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教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将儒、释、道三教融合在一起,海内外广为流传的民间宗教三一教

“三一教”,又名“三教”、“夏教”,明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年)兴化府(今莆田市)布衣林兆恩创立的一种宗教,是一种产生在明代中后期,盛行于明末清初,至今仍在福建省、台湾省的一些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流行的民间宗教。

目前莆田有各类三一教堂约1300座,门人8万多人。一般的祠堂,正中央供教主林兆恩,左祀张三峰,右祀卓晚春。大一点,如东山祖祠等,在张、卓的下首分别供奉“四配”神,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朱逢时四大门徒。

中文名称 三一教

地理标志 福建省莆田市

创始人 林兆恩

别称“三教”、“夏教”

门人 8万多人

教派简介

三一教,亦名夏教,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

三一教的创立者为明代莆田人、哲学家林兆恩(1517—1598年),他倡教授徒始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大约至十七世纪中叶,“三一教”始逐渐发展完备。

流行地域

三一教是地方性的民间宗教,它最初流行于莆仙方言区,即莆田、仙游两县境内以及惠安县北部、福清县南部地方,全盛时曾流行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陕西、山东等地。近代随着海外移民的足迹,流行于东南亚及我国的台湾省,并辗转传入欧美。现海内外拥有信徒近30万人。在日本、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等研究哲学的学者对三一教很感兴趣,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研究。

创始人物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晚年门徒称为夏午尼氏、三教先生、三一教主。莆田县城内赤柱巷(今荔城区英龙街赤柱巷)人。林富孙。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十四日生。三一教创始人。嘉靖十三年(1534),兆恩补邑弟子员,入县学。嘉靖二十五年(1546)乡试不第,遂摒弃科名,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久之,心有所悟,以为儒、道、释“其教虽三,其道则一”,于是创立“三教合一”学说。卓晚春,字上洋,自号无山子,亦号上阳子,又号上洋子,人呼为小仙,道号圆光祖师。莆田人。明道士,书画家,善草书,善画葡萄。

四大门徒

三一教祠中的“四大配神”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朱逢时四大门徒。

卢文辉

卢文辉(1563-1617)字延征,道号性如,又号子觉子。莆田县(今涵江区)卢峰人。弱冠补郡子员,初习儒业,后追随“三一教主”林兆恩之三教学说,深受林兆恩器重,为得意门徒,为三一教的传播贡献极大。奉师命,历时10年,于万历初编成《林子本行实录》即《林子三教正宗统论》36卷,自著《中一绪言》、《性灵诗集》,附于《正宗统论》之后,林兆恩评价曰“兹集删定。颇得余心”。万历二十年(1592)林兆恩逝世,卢文辉从宗教立场继承其遗产,在涵江青璜山创建瑶岛祠,继续传教。另著有《夏心集》、《卢子要言》、《放生义文》、《龙华三会忏文》等。葬于延寿澄山(今涵江澄峰村境内),墓碑上刻:“三教嫡传”,左边“性如子”,右边“卢先生”。三教门人尊称为“夏心尼氏统承中一三教嫡传大宗师”,简称“卢子”。为三一教祠中“四配”神第一配。

林至敬

林至敬(1551-1618)道号坦乐,又号贞明子。莆田新安里鹘宿村(今秀屿区忠门镇岳秀村)人。明嘉靖三十年(1551)四月初四日生。父亲是三教门人。幼年从塾师训读《四书》,清明道义,少时好为乡人排忧解难。青年时,拜龙江学派大师林兆恩为师,谨守师训,倡行三纲五常为日用、人孝出悌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戒暴钦之酒、戒斗气之勇、戒淫邪之行,日搜已过,痛自忏悔,每天素食一餐。入龙江门下之后,至敬修习“立本”,以明人伦。继之精研“入门”,以明心法。再继之磨练“极则”,以体践太虔。修习“九序”心法。师成后,远回家乡鹘宿村,开设学馆,收徒讲授,弘扬龙江教旨。时从学者甚多。嘉靖年问,侵寇入莆,大肆烧杀掠夺,民不聊生。与同门师兄弟卢文辉、张洪都、朱逢时,跟随龙江宗师在莆田、仙游一带设馆兴学,宣扬九序心法,治病救伤,收埋遗骸。万历十八年(1590),在岳秀建三教祠。至敬随龙江之后,在莆田、仙游等地学馆传学授教达30余年,世称至敬为龙江亲传弟子,是门徒们敬重的专才之一。著有《丁戊本纪》、《卓午实义》上下集、《龙华别传会语》上下集、《明夏集》等。万历四十六年(1618)在岳秀归寂,墓葬在岳秀山。为三一教祠中四配神之一。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其诸多传奇故事。

