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拼多多!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首页>通约智库条目>拼多多

再见,拼多多!


大国互联 2019-11-23

“我统计的360个商家,总共被拼多多罚了6000多万。”猫哥愤愤不平地表示。

这些商家被罚款的理由包括:平台抽检/买家投诉产品与商家实际描述不符、平台抽检/买家投诉产品为假货。前者需要商家支付近三个月所有订单总额三倍的罚款,后者则需要支付近三个月订单总额十倍的罚款。

这是拼多多平台上最严厉的两项处罚政策,判断的依据主要是平台的抽检结果。但商家称,很少有人能见到鉴定报告,即便能拿到,也会大面积打码。“检测单位打码、公章打码。”一位商家吐槽到。

商家想要申诉,但他们提交的质检报告似乎只能证明该检测报告中商品的情况,不能证明平台随机抽检到的商品与描述相符,也无法证明赔付时间段内,其实际发货的全部或部分订单与描述相符。因此,大多数商家的申诉以失败告终。

相同的经历让这些商家迅速聚集到一起。小编加入了数个维权群(含QQ),累计共有近6000人在维权。

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奔赴拼多多上海总部,一些人曾诉诸媒体,但都收效甚微。

在他们眼中,拼多多并非希望之峰,而是死亡之谷。他们迫切地想弄清楚,自己被冻结/划走的钱去哪里了?还能不能拿回损失?要怎样申诉才能自证清白?

没人能给他们满意的答案。

1、30多万被冻结

短短一个小时,李腾飞感觉自己从山顶跌到了谷底。

一小时前,拼多多平台上的秒杀活动结束,作为商家的李腾飞准备的2500件小家电在不到2天内被抢光,在短时间内连续参加三次秒杀活动后,他的账户余额增加到了32万。这意味着,他可以按照原来的计划,“等秒杀活动结束就不卖了,屯些货,回家过春节了。”

一个小时后,李腾飞想从账户里提现,但他发现连最小的提现金额100块都无法提现。他想起了前两天,后台的提示:品质退款单数130单,高于5倍类目均值,若不及时改善,会导致以下违规处理:

1、店铺二级限制:商品移除资源位、禁止上资源位、移除广告、禁止上新、禁止上架; 2、全店商品降权; 3、可能会受到抽检,若描述不符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违规处理。

30多万就这样被冻结了,李腾飞有些郁闷。“买家退货退款很正常,但他说我高于均值,又没有给出证据。”李腾飞表示。在平台给出的冻结提示中显示:具体违规详情可查看2019年01月16日至2019年01月20日站内信。

一时间,李腾飞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在家里走来走去,一下午就抽了5包烟。这次活动之前,他提前备好了4000件货,其中2500件参加秒杀活动。而按照厂家的要求,他需要提前支付给厂家全部货款。

2019年2月13日,在延迟了大半个月后,李腾飞收到了站内信,被判定为描述不符。“按照订单,我初步算了一下,我被罚款的这个宝贝,1个半月卖了1万单,客单价25元,总数有25万元,3个月也就是50万,罚款3倍,应该是150万左右 。”但平台打电话说让他仅仅缴纳9万元罚款,“他们告诉我罚款结束之后2天就可以提现,我就交了”。


李腾飞收到的站内信

2019年2月15日,李腾飞缴纳了罚款,但至今依旧无法提现,“他们说我还有一个商品ID因为描述不符待处理”。他不明白的是,“如果还有要罚款的宝贝为什么不一次性告诉我,而且现在处罚应该是下架资源位,为什么要一直冻结我的货款呢”。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应该主动认罚,“我跟正规厂家合作的,代工厂有3C证书,已经合作3年了,本来以为可以提现了,要是知道还有罚款,我肯定不会认罚的”。

交完罚款不能提现,32万的货款也被冻结,妻子马上要生产,李腾飞焦虑得经常失眠,“那几乎是我的全部家当,哪里都需要用钱”。

他越来越不安,这种不安让他开始寻求归属感,他加入了好几个拼多多维权群,但是并没有找到安慰,反而加剧了不安。

2、“养肥再杀”

康年,拼多多平台日化商家。2018年年中,康年突然接到平台的通知,“拼多多说我售假,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假货,我是直接加价让淘宝代发的,所以就主动认罚了,交了罚款”。

但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他们还是冻结了我平台上的货款,6万多,比罚款额度还要多,现在已经5个月了,钱还冻结着呢”。

