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及网络争论案例分析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亨利·罗伯特是美国陆军的工程兵长官,后升至准将。他在1863年的时候,被邀请去主持一场会议,结果会议出现严重的争议和混乱,令他不知所措。这使他认识到议事规则的重要性,激励他开始学习议事规则,并领略了议事规则带来的效率。

  可是几年以后他来到了旧金山,当时美国各州大量的移民正涌向那里淘金。他在参加那里的会议时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于议事规则有着不同的规定,结果聚在一起开会时,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程序和规则本身的分歧上,反倒降低了实质事务讨论的效率。于是他进一步认识到,除非人们能在议事规则上达成共识,否则无法有效地开会。所以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兼收并蓄各类型、各地方的议事规则的优点,总结出最科学与民主的议事规则供社会普遍采用,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罗伯特议事规则》从1876年首次出版以来,在美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可,已然拥有“准官方”的地位,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无数的学生社团、民间组织、地方政府和公司董事会都予以遵循。

  罗伯特相信,虽然各种组织或会议的目的、宗旨、背景、文化不同,但是从议事规则的角度,不仅基本核心的议事规则是相通的,而且大部分议事规则都是通用的,只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

  罗伯特将军指出,民主最大的教训,是要让强势一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一方有机会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让弱势一方明白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把对方的观点作为全体的决定来承认,积极地去参与实施,同时,他们仍有权利通过规则来改变局势。这恰恰是我们经常忽略的。

  罗伯特将军强调,英国议会的规则,本来追求的是“全体一致”,经过了数百年曲折反复的过程,才发展到今天人们接受“过半数通过”。这一过程背后的理念,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对“全体一致”的追求本身就会压制甚至扼杀不同的意见,因为在一个追求全体一致的环境里,不同的意见总是要承受心理的压力,担心被视为集体团结的障碍,最后“全体一致”成为一种假象,没有人真正满意,没有人真正实施,也没有人真正负责。


  事实上,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最根本原则是“保护各方的权利”,无论是多数方,还是少数方,也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甚至是缺席方。而对权利的保护也正是法治的出发点精神本质。无论民主也好,法治也好,光谈理念是不够的。理念可以说得令人心潮澎湃,理念可以激励人们斗志昂扬。而操作往往显得那么琐碎枯燥,既缺乏浪漫的激情,又缺乏英雄主义的悲壮,只是一些技术的细节,算不得什么的“小道”。结果就是,在备受倡导的理念的光鲜外表之下,我们一直缺乏夯实的操作基础。

  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国人的关注。例如,有一位经常参加国际会议的政府公务员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国际会议的发言人总是要站着发言的,而我们开会通常是坐着说的。一次在开国际会议的时候,他就问了一位大胡子的美国学者。美国学者告诉他,什么都有游戏规则,站着说是开会的惯例和规则之一,这些规则和惯例都源于美国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第10版的中文全译本已经于2008年1月份出版,到2009年4月份,已经重印了三次,累计2万册。

  在美国,这本书被视为民主的基石和宝典,民主的“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