张洪都

张洪都(?-1614)号翼林。莆田县玉溪人。父张子升,燕京学官,为官正直,爱民如子。少工儒学,学识颇深,弃名学道,师从三一教主林龙江,求林子传授心法,学习三教合一思想。在莆仙行医,救治疾患,济世为民。万历十三年(1585),和游思忠前往金陵倡教,翻刻林子诸集。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主编《四书标摘正义》(后改名为《林子四书正义》共20册)。另编著《林子本行实录》、《林子本行纪略》、《心圣直指》等。万历二十一年(1593),同父亲张子升一起在玉溪村倡建三一教祠。林子仙逝后,其“自弃产业,刻印书籍”,与朱真懒(号了玄,莆田水南人)倡教于江左、江右、南直隶等地。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北京顺天府御河桥畔建三教祠。一生毁家纾难,四出传教,深受民众的敬仰。张洪都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北京去世。卒后成为三一教祠四配神之一,也是三一教崇拜对象。

朱逢时

朱逢时(1538-?)字极峰,道号慧虚。荔城区黄石镇井埔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十六日生。幼年读私塾,家道寒贫,秀才出身,拜读林龙江的著作,受到启迪,放弃举子业,执贽拜林龙江为师。在莆田北高、埭头一带,一边教书,一边传播三一教。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大举侵犯兴化,莆田县受害最烈,百姓被害数以万计,朱逢时奉林龙江先生之命,率领门徒,为死难百姓收尸掩埋,共计九十九墩。还带领弟子为百姓治病,受到百姓的爱戴。与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等,紧跟林龙江先生,在莆田、仙游及外地传教。万历二十年(1592)在家乡水南倡建三教祠(即太湖祠),著有《心海真经》1卷、《三教先生年谱》。正月十六在石城箕护拱手而归。门人承其遗愿,安葬在北高澄江村青屿山,墓今存。朱逢时也是林龙江先生的四大高徒之一,是三一教祠四配神之一。

民间宗教

明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年),兴化府(今莆田市)布衣林兆恩创立了一种宗教——名曰“三一教”。它有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有自己的经典著作和教义,有自己的祖师和崇拜圣像,有自己相当严格的教规及其组织,有传播经典义理和供奉圣像的场所——祠堂等,有信徒独特的修道方式,还有教主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三一教具备全国性许多宗教的基本要素,不仅是兴化(莆田)地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宗教,而且在海内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一种宗教。

建教历史

三一教自创立以来,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三一教是集中国传统宗教儒、道、释三教之精华,去三教之糟粕的新型宗教。它既不同于儒教,也不同于道、释二教,更不是三教的总和,也不是宋儒的所谓“儒冠、道履、释袈裟”的总体。林子主张“宗孔归儒”思想反对道、释者流的单纯出世观和修行法,他提出简单易行的在家修行法,宣传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劝人勤业行善,反对邪恶。林子教育弟子:“勿起邪心,勿为邪事,三教先生,教我如此。若不如此,便是心死,哀哉心死,孰若身死。住世百年,谁能不死,身死心生,方为不死。”因此,当时三一教风行于全国许多省、市的各个社会阶层。

九序心法

林兆恩创立的修身炼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发展演变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瘟疫流行,他带领门徒通过传授“九序心法”为平民百姓治病,许多官吏,士大夫对此也很感兴趣,按院朱光宇,开府刘思问,都宪刘勋等都登门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书请教法度。据说,总戒戚继光驱倭时,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谒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愈了。