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自己平时不参加活动,“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以前那个舒肤佳就没有销量,到了6、7月,没有任何推广,突然就有了销量,卖了不到6000元,不到2000块香皂”。

类似的故事并不少见。“我是去年5月加入拼多多的,一开始也没怎么弄,都是朋友来捧场买的,只有少量的订单。”杨乐达回忆。

但到了2018年8月,仅仅一个礼拜销量突然涨了起来,“每天40单左右”,之后他便收到了站内信说涉嫌售假。举证无效后,他的货款和保证金都被冻结了,一个月左右钱就被划走了,店铺也登录不上了。

这让商家颇为震怒。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觉得平台是把商家养肥了再杀。拼多多商家猫哥表示,很多商家都是像李腾飞这样参加完秒杀活动后就马上被处罚的。

“如果自己店铺每日订单量突然以20-30%增长,甚至翻倍的话,那就要想想自己卖的货有没有问题了。”一位商家在维权群里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在他看来,如果平台主动找商家报活动,也存在猫腻。“这种情况下拼多多可能早已拿到抽检报告,为了利益最大化会让你流量暴涨并且让你报活动,一旦货款累计巨大便会提现不到账,这时还不一定来站内信,你打电话会回复你可能只是正常延误,让你继续放心卖(货),目的就是货款最多化。这时候一定要果断下架产品,一天都不能卖。”

下架甚至退店并非万全之法。“我身边的朋友,只要退店的,全部都被处罚,一个都没有剩”,平台商家赵天对牛刀财经表示,“他们一定会让你裸身离开”。

这并不是商家最初期待的结果,曾经他们以为拼多多是一块新的掘金胜地。

3、救命的拼多多

纺织品商家安桥是一年前入驻拼多多的。她原本只经营淘宝,但“当时淘宝不好做,没有销量、人气,在淘宝上一天也就十几单”。她的朋友在拼多多上一天能有一百多单,这让安桥动了心。

从淘宝来的商家还有猫哥。“我当时对淘宝都快放弃了,我都去外面找工作了,因为淘宝流量不给小的商家,全部给了天猫,所以一天基本上出不了几单。”猫哥表示。

更要命的是,“淘宝打广告需要竞争出价,很贵,一个点击差不多5元多,购买率大概1%”。这就导致做了好几年电商的猫哥在淘宝上基本上赚不到钱了。

“出淘”成了猫哥和安桥共同的选择,他们选择了那个时候流量多门槛低的拼多多。

多位个人商家表示,入驻平台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考核,只需要提交身份证、电话号码就可以了,缴纳几千元的保证金即可开店。“拼多多几乎秒审核,淘宝要面部审核,需要几个工作日。”李腾飞告诉小编。

起初,平台对一个身份证的开店数量也没有限制,直到去年赵天入驻平台时,才有了“一个身份证只能注册一个类目的两个店铺”的要求。

这样低的入驻门槛让不少商家跃跃欲试。从2015年横空出世到去年提交招股书,拼多多的平台活跃商户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家。

不仅门槛低,甚至在入驻平台后参加秒杀活动,也不是那么严格。参加活动的李腾飞表示,每次参加活动,平台都没有要求他寄过样品。

同时,拼多多似乎非常体谅商家。商家可以设置关联店铺,这样的关联关系是指入驻人、管理人、紧急联系人等登记信息存在交叉关系;店铺提现银行账户、与提现银行账户绑定的手机号码等存在信息交叉;存在其他类似性质的信息交叉及关联。这就意味着一个商家可以用亲戚的身份证号在平台上多开几个店铺。

“拼多多会引导刚刚注册的商家怎么破零发朋友圈或者亲戚群帮拼团。”张爽告诉小编,“这样是为了店铺有销量有人气”,而销量和人气决定了当用户搜索某件商品时店铺的排序。

低门槛高流量再加上指导,不少商家都在平台上尝到了甜头。安桥可以一天卖出上百单,而李腾飞则在2017年赚了20万。

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高收益背后是高风险。

4、拼多多规则“黑匣子”

原来,商家入驻之前要签订一个协议,“选择激活店铺就意味着同意协议”,只是大部分商家并不会注意到这个协议,因为它的位置实在太隐蔽了。

在商家激活店铺过程中,会跳出一个红色页面,在整个页面的最下端,有一行浅颜色的字写到:激活店铺即为同意拼多多商家入驻协议。这一行字是一个链接,打开便是1万多字,含有17条规则(且每条规则下面有诸多细则)的协议。

