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成为永生的人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最近百度总裁李彦宏的演讲涉及了这个话题。

李彦宏的演讲: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思维方式,都可以用机器学习出来

怎样的保存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一个人的头脑总会不断的思考,不是想这就是想那,而更多的则只是一闪而过。不管有用没用,如果不记下来,不经过反复思考以强化记忆,绝大多数不久就会遗忘。能成为我们的思想意识的都必须在头脑中重复多次形成了记忆或习惯思维(思维习惯也是记忆)。不是记忆在脑海中,就是记录在体外的某种介质上。古代是刻在石头上、龟甲上、竹简上,后来是纸上,现在则更多的是输出成为电子文档,成为录音录像、电子的照片、日志、文章,以及网络上交互的往来书信、邮件等。现在人们正在研究脑机接口输出,希望能更快更准确的记录人脑中的思想意识。

我们还会通过语言、文字留在别人的记忆中,间接的由他人保存。

思想意识也同样可以反映在人的行为上,行为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输出结果,如作品、产品等。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作品、产品都可以通过其产生的过程回溯到人的思想意识的源头。

这就产生了一个微妙的,又符合科学的过程:大脑中的思考——输出(声音、文字、影像)——人工智能处理——成为虚拟的永生人——输入到大脑成为意识不间断的永生人。

我们记录自己的行为时需要有所取舍,像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这些行为不用记录和保存,因为这是人的普通的共性,这些共性特征不需要每个人单独保存,而由人类即将设计出来的通用虚拟的永生人来实现。

要记录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特征,还涉及到值不值记录和保存的问题,这不但关系到记录的效率,还涉及到未来永生人的质量以及复活的可能性。宇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人类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符合了宇宙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当一个保存于虚拟世界,相当于有“灵魂”的虚拟人,要复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决定的力量,除了决定于虚拟世界操作(控制)系统,还得间接决定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就像一个人的出生,不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就是间接的由其父母来决定。

什么灵魂可以永生,可以复活?这实际上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就已经回答了的问题,传统认为的永生是那些生前积功积德,有益人类,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宗教中则认为这样的灵魂可以进入天国,其反面则是那些生前丧尽天良,而又执迷不悟,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人。

那么人们会不会只保存好的念头和行为记录,而不保留坏的的念头和行为记录呢?会的,这无关紧要,起码保存者有他的善恶观和衡量准则。但必须清楚的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头顶三尺有神明”的道理,而互联网就是科学的神明。大数据理论告诉我们,因为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他不是孤立的,他必须与其他人一起生存,一起生活和工作,他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必然会留在和他有联系的人的记忆中,必然保留在各种与他有关联的大事小事的过程记录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其真实的存在必然被互联网信息系统所洞察。​

如何更快的实现人类的理想,实现永生?

这取决于人类的共同行动的效率和效果。按科学家们的预测,人类真正出现永生的年限中值是2045年,这个时候机器人达到并超过人类的智商,也即所谓的“奇点”的出现。但科学家只是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进行预测,而决定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还有人类社会的集体意识以及人类思想的偶发性,战争狂人可以发动核战争而将人类及其文明毁灭。

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努力,这样才能使人类永生更快的到来。这就是大乘佛教中的“同登彼岸”的意义所在。

归纳这个实现过程的步骤:

1、先将思想意识以“思维文件”的方式保存。

2、形成虚拟人(机器人)。

3、促进机器人自我意识的涌现,实现虚拟人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