林兆恩的一生除了爱国抗倭,济民救难,创“九序心法”为民却病健身等功绩外,更重要的是他著书几百万言,创立三一教。他说:“为天下万世斯道虑,一生富贵非所志矣。”《林子本行实录》载:嘉靖三十八年,楚人何心尹抵莆谓林子曰:“昔儒、道、释三大教门,孔子、老子、释迦已做了,今只有三教合一,乃第一等事业,第一大教门也,兹又属之先生。我即不能为三教弟子,愿为三教执鞭焉。”

学术问题

那么,三一教是否也具备以上儒、道、释三教的基本要素呢?专家学者认为,三一教也具备儒、道、释三教的那些基本要素。

林国平教授经反复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三一教是一种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纲常人伦为立本,以道教的修身炼性为入门,以佛教的虚空为极则,以世间法与出世法一体化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以归儒崇孔为宗旨的三教同归于心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林兆恩是古代中国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三教合一的思想,而且对古代宗教进行改革,自己创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宗教。

三一教的经典是《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夏午真经》、《林子本行实录》等著作。

义理为修炼“心身性命”之学,以纲常道德为日用,以士农工商为常业,并推及人,劝人为善,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信教的目的是通过教门规戒修持,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修己度人,“勿起邪心,勿为邪事,劝善济危,扶持正气,爱国爱民”;修之于心,行之于用,立德、立功、立言。

祖师爷是林兆恩(号龙江)。他逝世后,被门徒们神化,尊为“三一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崇拜的圣像,除了林兆恩外,还有张三峰、卓晚春、卢文辉、林至敬、朱逢时、张洪都、陈衷瑜、董史等。传教的场所是三一教祠堂。最早的传教士是卓晚春、卢文辉、林至敬、朱逢时、张洪都、陈标、王兴、黄真懒等。他们之后,主要的传教士者有陈衷瑜、董史等。明末清初以后,传教士主要是各个祠堂中的总持师、掌教师、监视、护教等。修道的方式为在家修行,不提倡出家。但入教者首先必须履行入教仪式,就是由门徒介绍,经执教人认可,填写启文(自己的姓名、职业、日期等),在祠堂焚烧启文后,才能成为门徒。然后,按照教规修持,学道、诵经、修炼“心身性命”之学,以“九序心法”练气功养生。


为获得生存与发展,三一教徒必须执行严格的戒律,自觉进行内外双修。其戒律为:以三纲五常为日用;以入孝出悌为实履;以士农工商为常业;明义利之辨;戒饮过量之酒;戒斗气之勇;戒淫邪之行;日搜己过,痛自忏悔;每日素食一餐。从以上可以看出,三一教具备全国性宗教的一般特征,也有许多与儒、道、释相似的基本要素。因此,可以说,三一教也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影响很大的民间宗教。创始人林兆恩先在兴化府传教,尔后,他亲自和门徒先后到福州府、泉州府、延平府、漳州府,甚至到江西、浙江、江苏,直至京师传教,信徒数以万计。


由于当时林兆恩反对道、释者流的出世观和修行法,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在家修行法,宣扬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劝人勤业行善,反对邪恶,要求教徒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主张僧尼、道士均可婚嫁,都应从事生产劳动,不可信教废业。因此,广为群众所信仰,入教受业者遍布城乡许多地方。万历十二年(1584年)以后,三一教门徒还在兴化、福州等地兴建三教祠,作为传教活动的场所。至崇祯十年(1634年),福建已有三教祠堂近40座。林兆恩去世后,莆田、仙游城乡也普遍建立三教祠,并奉祀林兆恩的圣像。福建上而延、建、汀、邵,下而晋、安、清、漳,皆有三教祠堂,以供林子的“遗貌”。

三传弟子董史也说:“当代祠宇遍于寰区。”康熙十年(1671年),林子的侄孙林向哲说:“吾伯祖龙江先生之教,盛于往日吴、越、燕、齐、豫章之区……。今先生之祠遍天下,即一郡之内,巨丽巍焕,金碧玲珑璀璨,雕缕绣梅,数里相望。”据史志记载,1949年,莆田县境内有三一教祠堂523座,教徒11800多人。仙游县与莆田县差不多。

