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无编辑摘要
从“历史终结”到“沉疴遍地”
对契约社会基础的讨论,实质是分析其稳定性和可欲性。一旦涉及现代契约社会的可欲性,探索已超出其自我改进的范围,属于现代社会进一步向新形态演化的范畴。契约社会之所以是轴心文明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因为它是一个可容纳生产力超增长的社会。但是,生产力超增长可以永远持续吗?它无限制地持续会带来什么弊病?契约社会在更长程的历史进程中是否一定可欲?如果契约社会变得不可欲,现代文明又会如何?这就涉及契约社会在进一步的自我改进之后会变成何种形态的问题,即现代社会往何处去?对契约社会基础的讨论,实质是分析其稳定性和[[可欲]]性。一旦涉及现代契约社会的[[可欲]]性,探索已超出其自我改进的范围,属于现代社会进一步向新形态演化的范畴。契约社会之所以是轴心文明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因为它是一个可容纳生产力超增长的社会。但是,生产力超增长可以永远持续吗?它无限制地持续会带来什么弊病?契约社会在更长程的历史进程中是否一定[[可欲]]?如果契约社会变得不[[可欲]],现代文明又会如何?这就涉及契约社会在进一步的自我改进之后会变成何种形态的问题,即现代社会往何处去?
在冷战刚结束的时候,上述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了。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意识到全人类社会都将最后采纳民主制度,此乃历史上从未有过之巨变,他宣称这是“历史终结”(the end of history)。1992年,福山把该观点作了系统的理论表述。马克思讲过历史是要终结的,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来临。福山为了使“历史终结”得到历史哲学的支持,借鉴了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总结黑格尔哲学得出来的结论。黑格尔把历史的推动力简化为人得到承认的欲望,这样历史的展开有一个终点,一旦人得到承认的欲望实现,历史演化就没有动力了。福山认为,民主国家中人们互相承认,人类不再需要为承认而斗争。人只是为欲望而存在,故“历史终结”之时,人亦属于“最后的人”(the Last Man)。
从“历史终结”到“沉疴遍地”前后只相差20年,前者是乐观的,后者是悲观的,其史观和价值取向大相径庭,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看不到现代社会背后的超越视野。福山的史观是德国观念论的变种,托尼·朱特属自由主义左翼(社会民主主义)史学家,他们的思想方法和视野都无法超越20世纪的局限。为什么?德国观念论和社会民主主义(其视野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笼罩之下)都在一种超越视野之上反思现代文明,不可能看清现代社会和轴心文明的关系,从而不能正确判定20世纪在现代社会自我改进中的位置。
其实,只要意识到经过改进的现代社会只是轴心文明的新阶段,就会发现因社会行动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其演化的长程动力必定和轴心文明相同。规定轴心文明演化的长程动力,它包括如下四个基本因素:(1)普遍观念(社会组织蓝图)和社会行动互相维系网络稳态的形成和变化;(2)无组织力量的增长方式;(3)无组织力量是否破坏社会组织蓝图的可欲性;(4)应然社会和超越视野的关系。这样一来,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演化必定取决于上述四个因素的现代形态。第一个因素可归入上一节讨论过的现代社会自我改进的范畴,故只需讨论后三个因素。其实,只要意识到经过改进的现代社会只是轴心文明的新阶段,就会发现因社会行动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其演化的长程动力必定和轴心文明相同。规定轴心文明演化的长程动力,它包括如下四个基本因素:(1)普遍观念(社会组织蓝图)和社会行动互相维系网络稳态的形成和变化;(2)无组织力量的增长方式;(3)无组织力量是否破坏社会组织蓝图的[[可欲]]性;(4)应然社会和超越视野的关系。这样一来,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演化必定取决于上述四个因素的现代形态。第一个因素可归入上一节讨论过的现代社会自我改进的范畴,故只需讨论后三个因素。
现代无组织力量的增长
其实,就风险本身而言,现代社会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超增长,远比传统社会(包括20世纪的新社会有机体)小得多。但契约社会中只能由个人而不是有机体来承担风险,“风险感”是现代契约社会无组织力量的重要形态。因此我认为应该在贝克的定义前加两个字:现代社会是一个“恐惧”风险的社会。也就是说,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基本没有风险的太平盛世,对风险的恐惧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程度,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胆小、自私、孤立、自怜和纵容自己的欲望。