“一般不提醒都看不到。”猫哥表示。“100个人里面也就一个能看到。”一位商家表示。但即便看到了协议,也“几乎没有人能看完这个条约,密密麻麻的,谁会看,都不懂法”。

在经历过罚款、资金冻结等各种处罚之后,商家们渐渐明白了里面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

1、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之间为考核时间,商家需要在5分钟之内回复买家,5分钟回复率低于50%,罚款1000元;

2、24小时内必须有一条物流信息更新,48小时内要达到物流转运中心,96小时必须从转运中心发出,一旦更新速度过慢,每单罚款10元,超过一定比率当天所有订单都要罚款;

3、擅自使用平台优惠券购买自己的宝贝,处以优惠券数额十倍的罚款;

4、输入QQ或者微信之类的文字,会被判为导流违规;

5、平台抽检或者买家投诉实物与产品描述不符,需要支付历史订单总额(后变为近期三个月订单总额)3倍的罚款数额;

6、若商家被平台发现售假,将会受到的处罚有:

1)平台会限制商家店铺资金提现

2)并要求商家支付通过拼多多销售的“严重问题商品”历史总销售额(以商品ID为准)的十倍(后变为近期三个月订单总额)作为消费者赔付金赔付消费

3)若商家拒绝支付该赔付金,则甲方有权以商家店铺资金抵扣消费者赔付金赔付消费者

4)要求商家赔偿因销售“严重问题商品”给甲方造成的全部损失

5)扣除商家交纳的保证金;

7、若一个店铺出问题,拼多多会对其关联店铺采取处理措施。该等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要求商家对关联圈内各店铺间的关联关系作出正式的书面解释

2)解除合作协议

3)商品移除资源位、禁止上资源位、移除广告、搜索降权、下架、禁售、禁止上新、禁止上架

4)限制店铺资金提现

5)提高店铺保证金

6)直接扣划各店铺资金冲抵消费者赔付金及违约店铺应承担的其他款项或费用

7)限制店铺主体使用其信息注册其他拼多多店铺

8)平台规则规定的其他违规处理措施。

5、申诉的机会

当然,拼多多并非一言堂,商家被判违规之后,有两次申诉的机会。

钱康是2017年9月入驻拼多多的,起初他和朋友合伙经营一家店铺,后来因故散伙,他自立了门户。如今,朋友的店铺被平台认定为售假,但因为其账户余额不够罚款额度,连带着钱康以及与钱康有关的19家店铺一起受到了波及,”差不多25万全部都被冻结了“。

他搞不明白,自己的店铺怎么就和朋友的店铺关联上了。他极力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咨询过客服之后,钱康按照客服的要求上传了身份证正反两面加店铺信息截图,但被平台判定为:提供材料不足。

失去了第一次机会,钱康着急得马上联系平台。“我问他们能不能明确告诉我,我该怎么申诉,证明自己和朋友没有违规关联关系。”结果等到的答案是,“这个你只能自己提供,尽量提供有利证明”。平台并没有告诉他什么是有利证明,“他就说有利证明是无限制的,具体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无奈之下,钱康自己想出了解决办法。“我可以把身份证、银行卡、营业执照、个人申明等传上去吗?”客服随即回答了一句,“可以”。

但即便如此,钱康的申诉依然没能成功。他接二连三地拨打电话,但得到的答复大都是“不方便透漏”、“可以去查看平台规则”、“祝您生活愉快”之类没有实际用处的敷衍。

他搞不懂的是,明明两家店铺身份证不一样,怎么可以根据IP地址(朋友曾用自己的手机登过店铺)就判定关联了呢?

