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母亲的角色:孩子素质的决定者(2)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家庭学校  实践案例  教学方法  职业规划  教育改革  QQ群及网站  资料下载  在家上学联盟  社会化教育社区 

【返回目录】

  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正在骑着他朋友(邻居家孩子)的童车,便对孩子说:"你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他跟妈妈去公园了,他现在不用这辆车。"孩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的。

  但这位母亲坚持让孩子把童车送回去,并试着说服孩子:"在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时,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可是,妈妈,你怎么就可以在爸爸没看见时,随便翻他的包呢?"

  面对孩子这样的反问,母亲哑口无言。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最好的道德指南是母亲自身的行为。如果母亲教育孩子的语言与她的行为产生矛盾时,孩子就会失去行为的向导,变得很迷茫。

  因此,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道德素质,母亲都要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事实上,母亲要想扮演好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只需坚持以下几点原则就可以了。

  方法一:即要疼爱,又要严厉--加入原则性原则

  母亲常常是"温柔"与"慈爱"的代名词,正因如此,大多数的孩子都与母亲比较亲近。也正因如此,在孩子眼中,母亲的教育往往没有权威性。

  一个孩子是这样描述母亲对他的教育的:

  我喜欢妈妈,因为她特别疼爱我。虽然有时我犯了错误她批评我,但只要我哭两声,或者给妈妈说两句好听的,她就会对我"从轻发落"。因此,每当我犯了错误时,我都会扑向妈妈的怀抱,等待妈妈的袒护和"从轻发落"。

  母亲教育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耳根软,心更软。孩子犯了错误,只要在妈妈面前掉几滴眼泪,妈妈就会心疼得不得了,往往就会忘记孩子犯下的错误。久而久之,孩子摸透了妈妈"心软"的弱点之后,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作用了。这样,在孩子心目中,妈妈也将失去权威。不仅如此,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在生活中,受自身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很多不好的习惯,如粗心、懒惰、撒谎等。如果家长不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它们很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成功路途中的绊脚石。

  在照顾孩子衣食起居的过程中,妈妈是与孩子接触机会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有哪些坏习惯的人,因此,妈妈也是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最佳人选。但由于妈妈常常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大多数妈妈的教育反而成了助长孩子坏习惯养成的推动器。

  其实,如果母亲能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多加入一些原则性的因素,那母亲的角色就会由单纯的慈母,变成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那么,母亲的角色具体应该如何转变呢?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