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修炼渊源(一)——我说中医筑基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首页>用户列表>用户:曹万龙点击关注 👉 公众号:天人之说曹万龙

中医与修炼渊源(一)——我说中医筑基

筑基的定义,丹道修炼圈里是很混乱的,或者说,具体怎样算是筑基成功,包括具体筑基的方式,比如一般认为筑基成功之后着重(重点)修性,但又往往认为,筑基炼己阶段就要重视修性,否则心性不纯,采得的外药就不纯,又比如绝大部分修士只探讨如何打坐,比如吐纳,守窍,如何导引(这些都是打坐的内容),我还是旧调重弹,举那个例子,你在冬天,熬一夜,饿一天,再累一天,再穿个单衣,去室外打坐,你看有谁能传给你天机秘窍,能让你入定,得炁。类似于这样的重要误区。

这大概都是因为没有得真法,真法下手是直接性命双修的,并且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观,可以理解为,把人的身心当成一个整体,三返二二返一一返道(虚),这样直接把这个整体,由繁重新变为简的过程。而一般的人容易把身和心割裂开来炼,性命分开去炼,以及把人的身心和外物割裂开来。

而正统的,堂堂正正的修道,筑基又是什么样的呢?筑基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具备入定(得炁)的条件。因为入定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精气神足够,能量足够,否则容易昏沉,枯定,其二是一灵独觉(心足够虚静),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以己身真阳,招摄到虚空一炁,进入真定。而有不少人,刚下手修炼的时候,因为精气已然耗泄许多,再加上不合理的作息规律等,往往精气神是不足的,基本都是属于体虚,阳气不足的体质,打坐就容易昏沉,而筑基的作用,是把虚弱的体质,调理回来,给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或曰阳气、精气神),就是具备第一个条件,然后再加上心静,这才应该是大道内修修炼路线。


然后又具体如何筑基,就是具体如何去补足精气神呢?打坐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人这个身心,整体的协调(顺从人自身,这个身体的自然规律),与外界(自然的和谐)等,也就是养生调理,当然有的人就试图通过吃一些中药,辅助打坐修炼,就不宜采取了。单就修炼来说,其实不大用得上药石针灸这些常人一提到中医就会想到的具体的医术,恰恰相反的是,有病才吃药,无病不要乱补,要注重整体性的调养,比如肾虚,没有具体病症的时候都是整体性的虚的,而有的人就盲目补肾阳(壮阳),肾阴又不够,就好比汽车的动力系统,肾阳是发动机,肾阴是油,能量,就会造成发动机功率更大,消耗能量更多,就会出现口干舌燥上火的情况。甚至吃壮阳,这就是把本来不多的能量提前透支,看起来可能比以前更猛了,其实就是回光返照,也开不了多远,留下更严重的后遗症。


身体机能低下,体虚,是一种宏观表现,综合了各种因素后表现出来的结果。不是一个点导致的,往往是长期的生活不规律,颠倒,劳累,累积起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里到外作出改变。首先,无论是针砭药石,都得先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隐患解决。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先确保吃得好、睡得好、拉得好、无不适。其次,要有适当的体力活动。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中土脾胃逐步恢复甚至提高效能,从而确保“气虚”中的“中气”能恢复。再次,放下心理负担,减少情志为病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负面的情绪,例如大惊大怒、大喜大悲、自怨自艾等,要不然神医也难救。最后,强调的是有病治病,没病不要乱吃补药,对于正常人来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吃好喝好,睡好,休息好,气机顺畅了,自然就能恢复。然后开始打坐,日常也不断减损,时时“塞兑闭门”,自然精气生发,进而能入定。而入定之后就能得到疗效最好的药物了,就是先天炁,先天炁能的治疗优势是压倒性的,就能进入真正的仙道修炼了。这个路线可以详参我的公众号文章《打坐》打坐


所以我一般都是让人,先调整作息规律,饮食,先顺从身体的自然规律,再就是避开一些常见的养生忌讳,比如光脚、湿头睡觉等,再做一些辅助性的按摩功,最多再做点食疗,逐步调顺,而不是直接上来去吃药,更不是只打坐,枯坐。可以说,90%的体虚的人,都是饮食起居等不起眼的地方出了问题,而且一定要把这一步调过来,如果说你凌晨两点睡觉,然后去吃点补药,或许能一时凑效,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也可以说这是中医,不起眼,看不见的中医。但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有时候也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打喷嚏、打哈欠、出汗都是在排毒,排废气)。


这种路线,看起来有些平淡无奇,甚至有的人说像是散修,恰恰相反,有真传,得真法的,无论哪个门派,第一步都是入定得药,然后再不同火候烹炼,因为没有炁,任何内修法门都不起作用,包括内家拳,也不可能达到高层次(比如隔空打人),而要入定,又必须先解决体虚的问题,就必然牵涉到养生。而恰恰是只看丹书,没有实修,更没有真法的,只知道文字上作弄,就必然出现只探讨如何打坐修心的情况,并且只重视口诀,秘诀。这个就是现在公开的丹道圈的普遍现象。因为他本来就没什么实修,没有证悟,没有感悟,身心也没什么变化,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讲,只能引经据典,玩弄文字。


