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父亲的教育实验

来自通约智库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引言: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要的教育呢?是中国父亲勇敢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一位中国商人坚持让上小学的儿子每天睡到自然醒,他告诉儿子,“不要担心迟到,一旦老师批评,就说是你爸批准的,让老师来找我”,他认为孩子的睡眠比按时到校参加早读更重要。

在大多数家长看来,他们的职责就是协助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存在只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但这并不排除特殊家庭教育形式的存在。童话大王郑渊洁将儿子郑亚旗从学校教育中“拽”出,自己编写了约400万字的教材在家里教孩子,用童话体形式的课本让孩子学习道德、法制、哲学、性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他为孩子定的学制是每天下午只上半天课,但没有寒暑假。就这样,从1996年到2000年,郑亚旗读完了郑渊洁编写的全部教材。

因为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3岁的袁小逸被身为著名私塾老师的父亲袁鸿林接回家接受自行教育,由自己亲自为女儿制定课程表,其中包括英语、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以及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他认为,现在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太陈旧了,很多东西学了以后根本就没有用。

从这两位父亲的教育实验结果上来看,无疑都是成功的。如今,23岁的郑亚旗自己做起了老板,与父亲联手创办《皮皮鲁画册》,并创办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而袁鸿林的女儿,这个在幼儿园老师看来“无法和其他孩子正常沟通”的10岁女孩袁小逸则成为了年龄最小的“私塾小老师”。

一位知名艺术品经纪人告诉我,她对艺术的美有天生的鉴赏力,她说自己喜欢有灵性的东西,而这些都源于她出生的地方,长白山广袤的林区,自然的造化,这些都是构成她当下快乐的源泉,在她眼中,童年跟大自然相处的那段日子是自己受过的最好的艺术教育。

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某天来到泸沽湖,顿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是他从没有生活过的环境,第一次感到人和自然离得这么近,他立刻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两个小孩也从内地接过来,不再接受学校教育,与他们一起在泸沽湖畔过一种与自然为伍的生活。

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在《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中,小蒂皮同我们印象中“可爱”或是“凶猛”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一起长大、和谐共处。 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要的教育呢?是中国父亲勇敢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会员议言:

中国大陆基础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研究者,学校的校长、老师,如果放下身段关注一下“私塾女孩袁小逸”的成长经历,研究一下其规律,会发现很多经验可以吸取,这里或许有拯救基础教育深陷应试训练泥淖的办法。 ——张一

我们中小学里的后进学生,他们的日子是很难过的,他们的心灵在长久地经受“折磨”,这样的学生没有闹出不可收拾的事件已经谢天谢地。而有关老师也是被“逼良为‘猖娼’”,因为校长在给班级排名,局长在给学校排名,一环套着一环。 ——王小波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崔勇

小孩子或许还不知道一株小苗要长成大树要经受多少风霜雨雪的侵袭,她或许还没有深刻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她或许也不知道全日制中小学校里多少孩子很少有像她那样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笑!在她爸爸博学多才而又勇于探索的前提条件下,她这棵幼苗才得以茁壮地生长。 ——峻岭


(责任编辑:吕梁)

http://www.banyuetan.org/NewsFiles/100513/3299.shtml


读后感:

所引评论好像都是出诸白沙海(朱伯荣)老师对小逸的书评,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他人的话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364b10100j29l.html) - 《半月谈》:一个中国父亲的教育实验_袁鸿林_新浪博客