰的苏非派等莫不如此。因此,这种联系就成了所有高等文明的源动力。南宋诗人陆游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就是在描述这种联系一旦成功时的情形。人体只是一堆物质的集合,不会产生什么想法,唯有跟宇宙的高等文明取得联系,方才可以有些许的智慧。

第四,让宗教、考古、文化、思想、历史、哲学、艺术等科目有重新思考的余地。考古不再只是单纯的描述出土器物的长、宽、高、颜色、质地、层位而已,而是可以推想当时人们在想什么,如何跟宇宙高信息场取得联系,而后所留下的一些纪录。历史也不再只是一部帝王将相的成败史,而是高信息场中的高等智慧体所集体编导的连续剧。一部上演卖座的好戏,可以有好几部续集,也可能拍这么一部就结束了,没有任何的续集。这个观念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日本等国家的文明可以兴衰起落几多回,而古埃及、古波斯、马雅、印加等文明早已绝灭。

李教授一向擅长演讲,两、三个小时的演讲,高潮迭起绝无冷场,不亚于任何名嘴。不过,那些名嘴讲完了,在人们的思想上不会留下什么涟漪,李教授的演讲却会让听众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的书也像他的演讲一样精彩,不仅信实热闹,更让听者和读者在知识上有强大的震撼。我是李教授的忠实听众和读者,更因听他的演讲而对自己以前的所学做了深切的反省和检讨。以上所提的四点,是我个人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之。

序4 孤独的发现之旅

张草(牙医师及科幻作家)

最初的手指识字实验已经证明超能力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接着利用脑电波、红外线、功能性核磁共振摄影术( fMRI )等测量超能力出现时的数据,又证明了它的确不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李教授企图在现有的物理理论架构中寻求解决之道,但多年来都没有圆满结果,直到近年才发现苏俄科学家老早就解决了这问题,由於不同语系科学家之间的语言障碍,造成科学论文缺乏交流,才会这麽迟知道,这类问题总是发生,我们可以在过去科学史中找出一堆例子。

在一九九九年的实验中,某位学佛的陈教授在手指识字的纸堆中混进了一个「佛」字,令实验进入另一个转捩点,发觉有些宗教中所描述的世界,可能并不是幻觉或哲理,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实验的进展到处充满惊喜,但当种种不可思议一再重演时,一般社会人士已经不容易了解,夏虫语冰,很容易便沦为谈玄论鬼的节目内容,甚至成为有心人士想借机扬名的场所,所以李教授也在努力悍卫其科学家的尊严。

我本身学佛,自然乐意见到科学与宗教相处融洽,佛陀说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众生,佛经中又多处描述各个宇宙的情境,或有将神识分析为八识的「唯识学」,过去别人认为是迷信、是哲学,今天已有各门学科在讨论(亦即微生物学、宇宙学、心理学)。佛经中常说的他方世界和众生,换算成今日的距离单位,都是在谈另一个星系或是异空间的生物,佛经叙述的世界往往是宇宙级的,而其中谈到更高层次生命的存在,又在这四年来的实验中逐一证实。

佛陀在佛教算是最有权威者吧,他尚且叮咛弟子不要盲从,必定要亲自去实验,所谓信、解、行、证,「行」之後方能证实其所言不虚。佛教精神是积极的实行佛法,由实行中印证,这种实验精神,正是古老的科学精神。我一位学印度瑜珈的朋友也老是对我说:「如果不用身体亲自去证明,凭空口辩说又怎能证明呢?」其实,他说的正是阐述了「学佛」与「佛学」的不同,前者是实证,後者是学术研究。

现代科学精神亦如是,我们不应该急於否决,而应该勇於去面对问题。面对着如斯不可思议的现象时,我们从巨大的好奇心变成一种使命感,因为千百年来的谜团,总算依稀露出曙光。


作者序:生命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