传播历程

明末清初,三一教通过兴化人及门徒漂洋过海经商和移民,传播到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等国家。港澳台和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有三一教的祠、堂、书院、洞和宫等。新加坡著名的三一教祠堂有九鲤洞、琼三堂、天性祠、兴胜堂等。马来西亚有三一教祠堂1000多座,其中较大的有吉隆坡三教堂、宗圣堂、宗贤堂、三圣堂等。祠堂内奉祀林龙江、张三峰、卓晚春、卢文辉、林至敬、朱慧虚、张洪都的神像,也有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

近代(清末至民国以来),三一教还辗转传入欧美许多国家。现在,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有研究三一教的专家学者。美国学者丁荷生曾多次来到莆田,调查考察三一教,撰写了论文进行介绍。日本、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也有兴趣进行学术研究,有的还成立了三一教的研究机构,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尤其是日本,在国内许多文库、院校藏有《林子全集》数百卷。学者铃木清一郎,于1934年研究三一教在台湾的传播情况,在他所著的《台湾旧惯习俗信仰》中作了介绍。当代学者间野潜龙酒井忠夫等的研究成果也相当突出,影响也较大。

林兆恩在传播三一教的过程中,被其追随者不断神化,逐渐由原来的讲学者、教书先生、慈善家、隐士演变为万众奉祀的宗教主。从明隆庆六年(1572年)起,就有信徒把林兆恩奉为神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浙江方士扶鸾画三教合一图,诡称:“近诸神朝天见玉皇天尊,所事者乃三教合一像,即今之三教先生也,可传祀之。”从此林兆恩被称为三一教主。三一教也开始由学术团体向宗教方面转化。 林兆恩病逝后,三一教立即分裂为两大派别,分别从各自立场继承和发展了林兆恩在学术与宗教两方面的理论遗产。一派从学术立场上继承了林兆恩的理论遗产。他们把林兆恩看作有成就的理学家,对三一教徒的宗教迷信活动公开予以抨击。由于这一派恪守三一教的学术传统,因此只是在知识界有些影响,清朝入关以后,便湮没无闻了。另一派则从宗教立场继承林兆恩的理论遗产。奉林兆恩为三一教主,尊三一教为“夏教”,进一步发展了三一教的宗教哲学和宗教伦理,完善了三一教的教规、教仪、教阶制度。到明末清初,已经成为一个跨越福建、江苏、浙江3省,并远及北直的大教派。然而,在清朝严禁各种“邪教”的专制政策下,三一教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和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两次遭到清政府的查禁。经过两次打击,三一教从兴盛急剧走向衰微。福建以外的三一教均已泯灭,只有莆田、仙游一带的三一教得以潜伏下来,在民间秘密流传。

19世纪中叶,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暇顾及各种“邪教”活动,于是在民间秘密流传了100多年的三一教,在三一教传人的努力下,于清末民初又在莆田、仙游一带公开流行起来,并随着海外移民而传入我国台湾省和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当地华人世界传播,至今不衰 。

教派研究

而在我们国内,三一教的研究方兴未艾。近20多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展三一教研究,较为突出的有中科院教授任继愈、福师大教授刘蕙孙、博士生导师林国平,他们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宗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上发表论文。


1992年,林国平教授还正式出版了专著《林兆恩与三一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三教合一思想的渊源、发展和嬗变过程。

1984年,中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任马西沙博士及韩秉方教授专程来莆田,调研三一教情况,撰写了《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与三一教》,发表在《世界宗教研究》上。

1987年,复旦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前来莆田,专门调查三一教的情况,并撰写《福建省莆田地区“三一教”情况调查》,发表在该校《崇教问题探索》刊物上。1989年,全国首届林兆恩学术讨论会在莆田市召开,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福州、厦门、泉州、台湾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前来参加会议,会议收到论文80多篇。与会学者共同讨论并交流了国内外研究三一教的成果,同时成立了“林龙江研究会”。

1995年,莆田县举办“林龙江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市、县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2000年6月,唐大潮教授也正式出版了《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一书,其中专题介绍了《林兆恩“三一教”的建立》。

