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理论研究已进入了死胡同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首页>条目>衰老生物学

衰老的理论研究已进入了死胡同

原创:用户:黄必录 欢迎转载

人体中的各种器官和组织是由成体干细胞和功能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每天都会因为病毒感染、DNA突变、生理性衰老等原因而损耗掉一部分,同时由成体干细胞通过细胞分化和自我复制补充上去。

由年轻的成体干细胞分化补充的功能细胞是年轻的功能细胞,个体就会显得年轻。由衰老的成体干细胞分化补充的功能细胞是衰老的功能细胞,个体就会显得衰老。因此,造成个体衰老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成体干细胞本身衰老造成的,而与成体干细胞数量多少无关,因为在个体衰老过程中,骨骼肌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数量减少,毛囊干细胞数量不变,造血干细胞数量反而增加了5~20倍。据此,只要找到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就能让衰老的细胞或个体返老还童。然而,经过世界各国科学家几十年的努力,提出了超过300种解释衰老的学说,至今没有一种学说能解释细胞是如何衰老的。


衰老的理论不解决,就没有抗衰老或逆衰老的依据,就象闭上眼睛打靶一样,几乎没有打中的可能,说明在人类的征服衰老的道路上,衰老的理论研究是放在第一位的。

验证一种细胞衰老学说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要看看能不能把已衰老的细胞恢复青春,并实现无限分裂。下面例出几种重要的衰老学说来说明细胞衰老的理论研究已进入了死胡同。

1、端粒钟学说:Helen M.Blau等发现,将经过化学修饰的端粒酶RNA(hTERT modRNA)递送到成纤细胞瞬间延伸端粒,即使多次延伸端粒,也不能让细胞无限分裂,最多只能增加28次分裂。至于为什么?她们认为可能是由于细胞积累了非端粒的DNA损伤。然而,HeLa细胞也会迅速积累非端粒的DNA损伤,但HeLa细胞的分裂次数仍然是无限的。说明端粒缩短不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唯一原因,DNA损伤也不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而是还有其他未知原因。

2、核糖体基因(rDNA)学说:(1)1997年,Sinclairs等认为,酵母细胞积累染色体外环形rDNA(ERC)是导致衰老的原因。然而,有一种没有ERC水平升高的酵母菌株寿命反而更短( Heo 等人,1999),说明细胞衰老并非是由ERC积累造成的;(2)只有20和40个拷贝rDNA的酵母菌株,基因组整体会变得不稳定性,据此认为低拷贝数的rDNA导致的基因组的不稳定性是导致酵母细胞衰老的原因。然而,衰老的野生型酵母菌株,仍然还有100个rDNA拷贝,说明酵母细胞衰老并非是基因组的不稳定性造成的;(3)由于细胞衰老过程蛋白质合成速率是逐渐下降的,而且蛋白质合成过程需要消耗核糖体RNA(rRNA),再说转录成rRNA的rDNA是多拷贝的,其拷贝数也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减少。那么,导致细胞衰老过程蛋白质合成速率下降的原因是不是与rDNA拷贝数减少有关?为此,1972年,Johnson就提出了细胞衰老的核糖体基因的选择性丢失学说。然而Johnson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有人证明,在啤酒酵母中,含有40个拷贝和140个拷贝(25个拷贝处于转录激活状态)rDNA的酵母细胞中,rRNA含量几乎是相同的。

3、表观遗传学说:DNA甲基化水平会随着年龄或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下降,据此认为DNA甲基化水平下降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然而,秀丽隐杆线虫等少数动物中并不存在DNA胞嘧啶甲基化现象。

4、衰老基因学说:人体衰老过程,是生理生化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衰老过程一些所谓的与衰老有关的衰老基因或长寿基因的排列、拷贝数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衰老现象不是基因出问题,基因仅仅是影响衰老快慢的众多因素之一。

5、代谢废物积累学说:该学说认为各种代谢废物的积累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然而,1965年,Haiflick把年轻的细胞核植入去核的衰老细胞的细胞质中,细胞恢复了分裂,说明年轻的细胞核能够逆转衰老的细胞质,代谢废物的积累不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决定细胞分裂次数的分子钟位于细胞核。同时也说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和各种组份和如突变线粒体、交联的蛋白质、脂褐素等等细胞垃圾的积累都不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代谢废物是可以被清除的。例如,1973年,Tappel发现,用含有维生素E的饲料喂养成年老鼠1年,脂褐素少见了,但死亡率未见减少;2007年,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发现,线粒体DNA突变不会引起小鼠早衰。

6、氧自由基损伤理论:除草剂“百草枯”,在线虫体内会产生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用低浓度的百草枯(0.01mM到0.1mM)处理线虫,线虫的寿命随着百草枯的浓度增加而延长,最多可以长58%。再用抗氧化剂乙酰半胱氨酸处理后,百草枯延长寿命的效果又消失了。

7、基因阻遏平衡论:该理论是吕占教授于1992发表的,该理论的思路是个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衰老的本质是细胞通过一步一步的分化来实现的,细胞每进一步分化,会打开下级的基因群,同时原先表达的上级基因群受到阻遏,由此使细胞丧失维持个体原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最终造成个体的衰老和死亡。然而,在实际上,人类从胚胎期第18周到老年期,细胞的种类基本上是恒定或有减无增,不会再进一步地分化出其它类型的细胞。因为胚胎发育过程,从第10周开始到18周,T细胞和抗原相互作用导致对抗原产生永久的无反应性(或称耐受性)。假如从18周后到老年期的任何阶段都会分化出新的类型细胞,由于新的类型的细胞都会合成出一些没有经过免疫耐受的抗原,就会诱发致命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衰老的基因阻遏平衡论不符合事实,是错误的理论。-


外链: 衰老的理论研究已进入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