申诉失败的不仅仅是钱康。商家安桥被平台认定为抽检不合格,产品描述不符。平台给了他10天期限,他提交了产品质检报告,但等来的结果却是:提交的资料不足以证明产品与买家收到的描述一致。而申诉期结束没多久,他账户里的6万多元就被划走了。

另一位商家也被判定为描述不符,他提交了质检报告依旧没能通过申诉。平台给出的理由是:

1、商家提供的申诉材料仅能证明该检测报告中商品的情况,不能证明平台随机抽检到的商品与描述相符,同时也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商家提供的申诉材料无法证明赔付时间段内,其实际发货的全部或部分订单与描述相符,同时也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照此看来,申诉似乎进入了死循环,因为商家似乎永远无法证明已经发货的商品与描述相符。而这些因为平台抽检被处罚的商家中也甚少有人见过拼多多的抽检报告。一些商家甚至认为,申诉只是一个幌子,最终的结果要么钱被划走,要么被无限期冻结。

但即便真的拿到鉴定报告,也并没有多大用。

6、“传说中”的鉴定报告

2018年年底,在某电视台记者的帮助下,平台商家张爽拿到了一份传说中的鉴定报告。在这份质检报告中,平台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检测细节,而是仅仅说其产品为假冒商品。

张爽觉得有些懊恼。2018年6月,她在拼多多平台缴纳了1000元保证金便拥有了自己的小店,主要经营二手数码产品。她告诉小编,因为孩子到了读幼儿园的年纪,就打算自己开一个小店补贴家用。

起初,她发现平台上关于二手数码的活动很少,仅有的一个清仓活动也限制店铺交易数量要达到2千笔数才能报。于是,她上架了一款苹果手机的拆机电池和一款二手手机。

随后,便因为保证金不足被下架。“平台说我得再补缴5万元保证金才能继续销售,我中间犹豫了2个月,9月从银行贷款后,交足了保证金才继续经营。”张爽表示。

去年9月到11月期间,她坚持每天发朋友圈让亲戚朋友拼一单,大多时候都是两天成团才能发货。“我都是发礼品给亲友的,平台本来就有引导商家新品破零的方法,提醒我们发给亲友群让亲友帮我们破零,这不算违规。”

2018年11月23日,拼多多客服专员告诉她店铺里有一个商品被平台自检嫌疑涉假需要申诉,申诉材料是品牌方开具的撤销函才行,其它不行。

她有些不明所以,“10-11月份只真实卖过一个电池,卖的那个电池当时我们还是从自己家里的手机拆下来给买家的,因为那个电池一直没有卖过,我们也没有去二手市场拿货”。

张爽觉得有点懵,在某电视台记者帮助下,她联系上了唯一的买家,“他说拼多多没有要他的电池去检测,一直都是自己用”。这让张爽更模糊了,“我不明白哪里来的自检”。

平台告诉张爽能证明自己没有售假的方法就是拿到品牌方撤销函,而授权书是没有用的。她打电话给苹果官方客服,对方表示在中国他们从来没有给检测真假开鉴定报告的先例。她查到了报告中给出的“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电话,“我们一提拼多多,对方就说不知道,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张爽的鉴定报告,其中商家名称和链接牛刀财经已打码)

如此看来,这样一份鉴定报告并没有任何用处。“一般很少给商家看质检报告,就是给,也是有打马赛克的报告。”猫哥告诉牛刀财经。而另外一位平台商家收到的质检报告中,检测单位和公章都被打了码。


(一位商家的鉴定报告,其中商品编码为牛刀财经打码)

张爽曾多次求助电视台记者,但依然没能要回损失,“拼多多就跟记者打太极”。如今,走投无路的张爽迈入了死胡同,她不知道该怎么样挽回自己的损失。而有些像张爽一样被处罚的商家,则直接选择去上海讨说法。

7、去上海讨说法

钱康在去年年底去过一次拼多多总部。“大楼里一张拼多多照片都没有,一点都不像上市公司的样子。你要去阿里巴巴人家招牌多醒目啊。”

不仅如此,员工的态度也让他失望。“他们就下来两个人,拿着一张纸和一支笔,没有工作服,连工作牌都没有,感觉就像是哄小孩一样,员工还让我们去外面谈。”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钱康花了2000多块,折腾了两天,却一无所获。

“上海总部我去过三次了,最后他们却说让我起诉。”安桥无奈地表示。小商家们苦苦纠缠,甚至去年曾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维权,依旧没什么实际效果,但企业商家似乎完全不一样。

“企业的商家和律师去拼多多总部会有人接待,我听到后说能不能加入他们一起维权,他们硬是不同意。”亲眼所见的景象让猫哥觉得拼多多把企业商家和个体商家区别对待,这让他更加痛恨平台。

为了拿回损失,一些商家甚至把拼多多告上了法庭。猫哥曾经去法院旁听过官司。“商家也提供了证据,但法院拖了好久都没有判,后来我问商家,他说拖不起,只好同意,拿回了7成。”据猫哥了解,这些和解的商家都签了保密协议,几乎不会再出来讲话了。


