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半岛都市报关于张汉英、张曌懿在家学习的报道

2009年2月28日,半岛都市报的记者高一靖不辞辛苦,飘洋过海来采访了我们的在家学习。稿件发在了2009年3月1日的半岛都市报。稿件电子版原件地址: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 ... 090301_806086.shtml

北大硕士办"私塾"教儿子望孩子回避应试教育
  让儿子休学回家,北大硕士的父亲在家自己教 。2月28日上午,记者在薛家岛采访了尝试“私塾式”教子方式的青岛理工大学教师张汉英,他表示,自己教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他铺就名牌大学之路,而是要暂时“回避”应试教育,让儿子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人。
  今年38岁的张汉英是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教师,毕业于北大研究生院哲学系,现在教授大学语文、马哲等课程。张汉英的儿子张曌懿今年10岁,是张汉英与前妻生的孩子,由于年幼遭遇爸妈离异,张曌懿性格一直有点焦躁、内向,在学校不善于与同学相处,也不愿做作业。
  “上学的时候儿子不够快乐,也找不到安全感,所以我们干脆把他领回家。”张汉英告诉记者,如今的应试教育已提早“渗透”到小学校园,一个调皮、不合群、学习成绩又并不拔尖的孩子,只能是被忽略、遗忘甚至成为“整治”的对象,至于孩子曾受过什么伤,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赏识或关注,很少有人注意。
  “这样想想还是接回家吧,先去掉儿子身上的焦躁,同时多给他保留一点自信和个性。”张汉英觉得自己有着深厚的文学、史学和数学底子,而同样身为大学教师的妻子教的又是英语,由此,从去年儿子放暑假起,张汉英便让孩子休学在家,按照父母安排的课程学东西。
  目前,张汉英给孩子规定的硬性课程时间每天只有3个小时,除了英语由妻子教以外,其余课程主要由自己负责。夫妻俩给儿子准备的教材,语文主要有《诗经》、《楚辞》、汉诗选集,今后还将按朝代安排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英语是一般中学生才用的《新概念英语》,即将开设的数学课则是学校里的正规同步教材。
  至于孩子将来的“出路”,张汉英坦言,从未期望儿子是神童,也不给儿子框定任何“发展路线”,如果有一天儿子愿回学校上学,他会送儿子回去;如果在家学习成果不错,他也愿意一直教,直到儿子成人。“我自己上的是名校,算得上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但我不强求孩子和我走一样的路。”张汉英说,他在家教育孩子,目的就是要“回避”一下应试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文凭的人。“有‘生命力’大概就是有主见、抗挫折、平静又快乐吧?”张汉英说,这是一纸文凭涵盖不了的东西。


  培养阅读兴趣重拾国学 美术体育等也不落下
  在家学习也能“全面发展”
  2月28日一早,记者来到理工大学黄岛校区教职工宿舍张汉英的家。一进门,一个彬彬有礼的小男孩儿便迎上前来,大方利索地道了一声“阿姨好”,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内向、焦躁的男孩。

■活泼

给记者递上自制名片


  张曌懿给记者递上了四张写满铅笔字的白纸——这是张曌懿给自己和爸妈、妹妹设计的名片。
  张曌懿个人“名片”上的介绍是:张曌懿,大平国王子;国内工作:新奇事制造者,普通劳力;爱好:穴道、童话、小说;烦人程度:四颗星;攻击力:四颗星……妈妈、爸爸以及两岁妹妹“名片”上的名号则分别是大平国国王、王后和公主,其性格特征和爱好也被总结得诙谐活泼,例如他形容爸爸的“国内工作”,不是教师、学者,而是帮他和妹妹洗碗、开车的“劳力”“车夫”。

■能耐
  读《楚辞》能给爸爸纠错
  张汉英说,他“调养”孩子的诀窍就是通过诵诗、读经重拾国学教育,再让孩子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例如希尔弗斯坦儿童绘本以及希腊罗马神话、西游记、金庸小说等。通过这些方式,张汉英想着重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重新发现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中找到自信,“这些在学校里往往是最受到压抑和忽视的东西”。
  记者注意到,张汉英准备的《诗经》目录里,每一个篇目前都已标注了表示“已阅”的详细日期,风、雅、颂共305篇,篇篇如此。“我不要求背,只要熟读就行。”张汉英说,选择读史诵经并不代表“复古”或者追求老学究式的私塾教学方式,而是要让从小生活在“肯德基”、“肥皂剧”和美式卡通里的儿子明白:这些东西不只是“语文”,而是中华文化和思想的血脉、源头。
  张汉英说,虽然有的篇目儿子读得一知半解,但至少语感培养得很不错,有次在阅读《楚辞》里的《九歌·东君》一篇时,有一句“杳冥冥兮以东行”,张汉英将“行”读成了“xíng”,但张曌懿很敏锐地纠正道:根据段落开头的“青云衣兮白霓裳”及随后几句的韵脚,“行”应该读“háng”,张汉英仔细一查,果然是这样。