真正修炼过的,和没有实修过的,混到一起,三下两下就能看出明显的对比来。没有实修过的,典型特征就是大段大段的引经据典,实际上鸟没有,然后就动不动就拿口诀,丹诀说事,实际上这些人很可能是没有得到丹诀的,实修也没有。有实际修炼过,自然是关注自己身心的实际变化,自己的真实感悟,都是有迹可循的。不会搞那些有得没得的东西。


我见过有的传法的,就只讲打坐的,什么要先守哪里,再把炁往哪里引,什么转河车,却从未讲中医养生一类的东西,至于入世道更是从不涉及,难道他就这么碰巧,从一开始修炼,就完全没有和外界磕磕碰碰过吗?连一点心性感悟都没有的吗?


真正实打实的修炼,我不是说那种意淫(包括采日月精华之类)导致的见各种幻境的,而是实打实地修到自己身上的,不可能不牵涉到饮食起居的中医养生的。天天都必然受影响,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怎么可能会没有呢?而且层次越高,这些东西带来的影响会更明显,不是说影响更大,而是他的身心对外界的变化会更加敏感,更能感觉得到(凡夫往往不是没病,而是麻木了,其能量不足以生病。而一旦病症很明显了,就已经一般的方式无法救治了)。


比如我以前喜欢晨跑,跑完也没有明显的不舒适之类的,现在却不一样,跑完后,除了以前的感觉,会多了一种损耗了一点阳气的感觉,就是肉身“活跃”了,但是某个核心的“精神”旺盛度降低了一点的感觉。如果再加上洗个澡,基本上就会有明显乏力感,精神萎靡感了。


所以说真正修炼过的,自然会拿自己直接做实验,一天的不同时辰,四时节气,不同食物,作息……这些阴阳变化在修炼到一定程度,而对外界变化更加敏感的人身上会体现的很明显。他自己就是一个活体中医,就算他自己原来不是中医,也要久病成医。


本来这就是上古中医和修炼的渊源关系之一。


服用什么药物,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只是很初级的一种医术,中医的产生和发展远远不是一般人猜测的那样:寻找食物中逐渐认识了一些药物和它们的主治功能,慢慢发展医学理论和积累临床经验,或者根据阴阳五行凭空想象,中医最初都是修炼人或者特异功能者才能作的,并且不用任何药物和手术。


比如远古时代(至少在黄帝时代以前)的苗父,他只用一只草狗、口中念着十个字,就能有效的为人治病。就是到了黄帝时代的广成子、歧伯以及黄帝本人,他们也全都是妇孺皆知的修炼者。其中黄帝天生超异、成道而去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广为传颂的。当然,他们同时又是把中医药知识传给人类的关键人物。事实上真正的上帝很可能最初在中国造人(昊天上帝),黄帝内经: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因为印度和西方,远古时期都根本没有像中国的道家这样的神道合一的体系。这一点,可以参考我的公众号文章《从道家修炼的角度看对于真理的追求》从道家修炼的角度看对于真理的追求


至于后来中医逐步的常人化,总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和理论,使得非修炼者和没有特异能力的人也能学习和治病,那已经至少是《黄帝内经》问世以后的事情。中医常人化过程的加速進行、大面积的铺开,则明显的是受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推动,而该书的问世已经是公元200年左右的时候了。


对于中医理论和道家修炼的密切相关性,任何一个稍有中医或者道家常识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谓十道九医。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是道家修炼理论在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真正的中医,就是完整的道家内修。是和现在流传得面目全非的,只探讨如何打坐修心的丹道,有着鲜明对比的,完整、深刻而科学的仙道修炼。


道家内修在隋朝前后截然对比,隋朝以前是完整的内修,注重天地人的整体性,隋朝后是内丹占最主要部分,只探讨打坐修心。这一点,我的公众号文章《圣人传药不传火》圣人传药不传火的结尾部分有详细论述。


《黄帝内经》开宗明义第一篇就讲“道”、“修炼”和修炼人可能达到的不同境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道是可以防止衰老而使形体永驻的。“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至于阴阳、五行、八卦等易经数理,在丹道、中医、易学(术数)中的相通性,具体应用的共通性,详见我的公众号文章《中医的核心理论及与易学、丹道的相通性》 中医的核心理论及与易学、丹道的相通性,此处就不赘言了。


一定要搞清楚一点:真法是下手的时候就直接性命双修的,把身心视为一个整体的,不会把性和命割裂开来去炼的。而且一定是重视天地人的整体关系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不会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


中医与修炼渊源(一)——我说中医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