(李腾飞发现的条款)

而在协议中,李腾飞发现了一条特别令他愤怒的条款。“他们怕我们上诉,协议中特别写了一条,一旦发生诉讼,就会暂缓赔付追偿。”

到底该如何拿回损失呢?商家们一筹莫展,去上海讨说法,就要自行支付来回路费和一日三餐,“300块都住得很破”。如果上诉,又是一笔律师费和未知的等待。他们甚至想到”找马云去帮忙,把证据给他,让他绊倒拼多多“。当然,这只是打趣而已。

但一切果真如商家所言么?

8、商家真的那么清白么

小编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与拼多多相关的结果有438条,仅2018年就有384条,合作协议信息有130条,合同约定信息有15条。

经过查询,小编发现了一个典型案例。2017年4月16日,商家X被平台告知存在虚假发货,同年11月,平台从商家X店铺资金账户扣款91820元。

但商家X坚持认为自己已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将货物交付了快递公司,因快递公司邮件打包积压,导致未能及时将邮件揽件信息上传至官网,由此造成未能在24小时内将揽件信息上传,自己未违约,也不存在虚假发货。

于是,2018年1月,双方对簿公堂。拼多多给出了一组数据:2017年4月13日,商家X当日发货7502单,其中虚假发货5976单,占比79.66%;同年4月15日,商家X当日发货6903单,其中虚假发货6376单,占比92.37%;同年4月16日,商家X当日发货3959单,其中虚假发货3954单,占比99.89%。

但对于是否是快递公司的责任,双方提供了两份完全相反的证据。在法院要求相关人员出庭作证陈述有关情况时,原告(商家X)明确证人不出庭。

最终,法院判定,按照协议约定,被告(拼多多)应当支付的消费者赔付金为183640元,故被告对原告(商家X)店铺账户内的资金采取限制措施的做法未违反合同约定。

无独有偶。2016年12月,拼多多发现商家Y在售的品牌睫毛膏被系统判定“高度疑似假货”,经 “神秘买家”购买样品移交品牌方鉴定后,确认为假冒产品。

随后,平台冻结了商家店铺8.4万元资金,并对3532位消费者按最高“假一赔十”进行赔付。

商家Y对这样的处罚并不满意,将拼多多告上法庭。商家称自己没有售假,要求拼多多返还8.4万元,并恢复网店登录、经营功能。

拼多多向法院提交了完整的证据链, 如通过“神秘买家”向原告下单订购某品牌睫毛膏,收货后录制了拆包视频和将该睫毛膏贴上贴标交由该品牌商标权利人进行鉴定的送检视频。而原告商家X却未能未能充分提供其产品来源的合法合格证明,再加上这款睫毛膏消费者差评及退货申请较多,法庭确认原告存在售假行为,拼多多“打假”合法有据。

法庭认为,原告(商家)在被告平台上以电子签章形式签订的若干版本的《平台合作协议》均有效,均对双方产生约束力。原告自愿签订合同,视为在享受服务的范围内向被告让渡部分权利,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接受被告平台的各项管理。

9、商家自制表格:人均罚款16万

上诉失败,相同的境遇让商家们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他们自发组织了维权群。

小编加入了10个维权群,人数最多的一个群里有将近2000人,而这些维权群的人加起来,有将近6000人(不去重)。

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商家受到了牵连。去年6月,在那场声势浩大的维权事件中,拼多多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平台涉诉商家比例,不超过月活商家数量万分之三。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量为3亿,月活跃商户达到100万,据此初步估计涉诉商家数在200家到300家。

商家赵天表示,基本上每个人都有3-5个店铺。照此计算,这6000人波及到的店铺有18000—30000家。而多位商家表示,一些被罚了几百上千的,还没有入群。

一位商家表示,他所在的群里有罚款100多万的,也有罚款七八万的。“我认识的最多的是罚款900万,”猫哥感叹。没人知道这些商家到底被罚款/冻结/划走了多少钱。“罚款金额在1万元左右的商家得有1万家,而这就是1亿元。”

这个数据显然不那么可信,而另一个更可信的数据来源于一份商家自己统计的表格。在这份表格中,被罚款的商家有360多家,罚款数额累计6000多万。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商家罚款额度在16万左右。