■全面
  科学美术课也不放松
  10岁的张曌懿不仅语文学习比较超前,英语、科学常识、美术等课程也没有落下。张曌懿将五六本自己构思、绘制的铅笔画故事拿出来给记者阅读,其中一篇名叫《小熊豆丁》的故事,将小星星指引迷路小熊回家的过程描绘得活灵活现,爸爸也被逗乐了,特意出了30元钱“买”下收藏。
  至于科学、卫生、体育等其他小学常规课程,张汉英教起来也不费劲,“这两天刚买来中央台科教频道播放过的《台北故宫》,我们父子都要学上一课。”
  离开学校后,张曌懿如何体会集体生活带来的友谊和快乐?会不会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对此,张汉英表示,平日学习结束后,他常带着孩子到学校、家属院、公园等公共场所找同龄小朋友玩乐,从这半年来的情况看,儿子性情变得平和多了,比从前更善于表达自己。

■对话张曌懿
  “我喜欢在家做小学生”
  当记者问起在家与在校上学的区别时,张曌懿很直白地回答:“我喜欢在家做小学生,没有人硬逼我必须干什么。”张曌懿告诉记者,《诗经》、《楚辞》、汉乐府诗尽管比学校语文、数学课难得多,但多数都会经过爸爸的生动讲解,自己每读懂一篇,就会有小小成就感,而爸爸的大力表扬则会强化自己的成就感;而且爸爸奖罚分明,不会漠视自己的进步,罚也罚得自己心服口服。
  谈到目前身上存在的缺点,张曌懿也很坦率:“我太‘张牙舞爪’了,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爸爸则在一旁解释,这种“武力”既指肢体上爱与小朋友打闹,也指语言上“尖锐”,喜欢和别人拌嘴,而在校紧张的学习、老师的一味批评有可能加剧这种“武力”倾向。这也是目前把儿子带回家、教授传统国学的原因:让儿子做一个谦让、自信、内省的人。

■旁人看法
  赞赏质疑并存对错难下定论
  对于张汉英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做法,其家属和亲友当中的高学历者普遍持赞赏态度。“张曌懿这样的孩子,在单亲家庭甚至独生子女中间其实很普遍,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儿童’。真正的问题是现在的应试教育有个‘放大镜’的作用,孩子学习上的优点被放大,其他性格上的缺点也被放大,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没有公平可言。”这是张汉英一位大学同窗的观点。
  不过,也有人对“私塾式”教学持反对态度的。青岛市实验小学学生家长王北凤就认为,经受挫折、与团体磨合是孩子应该受的教育之一 ,别的孩子能受得了,自己的孩子也应该能接受;而且家庭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将来孩子成人后走上社会,面对的是比学校环境更“残酷”的竞争社会。
  职业心理咨询师张瑞霖则表示,自己也是一名父亲,深知每个孩子的个性、际遇、成长环境不同,其成才道路和模式也不同,多元化的社会,必将催生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结果出来之前难下定论,不妨多一点支持、帮助和鼓劲,让这样的家庭稳当迈好第一步。

■专家观点
  可以进行尝试但是并不鼓励
  对于张汉英的“私塾式”教学方法,本市著名教育专家侯修圃知情后表示,在学业上,他完全相信张汉英夫妻能够教好孩子,但是“冒的风险也比较大”,因为我国试行的是学历制教育,适龄儿童入校接受义务教育也被写进了法律,将来考大学、找工作,都要以学校成绩和文凭做依据;所以建议两位家长可以尝试一段时间,然后再送孩子回学校上学。
  青岛市成长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和教育学学者王茹表示,如今的学校教育确实已背上“应试教育”名声,包括高中生出国、高考移民、私塾式家庭教育等在内的现象,均是应试教育“逼”出的必然结果,一味否定这些现象并不公允,但是她建议家长也一定要量力而行,不仅要从学业上,更要从孩子的性格塑造、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力等角度多方考虑,为孩子选择最为“得体”的教育方式。 本版文/图 记者 高一靖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