现代社会演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契约社会的可欲性,其背后的本质是现代价值,特别是个人权利(自由)的可欲性。我在第七讲指出,现代社会之所以差一点遭到颠覆,正是因为个人权利(自由)的可欲性出了问题。我们必须看到,个人权利的可欲性要求在不同时代是不一样的。医疗权在19世纪不是个人权利的一部分。但今天每个人享有正常的医疗正在成为基本人权(社会权)。这样一个前提在有些国家没有得到满足,但可以想见,未来必须得到满足。而且类似的前提还会进一步增加。换言之,个人权利的可欲性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自我改进不断发展。今天人们通常用效益和公平、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它;公平和平等的背后,正是个人权利可欲性所包含的内容必须不断增加。当契约社会不能满足每个人对这些基本权利的要求时,就会被认为是不可欲的。权利可欲性的要求在升级过程中,如果其无法实现,同样会对现代社会组织蓝图构成挑战。我在第三讲指出,当轴心文明的组织蓝图受到挑战时,它是否改变,取决于社会组织蓝图和超越视野的关系。这一点对现代社会的自我改进仍然成立。如果在超越视野的支持下,现代契约社会的组织蓝图不变,发生的只是现代社会的自我改进。如果社会组织蓝图发生巨变,甚至影响到超越视野,就会带来文明的巨变(进入新形态)。这样,研究无组织力量增长和契约社会可欲性的变化如何影响文明形态,必须分析社会组织蓝图和超越视野的关系。现代社会演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契约社会的[[可欲]]性,其背后的本质是现代价值,特别是个人权利(自由)的[[可欲]]性。我在第七讲指出,现代社会之所以差一点遭到颠覆,正是因为个人权利(自由)的[[可欲]]性出了问题。我们必须看到,个人权利的[[可欲]]性要求在不同时代是不一样的。医疗权在19世纪不是个人权利的一部分。但今天每个人享有正常的医疗正在成为基本人权(社会权)。这样一个前提在有些国家没有得到满足,但可以想见,未来必须得到满足。而且类似的前提还会进一步增加。换言之,个人权利的[[可欲]]性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自我改进不断发展。今天人们通常用效益和公平、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它;公平和平等的背后,正是个人权利[[可欲]]性所包含的内容必须不断增加。当契约社会不能满足每个人对这些基本权利的要求时,就会被认为是不[[可欲]]的。权利[[可欲]]性的要求在升级过程中,如果其无法实现,同样会对现代社会组织蓝图构成挑战。我在第三讲指出,当轴心文明的组织蓝图受到挑战时,它是否改变,取决于社会组织蓝图和超越视野的关系。这一点对现代社会的自我改进仍然成立。如果在超越视野的支持下,现代契约社会的组织蓝图不变,发生的只是现代社会的自我改进。如果社会组织蓝图发生巨变,甚至影响到超越视野,就会带来文明的巨变(进入新形态)。这样,研究无组织力量增长和契约社会[[可欲]]性的变化如何影响文明形态,必须分析社会组织蓝图和超越视野的关系。
现代社会组织蓝图和传统社会的最大不同是社会组织蓝图不由某一种超越视野直接规定,即T3(科学理性)和其他超越视野分离共存,规定了独立的个人和现代价值系统,而社会组织蓝图又由独立的个人和现代价值系统规定。这里,应然社会虽与超越视野没有直接联系,但超越视野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组织蓝图极为重要。为什么?它不仅是现代价值系统的基础,还直接规定契约社会的诚信和道德。应然社会作为整合方案,依靠人追求理想的力量解决个人形成可凭自己意愿改变的社会的问题,将其整合起来。如果超越视野和契约社会之间的联系变弱,应然社会必定向实然社会退化,而这正是当代世界无组织力量增长最致命的方式。
走出轴心文明还是新轴心时代
20世纪是契约社会可欲性遭到质疑的时代,当时很多国家将民族主义作为民主宪制的基础,或者从T3(科学理性)推出应然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英美这些现代性起源的国家坚持了契约社会的可欲性,近80年的社会动荡才表现为现代社会的自我改进。我们可以想见,随着多重超越视野的确立,现代社会组织蓝图和超越视野的关系必然一天比一天弱化。其实,今天美国加尔文宗社会也正在被移民改变,视宪法为“圣约”的传统还能坚持多久,这是大可怀疑的。纵观今天的世界,人类一方面接受20世纪的教训,了解现代社会组织蓝图不可能从T3(科学理性)或民族主义推出;另一方面则不得不面临21世纪理想主义的全面退潮。这一切表明,如果现代契约社会的基础不能实现重建,应然的契约社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准应然”的契约社会。20世纪是契约社会[[可欲]]性遭到质疑的时代,当时很多国家将民族主义作为民主宪制的基础,或者从T3(科学理性)推出应然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英美这些现代性起源的国家坚持了契约社会的[[可欲]]性,近80年的社会动荡才表现为现代社会的自我改进。我们可以想见,随着多重超越视野的确立,现代社会组织蓝图和超越视野的关系必然一天比一天弱化。其实,今天美国加尔文宗社会也正在被移民改变,视宪法为“圣约”的传统还能坚持多久,这是大可怀疑的。纵观今天的世界,人类一方面接受20世纪的教训,了解现代社会组织蓝图不可能从T3(科学理性)或民族主义推出;另一方面则不得不面临21世纪理想主义的全面退潮。这一切表明,如果现代契约社会的基础不能实现重建,应然的契约社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准应然”的契约社会。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西欧。众所周知,荷兰曾经是最早的现代社会,其原因正是它由加尔文宗信徒组成。但今天的荷兰又如何?它是欧洲最世俗化的国家之一:2013年,只有53%的荷兰人宣称自己有宗教信仰,其中1/4是天主教徒,16%是新教徒(7%属于荷兰归正教会、4%属于尼德兰归正会、5%属于荷兰新教),还有5% 的穆斯林以及5% 的其他信仰者(包括0.1%的犹太教徒、0.6%的印度教徒和0.4%的佛教徒)。在某种意义上,荷兰是整个西欧的缩影。现代契约社会背后不再存在超越视野的支持。
行政员、groupone、管理员
16,8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