2005年11月,金文亨先生撰写了《莆田宗教信仰史稿》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论著其中对林兆恩的生平、著述、三一教的影响、传播、胜迹、祠堂、文化研究等均有较为详尽的描述。

海外影响

三一教不仅在国内一些地方流行,而且在十九世纪末随着华人到海外谋生的浪潮,也传到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部分华侨所信仰。解放前,晴山先生曾介绍说:“(南洋)雪兰峨方面,如吉隆坡之十五枝石、巴都律、巴生、巴生港口,各处皆有三教祠之设,或称“宗孔”,或称“儒兴”。崇祀之者,多为莆仙二邑之乡侨,其所奉神,为三一教主,亦称三教先生。”

1972年,西德汉堡大学教授傅吾康先生通过实地调查也撰文介绍了三一教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现状,摘要如下:

傅吾康先生介绍说,在今天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很多的三教堂,这些三教堂与道教、佛教不同,不叫寺或观,而称为堂、祠、院、洞、宫等。在这些三教堂中除了供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外,更主要的还供奉着三一教主林兆恩和卓晚春、张三峰以及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朱逢时等神象。

在新加坡,最大的三教堂是九鲤洞,较小的是琼三堂,其它的还有天书堂、天性祠、兴胜堂等等。这些三教堂绝大多数由兴化人兴修,宗教活动也是由兴化人主持的。极少数教堂源于福州府的福清县和泉州府。

在马来西亚的三教堂比新加坡更多,全国的三教堂可能超过一千座,仅在吉隆地区据统计就有一百二十座左右。这些教堂大多集中在兴化人聚居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三教堂有宗贤堂、宗圣堂、玉山祠、三圣堂、三教堂、宗孔堂、珠兴祠、玉兰堂、普仙书院、崇圣堂、殊光书院等等。

从这些教堂的碑匾纪年来看,最早的是珠兴祠,建于1894年;其次是宗孔堂,建于1918年,大多数教堂建立于二战以后,即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也修建了不少规模宏大的三教堂。这说明了三一教至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传入了东南亚地区,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以后,迅速传播开来,教徒数以万计,影响相当大。

清末民国

修复教祠

民国初和十九年,莆田城厢函三堂和涵江善经堂分别设立赈济会,施米、施药、施棺,赈济贫苦群众。施米:“调查极贫之户素无不正行为者,每月施米5斤,国币数元,此为常年救济,年终施米不限人数,由贫民自由往领。”施药:“贫民得病,由邻右介绍,药铺付药不给资,年终由堂付还。暑月施药茶,听人自由往取。”施棺:“贫民死亡由邻右领棺木或葬费,其他临时救济。”福清尚阳祠也有类似的慈善活动,至今未曾间断。

修订教仪

由于三一教长期被取缔,三一教的仪轨多残缺不全,且不统一。陈智达、梁普耀、林兆麟等人着手整理修订,把莆仙一带的三一教仪轨统一起来,清末民国初主要有几方面的内容。

入教仪式

悟本派规定,欲入教者须有奉教门人引证,经掌教师同意后,择吉日于三教祠内举行入教仪式,当空焚化《入教启章》、《俗称上小启》男女各一式。后由主持入教仪式的掌教师面授艮背心法。还需交纳贽仪八十一文,作为情礼相款之需。入教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再请求举行“上大启”仪式,焚化大启后,总持师授以修道法名,按“普道妙·传悟本宗,先天清静自圆光,仁存至善常观照,觉得真如万法空”二十八字排列辈份,同时授予“周天心法”,并告之《周天旋转乾坤秘诀》。

函三派的入门规则

有六条

“入门者以伦纪无亏、品行端正者,方为合格”。

“入门者须得同三人以上介绍,必经掌教认可,方得焚启告天”。

“入门者须就自己心病上,先呈《誓戒启章》,然后筮日斋沐介贽,行入门仪式。”

入门者于焚启告天后,宜恪恭静听掌教宣讲入门规则及存善省察工夫”。

“入门者对于度世大宗师(林兆恩)行九叩首礼,对于掌教行三揖礼”。

入门者须遵守入门规则,如有不正当之行为,介绍人应尽规劝之道,俏不悔改,既行斥退。


三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