这些钱到底去哪里了呢?按照拼多多协议中所写,销售“严重问题商品”的罚款将作为消费者赔付金赔付给消费者,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小编收到了一份录音,录音中买家收到的实物与平台商家描述不符,按协议规则,商家需要支付近期3个月订单总额的3倍罚款,但消费者却并没有收到同等数额的补偿。

这些维权群中,几乎每天都有新人加入。在猫哥的记忆中,最多的时候一天100多人加群,大部分是年轻人,刚刚进来的商家们在此倾诉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些焦虑情绪一点点堆积起来,让商家们越来越讨厌拼多多。

10、商家的疑惑与拼多多的回应

上诉不能成功,一股巨大的力量让商家们团结在一起,但人越多疑惑越大,他们搞不懂:

1、平台并非执法部门,为何能够擅自冻结/划走商家账户上的现金?

2、平台是自己抽样自己检测,还是有专门的第三方来鉴定认证?

3、为什么无论是描述不符还是售假,都很少给商家看抽检报告?

4、一个订单不合格不代表所有的订单,为何要连带处罚历史订单?

5、谁犯错谁担责,为何要处罚关联店铺?

6、为什么三年了不提高宝贝上架标准呢?这么简单的阻止假货上架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

7、冻结的钱什么时候可以取出来?

8、被划走的钱去哪里了?是否形成了黑账?

9、即便提交申诉材料也只能证明样品没有问题,要怎样证明发出去的产品都没有问题呢?

没人能解答他们的疑惑,客服打来的电话都是座机,“只能打出来不能打进去”。牛刀财经联系到拼多多公关,对于平台是否有合作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她表示会问问,截至发稿前未有回复。

事实上,对于上述商家的疑问,拼多多早有回应。

2018年6月13日有媒体爆出,多名拼多多商家因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强制冻结了货款,关闭关联店铺,商家对拼多多进行了申诉,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因此选择到拼多多总部维权。

彼时,拼多多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现场聚集的14名问题商家中,7家存在售假情况,6家存在商品描述不符情况,1家存在虚假发货情况。相关事实已经平台初审、复核程序核查,证据确实。依据商家入驻平台时与拼多多共同签署的《平台合作协议》,拼多多按相应情形,分别对问题商家作出扣除消费者赔偿金的处理。”

随后,事情持续发酵。2018年6月18日,拼多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峥创业三年以来首次召开媒体沟通会,回应了商家的种种疑问。

他表示,商家因售假、虚假宣传等冻结的资金,会100%赔付给消费者。且在整个交易链路中,均通过第三方的监管账户进行,拼多多本身不触碰资金。“如果真的要以此获得1亿元利润,这个资金池至少需要100亿元,并不现实。”同时,黄峥表示,针对任何一个商户罚金的流向,拼多多后台都可以一一查实。

对于商家认为的颇为严苛的制度,他表示,在创立之初,拼多多便在传统电商规则的基础上,制定了“假一赔十”等规定。

“假货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一个5元成本的假面膜卖100元,卖1万单就5个消费者投诉,按照单品才赔多少钱?这种情况下卖假货可以牟取巨额利润,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黄峥如此解释拼多多的“重典治假”。

同时,北京大学质量与法治研究所所长刘兆彬曾表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必然要求治理电商假货现象,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成立专业打假部门,设立“假一赔十”赔付标准等,是值得肯定的积极态势。

但即便有白纸黑字的协议和黄峥的亲自回应,商家还是觉得不满。

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就此离开拼多多,“我一年到头坐在电脑旁边,我为什么跟你一个信用不好的平台合作,太累了”。李腾飞则打算重回淘宝。

也有人选择和拼多多死扛到底。2018年2月,平台商家猫哥将拼多多告上长宁区法院,几番周折后,法官告诉他的律师,平台同意退给冻结钱款中的一半(16.5万)。

为了让商家少上当,他还去参加过拼多多的招商大会,“我去郴州和浙江濮院两次,开始拼多多的人员不知道,在濮院的时候,我问他们商家货款有保障么,他们没有回答我就把我轰了出来”。

为了维权,他的微信和QQ头像都换成了个人照片,照片中他穿着一件白色T恤,上面印着拼多多的logo,只不过中间的“拼”字变成了“坑”字。

而logo下面是一排醒目的红字:"拼多多,还我血汗钱。"

(备注:文中李腾飞、杨乐达、赵天、钱康、安桥、张爽等均为化名。)


再见,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